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九”的文化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九”的文化内涵
在人类历史上,数字早于语言文字成为人类文明的最初表征,对数字的崇拜也是各民族共通的地方。
按照维柯的观点,人类文明是多元自主发展的,不但有发端于古希腊、古罗马的西方文明,而且其他民族也有各自的文明发展轨迹。
即使在古代各民族是各自发展,彼此在时间和空间上都隔得很远,但“起源于互不相识的各民族之间的一致的观点必有一个共同的真理基础。
”列维—布留尔也认为在西方文明以外,各民族也都存有前逻辑思维的原始思维。
原始思维具有互渗的规律,在数字方面,“每个数都有属于它自己的个别的面目、某种神秘的氛围、某种‘力场’。
”数字七就是这种人类原始思维相似之处的一种体现,是数字神秘学的重要分子,是原始诗性智慧的共通点之一。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也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在文字产生之前先出现了数字概念。
《易·系辞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来出现了数字。
据考古发现,在半坡遗址、二里头遗址和殷墟甲骨中都出现了数字,而且都有七,并都写做“┼”。
虽然还没有发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毕达格拉斯的“数密学”倾向,但对数字“七”也较青睐,如中国文化的原典《易经》中有“七日来复”、“七日得”等爻辞。
在《周易》中,七为天数,即《系辞传上》所说的“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又,七为少阳,九为老阳,且七为不变爻,九为变爻,《易经》占九、六变爻,而不占七、八不变爻。
关于“七日来复”的含义,历来宿儒就有纷争,南怀瑾曾做了一个总结,认为大体有四种解释:“Ⅰ王弼认为阳气始于剥尽之后,至阳气来复,凡经七日,犹今一星期有七天。
Ⅱ象数学家,又以五月姤,一阴生,至十一复,阳生,凡经七月,历七个变化,故称七日来复。
Ⅲ易纬稽觉图,认为一年十二月三百六十五日四分日之一,以坎震离兑四方正卦,卦别六爻,爻主一气,其余六十卦,卦有六爻,爻主一日,而六日七分之理,说明七日来复。
Ⅳ李鼎祚以为十月末,纯坤用事,坤卦将尽,则复阳来,隔坤之一卦,六爻为六日,复来成震,一阳爻生为七日,故言反复其道,七日来复,是其义也”。
《易·泰·九三》曰:“无平不陂,无往不复。
”七日来复正是无往不复、周而复始的一个小循环。
除了《周易》,还有很多元典也涉及数字七,最典型的是《尚书·尧典》“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这也是中国古史观象授时、以天道指导人事的最早记录,并将北斗七星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生活紧密联系到一起。
从天文学上可知,北斗七星具有观测便利、实用准确的特点。
在古人看来,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旋转,于是古人根据北斗七星的运动而观阴阳,定方位,明四时,并且衍生了“斗为帝车”的政治星占观点。
《史记·天官
书》有言:“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
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不但古代中国如此,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等处于北半球的古老文明也都对北斗七星有着较多的注重和尊崇。
“七”崇拜当与北斗七星相关。
除了北斗七星外,“七”崇拜还可能与七曜相关。
七曜主要是由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组成,现在日本仍用七曜来表示一个星期。
江晓原认为,七曜术在中国出现最早见于东汉的熹平三年。
是年,刘洪上《七曜术》。
江还指出七曜术是经中亚传入的,其传播者主要为佛教徒。
有学者总结诸说认为:“‘七’表示生命的周期变化,有物极必反、周而复始的意味。
这是因为‘七’代表的是‘极限方位’,即东西南北上下中,在方位上是无以复加的。
所以,‘七’蕴含着‘无限大’之意和‘周而循环’之意。
”应该说,这种说法代表了通行的观点。
在我国,人们之所以把"九"看成是自己心目中的"天数"和最富有神奇色彩的数字,是因为"九" 这个数字的象征意义(symbolicmeaning),在我国能够说历时最久,涉及面也最广.
它起初是龙形(或蛇形)图腾化之文字,继而演化出"神圣" 之意,于是中国古代历代帝王为了表示自己神圣的权力为天赐神赋,便竭力把自己同“九”联系在一起.如天分九层,极言其高,天证/诞日为正月初九,天子祭天一年九次.
更有趣的是连皇宫建筑都与"九"相关.例如,北京城有九门,天安门城楼面阔九问,门上饰有九路钉(即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九排).
汉语词汇中也常用"九"来形容帝王将相的称谓,如"九五之尊"(imperial throne);称官位仅次于皇帝的王爷为"九千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