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人教版检测:第一单元第2课祝福 Word版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祝福
祥林嫂是不幸的:新寡又迫嫁,丈夫却病亡,守子且艰生,幼儿又惨死。

可就是这样一个不幸的祥林嫂,本应得到些同情,却备受嘲弄、侮辱和伤害。

新寡再嫁丧夫,成为阻碍她平等生存、正常生活的一座大山;儿子惨死狼口,又成为别人一遍一遍茶余饭后的谈资。

人们对于她的伤口,不仅撕开来看,而且再撒上一把盐。

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就在这家家“祝福”之中,在这天地圣众歆享牲醴赐福人们的爆竹声中,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可怜女人,躺在了写着“吃人”二字的封建礼教的铡刀下!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赏美文
“树人”需要鲁迅
①在当下,中学生有三怕:怕奥数、怕英文、怕鲁迅。

对于前两者,我倒心有戚戚焉;对于后者,我不仅不怕,反而喜欢。

②当今中国的中学生,目光盯着升学,压力山大。

奥数、英文是两种特别的东西,它能帮助中学生走上升学的捷径,中学生总是怕学得不好,拿不到高分,而语文学科无论怎么考,分数既高不上去,也拉不下多少(这是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的“共识”),且语文课程中的“鲁迅”更是难得如同蜀道,以致大部分同学都“仰天胁息坐长叹”。

③先生的文章博大精深甚至晦涩难懂,确实并不浅显。

但这能成为我们怕的理由吗?纵观先秦诸子散文、唐宋诗词、明清小说,又有哪一个是浅显的?对于精华,唯有一字一句仔细琢磨,方得真滋味。

“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当生活安逸了,人就被生活所累了。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字字珠玑,意味深长,发人深省,难道都让红尘掩盖了它们?
④世事沧海桑田,思想却亘古不变。

⑤“鲁迅”这个名词就其本质,已经不再是周树人的笔名,也不是一代文豪的代称,而是正义力量的象征。

试看当今社会,孔乙己化身为教授,不是“窃书”,而是“抄书”;阿Q复活了,在网络炫富炫阔;祥林嫂复活了,在底层呻吟;乏走狗复活了,披着专家学者的镀金外衣,依然向着穷人狂吠;闰土复活了,失学打工,没有了美丽的家园……谁怕鲁迅?只有孔乙己、
乏走狗、鲁四老爷之流。

⑥中学生不应怕鲁迅,应当正视社会现实,不能只沉迷于书本。

脱离社会的书本知识断然不能有助于中国的进步!
⑦如果中学生只被奥数、英文统治头脑,只为分数而学,到头来,思想必定是一片废墟。

急功近利的学习只能损毁我们的未来,未来中国一定需要思想深邃的学者。

怕鲁迅,就必定不能“树人”。

“人”树不起来,地平线上就不会升起复兴崛起的希望晨曦!
【课内挖掘】
课内素材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使国民在精神上、思想上受到极大的毒害,造成国民的愚昧、无知、冷酷。

那个时代的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

祥林嫂悲剧命运之所以能够产生,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她周围人们的冷漠、无情,甚至残忍。

祥林嫂在鲁镇女人们的“鄙薄”“烦厌”的神色中,在四婶“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的慌忙语调中,在短工“简捷”“淡然”的回答中,在“我”的应付中,在当时整个社会民众的“看客”心理活动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死亡。

这种死亡在保守、自私、顽固、麻木、毫无温情的世界里是必然的。

[运用角度] “社会的冷漠”“让世界充满爱”“伸出温暖的手”等。

【课外运用】
冷漠,是存在于人类中可怕的病毒,是杀人不见血的魔鬼。

只有拒绝冷漠,人与人之间才能真正地和谐相处,人生才能不断地超越自我,社会才能稳步前进,世界才会充满爱。

阻止道德的滑坡,托举向善的力量,让我们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温暖他人,温暖世界。

