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修法--普巴扎西仁波切之区分清明状态中的“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修法--普巴扎西仁波切之区分清明状态中的“明”
如何区分清明状态中的“明”是能观的⼼还是妙观察智?
普巴扎西仁波切 圆满⾦刚微信公众平台问:我的清明状态是问:我的清明状态是眼睛可以平等地看着眼前⼀切相眼睛可以平等地看着眼前⼀切相,没有丝毫执著,,没有丝毫执著,这是由于⼼没有太外散,有正念的原因这是由于⼼没有太外散,有正念的原因吗?吗?这种清明状态中的这种清明状态中的“明”是能观的⼼还是妙观察智呢?两者⼜如何区分?
上师答:如何区分“明”是观察之⼼观察之⼼还是还是妙观察智妙观察智,我们平常是这样讲解的,我们平常是这样讲解的——在没有在没有完全进⼊禅定的状态当中完全进⼊禅定的状态当中,当,当我们⽤眼睛看⼀朵花的时候,我们我们⽤眼睛看⼀朵花的时候,我们既能看得见花,也知道是花既能看得见花,也知道是花;那么当我们;那么当我们完全进⼊这种清明状态之完全进⼊这种清明状态之时,请问:时,请问:“能看得见花,知道是花吗?”当然是看得见花的,因为此时当然是看得见花的,因为此时若五根遮⽌看不见花,就叫做第⼋识阿赖耶识若五根遮⽌看不见花,就叫做第⼋识阿赖耶识。
我们知道,。
我们知道,即便即便处于前五根识,也可以隐隐地感觉到前⾯有相处于前五根识,也可以隐隐地感觉到前⾯有相,更何况清明状态?所以,我们当然不能说眼前看不见相,,更何况清明状态?所以,我们当然不能说眼前看不见相,决定是能看决定是能看见这朵花的。
那请问:那请问:能看见花,知道它是花吗?能看见花,知道它是花吗?若要是若要是连这个都不清楚的话,还谈什么连这个都不清楚的话,还谈什么“明”呢?当然知道它是花。
呢?当然知道它是花。
那么再那么再问:问:前者未⼊定时既能看见花,也知道是花,和后者禅定清明状态中的能见能知是花,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何处?前者未⼊定时既能看见花,也知道是花,和后者禅定清明状态中的能见能知是花,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何处?此此时可能有⼈会说:时可能有⼈会说:前者有能所⼆取,后者没有能所⼆取。
前者有能所⼆取,后者没有能所⼆取。
这样回答只能说明你的这样回答只能说明你的修⾏还要更细致⼀点啊修⾏还要更细致⼀点啊!!
对于前者有能所⼆取,有所取的境和能取的念,那我们继续问:当你在看见花的当下,花和“知道花”的这个“明”,从哪个地⽅分开的?从哪个地⽅分开的?哪以外是境,哪以内是⼼呢哪以外是境,哪以内是⼼呢?这⼀点我们平常也⼀再强调过,?这⼀点我们平常也⼀再强调过,境和⼼在看见的⼀瞬间当中是分不境和⼼在看见的⼀瞬间当中是分不开的开的,除⾮产⽣第⼆念的时候,知道,除⾮产⽣第⼆念的时候,知道“花”是境,“知道花”是⼼。
这就充分说明,在是⼼。
这就充分说明,在未⼊定的时候未⼊定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我们所说的“有能所⼆取”和禅定清明状态中禅定清明状态中的的“没有能所⼆取”,境⼼达成⼀如是相同的境⼼达成⼀如是相同的,那,那⼜怎么去区分呢⼜怎么去区分呢??若要是说前者因为有能所⼆取的缘故,没有证到空性,若要是说前者因为有能所⼆取的缘故,没有证到空性,⽽后者多了个空性,那这个空性⼜是怎么加上去的呢?⽽后者多了个空性,那这个空性⼜是怎么加上去的呢?⽐⽐如说,当你看见花、知道花的同时,如说,当你看见花、知道花的同时,还要在上⾯贴个标签,说⼀切都是空性,这就叫做还要在上⾯贴个标签,说⼀切都是空性,这就叫做“本觉”吗?当然不是的。
现在⼤家⽐刚才还要安静,刚才还有点⼩⼩的声⾳,现在全都静下来了,现在⼤家⽐刚才还要安静,刚才还有点⼩⼩的声⾳,现在全都静下来了,恨不得⾃⼰完全钻到这个问题⾥⾯去,恨不得⾃⼰完全钻到这个问题⾥⾯去,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下⾯的答案到底是什么都在聚精会神地听下⾯的答案到底是什么。
我想,。
我想,还是你们⾃⼰去想吧!你们⾃⼰去修吧!有些结果真的不能说得太还是你们⾃⼰去想吧!你们⾃⼰去修吧!有些结果真的不能说得太明⽩明⽩,,否则你们可能会拿着这些词句掩盖⾃⼰的修⾏,否则你们可能会拿着这些词句掩盖⾃⼰的修⾏,说⾃⼰的见解就是这样的,那等两天我可能就要跟你们打架说⾃⼰的见解就是这样的,那等两天我可能就要跟你们打架啦,所以我还是不给⾃⼰找⿇烦的好,因为不懂也就不会这样说了。
开玩笑的。
以上我们所说的以上我们所说的观察之⼼与妙观察智,两者有着很⼤的差距观察之⼼与妙观察智,两者有着很⼤的差距,虽然我们并没有说出两者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因,虽然我们并没有说出两者真正的区别是什么,因为这是修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这是修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
