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三单元 第19讲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高考】2015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三单元第19讲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课件技能提升新人教版
必修2
图片型选择题
解答图片型历史试题关键是审读图片,明确图片反映的历史人物或事件,图片一般由图片、文字说明、标题三部分构成。
图片是主体,直观地再现史实。
标题是图片的眼睛,直接说明图片的主题。
文字说明部分是对图片所反映史实的有效补充。
文字部分往往是解答问题的突破口,解答问题时要注意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实现与历史教材中史实的有效链接,然后根据问题设计来解答。
下图反映了国民政府统治时期某一经济状况,对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A.抗战胜利后政府获得大量经济赔偿
B.“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刺激了货币发行
C.货币大量增发给民族工业带来巨大压力
D.布雷顿森林体系推动中国货币需求
[解析] 首先,通过对图表信息的解读可知抗战期间的法币发行量大增,但抗战胜利后没有获得大量经济赔偿,A项不正确;“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抗战爆发后被破坏,B项与题干信息不符合;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致力于稳定国际货币体系,它的形成不会极大推动中国货币的需求,D项表述有误;C项分析货币增发对民族工业的影响,大量发行货币导致通货膨胀,货币贬值、物价上涨,这种不利的经济环境给民族工业的发展造成极大困难。
由此判断C项正
确。
[答案] C
对下边图表的解读,能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
①民族企业规模小、资金少
②民族企业发展迅速
③体现了“实业救国”的思潮
④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市场矛盾尖锐的表现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③
[解析] 从图表信息看,1913~1919年,中国进口值呈下降趋势,出口值逐步增加,注册工厂数逐渐增加,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企业发展迅速,这是“实业救国”思潮推动的结果,故②③正确。
图表无法体现民族企业规模如何、资金多少,故①不正确;此时,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故④不正确。
故选B项。
[答案] B
跟踪体验
1.(2013·重庆文综·6)下图数据来源于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
导致1843~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1838~1852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年平均数)单位:镑
A.鸦片耗去了中国对英国制造品的支付能力
B.英国制造品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顽强抵抗
C.英国制造品输入太多超过中国的购买能力
D.中国征内地税限制了英国制造品在华销售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以图表数据的形式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关键信息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1843~1847年英国制造品输华值是2090406磅,而到了1847~1852年制造品输华值却回落到1664416磅。
题目问的是导致这一变化的根本原因,A、C、D三项都是具体原因,主要源于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形态对英国制造品的抵制,这是造成英国制造品输华值回落的根本原因,故选B项。
2.(2013·安徽文综·15)下图显示以下年份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比例。
据此分析,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
A.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B.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
D.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
[答案] B
[解析] A项民族资本主义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是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因此A项错误。
C项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体系开始崩溃,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因此C项错误。
D项国际局势决定着中国产业资本发展,这个说法本身错误,应是内因。
B项民族资本依然受到外国资本挤压,从图片中我们可以一直看到外国资本占有重要成分。
3.(2013·江苏历史·8)下表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
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
A.全面抗战运输物资的需要
B.帝国主义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答案] C
[解析] 紧扣材料中的1928~1935年民族轮船业发展状况,可联系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十年(1927~1936)实施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经济较快发展。
4.(2013·福建文综·19)下表是1912~1915年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变化表。
影响变化的
因素除一战外,还包括( )
A.自然经济最终解体B.实业救国开始兴起
C.国货运动的推动 D.新文化运动的直接冲击
[答案] C
[解析] 本题从工厂数量变化的角度考查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变化,考查考生准确解读表格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图表内容“外资在华创办工厂数量”。
A项不符合史实;实业救国不一定是减少外国企业,故B项不正确;国货运动使外资工厂的产品受到冲击,工厂数量减少,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发生于1915年,时间不符,D项不正确。
5.(2013·北京文综·18)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
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纱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使用
B.进口洋布在中国销售市场萎缩
C.长江流域传统织布业逐渐消失
D.民族织布业大量使用进口洋纱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和西方列强对华商品输出。
材料内容显示内地(如皖、川、楚等省)和沿海使用洋纱量较大,而使用洋布较少。
洋纱的主要用途是织布。
故答案选D项。
6.(2013·四川文综·5)美国银行家杨格在《1927至1937年中国财政经济情况》中说:“美国有意识的抬高银价。
……已在中国酿成无法忍受的困苦。
”面对这一“困苦”,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重大举措是( )
A.实行“币制改革” B.鼓励华侨投资国内产业
C.发起提倡国货运动 D.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答案] A
[解析] B、C两项开始于南京临时政府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1927~1937年”不符,故排除;1927~1936年,南京国民政府为巩固统治,开展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商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与题目中“银价变动”的信息无关。
故排除D项;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为防止白银外流,实行了“币制改革”。
故A项与题意相符。
7.(2013·广东·39)历史认识是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描述、看法和评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被全面否定,曾经提出洋务运动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学者被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受到批判。
80年代初出现了一股研究洋务运动的热潮,尽管在一些问题上争论较大,但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符合时代潮流、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据《洋务运动研究的回顾》等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它是对鸦片战争前后出现的哪一思想的发展?
(2)刘锡鸿和郭嵩焘都批判洋务运动舍本逐末、但他们的主张并不相同。
根据材料一对此加以分析。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分析20世纪七八十年代对洋务运动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4)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历史认识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答案] (1)中体西用。
“师夷长技以制夷”。
(2)刘锡鸿认为西方技艺是“末”;中国的纲常伦理是“本”;主张整饬纲常伦理,反对洋务
派专注于学习西方技术的做法;郭嵩焘认为西方技术是“末”;西方政教是“本”;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国力增强;反对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科技,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制度。
(3)“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恢复;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认识者的立场、思想观念、所处时代环境等。
[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1)问,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思想,是对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的发展。
第(2)问,对两个代表人物的观点进行比较,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要从材料中提取两人的不同观点加以分析,刘锡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顽固派分子,思想看法比较保守;郭嵩焘是主张全面学习西方的自强思想;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第(3)问,考查中国现代史的时代特征,结合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特征组织答案即可。
第(4)问,考查史学理论,角度的不同、历史时间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不同、政治局势的不同以及研究方面的不同都会影响到对历史的认识。
8.(2013·浙江·38)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1)问,依据教材归纳小农经济的分散性、封闭性、局限性和男耕女织的特点;根据所学高度概括“农业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关系,即一段时期有益,一段时期有害;仔细研读材料,概括提炼其变化即可。
第(2)问,阅读材料并依据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并结合时代背景作答即可。
第(3)问,注意题目设定的要求“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来分析问题,即侵略(弊端)和社会变化(益处)作答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