(节选自《拒绝冷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寒暄.(xuān) 踌.蹰(chóu) 朱拓.(tuò)百无聊赖.(lài)
B.讪讪.(shàn) 惴.惴(zhuì) 俨.然(yǎn) 少不更.事(jīnɡ)
C.间.或(jiàn) 形骸.(hái) 谬.种(miù) 沸.反盈天(fèi)
D.正.月(zhēnɡ) 驯.熟(xùn) 炮.烙(pào) 咀.嚼鉴赏(jǔ)
解析:A项,“拓”读“tà”,B项,“更”读“ɡēnɡ”;D项,“炮”读“páo”。

答案:C
2.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寒暄.(太阳的温暖) 形骸.(身体) 收敛.(收拢、聚集)
B.蹙.缩(皱缩) 间或
..一轮(偶尔) 歆享
..(喜爱、羡慕)
C.沸反盈.天(满) 窈.陷(幽远) 安逸.(安闲)
D.鄙薄.(轻蔑) 折.罪(抵作) 素.不相识(向来)
解析:B项,歆享:神灵享用供品。

答案:B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伟大的作品正是这样:__①__它早已广泛流传了,早已深入人心了,__②__在关于它的解释和说明上都常常有不同的看法,还需要进行长期的研究,__③__后来的研究者常常要对于以前的评论做出一些修正。

这是并不奇怪的。

__④__这种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的存在,对于它的认识要经过一些曲折和反复,而解释和研究的人又往往要受到许多限制,__⑤__是个人的思想和艺术见解的限制,__⑥__还有他们的时代的学术水平的限制。

解析:
在句子是上文的结果,不是原因,所以用“因而”。

可以排除A、D两项。

第④空“由于”和“因为”在这里没有什么区别,是个干扰项。

最后两空紧承⑤前面的语句,应选“不仅”“而且”。

答案:B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既有浩如烟海
....的传统文化典籍,也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和各种流派的现代艺术,这些都深深吸引着前来参观的外国友人。

②今年的元宵晚会上,著名豫剧演员小香玉将《谁说女子不如男》唱得字正腔圆、声情并茂,
令观众刮目相看
....、赞叹不已。

③最近出版的长篇小说《雪莲花开》通过对藏族姑娘卓玛的人生历程的叙述,表现了她鲜明
的民族性格和一言九鼎
....的诚信精神。

④经过周密的调查,公安人员终于掌握了在逃人员的行踪,然后兵分三路按图索骥
....,一举将他们全都缉拿归案。

⑤这几幅书法作品笔走龙蛇
....、流畅飘逸,在本次春季拍卖会上甫一亮相,就引起了国内外藏
家的极大兴趣。

⑥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季节终于过去,春天在大家的盼望中姗姗而来,到处都涣然冰释
....,生机勃勃。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②③⑥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使用正确。

②刮目相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不合语境。

③一言九鼎: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用来形容诚信,属于望文生义,此处可改为“一诺千金”。

④按图索骥:比喻按照死规矩机械、呆板地做事,也泛指按照线索寻找目标。

⑤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

⑥涣然冰释:形容嫌疑、疑虑、误会等完全消除。

该成语不能用于自然界的冰雪消融。

使用对象错误。

答案: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小说《祝福》一拉开帷幕,鲁迅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沉重而巨大的民俗风景画——农历新年时祝福的景象。

B.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无论城市或乡村,无论南方或北方,无论海内或海外,只要是汉民族,都要过年。

C.送灶神是在阴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据说这天是灶神升天之日,这天晚饭之后,人们便举行“送灶君”的祭祀仪式。

D.我们在解读《祝福》时,可以深切感觉到民俗文化的威力无处不在,民俗文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秩序和道德规范。

解析:A项偷换主语,可以在第一个分句加上“在……时”,或者删除“鲁迅”二字。

B项搭配不当,“过年”不是“节日”,应改为“新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节日”或“过年是中国的一个特殊活动”。

C项“这天”指代不明。

答案:D
6.下列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是一个非常有操守的人。

______________所以他在20世纪早期就强调了人的个性,强调社会变革和人自我价值潜能的释放。

①鲁迅一生更多的时间,是把矛头指向文人墨客
②他觉得那些表面上公允、合理的东西,其实是不合理的
③鲁迅从来没有骂过“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
④当年鲁迅的这种姿态,我觉得是真正知识分子的心态
⑤他讽刺的都是达官贵人、社会闲人
A.④①③⑤②B.⑤②①③④
C.④⑤②①③ D.⑤②③①④
解析:在所给的语段中,第④句话是总说,应放在开始,以便使“这种姿态”承接前文的“非常有操守”;①③为一组,谈鲁迅对“文人墨客”“被政府通缉过的有文化的人”的态度;⑤与①③构成并列关系;②与后文衔接。

