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克莱默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
·学术
张
帅
(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电影《克莱默夫妇》是一部反映美国单亲家庭问题的作品。
影片反映的女主人公的婚姻家庭观和自我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巨大反差,对于重新审视女性的家庭角色和社会地位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关键词:《克莱默夫妇》中国传统文化颠覆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8)02-0076-02
DOI:10.13525/ki.bclt.201802027作者简介:张帅(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硕士,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翻译理
论与实践、跨文化交际。
2018年2月语文教学通讯
Feb.,2018
第982卷
第2期Bulletin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Vol.982No.2
◆文艺评论
电影《克莱默夫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
《克莱默夫妇》是美国作家艾弗利
·科尔曼创作的关于美国20世纪70年代“残破家庭”的长篇小说。
1979年,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部反映家庭问题的经典伦理片一经上映便好评如潮,获得了第5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女配角、最佳导演和最佳剧本五项大奖。
影片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题材和主题深刻地触及了社会现实,因而具有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影片讲述的是克莱默夫妇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遭遇,丈夫泰德在外工作挣钱养家,疲于奔命,忽略了家庭、妻子和儿子,妻子乔安娜无法容忍丈夫长期的漠视和繁杂的家务,最终愤然出走,离开了父子二人。
妻子走后,泰德既要忙于工作,
又要照顾儿子,生活顿时乱作一团,幸好在女邻居的帮助下,泰德逐渐适应了单身父亲的生活,并在照顾儿子的过程中与儿子建立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这时,已是纽约出色设计师的乔安娜归来想要回儿子的抚养权,虽然法官最终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但是在最后时刻,乔安娜为了儿子的幸福快乐又放弃了抚养权,而泰德和乔安娜也在彼此分离期间和法庭之争中理解了对方。
一、影片中反映的女性婚姻、
家庭观念《克莱默夫妇》拍摄的年代,美国的离婚率不断攀升,传统的由父母双亲及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结构被打破,单亲家庭的比例急剧上升。
美国是一个拥有两百多年历史的多种族、
多文化的移民国家,追求民主、平等、自由、独立,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的利益和幸福高于一切。
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深刻地影响了美国人的婚姻观,大多数美国人认为有离婚想法的父母不应该为了孩子而待在一起。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女权运动的掀起极大地推动了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妇女开始摆脱对丈夫和家庭的依赖,去追求女性的社会价值。
《克莱默夫妇》中的女主人公乔安娜是一位拥有高学历、独立意识较强的女性,婚后她放弃了自己的事业,专心在家相夫教子,她的丈夫泰德终日忙于工作,疏于关注和照顾妻子,两人之间无法沟通,乔安娜倍感迷茫和无助,她觉得失去了自我,于是她决定离开家庭,重新寻找自己的价值。
可以说,乔安娜的出走代表了独立女性对传统家庭角色的反抗和不满,也反映了女性要与男权社会抗衡的勇气和信心。
其实,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尤其是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社会变化加快,就业竞争激烈,年轻人更关注个人前途,强调个人意志和自由,追求个人地位和价值,注重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家本位”的社会价值体系逐渐发生动摇,人们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婚姻不再被认为是一种永恒的关系,人们更注重婚姻和个人生活的质量,如果婚姻和家庭生活成为个人发展和自
76
我实现的束缚,情感生活不能带来满足感和幸福感,那么婚姻和家庭的破裂就在所难免。
二、中国传统的女性婚姻、家庭观念
中国传统婚姻被认为是“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的大事,男女的结合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整个家族的延续。
在传统的中国家庭里,丈夫是一家之主,妻子对丈夫要言听计从,夫妻是一体的,妻子没有独立的人格,正所谓“男主外女主内”“夫为妻纲”,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三从”观念决定了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附属性和被操控性。
“从一而终”是古代社会对女性提出的要求,强调女性的贞节观念和行为以及对丈夫的忠诚度,社会各阶层纷纷以贞女、烈女、节妇、烈妇为模范。
传统婚姻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感情在夫妻关系中并不重要,维系婚姻关系的纽带是家庭和子女。
因为中国是群体本位的社会,提倡集体主义价值观,所以婚姻不仅是青年男女两个人的事情,还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事情,而且涉及道德、伦理以及责任等因素。
婚嫁男女首先要以家庭甚至家族集体的利益为核心,个人的利益与幸福往往要让位于家庭的和谐长久,因此,妻子不管对婚姻是否满意,都没有离婚的权利,不能抛夫弃子,只能忍气吞声,终了一生,这也酿成了许多婚姻悲剧。
这不仅剥夺了女性应有的主体意识,而且不利于女性自我意识的确立,一些女性往往在顺从和迎合世俗的女性范型中丢失了自我,在生活中处处以第二性的心态约束自己,以贤妻良母等社会指派的角色要求自己。
三、影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颠覆及其启示
如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对女性的界定是男尊女卑、夫为妻纲、三从四德、从一而终,因此影片中乔安娜毅然决然的出走是对中国传统的女性婚姻、家庭观的颠覆,但是她勇气可嘉的女性魅力同时也震撼着每一个观众的心灵并感染和启迪着每一位女性。
其实,乔安娜是非常爱孩子的,从影片开始她面带忧伤地爱抚着儿子和儿子道晚安,到她离家后在儿子放学时常到对面的咖啡馆里隔着玻璃遥望儿子,都让人感觉到她强烈的母爱。
乔安娜的出走不仅是为了拯救终日郁郁寡欢的自己,也是为了拯救两颗心灵和一个残破的家庭。
人们常说离婚会严重伤害儿童的心理健康并会诱发各种青少年问题,但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把生活弄得一团糟的泰德成功转型成一位负责有爱的父亲,儿子没
有因为父母的离异而情绪消极、躁动不安或是抑郁自闭,而是与单亲爸爸和谐快乐地相处,产生了日渐深厚的父子情。
虽然后来法官把儿子判给了乔安娜,但是泰德的舐犊情深感动了乔安娜,她还是选择让儿子和父亲生活在一起。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乔安娜和泰德的婚姻基础是爱情,当乔安娜感觉不到爱情的存在和幸福时,她选择从婚姻关系中解脱出来,给彼此重新选择和生活的机会和空间。
女性想要活得有尊严,只有像乔安娜一样不限于家庭的羁绊,赢得丈夫的理解和支持,才能真正获得社会的认可。
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念的形成与各自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宗教信仰、价值体系等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文化压制妇女,中国传统的群体取向要求每个人必须严格遵从并适应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被确定的身份和角色,不能有所逾越。
而西方受骑士之风的影响,认为尊敬女子是荣耀的事,妇女在家庭、社会中享有较大的自由。
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和融合日趋加强,我们应该保留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应该摒除一些陈规陋习,积极借鉴西方婚姻、家庭观中的积极成分,求同存异。
虽然中西方在婚姻、家庭文化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一致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不同地区、不同种族和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所带来的差异,了解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参考文献:
[1]常俊跃,李莉莉,赵永青.美国社会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任勤,廖雷朝.中美文化面面观[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0.
[3]王恩铭.20世纪美国妇女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4]徐斯.从家庭视角探究中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J].科教导刊,2014(26).
[5]颜李萍.从中西方婚姻家庭观对比中透视中西方文化[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0).
[6]闫玉.当代中国婚姻伦理的演变与合理导向研究[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
[7]张岂之.中国传统文化[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8]祝西莹,徐淑霞.中西文化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编辑:李小叶)
77
2018.2·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