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2021年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单元综合检测新人教版必修4的全部内容。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今天,我们面对的是个变革的时代,每个人都在思考。
有学者这样写道: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
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后,它们便会拉着你们向前.如果你们逆着时代观念而行,它们就将推翻你们。
对此,正确的理解是()
①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②反映时代客观要求的观念可以支配社会的发展
③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时代观念的变化发展
④时代观念的反作用体现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①④
【答案】D
【解析】材料中如果你们走在时代观念之前,这些观念就会紧随并支持你们,体现了正确反映时代精神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符合题意;材料中的“支持你们”“拉着你们向前”和“推翻你们",体现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④符合题意;②“支配”的说法错误,排除②;题干不涉及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故③不符合题意。
选D。
2.改革一般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的改良革新。
自古至今,改革从来非易事。
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革新”,不无终成大功之先例,但更多的是中道崩颓,或昙花一现。
上述材料直接蕴含的哲理有()
①改革是对现存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调整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③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改革一般是指各种包括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的改良革新,说明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①符合题意;中国历史上历次“变法"“革新”,不无终成大功之先例,但更多的是中道崩颓,或昙花一现,这说明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④符合题意;②③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故本题答案选C.
3.我国南方H县的S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找准穷根儿,把扶贫之“水”滴在贫困之根上,确保扶贫之水用到点子上,并得到很好的吸收,从而提高效率。
上述做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要注意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扶贫精准,做到因地制宜③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因而扶贫方式可借鉴④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C
【解析】无论自在事物的联系,还是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①错误,排除;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③错误,排除;H 县的S村积极响应党中央和国务院精准扶贫的号召,结合当地的实际,充分尊重广大群众意见,这启示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时,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④符合题意。
故本题答案选C。
4.不同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是不同的:20世纪50年代,“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60年代,“到山上去,到山下去,到贫下中农当中去”;80年代,“到大学去,到夜校去,到能拿到文凭的地方去"。
当今,尽管“大锅饭"“铁饭碗”的模式早已被打破,一些人却仍然热衷于“到机关去,到体制内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
这表明( )
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③社会主流价值观决定人们的职业选择④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②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20世纪50年代、60年代、80年代等不同年代的年轻人追求是不同的,这说明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故④入选。
尽管“大锅饭"“铁饭碗"的模式早已被打破,一些人却仍然热衷于“到机关去,到体制内去,到一辈子不失业的地方去”这体现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故①入选。
②没有体现。
③表述错误,价值观不能起决定作用。
选C。
5.《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辉起点,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其中国风多为各地民间歌谣,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
《诗经》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这表明()
A.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B.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
C.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D.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
【答案】D
【解析】根据题目的表述,《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的诗歌305篇,其中国风多为各地民间歌谣,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等,这表明了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精神财富,故D入选.A、B表述与题意不符。
C错误,社会实践是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自2017年4月1日起施行。
民法总则有很多创新和特色,比如,强化对民事权利的保护,提升人身权的地位与保护水平,特别是注重信息时代个人信息权利和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等,充分彰显了民法总则的时代特征,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
由此可见( )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②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③上层
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④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答案】D
【解析】民法总则回应了当今社会的现实需求,这体现了社会存在决定意识,①正确;民法总则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民法总则回应现实社会的需求而作出创新,这体现了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③正确;②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选。
故本题选D。
7.在创建美好城市的过程中,人们以前对老旧基础设施一律拆除,今天却有了新的处理方式。
如上海江南造船厂的老厂房,被造成世博会展览馆,英国的电话亭被改造成微型图书馆、美术馆.人们这种处理方式变化的哲学依据在于()
①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②观念创新可以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③事物价值的转换取决于认识的发展性④事物价值的转换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在旧城改造中,对老旧建筑的新的处理方式,是人们观念的更新,这有利于促进事物价值的转换与创造,但不能说观念创新为事物价值转换提供了根本途径,故②正确,①错误;对这些老旧建筑的新的处理,依赖于事物属性的多样性,故④正确;事物价值的转换不是由人的认识决定的,故③错误。
故选C.