答案:A
二、迁移发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一片白云
谢志强
他欣喜地听着羊圈传来的羊的叫声,蹲在靠墙的地炉旁边,清出昨晚烧过的余灰,然后,用松枝和牛粪点燃起火,蹾上铜壶。

水隐约地吟唱的时候,他掰了块砖茶丢进去,轻烟暖和着屋子。

这时,屋外响起急骤的脚步声。

渐渐近了,门框出现女儿一张惊惶的脸。

女儿哭着说:“阿爸,我那只小羊羔死了。


他关注着地炉里的火,表情平静,说:“嗯。


女儿说:“昨晚它还欢蹦乱跳呢,阿爸,它硬得像块白石头。


他脑子里还留着夜晚扫荡山谷的暴风雪的喧嚣。

他说:“我等会儿去处理。


女儿泣声说:“阿爸,小羊羔……”
(1)他倒出奶茶,取来糌粑,说:“坐下来,别的羊等着你上山吃草呢。


父女俩安静地吃着。

他想起有一回眼睁睁地看着雪崩遮蔽了牦牛,还有狼、雪豹、狐狸、秃鹫叼走了羊羔。

他对失却有着精神准备,知道挡也挡不住。

他捏着木勺舀着木碗里的糌粑,嚼出响声。

女儿似乎担心响声惊扰了什么,嘴里克制着,用手掰碎糌粑。

等到他听到出去的女儿传来模仿羊的叫声的时候,他站到门口,望见峡谷里那一群羊,像白云一样飘离村庄。

他嚼着奶酪,来到空寂的羊圈。

羊圈充满羊的气味。

羊圈旁边有一块石头,他把那只死了的羊羔拎上去。

身后是零零落落的石屋,前边是起起伏伏的谷地。

刀子长了眼一样剥开失却温暖的羊羔,他的嘴念叨着什么。

一张皮展开摊晾着,它将是女儿冬天穿的坎肩。

羊毛稚嫩可爱地曲卷着,一绺一绺曲卷得那么自然,却已经没有时间舒展开来。

先是听见乌鸦的叫声,像是被风吹乱了的乌云。

他知道,它们冲着羊羔来了。

阳光里,肝脏、肚肠闪耀着新鲜的光泽,还有凝固的血。

他用泥土搓洗着双手,乌鸦迈着试探的步子往他这边靠近。

随后,高阔的蓝天,出现了一个斑点,慢慢地,他眼前的地上有一个偌大的影子在移动,秃鹫展着巨大的翅膀已濒临他头顶的天空,稳稳地滑翔着。

他甚至看见了秃鹫那炭火一般的眼珠。

他卷起羊皮回屋。

背后一片乱乱的鸣叫。

乌鸦躲闪开了。

不知哪儿又赶来几只秃鹫,俯冲下来。

他看见一只秃鹫倾斜着翅膀冲下来叼走了一根骨头。

他把羊皮钉在门前的墙壁上,回屋取了锄头准备去田地,苍蝇已敏感地飞来,去叮那留着血迹的羊皮。

他走近,羊皮已微微缩皱,苍蝇
惊慌飞开,却近近地乱舞。

午后,村里一位朋友来他家。

喝着奶茶,俩人偶尔说句话,更多的时间是沉默,似乎过去的岁月,还有眼前,往后,已在无言的默契中交流着。

朋友想起了什么事,起身要走。

他送到门口,说:“明天我去你那儿。

”回身,他收起了墙上那张羊皮。

峡谷,一边阴,一边亮。

他走到村边,好像一天的力气都积攒到这一刻,喊得悠长而粗犷。

那喊声碰着对面的悬崖,反弹回来,又返回去,一来二去,同一个喊声,在回荡之间弱下来,仿佛他不止喊了一次。

不一会儿,他女儿的回应穿过峡谷飘了过来,如同和声,那么自然承启了两个人——父女的声音,一唤一应,灌满峡谷。

峡谷小心翼翼地收集起它们,恢复了峡谷那辽阔的平静。

转眼,一片白云在峡谷那边飘出来,女儿赶着白云。

谷底银亮的河像一条哈达。

渐渐地,母羊和小羊相互寻找、呼唤的声音响过来。

(2)他一脸的皱纹里沁出笑意,因为,他听见女儿模仿羊羔的叫声。

(有改动)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第一段中通过“欣喜”“吟唱”“暖和”等词语,写出了父亲欢快的心情,这与下文写女儿因失去小羊羔而悲伤的心情形成对比。

