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的名言警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史为鉴的名言警句
1. 古文以史为鉴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可以知兴替。
整句;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唐太宗说魏征的话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原文出处
《旧唐书·魏征列传》节选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徵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
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
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
’其遗表如此,然在朕思之,恐不免斯事。
公卿侍臣,可书之
于笏,知而必谏也。
”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
尝密荐中书侍郎杜正伦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材。
徵卒后,正伦以罪黜,君集犯逆伏诛,太宗始疑徵阿党。
徵又自录前后谏诤言辞往复以示史官起居郎褚遂良,太宗知之,愈不悦。
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于是手诏停婚,顾其家渐衰矣。
徵四子,叔琬、叔璘、叔瑜。
叔玉袭爵国公,官至光禄少卿;叔瑜至潞州刺史,叔璘礼部侍郎,则天时为酷吏所杀。
神龙初,继封叔玉子膺为郑国公。
催叔瑜子华,开元初太子右庶子。
2. 可以让我们以史为鉴的真实历史故事如秦始皇的残暴
以史为鉴——学习几个历史故事故事一:刘邦分封司马迁在《史记*高祖本记》中记录了一段故事。
刘邦登基后,曾与手下大臣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刘邦说:“各位将军不要隐瞒我,都要说出实情,我之所以拥有天下,原因在哪里?”高起、王陵是刘邦手下的忠臣,他们看到刘邦这样说,于是回答道:“皇上您派人去攻城略地,如果攻打下来了就把这个地方赏赐给他,这是懂得与天下人共利益,而项羽却不这样,谁立了功劳就加于迫害,有贤能的人就怀疑他,作战胜利不给胜利者授功,攻取土地却不给别人利益,这就是项羽失去天下的原因。
” 刘邦当时对两个手下的回答有点不以为然,也为表谦虚,就回答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供应粮响,我不如萧何;统帅百万大军,战必胜,功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豪杰,我能够任用他们,这才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
”刘邦的意思是他之所以取得天下,关键是他能任用能人。
但是对于这三个人,刘邦最后对于他们的封赏是毫不吝啬的。
萧何别封为酂侯,张良为封为留侯,韩信被封为楚王。
故事二:韩彭会合读汉史知道这样一个故事:刘邦和项羽交战,后来项羽收兵退回,刘邦也想退兵,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献计,要刘邦乘项羽兵疲粮尽,索性就消灭他。
刘邦采用了这个计策,于是
发兵追赶项羽,到阳夏南面时让部队驻扎下来。
按照事先的部署,齐王韩信、建成侯彭越应该带领自己的部署按照约定日期会合,共同攻击楚军。
但是,约定的时间到了,韩信、彭越却迟迟没有来会合,刘邦只好单独和项羽作战,结果刘邦被项羽打得大败,仓皇逃回营垒,深挖壕堑固守。
刘邦这个时候就问张良,韩信和彭越为什么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来会合。
张良告诉刘邦,是因为没有及时封赏这二位将军,想要他们马上来会合,必须先封赏他们。
于是刘邦派使者封给韩信、彭越土地,这时韩信彭越才来会合了,结果合军大败项羽。
故事三:李广未分封唐初王勃在《腾王阁序》立说:“磋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
这里面提到的李广,是西汉初期大大有名的人物。
纵观李广的生平,虽然有很多英勇的事迹,但是到死为止都没有被封侯。
而李广的堂弟李蔡,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做到了代国的国相,后来又和卫青一起打匈奴,最后被封为乐安侯,李广的部下很多也封了侯,他们的名声和才干都不如李广。
那么李广为什么没有被封侯呢?大部分人认为李广没有得到重用,是汉武帝喜欢用自己亲近的人,比如卫青、霍去病等。
李广在战场上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大概没有人敢和他比肩,是有点像张飞、李逵似的人物。
李广缺的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大智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在与匈奴交战70余次侯,他竟然挣不到可以封侯的杀敌之数。
原来封侯与否取决于汉武帝定的一个关键标准——“斩杀敌人的数量”,李蔡及李广的部下都是达到了斩杀敌人的数量后才被封侯的。
