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年月第期总第期社会科学家Ⅲ 【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许苊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摘要文章通过调查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入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

根据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比例或变化方式可将归入同一调类的方言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 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
变规律谰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入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均衡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尚不稳定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

关键词全浊上声宇现代方言发展特点考察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浊上变去即全浊上声字变成去声字是汉语语音发展变化的一条重要规律。

此变化早在唐代就已在北方方言中开始发生。

【岍—田然而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并不稳定并非整齐划一地全部变为去声。

为全面考察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发展变化的情况我们选择了个方言点进行考察结果发现中古全浊上声字在大部分方言中多数①已变为去声在少部分方言中多数仍保留上声在个别方言中多数归人阴平、阳平在极个别方言中归入去声与其它调类的数量基本相当。

本文拟对其不同的变化情况分别进行讨论。

本文以丁声树、李荣先生《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对所收字中古音韵地位的描写为依据全浊声母有十一个蓝、奉、定、澄、从、邪、崇、船、禅、群、匣。

用以统计的方言材料来源有二
①八十年代以来发表于学术刊物的论文及专著包括同音字表、调查报告、方言志等
②《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李荣主编。

一、多数全浊上声字归去声一在考察的个方言点中有个点多数②全浊上声字归入去声约占方言点总数的。

其中涉及各个方言区除徽语外其它各方言区均有一半以上的方言点发生此类变化④ 由此可见浊上变去是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发展的主流方向。

根据全浊上声字归人去声的比例可把全浊上声字多数归去声方言分为两种大类型、四种小类型济南型。

全浊上声字以上归入去声的方言属于济南型。

此类型多见于官话、晋语、吴语、湘语、赣语、闽语。

其中官话、晋语多归去声如济南、太原吴语、湘语、闽语多归阳去如苏州、双峰、福州赣语部分归去声如萍乡、部分归阳去如南昌。

以济南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归人去声字约占仍然保留上声。

另一类方言全浊上声字左右归去声左右归上声、阴平、阳平或入声。

根据归人调类的不同可将此类方言分为四种小类型广州型。

广州型方言全浊上声字一左右归阳去或去声左右仍读阳上或上声。

此类型主要见于粤语如广州其次见于平话和土话如南宁亭子、乐昌皈塘吴语、徽语、湘语、赣语、客语、闽语亦有零星分布。

其中大多数粤方言和赣语的邵武、建宁及徽语的歙县书面语用字或文读音归阳去口语用字或白读音保留阳上或上声多数平话书面语用字或文读音大部分归阳去口语用字或白读音大部分归阳上桂南平话或上声桂北平话吴语宜兴、浦城书面语用字或文读音归阳去口语用字或白读音部分归阳去部分仍读阳上。

①调查结果参见张燕春的临海方言双音节连读变调实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年第二期第页。

②“多数”指以上的全浊上声字全文同。

③熊正辉、李荣《汉语方言的分区《方言》年第期将汉语方言分为十区本文以此为标准。

收稿日期一 作者简介许艽一女山东济南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韵学。

万方数据梅县型。

梅县型方言全浊上声字一左右归去声或阳去左右归阴平。

此类型包括客语如梅县和赣语如黎川。

大部分客方言有左右的全浊上声字归阴平而
赣方言少数如此多数点归入阴平的比例相对客方言要小些有些点只是零星的分布或者没有全浊上声字归人阴平。

客赣方言归人去声或阳去和阴平的字大体一致即书面语用字或文读音归去声或阳去口语用字或白读音归阴平。

一般来讲口语常用字、白读音代表了更古老的历史层次所以推测客赣方言的浊上归阴平应该在浊上归去以前就发生了。

以梅县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

其中字约占归去声包括书面语用字和字的文读字约占归阴平包括口语用字和字的白读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阳平和上声。

丹阳型。

丹阳型方言全浊上声字一左右归去声左右归阳平。

此类型包括吴语丹阳一点。

丹阳话的声调以单字而论读书音有四个调多数与古音的平上去人相当不分阴阳说话音四声分阴阳但阳平、阳上、阴去调值相同所以一共有六个调。

网嘞丹阳老派有部分全浊上声字读阳平中年人和新派只有少数全浊上声字读阳平多数读去声。

哪帕由此可见老派读阳平实际是维持原来的阳上调值中新派则受官话“浊上变去”的影响归入去声。

下面具体说明丹阳方言中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情况。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归入去声字约占归人阳平其余字约占归入上声阴上个别字去声、阳平两读材料来源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建瓯型。