可能有些弟⼦还在纠结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应该有境好还是没境好?知道好还可能有些弟⼦还在纠结到底是有,还是没有?应该有境好还是没境好?知道好还是不知道好?是不知道好?都好,都不好都好,都不好。
有这些问题,说明你还是没弄明⽩,所以我们现前还是需要了解这些道理。
有这些问题,说明你还是没弄明⽩,所以我们现前还是需要了解这些道理。
但是在修的但是在修的过程当中,还是按次第来修吧!我们在座的很多修⾏者们,尤其是很多出家⼈已经修到了我们在座的很多修⾏者们,尤其是很多出家⼈已经修到了共同观察⼼之来住去共同观察⼼之来住去,下⾯就要,下⾯就要开始印证四空双运开始印证四空双运,接,接着就要开始讲解着就要开始讲解不共观察⼼之⾃性⽽抉择为实相⼤圆满五种辨别。
不共观察⼼之⾃性⽽抉择为实相⼤圆满五种辨别。
到那时讲解第⼀个辨别到那时讲解第⼀个辨别——阿赖耶识与法⾝的辨别之时,就会有更详细的辩证讲解。
之时,就会有更详细的辩证讲解。
所以我这⼀段时间让你们修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们所以我这⼀段时间让你们修那么长的时间,就是为了让你们⾚裸出更好的见解,到⾚裸出更好的见解,到时候再印证时候再印证,我也轻松,你也轻松。
,我也轻松,你也轻松。
否则时时都处于观察之中,就会觉得前者与后者好像有很多相似的地⽅。
就是这样的,两者只有⼀点点差别。
所以说以说⼀基现⼆道,就是差那么⼀点点⼀基现⼆道,就是差那么⼀点点,就形成了轮回道与涅槃道,,就形成了轮回道与涅槃道,此中细微的差别要靠修⾏去辩证此中细微的差别要靠修⾏去辩证。
但这些我都会给。
但这些我都会给你们讲得很细致,因为我所懂得的,可不是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是得到众多导师的认可。
我在你们讲得很细致,因为我所懂得的,可不是我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的,⽽是得到众多导师的认可。
我在喇嘛仁波切⾝边喇嘛仁波切⾝边近三⼗年的近三⼗年的时间时间⾥⼀直修⾏,长期汇报,得到上师和法王如意宝的认可⾥⼀直修⾏,长期汇报,得到上师和法王如意宝的认可。
此外,上师还让。
此外,上师还让我四处到其他导师⾝边做过我四处到其他导师⾝边做过
汇报。
有⼀次上师问我:
“你在其他导师⾯前做汇报期间,⼀点都没有恐惧感,是什么原因?”我说:“因为我在您⾝边长期研学这些法义,
导师们也都是平等的,都是并且在您⾯前已经做过辨别,在我⼼⽬当中,觉得世上再没有⽐您更⾼的导师,即便有,
并且在您⾯前已经做过辨别,在我⼼⽬当中,觉得世上再没有⽐您更⾼的导师,即便有,导师们也都是平等的,都是。
”我永远没有在
永远不会觉得导师与导师之间有多⼤的差别。
佛啊!我只是感觉在另外的导师⾯前重复汇报⼀遍⽽已,
啊!我只是感觉在另外的导师⾯前重复汇报⼀遍⽽已,永远不会觉得导师与导师之间有多⼤的差别
因为⼀切导师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样长期得到某个导师⾯前得到印证,可能在另⼀位导师那⾥过不了关这样的想法,因为⼀切导师都是平等的。
所以这样长期得到某个导师⾯前得到印证,可能在另⼀位导师那⾥过不了关这样的想法,
认可。
接下来我们的修⾏也会往更深的⽅⾯去发展,但还是要好好去修,好好去修。
好好去修,好好去修。
认可。
接下来我们的修⾏也会往更深的⽅⾯去发展,但还是要
后期真正的结论还是需要靠你们⾃⼰去辩证。
尤其当你的修⾏还没虽然我今天好像讲了⼀些两者之间的异同,但后期真正的结论还是需要靠你们⾃⼰去辩证。
尤其当你的修⾏还没虽然我今天好像讲了⼀些两者之间的异同,但
当快要修到的时候,就不需要费很
⼀步⼀步来,当快要修到的时候,就不需要费很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不需要在这上⾯天天去琢磨,没有什么意义,
有达到这个地步之前,不需要在这上⾯天天去琢磨,没有什么意义,⼀步⼀步来,
但为什么还是不能在。
⽐如以上所讲解的这些,有些有见解的,修四空双运的弟⼦们多多少少已经明⽩了,但为什么还是不能在⼤的⼒了
⼤的⼒了。
⽐如以上所讲解的这些,有些有见解的,修四空双运的弟⼦们多多少少已经明⽩了,
属于智慧转为道⽤⽅⾯了,所以还是有些过于太⾼,我
因为讲解这些都已经属于智慧转为道⽤⽅⾯了,所以还是有些过于太⾼,我他们⾯前讲解呢?先等等吧,先等等吧!因为讲解这些都已经
他们⾯前讲解呢?先等等吧,先等等吧!
们还是扎扎实实,慢慢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