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语文期末考试试卷(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
1. (6分) (2020高三上·合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舌尖上的中国》捧红了一口章丘铁锅。
一时间,风起云蒸,一口传统铁锅抢去了新年后消费市场的首个热潮,难以理解却饶有意味。
传统商品和手艺对工艺标准和流程的坚守,乃至产品本身的有限产量,恰恰满足了现代人日趋的需求,满足了内心返璞归真的渴望。
()。
更进一步,传统商品和手艺真正宝贵的则是于其中的工匠精神。
对传统商品和手艺的推崇是要把精益求精、的精气神提取出来,注入今天的商品生产和服务中去。
纵观全球,苹果手机、瑞士手表,它们是工业化成果的典型代表,却无不沿袭着精耕细作、注重品质的工匠精神。
章丘铁锅走红的经历,对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无疑具有启发意义。
一口章丘铁锅告诉我们:消费者真正被打动的,不仅有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 个性化蕴藏止于至善固然
B . 私人化蕴藏择善而从虽然
C . 私人化隐藏止于至善固然
D . 个性化隐藏择善而从虽然
(2)下面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一口铁锅也就这样烧出了难以理解的热潮
B . 一口铁锅烧出了热潮,也就不难理解
C . 难以理解的热潮,就被这口铁锅烧出来了
D . 不难理解,一口铁锅也能烧出热潮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 消费者真正被打动,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有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B . 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C . 真正打动消费者的,不仅是传统商品的品质,更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
D . 消费者真正打动的,不仅是藏在传统商品背后的情怀,更是传统商品的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
2. (6分) (2020高一上·大庆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
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
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
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怕已经模糊。
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
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
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活的佳肴。
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在世界上任何一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
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
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
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
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
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
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用“分餐”方式。
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
“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
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式。
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
在全球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同。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1)下列关于“中华饮食”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任何民族的饮食都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风范,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了中华“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B .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在民族文化交融的过程中,汉族逐渐接受了其他民族和地区的饮食方式和食物品种,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
C . 在对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的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其本土性特质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
D . 中华饮食不仅引进外来食物,并消融改造,同时也不断汲取外民族的各种饮食文化元素,使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中华饮食形成了米面为主食、蔬菜肉鱼为副食的饮食结构,具有鲜明的本土性特征。
