3.5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青岛版-数学-七年级上册-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教案

3.5 利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器的简单使用方法,会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过程与方法:了解计算器的性能,并会操作和使用,能运用计算器进行较为复杂的运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运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有趣的数学规律.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教学难点:能用计算器进行数的乘方的运算.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较为复杂的混合运算,这就要求使用科学计算器.因此,使学生会用计算器进行数加、减、乘、除、乘方的运算就成为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方法:师生互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Powerpoint幻灯片、科学计算器.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点评,并带着问题引入本节课题:板书:计算器的使用探究活动一一、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出示幻灯二)B型计算器的面板示意图如下:(注:学生手中的计算器是B型)教师结合示意图介绍按键的使用方法.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使用计算器进行实际操作.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按键操作,熟悉计算器的程序设计模式.探二、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出示幻灯三)例1用计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1)(-3.75)+(-22.5)(2)51.7×(-7.2)解:(1)∴(-3.75)+(-22.5)=-26.25 探(2)∴51.7×(-7.2)=-372.24探例2用计算器计算(精确到0.001) (-0.45)5∴(-0.45)5≈-0.018探例3用计算器求值(1)(-6)2 (2)-62解:思考:注意观察它们的按键顺序有什么不同?探混合运算例1 用计算器计算:15+(-3.2)-9.5 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2.3所以,15+(-3.2)-9.5=2.3例2 用计算器计算:-168÷(7-14×12.5)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1所以,-168÷(7-14×12.5)=1例3 用计算器计算:(-15)4÷52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2025 所以,(-15)4÷52=2025例4 用计算器计算:3715()()1589% 488-÷-⨯-解:按键顺序为显示屏最后显示的结果为0.11所以,3715()()1589%488-÷-⨯-=0.11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教师参与互动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教学反思:1.只停留在powerpoint的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如能演示使用计算器的方法,效果会更好.2.更新教学观念,最好以学生自学使用计算器的方法为主,使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3.教师主导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创新思维及个性化发展.而通过网络或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易忽视教师的作用,过分的依赖于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成本也大幅度提高.。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

(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目录青岛版七年级上册第一章基本的几何图形1.1 我们身边的图形世界1.2 点、线、面、体1.3 线段、射线和直线1.4 线段的度量和比较第二章有理数2.1 生活中的正数和负数2.2 数轴2.3 相反数与绝对值第三章有理数的运算3.1 有理数的加法与减法3.2 有理数的乘法与除法3.3 有理数的乘方3.4 有理数的混合运算3.5 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第四章数据的收集与简单统计图4.1 收集数据的方式4.2 数据的整理4.3 简单的统计图4.4 统计图的相互转化第五章代数式与函数的初步认识5.1 用字母表示数5.2 代数式5.3 代数式的值5.4 生活中的常量与变量5.5 函数的初步认识第六章整式的加减6.1 单项式与多项式6.2 同类项6.3 去括号6.4 整式的加减第七章数值估算7.1 生活中的数值估算7.2 近似数和有效数字7.3 估算的应用与调整第八章一元一次方程8.1 方程和方程的解8.2 一元一次方程8.3 等式的基本性质8.4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8.5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七年级下册第九章角9.1 角的表示9.2 角的比较9.3 角的度量9.4 对顶角9.5 垂直第十章平行线10.1 同位角10.2 平行线和它的画法10.3 平行线的性质10.4 平行线的判定第十一章图形与坐标11.1 怎样确定平面内点的位置11.2 平面直角坐标系11.3 直角坐标系中的图形11.4 函数与图象11.5 一次函数和它的图象第十二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2.1 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12.2 向一元一次方程转化12.3 图象的妙用12.4 列方程组解应用题第十三章走进概率13.1 天有不测风云13.2 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13.3 可能性的大小13.4 概率的简单计算第十四章整式的乘法14.1 同底数幂的乘法与除法14.2 指数可以是零和负整数吗14.3 科学计数法14.4 积的乘方与幂的乘方14.5 单项式的乘法14.6 多项式乘多项式第十五章平面图形的认识15.1 三角形15.2 多边形15.3 多边形的密铺15.4 圆的初步认识15.5 用直尺和圆规作图八年级上册第一章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1.1 我们身边的轴对称图形1.