B.小说通过语言、动作等描写,刻画了一个充满爱心的父亲形象,其中重点写父亲的行动和心理。

C.小说通过对死羊羔、秃鹫、苍蝇等的描写,揭示了主人公生活环境的艰苦,凸显了主人公勇于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

D.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勤劳善良、善解人意,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垮,勇于为父亲分忧的牧民少女形象。

解析:C项,“凸显了主人公勇于和大自然抗争的精神”曲解了小说主题。

答案:C
8.小说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一要仔细分析小说中关于父亲的神态、语言、行为的描写;二要分析这些描写所表现出的父亲的思想、性格特征,如结尾父女俩的呼喊,表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心爱护。

答案:(1)慈祥善良,对女儿充满爱意;(2)敏锐细致,有丰富的生活经验;(3)坦然淡定地面对生活的艰辛,面对苦难,有超常的韧性和承受力。

9.文中的画线句分别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明确题干要求“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然后结合语境进行分析。

第一处,前面写女儿为小羊羔的死而伤心,自然会想到父亲的话是为了转移她的注意力。

理解第二处画线句,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词“笑意”。

答案:(1)转移话题,不想让女儿沉浸在羊羔之死的悲伤中。

(2)听到回应,认为女儿没有受羊羔之死的影响,内心感到欣慰。

10.有人认为,这篇小说情节平淡;有人认为,这是一篇意蕴丰富的精致作品。

请结合文本,联系自身阅读小说的经验和对生命的认识,谈谈你的见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针对题干中的两种说法,明确表明态度,或肯定或否定。

就本题而言,文中已经暗含了对两种说法的态度,即肯定第二种说法;其次,在谈对生命的认识时,必须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答案:(1)作品围绕一只在暴风雪之夜冻死的小羊羔展开叙述,表现出生存的不易和生活的艰辛。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在生与死的纠葛中,有一种超越死亡的执着和向往——人与自然在不断的抗争中达到的一种和谐。

(2)面对死亡,却能表现温情,实则蕴含着作者对生命有更高的认识,即生命要承受苦难和死亡,趋向更为博大的存在。

三、创新语用
11.根据材料所给的内容,在下面横线上补写恰当的句子。

要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

每处补写不超过15字。

祥林嫂当然极其不幸,尤其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命运出现了最大的危机。

贺老六死去后,无奈中她又投奔了鲁四老爷家。

鲁四老爷和鲁家太太也还勉强能容纳她,只是忌讳她“不祥”,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最后解雇祥林嫂,主要是因为她变得神经质地唠叨,他们觉得那是一个人完全不中用了的症状,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在寒冬里,以“天问”式的自言自语,倒毙在了荒街野巷。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

①处要结合下文“贺老六死去后”回答;②处“忌讳她‘不祥’”是原因,应填入结果(或做法);③处结合小说的故事和祥林嫂见到“我”的情景可知,沦为乞丐。

答案:①她和贺老六的爱子被狼叼走后②不让她参与年关的祭祀罢了③祥林嫂最终沦为乞丐
12.下面这段文字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指出并改正,使文段语言得体,逻辑严密。

他领导的机器人创新团队获得一等奖的事情传来,我顷刻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在完成这个项目的过程中,他们遇到过许多技术难关,就在前天还出现了突发情况,预想当天要完成的综合性运行检验无法进行。

但整个团队通宵鏖战,用力攻坚,终于解决了问题。

我为他们的成功而骄傲,更为他们面对难点的坚忍不拔的精神而感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事情”改为“喜讯”②“顷刻”改为“顿时”③“预想”改为“原本”
④“用力”改为“努力”⑤“难点”改为“困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