8.从2018年2月2日开始,《山西日报》“新春走基层"再出发,近百名记者深入基层一线,触摸时代脉搏,感知群众冷暖。
他们与广大人民群众喜迎新春,用笔墨和镜头,忠实记录着喜庆祥和、温暖人心、昂扬向上的三晋新气象.“新春走基层"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 )
A.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的反作用
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答案】C
【解析】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开展了“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历史唯物主义依据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答案选C。
A是认识论,D是唯物论。
社会意识有先进和落后之分,B说法错误。
9.2018年3月17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这是我国改革史上的又一座重要里程碑,是时代必然、实践必要,也是民心所向。
国务院机构改革基本上平均每5年就进行一次政府机构的调整.这些改革主要沿着适应和推动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改革这条主线,聚焦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基本职能进行。
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有()
A.深化国务院机构改革,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B.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
D.经济基础一定要适合上层建筑状况
【答案】B
【解析】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政府机构改革属于该范畴。
经济体制属于经济基础范畴.题干说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B正确,C 不符合题意,D观点错误。
A说法虽然正确,但是《政治生活》道理,排除。
10.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曾经说过一段话:“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并不是处在光明之中,而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B.人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和享受价值
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D.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全面提高个人思想道德素质
【答案】C
【解析】“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是从远处凝望光明,朝它奔去,就在那拼命忘我的时间里,才有人生真正的充实。
”这启示我们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C正确且符合题意;A、D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人的真正价值在于创造价值而不是享受价值,B说法错误。
11.“全国优秀县委书记”廖俊波没有惊天动地之举,但在平凡工作中细致入微、关爱民情;他不求个人名利得失,却披肝沥胆,一心创业谋实;他不擅夸夸其谈,唯有持之以恒地践行自己的理念,兑现对党和人民的庄严承诺。
廖俊波的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奉献社会的真正目的在于获得自身的价值
②个人要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实现人生价值要砥砺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
④实现个人价值需要借助社会提供的条件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答案】B
【解析】奉献社会的真正目的在于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不是获得自身的价值,①错误;廖俊波对社会作出了贡献,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启示我们个人要在服务和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②正确;廖俊波在平凡工作中细致入微,不求个人名利得失,一心创业谋实,从而取得了成功,这说明实现人生价值要砥砺自我、发挥主观能动性,③正确;“实现个人价值需要借助社会提供的条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④不选。
故本题选B。
12.长期以来,受“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环境”思想的影响,长江的开发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统筹协调,各自为政,甚至为一地之经济发展置整个流域于不顾,没有将“山水林田湖”作为生命共同体,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之间缺乏有机衔接,上述说法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发挥社会意识对发展的促进作用②要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改造世界③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经济建设④要在矛盾的统一中推动事物的发展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C
【解析】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①错误;“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和水陆之间缺乏有机衔接”这启示我们要坚持用系统优化的方法来改造世界,②正确;在“重发展、轻保护,重经济、轻环境”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长江的开发建设出现了系列问题,这启示我们要用正确的价值观念指导经济建设,③正确;我们要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推动事物的发展,④错误.故本题选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个小题,每小题26分,满分52分)
13.(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城市,是让人居住的.人们在选择宜居城市时,往往会综合考虑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气候环境、生活便捷、公共安全等因素。
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某市是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拥有楚汉文化的雄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热情豪爽、有情有义的人文优势。
近年来,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宜居乐居城市的意见,在保持城市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特质的同时,强力推进“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城更靓"的五大行动计划,城市环境面貌大为改观.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知识,说明城市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道理。
(10分)
(2)从唯物论角度看,建设宜居城市为什么必须保持其独特的历史和人文特质。
(8分)
(3)假如你是该市居民,请你为该市宜居城市建设提两条合理的建议,并指出其唯物辩证法依据.(8分)
【答案】(1)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向人民群众学习,对人民群众负责.②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创建宜居城市,必须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保障人民的权益.(每点5
分)
(2)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宜居城市必须立足城市自身的特质和优势。
②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建设宜居城市必须尊重城市自身的发展规律.(每点4分)
(3)示例:①建议:宜居城市要彰显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人文特色。
(2分)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分)②建议:发展宜居城市,要综合考虑经济、政治、文化、气候、环境、生活等多种因素。
(2分)依据: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分) 14.(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准定位住房功能。
过去的房地产调控之所以难见成效,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明确房地产发展的长期定位,混淆了住房的投资与消费属性。
实践表明,住房尽管既有消费属性,也有投资属性,但住房的主要功能是用于居住,不是用于投资。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话非常通俗,但却是一条真理,一条铁律,违背了真理、铁律,必定会有恶果,特别是像住房这样一种重要的民生产品,如果定位错了,严重偏离了发展方向,一定会导致各种问题、矛盾和风险,由此形成的房地产泡沫化、经济泡沫化将会对经济长期发展产生巨大的破坏作用。
中国人对“房”总是情有独钟,中国的“农耕文化”和国人的“家国伦理”,造成了中国人心目中的家,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居住场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地.中国人渴望“居者有其屋”,不愿意租房,往往不惜集几代人的力量购房,在助长高房价的同时,个人也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成为“房奴”。
(1)“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是中央立足国情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科学定位。
请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对此加以说明。
(12分)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看待“家国文化"对个人住房消费的影响。
(10分)
(3)在我国多地房价出现非理性上涨的情况下,各地政府也随即出台新的调控政策,引导居民理性购房,抑制房地产泡沫。
请你说明在当前的情况下,
个人住房消费应践行怎样的消费原则。
(4分)
【答案】(1)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差异性。
长期以来,因为各市场主体对住房的消费属性和投资属性存在不同认识,引发了诸多问题和风险,需要中央对其进行准确定位。
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坚持住房的居住属性”,是中央在社会经济条件变化中对房子的属性和价值的正确把握.③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中央重新定位房子的居住属性,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作出的,符合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
④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中央重新定位房子的居住属性,顺应人民的意愿和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每点3分)
(2)①文化影响人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且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家国文化”使中国人将“家”“房”看成最终的情感归宿地,在住房消费上有着强烈的愿望。
(4分)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家更加看重,更愿意拥有自己的住房,而不愿意租房。
(3分)③文化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当代中国人对于“家国文化”要坚持批判地继承,在住房问题上要做到理性消费,避免成为“房奴”。
(3分)
(3)示例:①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②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每点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