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1.3 角的平分线1.4 等腰三角形1.5 成轴对称的图形的性质1.6 镜面对称1.7 简单的图案设计第二章乘法公式与因式分解2.1 平方差公式2.2 完全平方公式2.3 用提公因式法进行因式分解2.4 用公式法进行因式分解第三章分式3.1 分式的基本性质3.2 分式的约分3.3 分式的乘法与除法3.4 分式的通分3.5 分式的加法与减法3.6 比和比例3.7 分式方程第四章样本与估计4.1 普查与抽样调查4.2 样本的选取4.3 加权平均数4.4 中位数4.5 众数4.6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第五章实数5.1 算术平方根5.2 勾股定理5.3 根号2是有理数吗5.4 由边长判定直角三角形5.5 平方根5.6 立方根5.7 方根的估算5.8 用计算器求平方根和立方根5.9 实数第六章一元一次不等式6.1 不等关系和不等式6.2 一元一次不等式6.3 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八年级下册第七章二次根式7.1 二次根式及其性质7.2 二次根式的加减法7.3 二次根式的乘除法第八章平面图形的全等与相似8.1 全等形与相似形8.2 全等三角形8.3 怎样判定三角形全等8.4 相似三角形8.5 怎样判定三角形相似8.6 相似多边形第九章解直角三角形9.1 锐角三角比9.2 30°,45°,60°角的三角比9.3 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比9.4 解直角三角形9.5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第十章数据离散程度的度量10.1 数据的离散程度10.2 极差10.3 方差与标准差10.4 用科学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 第十一章几何证明初步11.1 定义与命题11.2 为什么要证明11.3 什么是几何证明11.4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11.5 几何证明举例11.6 反证法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特殊四边形1.1 平行四边形及其性质1.2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3 特殊的平行四边形1.4 图形的中心对称1.5 梯形1.6 中位线定理第二章图形与变换2.1 图形的平移2.2 图形的旋转2.3 位似第三章一元二次方程3.1 一元二次方程3.2 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3 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4 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3.5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第四章对圆的进一步认识4.1 圆的对称性4.2 确定圆的条件4.3 圆周角4.4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4.5 三角形的内切圆4.6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4.7 弧长及扇形面积的计算九年级下册第五章对函数的再探索5.1 函数与它的表示法5.2 一次函数与一元一次不等式5.3 反比例函数5.4 二次函数5.5 二次函数y=ax2图象和性质5.6 二次函数y=ax2+bx+c图象和性.5.7 确定二次函数的解析式5.8 二次函数的应用5.9 用图象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第六章频率与概率6.1 频数与频率6.2 频数分布直方图6.3 用频率估计概率6.4 用树状图计算概率第七章空间图形的初步认识7.1 几种常见的几何体7.2 棱柱的侧面展开图7.3 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第八章投影与视图8.1 从不同的方向看物体8.2 盲区8.3 影子和投影8.4 正投影8.5 物体的三视图11。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分层作业】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基础巩固】一、选择题1.已知1÷A =0.09,2÷A =0.18,3÷A =0.27,4÷A =0.36,那么( )÷A =0.63。
A .8B .7C .6D .52.小机灵在用计算器计算“6.97⨯”时,发现计算器的键“6”坏了,小机灵想到了下列四种不同的输入方法。
其中错误的是( )。
A .2.337⨯⨯B .13.872⨯÷C .2370.97⨯⨯+⨯D .777⨯-3.探索规律,找出得数。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2⨯=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54⨯=( )。
A .44444.4444B .55555.5555C .66666.6666D .77777.77774.已知1234.5679×0.9=1111.11111,1234.5679×1.8=2222.22222,请问1234.5679×7.2等于( )。
A .888.88888B .8888.88888C .777.777775.根据下面的规律写下去,第五个式子是( )。
10÷11=0.909090…20÷11=1.818181…30÷11=2.727272…40÷11=3.636363…A .50÷11=4.545454…B .50÷11=4.454545…C .60÷11=5.545454…D .60÷11=5.454545…二、填空题6.已知:3×7=213.3×6.7=22.113.33×66.7=222.111 那么:3.333×666.7=( )已知:88.2÷9=9.888.83÷9=9.8788.884÷9=9.876那么:88.88886÷9=( )7.用计算器计算可知,11÷99=0.1111…,12÷99=0.1212…,13÷99=0.1313…,不用计算运用规律直接填出得数:14÷99=( ) 17÷99=( )。
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

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2. 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并能熟练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计算。
3. 让学生通过探索规律,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1. 掌握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 探索数学规律,培养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计算器的基本操作。
2. 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计算器。
2.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器的基本操作,今天我们要用计算器来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二、探索规律(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系列数学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观察结果。
2. 学生计算并观察结果后,教师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题目的结果都是一些特殊的数字,比如0、1、2、3等,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规律。
