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 鸟类的特征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2 鸟类的特征教案
2 鸟类的特征
【教学分析】
本课在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鸟类的特征,教材仍然以观察熟悉鸽子入手,通过观察鸽子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再类比其他鸟找出它们与鸽子的共同特征,然后再归纳出鸟类的共同特征,从而进一步感悟到鸟类动物的丰富多彩。

用鸟类的特征的认识,引出其他动物类的特征,为第三课动物的分类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找出鸟的共同特征,并用科学的语言归纳概括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能辨别某种动物是否属于鸟类。

(3)能把自己的推测与其他同学交流,激发学生爱鸟的情感,懂得保护鸟的意义。

【教学准备】
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几种鸟:黄鹂、海鸥、燕子、孔雀等。

活动场地:实验室(或教室)
【教学过程】
一、观察
通过观察、获取信息。

师:要研究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鸟的特征呢?
生:……
师:我们不仅要研究它们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还应该关注它们的运动方式、繁殖后代的方式以及如何取食和它们所吃的食物是什么等这些方面的特征。

为了帮助我们研究,老师特意请来了一位既熟悉又特殊的朋友,我相信咱们班的同学在它的帮助下,肯定会大有收获的。

在它和我们见面之前,老师有几点小小的提示。

小提示:
(1)它的胆子很小,我们在观察时尽量要安静一些。

(2)先整体观察它的体表都长有什么,边观察边记录。

二、事实证据
师:播放各种鸟的视频或者出示挂图。

(1)结合你们的生活经验或手中的资料,汇总这些鸟在其他方面的特征。

(2)对比分析每一种鸟的特征,比较几种鸟有什么相同点,最后归纳总结出所有鸟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分组活动:通过观察、记录、比较、归纳。

三、处理信息
全班交流:汇报交流、讨论、归纳共同特征
师:哪个组来说一说你们组观察、分析了几种鸟,有什么重大的发现?得出了什么结论?你们组认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有哪些?
(1)交流:鸟类动物的共同特征
(2)讨论:哪些特征是所有的鸟都有的,哪些不是?
(3)重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鸟类动物在体表方面的共同特征,体表有羽毛和哺乳动物身上的毛的区别;并指导学生认识鸟在取食和繁殖方面的共同特征。

(4)通过以上的观察、交流、分析、归纳,最后总结出鸟类动物的共同特
征。

板书:体表有羽毛,长有翅膀,靠喙取食,靠产卵繁殖后代。

四、迁移应用
下列几种动物哪些是鸟?哪些不是鸟?说说理由。

【教学反思】
学生课堂上通过观察、比较、归纳、总结了鸟类的特征,更使学生了解鸟的种类繁多,让学生养成平时多观察,多比较,多思考、多总结的好习惯,使学生更加热爱大自然,爱护动物等。

【总结点评】
通过本节课学习后,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归纳问题的能力。

【新教材】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4.2 会上升的热空气教案
2 会上升的热空气
【教学分析】
本课属于物质科学领域部分,具体是
主要概念3.空气是一种常见而重要的混合物质。

3.3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

3.4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会上升的热空气》是大象版科学三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流动的空气》第2。

通过一年级《空气》单元找空气、观察空气的活动,学生已经认识了我们周围有空气,空气存在于很多物体中,知道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第1课学生认识了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本课学生将对热空气进行专门的观察,经过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最终在实证的基础上认识到热空气具有可以上升的事实性知识。

知识上学生认识了空气存在于我们周围,能用各种办法找到空气,认识了空气的基本性质,学生已经认可空气占据空间的事实。

但关于热空气的上升运动,还需要一定的证据的支撑。

能力上学习本课时,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科学课学习经历,观察、实验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等都已具有一些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热空气会上升的事实性知识,开始从运动的视角关注空气的流动。

(2)发展学生基于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对现象提出猜想假设的能力,并通过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发展学生制订计划搜集证据的能力。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形成证据意识,发展学生合作意识与能力,以及积累一些人类利用科学原理改善生活的事例。

