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
观察
摘要:目的文章主要针对在心血管内科对于急性的心绞痛在临床上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在我医院进行医治的心绞痛的患者60例。
分为两个组,分别是实验的组和对照的一组,各30位。
对照的一组实施的是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的一组在常规基础之上加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分析两个组在不同的治疗之后取得的效果。
结果用不同的方法治疗之后,实验一组有效的比率达到了96.67%,对照的一组则为86.67%。
两个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实施常规的治疗的基础之上,如果加入氯吡格雷,能够有效的改善心绞痛的症状,值得进行推广。
关键词: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效果
引言
在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中,急性心绞痛是常见疾病之一,其也是冠心病患者最为主要的一种临床表现方式。
其致病因素主要是因为心脏冠状血管狭窄而导致的心肌缺血情况,诱发因素包括突然的情绪波动、过度劳累等。
对于轻度的急性心绞痛,一般几分钟就可以自行恢复;而严重的将会使患者出现濒死感,需要及时的服用一些扩张心血管的药物予以缓解。
本文即从临床用药治疗的角度出发,对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做出临床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0例患者作为对象进行研究,年龄29~68岁,平均(54.7±2.9)岁,都有胸痛以及胸闷等现象。
在计算机的帮助下,我们首先对患者进行排序,然后顺序打乱,将上述病人分为两个组,一组是对照小组,另一组是实验小组,各30
例;这两个组的资料差异不是很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次研究的对象都是急性心绞痛患者,且无药物过敏史以及其他类型的疾病,在治疗过程中都有较好的依从性。
而对于哺乳期合妊娠期的患者,也得到了医院相关的批准,可以参与研究,且所有的患者以及患者的家属都有签署相关的知情通知书。
1.2研究方法
治疗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对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临床治疗手段开展对比分析。
对照组采用急性心血管疾病诊疗方式,还会还需要配合依那普利、阿司匹林等药物进行治疗。
而观察组需要在常规治疗方法之下,将配合使用氯呲格雷药物辅助治疗,这类药物每天需要服用75mg,两组参与治疗研究的时间为32天。
在治疗结束之后对两组患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不同诊疗方案所带来的治疗后果,并了解彼此之间的差异性。
1.3疗效判定
两组患者在服药结束后,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心绞痛疗效标准:①显效:经药物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无明显其他不适症状;有效:经药物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有所减轻,疼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无效:经药物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症状基本与治疗前相同;或者还呈现出加重趋势,心绞痛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所增加。
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00%。
记录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并计算平均值进行组间对比。
2结果
加入氯吡格雷进行治疗之后,实验一组显效的有24例,有效的5例,无效的1例。
而对照一组显效的18例,有效8例,无效4例。
实验一组总有效的概率为96.67%。
而对照一组的总体有效比率为86.67%。
实验组进行治疗的总的有效率较高于对照一组的总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的意义(P<0.05)。
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例数/%)
实验组 30 24 5 1 29(96.67)
对照组 30 18 8 4 26(86.67)
3讨论
急性心绞痛是我国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疾病类型,近年来发病率逐渐增高,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在深入调查研究患者实际情况之后,出现急性心绞痛的问题主要是在胸部以及相临近的部位,也有患者存在上腹部、咽喉部位的水平位置的疼痛问题。
但基本不会出现在咽喉之上,在发病期间患者的身体不适之感较为明显。
发病的时间无非5~15分钟,但是少数患者身体状况不佳,会出现连续20分钟以上的心绞痛状态。
还有部分患者的心绞痛只有几秒钟的时间,没有一定的临床试验规律可以进行分析。
在现代医疗中,治疗急性心绞痛的常规用药包括有血小板聚集抑制剂、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这些药物虽然具有一定的临床治疗效果,但是却尚未能够达到最佳的临床疗效,具有较高的复发率,还容易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导致患者病情的加重,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依那普利是一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可以抑制血管紧张素I转换成为血管紧张素II,从而提高血浆肾素活性,减少机体醛固酮分泌,减少血管阻力,改善患者心肌功能,进而缓解心绞痛症状。
但是该药物生物利用率低,临床效果不理想。
本次研究中结合了66例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治疗过程中,采取了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划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分别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方式,分别是常规的治疗方式和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药物的治疗方式。
结果发现,在常规性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了氯吡格雷治疗,可以有效提升临床治疗的效果,显著降低疾病复发率,促使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尽早达到正常标准。
急性心绞痛是一种由于心肌缺氧或者缺血而引发的临床症候群。
从目前临床实践来看,急性心绞痛的发病趋势呈现年轻化状态。
发生心绞痛的诱因比较多,在临床分析发现主要诱发因素有劳累过度、气温急剧改变、强烈情绪、暴饮暴食、吸烟、使用兴奋剂等等。
当患者发生心绞痛时,会伴有模糊的胸部压迫感或疼痛感;对体质敏感者而言,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感受,常会憋闷或令人窒息;部分患者也会表现出严重的消化不良或烧灼感;疼痛在两肩峰之间且患者自认为它与心脏无关。
对心绞痛的治疗方法比较多,本次是口服
依那普利、阿托伐他汀钙片、肠溶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药物治疗,使心绞痛病人缓解疼痛,减轻焦虑,改善生活质量。
本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2个月后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明显少与对照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氯吡格雷可以有效改善冠脉血流,降低血小板活性,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联合使用的药物阿司匹林,同样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血栓形成,两者共同用药,发挥协同作用,进而强化了抑制血小板聚集,最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减少了心绞痛发作次数及发作持续时间。
因此,当临床工作中,在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可以给予其氯吡格雷治疗,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健康恢复。
综上所述,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进行药物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急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发病次数和每次发病持续的时间,对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很大的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比力克孜·阿布力米提.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5,000(012):55-56.
[2]黄红.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6):94-95.
[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的临床分析[J].太来提•阿吉.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7(18).
[4]运用氯吡格雷佐治疗急性心绞痛的疗效分析[J].韩廷勇.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4).
[5]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J].周康.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