建瓯型方言全浊上声字一左右归去声左右归阳入。

此类型包括闽语建瓯一点。

李如龙先生分析建瓯话全浊上归阳去后因为模仿普通话的调值而转移到阳入降调。

阳仃一硐怛根据考察结果建瓯话中的异读字既有文读阳人白读阳去也有文读阳去白读阳入。

一般来说白读代表的历史层次要早于文读因此我们认为建瓯话全浊上归阳去、阳人孰先孰后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下面具体分析建瓯方言中全浊上声字的变化情况。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有字约占归阳去字约占归阳入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平声、上声、阴去、阴入。

其中异读字较多包括①文白异读如“下”文读阳去、白读阳入“柱”文读阳入、白读阳去②别义异读如“范”阳去调表“模范”、阳人调表“姓氏”③一般异读如“妓”有平声、阳去两读。

材料来源北大中文系《汉语方音字汇》二、多数全浊上声字仍读上声一在考察的个方言点中有个点多数全浊上声字仍读上声约占方言点总数的。

这些方言点主要分布于南方方言区包括吴语、徽语、客语、粤语、闽语、平话、土话。

二根据归入上声调的不同情况可把此类方言点大致分为四种类型温州型。

该类型的方言多数全浊上声字仍然保留原来的阳上调。

其中最多的见于吴语而且大部分吴方言有多达以上的全浊上声字保留阳上如温州、常熟等地。

此外部分平话如全州、闽语如潮州、徽语如屯溪、粤语如封开白话亦有一半以上的全浊上声字仍读原来的阳上调。

以温州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仍读阳上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阴上、阳去、阴去、阴平、阳平、阳人。

金华型。

该类型的方言多数全浊上声字归入阴上。

属此类型的方言有吴语金华城里、土话江华寨山。

今天的金华城里话只有阴上调没有阳上调。

不过赵元任《现代吴语的研究》所记世纪年代的金华城里方言分阴上、阳上由此可见阳上因与阴上调值调型相似而并入阴上今天金华城里多数全浊上字读阴上是古浊上字归入阴上的结果。

湖南江华寨山土话与金华城里话有所不同其阴上、阳上各自独立全浊上声字大部分归阴上少部分归阳上。

以金华城里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有字约占归入阴上字约占归人阳去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阳平、阴去。

其中包括异读字字均为白读阴上、文读阳去。

绩溪型。

该类型的方言阴上、阳上合流多数全浊上字归人上声。

此类型主要包括部分徽方言。

以绩溪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有字约占归人上声其中多为语用字和字的白读字约占归入阳去其中多为书面语用字和字的文读其余字约占归入阴去。

材料来源
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阳春三甲型。

该类型方言与上述三种类型的不同在于浊去归人上声阴上实际上是书面语用字归阳去后浊上浊去字一同归于上声阴上口语用字则多归阴平。

呻此类型集中于闽粤两省境内的客方言包括闽西的武平、长汀粤东的五华、揭西珠江三角洲的从化吕田、增城长宁、东莞清溪粤西的阳春三甲、阳西塘口、信宜思贺、信宜钱排、电白沙琅、高州新垌等地。

以阳春三甲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有字约占归入上声其中多为书面语用字字约占归人阴平其中多为口语用字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阳平与去声。

材料来源李如龙等《粤西客家方言调查报告》】万方数据三、多数全浊上声字归阴平一在考察的个方言点中有个点多数全浊上声字归阴平约占方言点总数的。

其中包括属于江淮官话的六调区通泰方言如皋、海安、东台、大丰、泰兴、姜堰以及湘语江永桃川、赣语波阳、客语大余和闽语晋江。

二根据全浊上声归入阴平的不同方式可把以上方言点分为两种类型晋江型。

晋江型方言的特点是由于阳上、阴平的调型调值接近全浊上声字从而归入阴平。

此类型包括晋江一点。

晋江的上声包括古清声母和次浊声母上声字古全浊声母上声字大部分归入阴平。

但混人阴平的全浊上声字作为连读前字时调值要变为与阴平有所区别如社交阴平 阴平。

在汉语方言里两个调类合并或读同为—个调类在连续变调中又往往会按各自的面貌重新分开以示区别删。

据此推测调值为的可能即为原来的阳上调现在的上声实为阴上。

泉州、南安是与晋江地理位置邻近、声调调值较为接近的两个点它们的阴阳上各自独立其阴上调值与晋江上声调值同为阳上调值也恰为。

这进一步证实了我们的推测晋江原来阴阳上亦各自独立调值为阴上、阳上。

阳上因与阴平调型相同、调值接近而混同于阴平。

因此晋江全浊上声归入阴平的原因正是由于阳上、阴平的调型调值相似使然。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有字约占归人阴平字约占受“浊上变去”的影响归入去声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上声和阳平。