”三、巩固练习(10分钟)1. 教师出示课件,展示一些类似的数学题目,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并找出规律。
2. 学生计算并找出规律后,教师提问:“你们能总结出这些题目的规律吗?”3.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题目的规律都是一些特殊的数字,比如0、1、2、3等,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规律。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谁能来说一说?”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通过计算我们发现,这些题目的规律都是一些特殊的数字,比如0、1、2、3等,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规律。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和总结规律,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节主要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来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通过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进而让学生自己尝试用计算器寻找更多的规律。
教材内容紧凑,由浅入深,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了学生的实践操作。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器的使用方法,对数学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计算器探索规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2.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主动探索规律。
2.示范法:教师先用计算器演示探索过程,然后让学生模仿操作。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探索成果,相互学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使用。
2.准备相关例题,用于引导学生探索规律。
3.准备PPT,用于展示问题和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使用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
例如,让学生计算1+2+3+…+100的和,然后引导学生发现这个规律。
2.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更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例如,计算12+22+32+…+1002的和,以及13+23+33+…+1003的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用计算器探索更多的规律。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选取几组学生的探索成果,进行讲解和分析,让学生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求方差》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求方差》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九年级上册3.5《用计算器求方差》一节,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实践活动课。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方差,进一步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探究用计算器求方差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使用计算器的基本技能,对于方差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对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求方差存在困惑,对于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也缺乏深入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技能的培养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会使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方差,理解方差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器求解数据的方差。
2.教学难点:对于复杂的数据,学生能够正确地操作计算器求解方差。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探究用计算器求方差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动手操作。
2.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方差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方差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引出用计算器求方差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操作,使用计算器求解给定数据的方差。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用计算器进行有理数的运算

1
5
)
yx
4 ÷ 5 x2
=
显示屏最后显示结果为2 025.
所以,(-15)4÷52=2 025.
例4 用计算器计算:(3 - 7)(- 15)15-89.
48
8
解 按键顺序为
)
÷ (-)
1
5
ab/c
8×
15
-8
9
2ndF %
=
显示屏最后显示结果为0.11.
所以( ,3 - 7)(- 15)15-89=0.11.
根据上面的规律,你能写出下列平方数吗?
(33……3)21=111111088888889 共8个3
(33……3)2 =1 1 0 8 8 9 (n1)个1 (n1)个8 共n个3
自主训练
基础部分
1.用计算器计算:
(1)9.5+12.35-20.31
1.54
(3)225÷(―15)―21
-36
(2)78÷4+16×2
3.5 利用计算器进 行有理数的运算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计算器的按键功能及使用方法, 并能进行简单的运算; 2.经历运用计算器探求规律的活动,发展 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引入
一根底面直径为6.5厘米的圆钢,长为230厘米,它的
体积约是多少?
由圆柱的体积公式可得,圆钢的体积为 立方厘米。你能快速的算出来吗?