B . 世界上凡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都离不开中国本土化的饮食要素,只要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料和厨艺,人们就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C . 芝麻引入中国后,首先作为新的油料作物被接受,后来又被广泛地应用为调味品。
在长期实践与探索中,完成芝麻“本土化”的转变。
D . 南北朝时期,“胡床”“貊盘”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流传,这些饮食器具的大范围推广和改造创新,方便了人们进餐,也开启了围坐“合餐”的新时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大量外来食物能被中华饮食有效吸纳,既在于中国的自然条件为其提供了适宜环境,又得益于中国人认识到了其内在价值,在“和”文化的平台上进行消融。
B . 近代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为大众普遍接受,形成了具有现代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这为现代中华饮
食文化进一步为世界各国所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C . 饮食的功能可以分为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但随着人类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而进入精神范畴。
D . 中华饮食以广采博收的文化气度,以开放性的文化思维,在合理吸纳与科学改造中,在接受外来影响时又始终不失自身的文化特性,彰显出强劲的生命力。
3. (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国家海洋局共布设监测站位约13000个,获取监测数据200余万个。
监测结果表明,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
海水环境质量总体有所改善,夏季符合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的海域面积占管辖海域面积的96%,连续三年有所增加。
监测的陆源入海排污口达标排放次数比率为57%,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
赤潮灾害累计面积比上年减少51%,绿潮灾害分布面积为5年最小。
近岸局部海域污染依然严重,冬、春、夏、秋四个季节劣于第四类海水水质的近岸海域面积分别占近岸海域的16%、14%、11%和15%。
(摘编自国家海洋局《2017年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材料二:
今年3月,27吨改性粘土被运到智利,这是我国赤潮治理技术第一次走出国门。
改性粘土到底是一种什么土?海洋所俞志明研究员说:“它就像是专门扑灭赤潮灾害的‘灭火器’。
”赤潮,在国际上被称为“红色幽灵”,它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因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
上世纪70年代,外国研究人员提出了撒播天然粘土,利用粘土颗粒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来治理赤潮的方法。
但是,天然粘土的絮凝效率低,每平方公里要用土大约200—400吨,耗时费力。
俞志明团队从1993年开始研究利用粘土治理赤潮的技术,他们发现,天然粘土之所以絮凝效率低,是因为粘土表面带有负电,而赤潮生物也带有负电,“同性相斥”,粘土与赤潮生物能够发生碰撞然后“抱团”的几率很低。
“那就给它改性吧。
”俞志明团队运用物理化学原理,通过表面改性的方法,将粘土颗粒表面的负电变为正电,极大提高了粘土的絮凝效率。
如今,运用海洋所的改性粘土治理赤潮,每平方公里只需4—10吨粘土,“就如同你在自己周围的地面上撒了包咖啡粉,这种用量对海洋来说不会造成任何影响。
”俞志明说。
经过改性的粘土,不仅很容易与身边的赤潮生物发生碰撞、吸附,而且能够发挥“长半径”作用,像是突然拥有了加长的手臂,可以把远处的浮游藻类也“抓”过
来,絮凝效率比天然粘土提高几十到几百倍。
(摘编自《改性粘土击退“红色幽灵”》,《青岛日报》2018年11月12日)
材料三: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是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在创新驱动和政策导向的有力支持下,我国海洋牧场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至今已在近海建成64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
海洋牧场是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类相互作用所构成的整体,其生态系统组成结构的多样性决定了海洋牧场是具备多元功能的综合体。
海洋牧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在一定海域范围内营造健康的生态系统,藻类移植和鱼礁投放是改善海洋环境的重要手段。
大型藻类在6米以浅的海域迅速增殖形成人工海藻林,具备净化水体环境、补充食物来源、提供栖息场所等生态功能,以天然饵料为食的小型鱼虾类等饵料生物聚集,吸引其他经济野生海洋生物,从而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渔业产品品质。
海洋牧场建设融合清洁可再生能源建设、海水综合利用、盐碱地耐盐植物栽培利用,可最大限度利用海岸带环境和空间资源,提高海洋产能。
海洋牧场建设后期,可以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发展海上观光旅游、垂钓、海底潜水、疗养等海洋第三产业,吸引牧场周边人群参与到海洋牧场的运营中来,打造新型的海岸带绿色田园综合体,充分共享海洋牧场带来的科学、生态、经济和社会价值。
(摘编自杨红生等《着力实现海洋牧场建设的理念、装备、技术、管理现代化》,《中国科学院院刊》2018年第7期)
材料四:
参考消息网7月19日报道:英国《金融时报》网站7月18日发表题为《中国海洋战略的眼下与远方》的文章,称中国决策者把目光投向了蓝色的大海。
文章称,中国的远洋捕捞业发展迅速,并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远洋捕捞渔船数量从2007年到2014年增长了近45%,中国也不断建立完善与国际渔业管理相适应的标准化捕捞日志、渔船船位监控、签发合法捕捞证等监管措施。