汉武帝定的奖励标准是以结果为导向而不是以行为过程为导向,所以才有李广的未分封,李广虽有所不悦,但他本人也无话可说。
故事四:陈平分肉《史记*陈丞相世家》中,在介绍汉朝丞相陈平的时候写了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乡村里面祭祀社神,陈平做了主刀分祭肉的人,分祭肉的时候分的非常公平,大家都说,陈家的孩子分配祭肉时分的很公平啊。
陈平说,如果让我治理国家,我会像分祭肉
一样公平。
后来陈平真的做了汉朝的宰相。
陈平先后参加楚汉战争和平定异姓王侯叛乱,成为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士。
刘邦困守荥阳时,陈平建议捐金数万斤,离间项羽群臣,使项羽的重要谋士范增忧愤病死。
高帝六年又建议刘邦伪游云梦,逮捕韩信。
次年,刘邦为匈奴困于平城七天七夜,后采纳陈平计策,重贿冒顿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围。
陈平因功先后受封为户牖侯和曲逆侯。
3.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已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这段话出自唐太宗李世民与大臣魏征的故事。
大臣魏征,能直率的向唐太宗提意见,经常在朝廷上直抒己见,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
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太宗时常想念魏征,感叹的对群臣说:"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他把魏征比作是一面镜子。
4. "以史为鉴,珍爱和平" 的名言
1、要进行战争只有一个借口,即通过战争我们可以生活在不受破坏的和平环境中(西塞罗)
2、赢得战争只不过是使和平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罗·勃朗宁)
3、只有胜利者,才能用战争去换取和平(萨卢斯特)
4、和平孕育着战争,战争孕育着和平(普坦汉姆)
5、从来就不存在好的战争,也不存在坏的和平(富兰克林)
6、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海塞)
7、战争是强迫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
8、战争在你愿意时开始,却并不你乐时结束(马基雅弗利)
9、包括懦夫在内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动战争,但要结束战争却得到胜利者的同意(萨卢斯特)10、战争用伯也用黄金(奥维德)11、战争似乎就意味着血和铁(昆体良)12、战争的先决条件是:以好斗为唯一美德,以求和为唯一耻辱(肖伯纳)13、建立
一个国家靠的不是梦想,它最终总要诉诸血和铁(史文明)14、一个国家只有在战争时期才会处于和睦状态(休·金斯米尔)15、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是正义的;对那些失去一切希望的人来说,战争是合理的(李维)16、只有对那些需要战争的人来说,战争才是正义的(伯克)17、一次正义的战争能在高尚的国度里唤起神圣的爱的力量,这已为无数感人的事例所证实(特赖奇克)18、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塔西佗)19、战争是骄傲之子,骄傲是财富之女(乔·斯威夫特)20、这个时代的重大的问题不是演说和决议所能解决的……这些问题只有铁和血才能解决(俾斯麦)21、战争是人类生活中一种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生物法则,它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起调作用的东西(伯恩哈迪)22、战争重要的是求取政治是的成果,而不是军事上的成功(蒙森)23、所有的母亲都憎恨战争(贺拉斯)24、战争来临时,真理是第一个牺牲品(海·约翰逊)25、战争使多数人流血,却养肥了少数人(威·申斯通)26、战争也爱吃精美的食品,他带走好人,留下坏人(达·汤普森)27、师之所处,荆棘生焉。
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老子)28、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29、战争的目的必须是为了和平(亚里士多德)30、你想和平,就要准备战争(韦格蒂乌斯)。
5. 阿房宫赋中作者以一句表达了后人应以史为鉴的警醒之意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
这句话的意思是:秦统治者来不及为自己的灭亡哀叹,只好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后世的人如果只是哀叹而不引为鉴戒,那么又要再让后世的人为他们哀叹了。
阿房宫赋
朝代:唐代
作者:杜牧
原文: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
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一作:不知其;西东一作:东西)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得见者一作:有不见者)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