51.5
(4)
108
2.用计算器计算广东省2000年平均每户城镇居民家庭的 汽车拥有量从1999年的0.83辆增加到1.99辆,增长的百分 比是多少?(精确到0.01%)
解:(1.99- 0.83) 0.83139.76%
所以增长的百分比约是139.76%。
3[1].5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3[1].5利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https://img.taocdn.com/s3/m/5343daecaef8941ea76e055f.png)
3.5用计算器进行数的简单运算繁华中学教学目标:1、会用计算器做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运算和它们的混合运算;2、体会计算器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感受到解决问题的程序思想,接受现代科技思想的基本训练。
重点与难点:计算器的使用预习感知:1.圆柱体的体积= × .因此,当圆柱的底面半径是2.32,高为7.06时,它的体积可以表示为π.2.用计算器求:(1)23+77=(2)23-77=(3)88×2.5=(4)8÷1.25=教学过程:复习巩固:填空:(1)27.349 (精确到0.01) .(2)2.953,(保留两位小数)(3)将-207670保留三个有效数字,其近似值为 .(4)_______________ 范围内的有理数经过四舍五入得到的近似数3.142。
学习新知识:一、、计算器的介绍:计算器的面板由键盘和显示器两部分组成.计算器要关机,应怎样按键?键盘的每个键上都标明了这个键的功能.键 ON/C 是开机键,使用计算器时,先按一下这个键,电源就接通了;键 OFF 是关机键,停止使用计算器时,按一下这个键,电源就切断了;键×是乘法运算键,按这个键表示进行乘法运算,等等.有些键的旁边还注明这些键兼有别的功能(第二功能).直接按这个键,它执行除法运算;2nd F ,先按键,再按这个键,它执行第二功能,将十进制的度,化成六十进制的度、分、秒.显示器是用来显示计算时输入的数据和计算结果的.各种计算器使用时,按键的方法有时会有不同.但做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方法通常都是一样的,下面我们说明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的方法。
二、计算器的使用:例1 用计算器求345+21.3.用计算器进行四则运算,只要按算式的书写顺序按键,输入算式,再按等号键,显示器上就显示出计算结果.做一做:按例1的方法,用计算器求105.3-243.例2 用计算器求31.2÷(-0.4).注意:(1)输入0.4时,可以省去小数点前的0。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材中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学规律,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1. 学习使用计算器;2. 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3. 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能力,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认识和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计算器的使用不够熟练,对探索规律类的题目感到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魅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器,通过计算器探索数字变化的规律。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数字变化的规律。
五. 教学方法1.任务驱动法:通过设置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触到计算器。
2.设计相关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制作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小故事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计算器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计算器的各个功能键。
同时,教师演示如何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3.操练(10分钟)教师布置一些计算任务,让学生独立使用计算器完成。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探索规律(10分钟)教师提出一个探索规律的任务,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找出数字变化的规律。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4)-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4)-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使用计算器,探索并发现数字间的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使学生掌握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运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3. 培养学生运用计算器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2. 利用计算器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3. 解决实际问题,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探索数字间的规律。