此外,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角色和影响也日渐凸显。
今年5月,中国在1983年加入《南极条约》后首次主持主办了条约缔约国年会。
随着中国对海洋权益的重视,势必也将承担更大的海洋治理责任。
作者认为,大国历来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相信中国会在全球海洋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编自《中国将肩负更大海洋治理担当》,参考消息网2017年7月19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2017年,我国在提高管辖海域的海水质量、监管陆源入海排污、治理赤潮和绿潮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
成效。
B . 改变颗粒表面的电性,不仅使粘土用量大大减少,而且使赤潮生物对粘土的絮凝作用增强,从而提高治理赤潮的效率。
C .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包括改善海洋环境、恢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产能、发展海洋第三产业等一系列关键环节。
D . 随着远洋捕捞业的迅速发展,中国渔业管理逐步与国际接轨,与此同时,中国在海洋治理上的国际影响力也日益扩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监测工作在海洋生态环境的治理中十分重要,只有在大量收集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客观分析,才能让治理工作具有针对性。
B . 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我国海洋生态保护的部分技术已从向国外借鉴的阶段走到了自主研发并向国外推广的阶段。
C . 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关系到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所以充分利用环境资源提高产品品质是其首要目的。
D . 近年来,在对近海和远洋的开发、利用、保护过程中,中国不只是重视海洋经济价值,而且主动承担了海洋治理的责任。
(3)同为实用类文本,前三则材料的语言特色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狮
何休
“三十夜的火,十五日的灯。
”
在别处,元宵十五闹花灯,在禾村,作兴的是狮灯,因狮子是森林之王,大家深信狮子能镇邪送福。
狮灯分红狮与青狮,面具颜色为红色的是红狮,青色的是青狮。
红狮代表友善,青狮带着杀气。
扛红狮,来意是向宝地求几个钱谋生,请多关照;扛青狮,那是我凭真本事跑江湖,贵地有高人不服,请随时赐教。
正月十五清晨,当打禾坪里扎下一队竖有“李”字大旗的舞狮队时,整个禾村却沉默了。
锵,锵锵!狮子出巡了。
禾嫂没有心思做早饭,从楼上翻出一个狮头,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放到地面上。
狮头的颜色褪得差不多了,眼鼻凹陷等处未来得及褪落的地方,能看到青色。
十八年前,与禾村相隔八十里路的李村,组了一队青狮来禾村,领头的名叫李长富。
当青狮来到禾嫂家时,丈夫何永康朝李长富抱了抱拳。
李长富是守方,何永康是攻方,“兵器”就地取材。
何永康随手扯了根扁担,李长富随手操了条长凳。
比武开始了,一点也不似现在的电影电视里武打片精彩。
一阵乒乒乓乓后,李长富被抵进门旮旯。
吁吁喘气中,两人都扔了手中的“兵器”,何永康一抱拳,说了声“承让”;李长富还个抱拳礼,说了声“多谢手下留情”,教人将狮头留下,自己换上备用的红狮。
青狮没了,面子也就丢了,李村的狮队既然栽在禾村,就一定要从那里取回来。
有道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这不,十八年后的今天,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带着青狮队开进了禾村,目的最明显不过,要夺回他父亲留下的青狮,挽回面子。
早不来迟不来,偏偏这个时候来?禾嫂心里很难受。
禾嫂用湿抹布将狮头擦拭好了之后,放在八仙桌上,并用一块红布盖好,然后崴崴地找来一挂百响小鞭炮,用红纸包了十块钱,专等狮子来家里“巡视”。
锵锵的锣声却绕过了禾嫂家。
禾嫂知道,李村的狮子是要巡视完全村后,最后来她家巡视,然后体体面面地把那只停放在禾嫂家十八年的狮兄给请回去。
锵锵的锣声由远而近,绕个小弯,狮头就能看得真切了:刚刚喷青的狮头,青得发绿,两颗白色的獠牙露在外边,凶猛得有些吓人。
禾嫂忙从灶里点燃一支香,左手捏着那挂小百响,来到门边等候“狮子”大驾光临。
队伍渐渐近了,除了李村的舞狮队外,跟着一大群看热闹的禾村半大小伙,也有几个成年人。
禾嫂看到禾村人当中,有几张脸上写着愤怒。
禾嫂就想,如果丈夫不死,如果儿子不入监,李村的狮队绝对不敢如此猖獗。
当然,丈夫肯定是要死的,人老了哪有不死的道理?何永康十年前离开了人世,平时感冒都没有患过的丈夫,说走就走。
儿子不入监倒是完全有可能的。
儿子何代兵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一身好功夫,这是李村人迟迟不敢来的原因。
但是去年过完端午节,一辆警车呼啸而至,把何代兵带走了。
儿子农闲时在建筑工地干活,端午节快到了,大伙等着工钱过节,老板却拒发工资。
老板说,发包单位不给钱,我也没办法。
何代兵七曲八拐地找到发包方负责人的家,大白天潜了进去,偷出现金与存折及贵重物品一大堆,然后抱着这堆“战利品”到派出所自首。
何代兵以为自己这是义举,不必负刑事责任,但他错了,因为他触犯了法律。
当然,何代兵偷贪揭贪的事,惊动了市委市政府,节前垫付了民工的工资。
锵锵锵!锵!锵!锣声震耳欲聋,狮队到了门口。
禾嫂赶紧点燃那挂小百响。
领队的是李长富的儿子李尚武,他提着一个灯笼,引着狮子先在厅里转一圈,然后再到三间正房里转了一圈。
禾嫂把十元钱的红包递给李尚武,李尚武接过红包,插在上衣的口袋里。
李尚武挥挥手,锣声停了。
焦点聚在李尚武身上。
李尚武放下手中的灯笼,双手摘下舞狮人的狮头,像捧着满满一碗油,小心翼翼地放在八仙桌上,扯开盖在旧狮头上的红布,将两个狮头并排放在一起。
有人递来了香烛和祭品,李尚武把祭品一字排开,点起了香烛。
人群静得出奇。
李尚武神色凝重地斟了三杯酒,对着狮头鞠三个躬,然后拿起酒杯,将杯中的酒一一泼在地上。
突然,李尚武猛一转身,抱拳朗声说:“各位,大家都看到了,我刚刚与何代兵比了一场武,我李尚武输了,输得很惨,这青狮我给何少侠留下了。
”说罢,李尚武朝狮队喊了一声:开路!
