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沪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综合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练习。
自相矛盾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
[1]将下面的文言词语与其现代汉语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曰有人弗不能
或于是子集市
遂我何如您
吾说市怎么样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至之市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说说《自相矛盾》与《郑人买履》的寓意。
《自相矛盾》寓意:__________________
《郑人买履》寓意: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象于船上,刻其水痕所至。
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
复称他物,则象重可知也。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1]解释下列字的意思。
①及(____)②访(_____)③咸(____)④置(_____)⑤即(_____)[2]解释下列句子中“若”的意思。
①有若成人之智(__________)②若出其
中(___________)
③中有楼若者(___________)④未若柳絮因风
起(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子中“其”的用法。
①欲知其斤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必细察其纹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吊之,其父曰(_______________)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
⑤楼渐低,可见其顶(________________)
⑥其恕乎(_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太祖大悦,即施行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哪句话从侧面赞美了曹冲年幼却聪明过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曹冲是著名的少年聪明人物,在我国历史上这类人物很多,请再举一个例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①好(hǎo hào)龙,钩②以写③龙,凿④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
于是天龙闻⑤而下之⑥,窥头于牖⑦,施⑧尾于堂。
叶公见之,弃而还走⑨失其魂魄,五色无主⑩。
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s
ìshì)龙而非龙者也。
(注)①子高:叶公的字。
②钩:衣带上的钩。
③写:摹画。
④凿:古代饮酒的器具。
⑤闻:听说。
⑥下之:到叶公住所处。
⑦牖(yǒu):窗户。
⑧施(yì):延伸。
⑨还(xuán)走:转身就跑。
⑩五色无主:脸色一会儿白,一会儿黄。
[1]给短文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2]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①天上的真龙知道________,便从天上下降到叶公家里。
②叶公并不是真的________,他喜欢的只不过是________罢了。
[3]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叶公见到真龙后的样子的语句,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翻译出来。
[4]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齐人攫金
昔齐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适(到)鬻(yù卖)金(金子)者之
所(地方),因攫(抢)其金而去。
吏捕得之,问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对曰:“取金之时,不见人,徒见金。
”
[1]解释文中的加点字
①衣冠_________ ②之所_________③因_________④因攫(抢)其金而去
_________⑤取金之时_________
[2]翻译文中的画线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篇文章讽刺了社会上什么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二人弈,其一人(),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将至,思()而射之。
虽与之(),弗若之矣。
为是其()弗若与?曰:非然也。
[1]在括号里正确地填上课文的内容。
[2]解释加点的字。
弈:______ 惟:______
弗:______ 为:______
[3]《学弈》选自《_______》,讲了两个人向弈秋学下棋,因为他们的
__________不同,所以学习的结果也就不同,从中我们明白了______________的道理。
我还想到了一句名言警句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揠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宋人有闵其苗闵(_____________)
揠之者揠(_____________)
予助苗长矣予(_____________)
[2]这则寓言给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⑴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______________)
⑵其子趋而往视之(____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宋人有闻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文言文阅读。
道旁苦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④。
看道边李树多子⑤折枝⑥,诸儿竞⑦走⑧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⑨。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众。
④游:玩。
⑤子:果实。
⑥折枝:压弯了树枝。
⑦竞:争着。
⑧走:跑。
⑨信然:真是这样。
[1]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尝与诸小儿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②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注释]①株:砍掉树干剩下来的树根,即“树墩子”。
②耒:即“耒耜(s ì)”,古代耕地用的农具。
耜用来翻土,耒是耜的把。
[1]指出下列加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兔走触株——古义:(_____)今义:(_____)
②而身为宋国笑——古义:(_____)今义:(_____)
[2]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书戴嵩画牛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
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
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
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好书画:________ (2)一日曝书画:__________
(3)拊掌大笑:________ (4)尾搐入两股间: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括号里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两项是(______)
(______)。
A (杜处士)所宝以百数
B (戴嵩)尤所爱
C (牧童)拊掌大笑
D (杜处士)不可改也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的意思。
(1)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不可改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小故事,你懂得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5]为什么牧童敢于指出画中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外文言文阅读。
匡衡①字稚圭(guī),勤学而无烛。
邻舍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③文不识④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⑤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⑥。
