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年第9期(下旬)
论著/高血压与脑血管病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裴姗妹李媄肖芳
(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福州350000)
【摘要】目的探究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康复效果影响。
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8年3月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观察组47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
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比较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日常生
活能力(ADL)、抑郁症状(SDS)等指标评分情况。
结果护理干预前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对照组分
别为(23.95±3.05)分、(13.54±4.31)分、(56.43±6.84)分,观察组分别为(23.87±3.14)分、(13.51±4.35)分、(56.79±6.63)
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对照组分别为(13.56±2.41)
分、(37.82±5.97)分、(43.94±3.78)分,观察组分别为(7.84±1.87)分、(51.06±6.75)分、(37.08±2.49)分,观察组均要明
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可
以提高康复的质量,值得推广。
【关键词】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急性脑梗死;康复效果;影响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容易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不可缺少。
在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早期康复训练不可缺少,科学合理的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患者健康的恢复。
本研究将我院2016年4月-
2018年3月收治的9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纳入样本中,对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
情况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5例进行研究,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7例。
对照组:男26例,占比54.2%;女22例,占比45.8%;平均年龄(58.91±2.36)岁;平均病程(3.12±0.78)个月。
观察组:男27例,占比57.4%;女20例,占比42.6%;平均年龄(58.37±2.42)岁;平均病程(3.08±0.65)个月。
两组上述各项基本资料,经对比分析发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研究的意义。
纳入标准:符合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1];经头部CT、MRI确诊;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认知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是体征监测,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活指导等。
观察组除了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之外,还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
(1)心理护理:评估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采取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措施,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更好地面对疾病治疗和康复。
(2)康复训练: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
①指导患者调整体位,定期进行翻身,减少肢体僵直以及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②指导患者在创伤完成被动和主动运动,如手指屈曲、创伤更衣、漱口等;③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训练,如床边步行训练,待患者平衡性稳定之后,进行站立跨步训练;④指导患者进行发音训练,进行简单的交流,循序渐进,增加训练的难度。
(3)出院指导:出院前组织进行健康宣教,强化患者及其家属的健康保健意识,传授患者及其家属康复技巧,叮嘱患者及其家属家中康复的重要性,严格按照指导要求进行训练,定期复查。
1.3观察指标
采用美国国立研究院卒中量表[2](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2](ADL)、抑郁自评量表[2](SDS)分别对患者的护理干预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抑郁状况进行评分。
NIHSS评分越低,表示神经功能缺损越轻,ADL评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
25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18年第9期(下旬)
越高,SDS评分越低表示抑郁症状越轻。
对两组护理干预前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分析使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前,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护理干预后观察组则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具体情况如表1。
组别
对照组(n=48)观察组(n=47)
t值
P值
干预前
23.95±3.05
23.87±3.14
0.126
0.900
干预后
13.56±2.41
7.84±1.87
12.906
0.000
干预前
13.54±4.31
13.51±4.35
0.034
0.973
干预后
37.82±5.97
51.06±6.75
10.132
0.000
干预前
56.43±6.84
56.79±6.63
0.260
0.795
干预后
43.94±3.78
37.08±2.49
10.423
0.000
表1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x±s)
NIHSS ADL SDS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属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一种,具有发病率高、起病急、致残率和致死率高的特点,容易对患者的肢体功能、神经功能以及语言功能等造成严重的影响,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3]。
临床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除了手术或者药物等治疗措施之外,康复过程中的干预是重中之重。
研究证明[4],急性脑梗死康复过程中,科学有效的干预康复训练会极大地提高康复的质量,促进患者的康复。
早期系统化的康复护理,具有系统化的特点,是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常采用的一种康复护理手段。
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坚持及早康复训练的原则,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包括患者的生理因素,也包括患者的心理因素,针对性实施康复训练,尤其是在肢体、运动、语言等训练方面保持高度的重视,通过循序渐进的护理,逐渐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症状,以此减少患者不良心理的产生,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5]。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干预后的NIHSS评分、ADL评分、SDS评分均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充分说明了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应用,对康复效果的提升作用要好于常规的护理干预。
综上所述,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应用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中,效果明显,可以提升康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丽娟,何文静,张小莺,等.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在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8,25(01):
160-162.
[2]孙杨梅.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患者抑郁症状和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
志,2017,4(99):19495+19497.
[3]邓珂.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伴抑郁症状患者康复效果研究[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5):21+24.[4]侯才红.急性脑梗死伴偏瘫患者实施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的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10):62-64.
[5]陕海丽,王妮娜,支楠,等.早期系统化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
疾病杂志,2015,18(23):143-144.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