其中异读字字字白读阴平文读上声字白读阴平文读去声字白读上声文读去声。

材料来源李如龙《福建县市方言志种??晋江市方言志》姜堰型。

姜堰型方言的特点是全浊上声字部分归入阴平部分归入阳去后再和浊去字一起归人阴平。

此类型包括六调区通泰方言、赣语波阳以及客语大余。

六调区通泰方言与前述客赣方言在浊上归阴平方面具有相似性即口语用字或白读音归阴平书面语用字或文读?艄槿ド 巧瞎橐跗较扔谧巧瞎槿シ⑸ Mㄌ┓窖郧 强透酉让裼杀蹦锨ǖ木 拥嘏疽煌ㄌ ⒖透臃窖缘淖巧瞎橐跗较窒罂赡苁强透酉让裨菥咏 吹厥背鱿值挠镆籼卣鳌6 叩牟煌 谟诹 髑 ㄌ┓窖圆唤鲎巧瞎橐跗阶侨ヒ补橐跗骄荽送撇獠糠秩 巧献种饕 槊嬗镉米止檠羧ズ笤偻 侨プ忠黄鸸槿胍跗秸馐沟猛ㄌ┓窖怨槿胍跗降娜 巧献直瓤透臃窖砸 嘁恍┘劝 谟镉米忠舶 ㄊ槊嬗镉米帧4死嘁舯湓诟佑铩⒖陀镏幸部煽吹
讲ㄑ簟⒋笥嗉词侨绱恕!恳越 呶 8梅窖怨彩杖 巧仙 掷 凶衷颊脊橐跗桨 ú糠挚谟镉米趾筒糠质槊嬗镉米肿衷颊脊槿ド 饕 ㄊ槊嬗镉米制溆嘧衷颊挤直鸸槿搜羝接肷仙 F渲幸於磷肿志 锥烈跗健⑽亩寥ド 2牧侠丛垂饲 锻ㄌ┓窖砸粼涎芯俊废嬗锝 捞掖ㄊ粲诤沃掷嘈突褂写 嗟牟牧霞右灾な怠K摹多数全浊上声字归阳平一在考察的个方言点中有个点多数全浊上声字归阳平约占方言点总数的。

它们分别是粤语的罗定、高明明城、郁南平台、云浮云城胶辽官话的平度、莱州、即墨吴语的临海晋语的屯留以及闽语的中山隆都。

根据全浊上声字归人阳平的不同方式可把以上方言点分为三种类型临海型。

临海型方言的特点是由于阳上、阳平调值相近全浊上声字从而归人阳平。

此类型包括临海一点。

本文统计的临海方
言材料来源于黄晓东年月发表于《方言》杂志的《浙江临海方言音系》一文。

其中上声主要包括阴上和次浊上全浊上多归阳平。

而在年游汝杰的调查中该方言仍保留阳上调其调值为与阳平调值接近。

由此看出由于阳上、阳平调值相似古全浊上声字与浊平字在单字调中得以合并。

全浊上声字在临海方言中的变化情况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归人阳平字约占受“浊上变去”的影响归入阳去其余字约占
分另归人上声和阴去。