①匡衡:汉朝人。
②不逮:指烛光透不过来。
③大姓:大户。
④文不识:姓文,名不识。
⑤佣作:被雇佣劳作⑥大学:很有学问的人。
[1]解释加点的字。
以书映光而读之(_______)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你所读到的故事__________________。
11. 课内阅读。
(选文一)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选文二)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
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解释(选文一)中加点的词语。
鼓:__________ 善哉:__________ 少选:__________ 足:
__________
[2]读(选文一),用“”画出表明锺子期听懂了伯牙的琴声的句子;用“~~~”画出表现伯牙推动知音后悲痛欲绝的心情的句子。
[3]读(选文二),用“”画出描写闰土外貌的句子,从闰土的外貌中,你看出闰土是一个的孩子;用“”画出叙写闰土和“我”一见如故的句子;这些词语准确地写出了“我”急切在想见到闰土的心情。
[4]出自(选文一)的成语是_____________;(选文二)写了“我”与闰土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5]这两段选文的共同话题是_____________,请你以此写一排比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读文言文,做练习。
楚人居贫,读《淮南方》①:“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
”遂于树下仰取叶。
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
”经日,乃厌倦不堪,绐(dài)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jī)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诣②县。
县官受辞③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注释)①《淮南方》:汉代怀南王刘安,好神仙方术,《淮南方》或许是淮南王所作论方术的书。
或作《淮南子》。
②诣(yì):前往,去到。
③受辞:接受了诉讼状辞。
[1]请用一个成语概括古文的内容,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穷困潦倒
B.掩耳盗铃
C.一叶障目
D.自欺欺人
[2]用“/”给“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标出需要加标点符号的位置,下列正确的一项是( )。
A.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B.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C.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D.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3]本文中楚人是个什么样的人?下列不能概括他形象的一个词是( ) A.目光短浅 B.利欲熏心 C.贪婪愚蠢 D.聪明绝顶
[4]根据这个故事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做事情要小心谨慎,才不会把事情搞砸。
B.做人要踏实肯干,不能有不劳而获的思想行为。
C.不能有迷信思想,偏听偏信不可取。
D.不要被局部的现象迷惑,否则无法认清事物的全貌。
13. 课外阅读。
_________
昔者,有馈鱼于郑相①者,郑相不受。
或②谓郑相曰:“子③嗜鱼,何故不受?”对④曰:“吾以嗜鱼,故不受鱼。
受鱼失禄⑤,无以食鱼。
不受得禄,终身食鱼。
”
注释:①郑相:郑国的宰相。
②或:有人。
③子:您,对人的尊称。
④对:回答。
⑤禄:做官的俸禄。
[1]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
(1)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何故不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吾以嗜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给这篇小古文拟个题目,写在文前的横线上。
[4]郑相为什么不接受别人送来的鱼?(用自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孙休好射雉
孙休①好射雉②,至其时,则晨去夕反。
群臣莫不止谏:此为小物,何足甚耽③!休曰:虽为小物,耿介④过人,朕所以好之。
(注释)①孙休:是吴国君主孙权的儿子,后继位。
②雉:野鸡。
③耽:沉溺,贪恋。
④耿介:正直有节操。
[1]解释下列语句划线词的意思。
①孙休好射雉________
②则晨去夕反________
③此为小物________
④何足甚耽________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
从文中看,孙休是个________的人。
1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一儿曰:“日初出,及日中则如孟盂,此不为?”
一儿日:“日初出,及其日中,此不
为?”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按原文填空。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日中:_________________。
沧沧凉凉:_____________。
探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小儿所持的依据分别是从哪一种感觉获得的?(视觉、嗅觉、触觉、味觉)
(1)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4]两小儿的辩论富含智慧,是应该表扬的,而文中一句“孔子不能决也”虽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体现了孔子_____________的态度。
[5]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听了两小儿的话,孔子会说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竭泽而渔
竭①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焚薮②而田③,岂不获得,而明年无兽。
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
——《吕氏春秋》
(注释)①竭:使……干涸。
②薮(sǒu):指野草。
③田:通“畋”,打猎。
[1]“竭泽而渔”中,“渔”的意思是()。
A.捕鱼
B.捕鱼的人
C.谋取,夺取不应得的东西
D.姓
[2]对“诈伪之道,虽今偷可,后将无复,非长术也”理解正确的是
()。
A.欺诈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勉强可行,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B.欺诈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C.欺骗作假的手段,即使现在可用在偷盗上,以后就不会再有效果,不是长久之计。
D.欺骗作假的手段,虽然现在勉强可行,以后不会再有效果,不是好办法。
[3]从这则成语故事中,我懂得了_____的道理。
17. 文言文阅读。
一人留客饭,只豆腐一味,自言:“豆腐是我性命,觉他味不及也。
”异日至客家,客记其食性所好,乃于鱼肉中各和豆腐,其人只择鱼肉大啖,客问曰:“汝曰豆腐是性命,今日如何不吃?”客曰:“今见鱼肉,何及性命?”[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客记其食性所好:()
乃于鱼肉中和豆腐:()
其人只择鱼肉大啖:()
[2]用“/”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
乃于鱼肉中各和豆腐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今见鱼肉,何及性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笑话讽刺了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阅读《王戎中不取道旁李》,完成习题。
王戎中不取道旁李
王戎①七岁,尝②与诸③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④甲,诸儿竞走⑤四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注释]
①王戎:琅伢临沂(今山东临沂白沙埠镇诸葛村)人。
三国至西晋时期名士、官员,“竹林七贤”之一。
②尝:曾经。
③诸:一些,这些。
④折枝:压弯枝条。
⑤竞走:争着跑过去。
[1]下面句子停顿不正确的是()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尝/与诸小儿/游
C.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
[2]“取之,信然”的意思是()
A.王戎果然是守信用的。
B.一定要把李子摘下来。
C.把李子摘下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3]多读两遍,想想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再简要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