2. 教学难点:运用计算器解决实际问题,发现数字间的规律。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计算器、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计算器、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谁能告诉我计算器有哪些功能?”(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计算器的功能。
2. 探索规律(1)教师出示计算器,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器上的数字。
(2)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发现计算器上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吗?”(3)学生分组讨论,尝试找出数字间的规律。
(4)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如:数字的排列顺序、数字的增减等。
3. 实践操作(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问题,如:“小明有10元钱,他买了一本书花了5元,他还剩多少钱?”(2)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解决问题。
(3)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计算过程和结果,总结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4. 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3)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2)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2. 尝试运用计算器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七、板书设计1. 计算器的基本使用方法。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一课一练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人教版数学分数学五年级(上)体型新颖丰富 体型新颖丰富 掌握考试动态 直接重点难点提高考试成绩周考/月考/单元考/期中考/期末考3.5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 填表。
单价(元) 数量总价(元)牙膏3支28.5毛巾8.25 4块牙刷5把9.952.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 )×7=11.55( )×25=810124×()=460.0436×( )=4035.63. 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直接写出后三题的得数。
3×4=3.3×3.4=3.33×33.4=3.333×333.4=3.3333×3333.4=3.33333×33333.4=3.333333×333333.4=4.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并照样子再编三道题,直接写出结果。
(10-1)÷0.9=________(200-2)÷0.9=________(3000-3)÷0.9=________(4000-4)÷0.9=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5.用计算器计算。
⑴1+3=⑵1+3+5=⑶1+3+5+7=⑷1+3+5+7+9=⑸1+3+5+7+9+11=⑹1+3+5+7+9+11+13=⑺1+3+5+7+9+11+13+15=根据以上结果,你能归纳出什么结论?6.用计算器计算前四题,试着写出后面两题的积。
(1)3×4=(2)3.3×3.4=(3)3.33×33.4=(4)3.333×333.4=(5)3.3333×3333.4=(6)3.33333×33333.4=答案1. 9.5 33 1.992. 1.65 32.43.71 112.13. 12 11.22 111.222 1111.2222 11111.22222 111111.222222 1111111.22222224. 10 220 3330 44440(500000-5)÷0.9=555550(6000000-6)÷0.9=6666660(70000000-7)÷0.9=777777705. ⑴4,⑵9,⑶16,⑷25,⑸36,⑹49,⑺646. (1)12,(2)11.22,(3)111.222,(4)1111.2222,(5)11111.22222,(6)111111.222222期末检测卷一、认真读题,专心填写。
九年级数学苏科版上册随堂测试第3单元《3.5用计算器求方差》 练习试题试卷 含答案

随堂测试3.5用计算器求方差一、选择题1、已知一组数据70,29,71,72,81,73,105,69,用计算器求得这组数据的方差为(精确到0.01)()A .378B .377.69C .378.70D .378.692、用科学计算器求得271,315,263,289,300,277,286,293,297,280的平均数与方差(精确到0.1)分别为()A .287.1,14.4B .287,14C .287,14.4D .14.4,287.13、一组数据的方差可以用式子()()()()22221231025050505010x x x x s -+-+-++-=表示,则式子中的数字50所表示的意义是()A .这组数据的个数B .这组数据的平均数C .这组数据的众数D .这组数据的中位数4、如表是某班体育考试跳绳项目模拟考试时10名同学的测试成绩(单位:个/分钟)成绩(个/分钟)140160169170177180人数111232则关于这10名同学每分钟跳绳的测试成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众数是177B .平均数是170C .中位数是173.5D .方差是1355、在一次数学测试中,某小组的5名同学的成绩(百分制,单位:分)如下:80,98,98,83,96,关于这组数据说法错误的是()A .众数是98B .平均数是91C .中位数是96D .方差是626、甲,乙,丙,丁四名同学在学校演讲选拔赛的成绩平均数x 与方差S 2如下表所示:甲乙丙丁平均数8.08.08.58.5方差s 23.515.5 3.516.5根据表中数据,要从中选一名成绩好又发挥稳定的同学参加市演讲比赛,应该选择()A .