刚才戴着青狮头的小伙子,已经换上了温顺的红狮头。
锵锵锵!锵锵锵!锣又敲响了,狮队中有人放响了一挂千响电光炮,震得满屋子嗡嗡回响。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舞狮队“锵锵锵”的锣声在小说中的每一次出现,既是对舞狮队巡游时的热闹气氛的渲染,更是对禾嫂紧张忐忑心理的有力烘托。
B . 相隔十八年的两次“比武”都写得很有特色:前一次既有平民打斗的真实感,又有武者交手的侠士范儿;后一次更是干脆“无中生有”,出人意料。
C . 对于“偷贪”,何代兵自认为是“义举”,法律却视之为罪行,然而又令对手李尚武敬服,这似乎暗示何代兵、李尚武等所秉持的行为准则,与法律有微妙的冲突。
D . 小说人物不多,但大多特点鲜明;叙事生动,善于制造波澜;构思独特,善于设置悬念,结尾出人意料,细想又在情理之中。
(2)禾嫂并非故事的主要人物,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刻画“禾嫂”这一人物形象。
(3)本文是一篇“洋溢着浓郁传统文化的现实佳作”,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
5. (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乔执中,字希圣,高邮人。
入太学,补《五经》讲书,五年不谒告。
王安石为群牧判官,见而器之,命子弟与之游。
擢进士,调须城主簿。
时河役大兴,部役者不得人。
一夕,噪而溃,因致大狱。
执中往代,终帖然。
富民赂吏,将创桥所居以罔市利,执中疏其害,使者入吏言使成之,执中曰:“官可去,桥不可创也。
”卒不能夺。
王安石为政,引执中编修《熙宁条例》。
章惇讨五溪,檄执中取大田、离子二峒。
峒路险绝,期迫,执中但走一校谕其酋,即相率归命。
录功当迁秩,辞以及父母。
就徙转运判官,召为司农丞、提点开封县镇。
诸县牧地,民耕岁久,议者将取之,当夷丘墓,伐桑柘,万家相聚而泣。
执中请于朝,神宗诏复予民。
改提点京西北路刑狱。
时河决广武,埽危甚,相聚莫敢登。
执中不顾,立其上,众随之如蚁附,不日埽成。
元祐初,为吏部郎中,请选人由县令、录事参军致仕者,升朝籍,得封其亲。
兼徐王府侍讲、翊善,迁起居舍人、起居郎,权给事中。
有司以天下谳狱失出入[注]者同坐,执中驳之曰:“先王重入而轻出,恤刑之至也。
今一旦均之,恐自是法吏不复肯与生比,非好生洽民之意也。
”进中书舍人。
邢恕遇赦甄复,执中言:“恕深结蔡确,鼓唱扇摇,今复其官,惧疑中外。
”迁刑部侍郎。
绍圣初,以宝文阁待制知郓州。
执中宽厚有仁心,屡典刑狱,雪活以百数。
明年,谈笑而逝,年六十三。
论曰: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六,有删改)
【注】出入,指出入人罪。
所谓“出罪”是指把有罪判为无罪或把重罪判为轻罪,所谓“入罪”指把无罪判为有罪或把轻罪判为重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B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C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不掩瑜/它善盖亦有可称者
D . 宋之人才/自祖宗涵养/至于中叶/盛矣/乔执中始终不渝/厥守岂易得哉/章衡欲复山后八州/为国启衅/然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