莱州型。

莱州型方言的特点是单字调只有阴平、阳平、上声三种调类去声分混于阴阳平。

此类型包括属于胶辽官话的莱州、平度、即墨三点。

材料来源黄晓东《浙江临海方言音系》莱州、平度、即墨均为三调类方言其中古全浊上声、去声、次浊入声分归阴平、阳平大致情况是清去、次浊人多归阴平全浊上、去声多归阳平。

根据世纪年代山东方言普查记录莱州的三个声调原为平声、上声、去声其中去声字包括全浊上声和次浊入声。

由此可见应该是古全浊上、去声、次浊入声在莱州话中先合并为去声一类然后再分归阴阳平。

在分化的过程中古全浊上、浊去与阳平合并的程度高些清去、次浊人与阴平合并的程度高些。

平度、即墨的情况与莱州相似。

以莱州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归入阳平字约占归入阴平其余字约占归入上声。

少量字阳平、阴平两读个别字阳平、上声或阴平、上声两读。

万方数据材料来源钱曾怡等《莱州方言志》云浮型。

云浮型方言的特点是浊去归阳平全浊上归阳平实际上是全浊上声字归阳去后浊上浊去字一同归人阳平。

此类型包括粤语新兴、罗定、郁南平台、云浮云城以上属粤西、高明明城属珠江三角洲。

晋语屯留以及闽语中山隆都。

以云浮云城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归入阳平字约占归入阳上其余字约占分别归入阴平、阴上和去声。

归入阳平的字今声母多为不送气声母如部Ⅺ 归人阳上的字今声母多为送气声母如距 今声母为鼻音、边音、擦音和半元音的字有些读阳上有些读阳平如父知、妇‰。

个别字有阳平阳上、阳平去声两读。

材料来源张日异《粤西十县市粤方言调查报告五、归入去声与其他调类的全浊上声字数量基本相当在考察的个方言点中极个别方言个约占归入去声与其他调类的全浊上声字数量基本相当。

其中包括粤语台山、平话临桂两江分别有、左右的全浊上声字归入上声和去声赣语都昌、客语上犹分别有、左右的全浊上声字归人阴平和去声平话宁远有左右的全浊上声字归人阴去和入声。

以赣语都昌为例。

该方言共收全浊上声字例其中字约占归入阴平主要包括口语用字字约占归入阳去主要包括书面语用字其余字约占归入上声。

材料来源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中古全浊上声字在个方言点中的变化情况归入该调类归入该调类的方言点总敷包括的类型的方言点数方言点数所占济南型广州型梅县型。

丹多数归人去声阳型建瓯型温州型金华型。

绩溪型阳多数保留上声春三甲型多数归人阴平晋江型姜堰型多数归入阳平临海型莱州型云浮型归人去声与其他都昌等调类数量相当六、余论综合以上内容见上表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变化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浊上变去”是一条强大的语音演变规律。

这一音变早在唐代就已在北方方言中开始发生之后通过移民和文教的力量到今天几乎每一支方言中都有它的影响痕迹。

嗍从今天的变化看无论是北方方言还是南方方言绝大部分方言都有多数全浊上声字变为去声“浊上变去”是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发展的主流。

调型调值相似是全浊上声归人其他调类的重要原因。

如北京话全浊上声的调值与去声的调值极为相似二者在发展中合流【啊棚晋江、临海分别由于阳上与阴平、阳上与阳平的调型调值接近全浊上声字从而归入阴平、阳平。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
的发展并不均参考文献【】周祖谟关于唐代方言中的四声读法的一些资料【】语言学论丛第辑【北京商务印书馆王力汉语史稿【】北京中华书局【】吕叔湘丹阳方言语音编【】北京语文出版社【】陈立中湘语与吴语音韵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牡【】李如龙建瓯话的声调Ⅱ】中国语文。

—衡表现在各方言区、方言点发生同一语音变化的字并非一样多而是有多有少。

例如济南型方言绝大多数全浊上声字归人去声广州型方言则是大部分全浊上声字归人阳去或去声少部分仍保留阳上或上声。

同一语音变化在不同的方言区、方言点中的发展速度不尽一致例如有的地区几乎尚未开始“浊上归去”的变化如温州型方言而有的地区不仅已完成此类音变而且部分已变字又随同浊去字一起归人新的调类如云浮型方言。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仍不稳定异读现象表明少数全浊上声字尚游移于几种调类之间。

中古全浊上声字在现代方言中的发展受地域影响明显大部分北方方言全浊上声字的变化较为齐整即多数全浊上声字归人去声部分南方方言全浊上声字的变化则较为复杂有的方言多数全浊上字仍然保留上声有的方言多数全浊上字归入阴平、阳平。

【】辛世彪东南方言声调比较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阴周长楫泉州话早期调类及其调值构拟Ⅱ】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谢重光客家源流新探【】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何大安“浊上归去”与现代方言【】声韵论丛第辑【】台北台湾学生书局【】杨世文浊上变去例外探因Ⅱ】语文研究卜责任编校蒋民胜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