甲B .乙C .丙D .丁7、甲、乙两人在相同的条件下,各射靶10次,经过计算:甲、乙射击成绩的平均数都是8环,甲的方差是1.2,乙的方差是2.8.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甲的众数与乙的众数相同B .甲的成绩比乙稳定C .乙的成绩比甲稳定D .甲的中位数与乙的中位数相同8、抽查员随机抽取甲、乙、丙、丁四台机器生产10个乒乓球直径的长度(规格为直径40mm ),整理的平均数(单位:mm )分别为39.96、40.05、39.96、40.05;方差(单位:mm 2)分别为:0.36、1.12、0.20、0.5.这四台机器生产的乒乓球既标准又稳定的是()A .甲B .乙C .丙D .丁9、小强每天坚持引体向上锻炼,他记录了某一周每天做引体向上的个数,如下表:星期日一二三四五六个数11121312其中有三天的个数墨汁覆盖了,但小强己经计算出这组数据唯一众数是13,平均数是12,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是()A .87B .107C .1D .9710、已知一组数据的方差s 2=61[(3﹣7)2+(8﹣7)2+(11﹣7)2+(a ﹣7)2+(b ﹣7)2+(c ﹣7)2],则a +b +c 的值为()A .22B .21C .20D .7二、填空题11、利用计算器求标准差和方差时,首先要进入___________计算状态,再依次输入每一个数据,最后按求方差的功能键_________,即可得出结果.12、对一组数据65,67,69,70,71,73,75,用计算器求该组数据的方差和标准差(1)其计算过程正确的顺序为()①按键2ndF ,STAT ,显示0;②按键:65,DATA ,67,DATA ……75,DATA 输入所有数据;显示12,3……7;③按键2ndF S 显示3.16227766,④按键×,=,显示10;A .①②③④B .②①③④C .③①②④D .①③②④(2)计算器显示的方差是________,标准差是________.13、用科学记算器求得271,315,263,289,300,277,286,293,297,280的平均数为,标准差为.(精确到0.1)14、一组数据3,2,x ,2,6,3的唯一众数是2,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15、某人5次射击命中的环数分别为5,10,7,x ,10,若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8,则这组数据的方差为_____.16、今年五月某中学举行一次“新冠”防疫知识竞赛,该校九年级1班、2班各选派了6名学生参赛,为了全面了解、比较两个班级的参赛学生的实力,请你根据下表成绩对他们进行统计分析:1班6570707075822班557070758082请问1x ________2x ,21s ________22s (填“>”“=”或“<”)17、若样本11x +,21x +,××××××,1n x +×的平均数是10,方差是2,则样本122x +,222x +,××××××,22n x +的平均数是______,方差是______.18、某校举行“中国诗词大会”的比赛每班限报一名选手,九(1)班甲、乙、丙、丁四位选手在班级选拔赛时的数据如表:甲乙丙丁平均分9.89.39.29.8方差1.5 3.2 3.3 6.8根据表中数据,要从四个同学中选择一个成绩好且发挥稳定的参加比赛,应该选择是(填“甲”或“乙”或“丙”或“丁”)三、解答题19、用计算器计算下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85,75,92,98,63,90,88,56,77,95.(保留到小数点的后两位)20、给定一组数据:8,24,14,24,24,14.(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中位数是、众数是;(2)计算这组数据的方差.21、某校准备挑选一名跳高运动员参加中学生运动会,对跳高运动队的甲、乙两名运动员进行了8次选拔比赛,他们的成绩(单位:cm)如下:甲:170165168169172173168167乙:160173172161162171170175(1)甲、乙两名运动员跳高的平均成绩分别是多少?(2)哪名运动员的成绩更为稳定?为什么?(3)若预测跳过165cm就很可能获得冠军,则该校为了获得冠军,应选哪位运动员参赛?若预测跳过170cm才能得冠军呢?22、下表是博文学校初三:一班慧慧、聪聪两名学生入学以来10次数学检测成绩(单位:分)慧慧116124130126121127126122125123聪聪122124125128119120121128114119回答下列问题:(1)分别求出慧慧和聪聪成绩的平均数;(2)分别计算慧慧和聪聪两组数据的方差;(3)根据(1)(2)你认为选谁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更合适?并说明理由.23、某校九年级两个班,各选派10名学生参加学校举行的“汉字听写”大赛预赛.各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九(1)班:88,91,92,93,93,93,94,98,98,100九(2)班:89,93,93,93,95,96,96,98,98,99通过整理,得到数据分析表如下:班级最高分平均分中位数众数方差九(1)班100a939312九(2)班9995b938.4(1)求表中a,b的值;(2)依据数据分析表,说明是(1)班的成绩好还是(2)班的成绩好?请给出两条理由.24、甲、乙两名队员参加射击训练,每人射击10次,成绩分别如下:根据以上信息,整理分析数据如下:平均成绩/环中位数/环众数/环方差甲a77 1.2乙7b8c (1)a=;b=;c=;(2)填空:(填“甲”或“乙”).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③成绩相对较稳定的是.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D.2、A.3、B4、D.5、D.6、C.7、B.8、C.9、A.10、C.二、填空题11、MODE2x S12、(1)A,(2)10,3.1613、287.1,14.4.14、2.15、3.6.16、=<17、20818、甲.