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教学设计湘教版必修.doc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湘教版必修Ⅰ第二章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教材版本】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
【设计理念】
《地理课程标准》倡导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倡导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营造充满创新活动的课堂;要把教学过程当作师生交流的过程,当作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为了贯彻这一理念,本节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本章教材的基础。
本节教材的结构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概念及不同类型岩石的特征;其二是地壳物质循环,教材从地球构成的基本概念——矿石入手,介绍了岩石的概念,岩石的类型,列举不同类型的岩石特例。
以各类岩石相互转化为基础,讲述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内容,并且以“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形式,对抽象理论进行演示。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
(1)地壳的物质组成;
(2)地壳的物质循环。
3.知识学习意义分析
学习本节内容,应该掌握岩石的类型及辨认岩石的一般方法,学会在实践中辨认常见的矿物;理解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基础,知道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教学建议与学法指导说明
本课的教学活动中,实际上是利用矿物和岩石的学习过程,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获取知识的能力,注重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应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空间和时间,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以鼓励性的语言和行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情分析】
1.原有认知发展分析
矿物和岩石的概念是全新的,“地壳物质循环”的理论抽象,理解难度较大,因此应加强感性知识的认知过程,调动学生的各种认知能力,加强对知识的理解。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
高一年级学生,只在初中化学中简单涉及少量“矿物元素”的概念。
本节教材概念较多,比较抽象。
为减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障碍,务必要“小目标,快节奏”。
3.非认知因素分析
地理学科的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有利于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
如何把单纯兴趣学习转化为有目标的主动学习,是教师应当关注的重点。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激励性评价等都是可以尝试的方式。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矿物的概念、存在形态及其分类。
并能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2)能说出岩石的概念,并能按照成因将岩石进行分类、列举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岩石;同时能分析说明沉积岩的两个特征。
2.过程与方法
能解释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并通过绘制三大类岩石转化示意图,分析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科学地分析地质循环过程,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念,提高科学素质,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2)在小组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同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矿物的概念;
(2)岩石的概念和分类;
(3)认识不同类型的岩石标本;
(4)地壳物质循环。
2.教学难点
地壳物质循环
【教学环境】
◆学生可能获得的学习环境:多媒体教室;
◆文本、图片;
◆可用的多媒体课件;
◆多组矿物标本和多组岩石标本。
【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实验探究学习,以小组学习的方式,借助矿物标本和岩石标本,用实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对话法为主要交流方式。
【教学思路】
本节教材概念较多,比较抽象。
学生没有知识基础,且高一学生受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限制,对地理科学没有深入的理解,学科知识有难度。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以生活中的事例和标本为载体,设计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
环节1 动态演示,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教师: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
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回答(答略)
教师: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
(板书)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一节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环节2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
教师活动2: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都是由岩石组成的,合在一起形成了岩石圈。
那么岩石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下面我们先一起看书,了解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物。
(一)矿物(板书)
什么是矿物?什么是矿产?矿物的存在有哪三种基本形式?矿物可以分为哪两大类?常见的矿物有哪些?
教师总结:
1、概念:矿物是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化合物,是化学元素在岩石圈中存在的基本单元。
2、矿产:有用矿物在自然界富集到有开采价值时,就称为矿产。
3、矿物的基本存在形式有三种:气态、液态和固态。
如天然气是气态矿物,石油和天然汞是液态矿物,绝大多数的矿物都以固态形式存在,石英是自然界中最多的矿物。
4、矿物的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两类。
常见的金属矿有:赤铁矿、磁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方铅矿等。
常见的非金属矿有:石英、长石和云母(这三种常见于花岗岩中)、方解石(主要在石灰岩和大理岩中),滑石、石膏和磷灰石等。
学生活动2:常见矿物的简易识别
1、常见矿物的鉴别特征:结晶形态、透明度、颜色、光泽、密度、硬度、条痕等。
2、利用肉眼和简单的工具(如指甲、曲别针、玻璃、小刀),识别一些常见的矿物。
实验:快速区别滑石、石膏、方解石、萤石、石英。
先根据透明度把五种常见矿物分为两类,一类是透明或半透明的:方解石、莹石、石英;另一类是不透明的:滑石、石膏。
然后用相互刻划的办法再进行区分:滑石刻不动石膏,而石膏能刻动滑石;萤石能刻动方解石,而刻不动石英。
经过这两个步骤能迅速地区分开以上五种矿物。
教师:地球上的矿物有些是单独存在的,但大部分都是有几种矿物集合在一起,这种集合体我们称其为什么呢?
学生:岩石。
环节3
(二)岩石(板书)
教师活动3:
什么是岩石?按照成因,岩石可以分为哪三类?请列举出代表性岩石。
1、概念:岩石是岩石圈(地壳)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类。
岩浆岩:岩浆冷凝而成,可分为两种,一是侵入岩,如花岗石;一是喷出岩,如流纹岩、安山岩、玄武岩。
沉积岩:裸露在地表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作用而形成。
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沉积岩有两个突出的特征:具有层理构造、常含有化石。
变质岩:由于岩石存在的条件,如温度、压力等产生变化,导致岩石原先的结构、矿物成分等发生变化而形成。
如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学生活动3:
搜集岩石标本,分析岩石成因、矿物成分、主要用途。
环节4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
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一)地质循环(板书)
教师活动4:
什么叫地质循环?地质循环的能量来源如何?地质循环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生活动4:
1、地质循环:是指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的大规模物质循环。
2、地质循环能量来源: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
3、地质循环产生的影响:在地质循环过程中,有一些地方岩石圈不断地诞生,在另一些地方岩石圈则逐渐消亡。
与之相伴的是大地的沧桑巨变以及地壳物质形态的持续转化。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
教师出示:多媒体示意图
从前面所学的各类岩石的形成过程中不难看出,三大类岩石可以互相转化,组成地壳的物质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地球内部的岩浆,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岩浆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
而岩浆岩经过变质也可以形成变质岩,变质岩随地壳的隆起,突出地表,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
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新的岩浆。
教师:同学们阅读这张图,我们会发现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形成一个循环,不断循环下去,这就是常说的地质循环。
提问:同学们阅读课文33页的第四段,思考地质循环发生在哪里?其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学生阅读回答。
教师:在岩石圈和其下的软流层之间存在着大规模的物质循环,即地质循环。
推动地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物质的衰变,放射能转化为热能,热能再转化为推动岩石圈和软流层物质运动的机械能。
指导完成课本P34活动题。
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地壳的组成物质——岩石,通过识别和分析,了解了三大类岩石的成因和特征。
同学们要重视岩石的成因、特征。
从岩石的成因可以知道,各类岩石并非稳固不变,而是有着相互的转化。
而各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关系、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是这一节的重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矿物与岩石的关系。
2.了解三大类岩石的成因,相互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过程。
3.通过运用三大类岩石的转化及地壳物质循环图,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4.初步掌握矿物、岩石的区别与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2.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3.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关于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地理审美情趣。
2.通过“岩石相互转化和地壳物质循环”的学习,培养学生关于物质是运动变化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研究地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分类及成因
2.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以及地壳物质循环
(二)难点:
1.岩石的成因及其相互转化
2.地壳物质循环,包括对三类岩石转化示意图的理解以及在实践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