(4)增强学生探索自然、学习自然科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
蜡烛、火柴、弃物盒、长夹子、薄塑料条、电吹风(或酒精棉球)、塑料袋等。

(2)活动场地:教室
【教学过程】
本课按照科学探究的主要要素进行组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事实证据——得出结论。

一、提出问题
师:家里一般都有一个排风扇,你观察过吗?它安装在什么位置?
生:它一般都安装在窗户的上面。

二、猜想假设
师:人们为什么会把排风口设在窗户的上部?提出自己的假设。

并想一想怎样验证自己的假设。

生:是不是为了防止小动物爬进来呀。

生:热气向上走,好排风。

生:为了安全。

生:……
师:我们选择一种猜想今天来研究,选哪一种呢?小组讨论设计一个实验方案。

生:我们想用蜡烛来加热空气。

生:可是怎么证明空气变热会向上升呢?
生:用手放蜡烛上,我烤过火。

师:你很勇敢,但要注意安全。

生:是不是可以把纸风车放蜡烛上试一试?
生:……
三、搜集证据
(一)实验1:飘动的塑料片
师:你们设计的方案都可以试一试,老师还为大家准备薄塑料片和塑料袋。

我们先用薄塑料片试一试,用夹子夹住薄塑料片,将其放在没有点燃的蜡烛上方,观察;点燃蜡烛,将薄塑料片再放在蜡烛上方,观察;如此反复多次。

生小组实验操作。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怎么解释?
生:没点燃蜡烛时,薄塑料片耷拉着。

师:这说明什么?
生:说明普通空气没有向上升。

生:点燃蜡烛,塑料条会向上升,是因为热空气把它顶起来了。

生:说明热空气是上升的。

(二)实验2:放飞塑料袋
师:我们再做一个实验,两人将轻薄的透明塑料袋展开,另一人用电吹风向袋子内吹热风,观察现象;等一会儿后,松开手观察。

生小组实验操作。

师:发生了什么现象?有哪些细微的变化?想一想这是怎么回事?
生:塑料袋向上升。

生:塑料袋先是慢慢变鼓,愈来愈大,就像吹气球一样。

生:可是塑料袋上升了一小会儿就又掉了下来。

生:我还发现是塑料袋是口朝上慢慢掉下的。

师:这是怎么回事?
生:是不是上升的时候空气又变凉了?
生:……
四、得出结论
师:通过这些实验,我们有什么关于空气的新发现?
生:空气变热会向上升。

生:热空气会上升。

五、拓展活动:孔明灯和热气球
师:热空气会上升,人类利用这个知识有什么发明吗?
生:我玩过孔明灯。

生:……
【教学反思】
排风扇学生可能没有注意观察过,所以生活经验并不充分,是否可以考虑寻找一种他们较熟悉的生活中的热空气现象作为导入活动。

由于热空气的不易直接观察到,所以教师引领学生设计实验,使得空气的运动变得“可视化”。

由于本
课是第一次对运动的空气的观察,所以设计实验的难度还是很大的,虽然有着第一课对空气占据空间实验的经验支撑。

学生对加热塑料袋里的空气,塑料袋上升的实验兴趣非常高,感到很惊奇。

对于塑料袋慢慢变鼓等细节的观察学生会忽视,所以这个实验应该做两次,每次的观察提出不同的要求。

【总结点评】
这是一个由“静”转“动”的对物体研究的不同视角的转换过渡时期,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讲,这个转换的意义巨大。

以往我们更多的是对物体静态的观察,而本课开始对运动的物体进行观察。

而空气的不易直接观察的特殊性,又使得这种观察变得较难。

所以教师对实验设计的引导就需要一步步进行,最好设计一个“问题串”来辅助。

另外关于塑料袋实验还可以做一个大塑料袋的演示实验,由于大塑料袋里的热空气会多些,所以上升后会停留很长一段时间,从而进一步达到激发学生研究物质世界的兴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