三、解答题19、81.9,174.49,13.2120、(1)18,19,24;(2)方差:s2=40.21、解:(1)甲的平均成绩为169cm,乙的平均成绩为168cm(2)S甲2=6cm2,S乙2=31.5cm2,∴甲运动员的成绩更为稳定(3)若跳过165cm就很可能获得冠军,则在8次成绩中,甲8次都跳过了165cm,而乙只有5次,所以应选甲运动员参加;若跳过170cm才能得冠军,则在8次成绩中,甲只有3次跳过了170cm,而乙有5次,所以应选乙运动员参加22、解:(1)慧慧的平均分数=125+110(-9-1+5+1-4+2+1-3+0-2)=124(分),聪聪的平均分数=125+110(-3-1+0+3-6-5+6+3-11-6)=122(分);(2)慧慧成绩的方差S2=110[82+02+62+22+32+32+22+(-2)2+12+(-1)2]=13.2,聪聪成绩的方差S2=110[02+22+32+62+(-3)2+(-2)2+(-1)2+62+(-8)2+(-3)2]=17.2,(3)根据(1)可知慧慧的平均成绩要好于聪聪,根据(2)可知慧慧的方差小于聪聪的方差,因为方差越小越稳定,所以慧慧的成绩比聪聪的稳定,因此选慧慧参加全国数学竞赛更合适一些.23、解:(1)a=110(88+91+92+93+93+93+94+98+98+100)=94;把九(2)班成绩排列为:89,93,93,93,95,96,96,98,98,99,则中位数b=12(95+96)=95.5,∴a=94;b=95.5;(2)①九(2)班平均分高于九(1)班;②九(2)班方差小于九(1)班,故九(2)班的成绩比九(1)班稳定;③九(2)班的成绩的中位数大于九(1)班成绩的中位数,故九(2)班成绩好(任意选两个即可).24、解:(l)a=(5+2×6+4×7+2×8+9)=7(环),b=(7+8)=7.5(环),c=[(3﹣7)2+(4﹣7)2+(6﹣7)2+(8﹣7)2+(7﹣7)2+(8﹣7)2+(7﹣7)2+(8﹣7)2+(10﹣7)2+(9﹣7)2]=4.2(环2);故答案为:7,7.5,4.2;(2)由表中数据可知,甲,乙平均成绩相等,乙的中位数,众数均大于甲,说明乙的成绩好于甲,乙的方差大于甲.①从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乙;②从平均数和众数的角度来比较,成绩较好的是乙;③成绩相对较稳定的是:甲.故答案为:乙,乙,甲.。
七年级数学用计算器开方(2019新)

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教材分析《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高年级阶段所有学生应学会使用计算器处理繁杂的数据,并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解决更为广泛的实际问题。
作为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对待计算器的使用,允许学生在统一时间内使用计算器做一些繁琐的计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这一课,计算器只是学生探索的辅助工具,“规律”也只是学生探索的结果,而“探索”才是教学的核心。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例题内容较为浅显,如何发挥本课的实际价值,需要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建构,让学生真正有效的探寻规律的本质和建构真正的数学理解。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熟悉掌握了计算器的各部分组成,通过问卷调查,全班50名学生都会用计算器进行加减乘除的操作,但学生平时的学习中使用计算器计算的频率低。
部分学生比较依赖计算器,认为计算器可以替代笔算,想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学生比较少。
五年级学生其实已经有发现简单而直观规律的能力,所以本课让学生体验用计算器探索规律的便捷,课堂设计需要构造一条充满探索味的教学思路,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探索、发现小数除法算式的一般规律,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有特殊意义的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规律背后真正的原因,探寻本质,实现数学教学本真的意义。
教学目标1、借助计算器进行探索,在观察中发现规律并应用。
2、经历观察、发现、推理、验证的过程,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培养合情推理能力。
3、体验数学中的规律之美,感受计算器是信息化时代研究数学知识的助力工具。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发现算式的规律。
教学难点:经历规律的探索过程,体会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
教学过程【融合设计】通过课前的问卷星调查,了解学生学情,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积极参与。
教学过程:1、视频导入师: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起先来看个小视频吧!播放动画视频。
(视频既有故事情节,又引入了课题)【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瞬间抓住学生注意力,视频内容紧贴本次课题,并且清晰的演示了用计算器进行计算的过程,为学生发现和探究规律作铺垫。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课件

易错点睛
在用除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 选择商的不同取值方法。有时取精确值,有时用“四舍五入” 法 “进一法”“去尾法”取近似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结合 具体实际问题灵活选择。
25÷1.5
. 25÷1.5=16.6 25÷1.5≈16.67 25÷1.5≈17 25÷1.5≈16
3 小数除法
第5课时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解决问题
情境导入
小学数学 6年级上册 RJ版
游戏:猜数字。
从“1-9”这9个数字中选一个你最喜欢 的数想在心里,别说出来。如:喜欢的 数字是“2”,在计算器中就输入9个 “2”,然后把它除以“12345679”, 除完以后你只要把结果告诉我,我很快 就能知道你最喜欢的数是几。
总价÷单价=数量 .
(100-62.5)÷1.8=20.83(支)≈20(支) 【去尾法】 答:王老师最多可以买20支圆珠笔。
小学数学 5年级上册 RJ版
分层练习 (提升练习)
3.一条彩带长75.5 cm,每7.8 cm做一个圆环,每15个圆环做成一串拉花。 11条这样的彩带最多可以做成几串拉花? 小芳的做法是:75.5×11÷7.8÷15≈7(串) 小明的做法是:75.5÷7.8≈9(个),9×11÷15≈6(串)
小学数学 5年级上册 RJ版
它们的商都是循环小数。 循环节
小学数学 5年级上册 RJ版
知识梳理
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1÷11=0.0909… 2÷11=0.1818…
6÷11=_0_._5_4_5_4_…___
3÷11=_0_._2_7_2_7_…___
7÷11=_0_._6_3_6_3_…___
(1)你同意谁的做法?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我同意小明的做法。因为不能拼接,只能先算1条彩带能做几个 圆环,即能做9个;再算11条彩带能做几串拉花,即能做6串。
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基础作业)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含解析)

五年级同步个性化分层作业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3秋•渭滨区期末)把21.6米的绳子截成9根,平均每根长多少米?如图的竖式中,虚线框中的部分表示的是()A.36米B.36分米C.36厘米D.36毫米2.(2023秋•盐都区期末)计算5.48÷4.2时,当商是1.3时,余数为2,这里的2是()A.2个一B.2个十分之一C.2个百分之一3.(2023秋•肥城市期末)使用计算器时,如果发现输入的数据不正确,可使用()键消除。
A.B.C.4.(2023秋•恩平市期末)得数是5.4的算式是()A.5.4÷10B.0.54×10C.0.54÷100D.0.54÷0.015.(2023秋•大田县期末)下面算式中,得数最接近1的是()A.1.12×0.5B.2.01÷2C.1+0.89D.11.5﹣1.256.(2023秋•阳新县期末)下面竖式中圈出的“45”表示()A.45个一B.45个0.1C.45个0.01D.45个0.0017.(2023秋•大田县期末)观察如图除法竖式,箭头所指的“2”表示2个()A.10B.1C.0.1D.0.018.(2023秋•衡水期末)下列算式中,得数最大的是()A.3.5×0.3B.3.5÷0.3C.3.5+0.39.(2023秋•阳新县期末)小聪在用计算器计算5.1×9时,发现计算器的“5”坏了,他想到了4种不同的输入方法。
下列方法错误的是()A.10.2×9÷2B.1.7×3×9C.4×9+1.1×9D.6×9﹣0.910.(2023秋•黄山期末)下面是黄山小学五(1)班四位同学计算“1.5÷0.25”的方法,()的方法是正确的。
A.小玲和小青B.小青和小成C.小成和小芳D.小玲和小芳五年级同步个性化分层作业3.5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0小题)1.(2023秋•渭滨区期末)把21.6米的绳子截成9根,平均每根长多少米?如图的竖式中,虚线框中的部分表示的是()A.36米B.36分米C.36厘米D.36毫米【专题】运算能力;应用意识.【答案】B【分析】根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36”中的3在个位上,表示3个1,即3米,6在十分位上,表示6个0.1,即6分米,所以“36”表示36个0.1,即36分米,据此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