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课件:诗歌部分 第四单元 大地的歌吟--金黄的稻束(共17张PPT)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金黄,是成熟的稻束的颜色。 • 金黄的稻束,意味收获。 • 金黄又给稻束这一意象增添了一种高贵
的美感。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 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 我想起”“我看见”有什么作用?
• 由诗人产生联想,“我想起”把“稻 束”和“母亲”的形象联系了起来,也
就连通了这两个意象的内涵。
10.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 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 移,传达一个时间性的主体——对劳动中生命力 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 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 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 在的生命感受。
9.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 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 “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 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 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 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伟大的疲倦”,如何理解?
• 诗人赋予母性的疲倦和坚忍。
• 超越一切的伟大品质,是一种肯 定和赞赏。
如何理解最后一句?
• 最后一句,超越了对母亲劳动
者的赞颂,而具有了更广泛的 哲思。
文脉图示
《金黄的稻束》 金黄的稻束→疲倦的母亲→母亲的伟大、静 默→广大劳动者的形象和人类的思想
2000年高考真题
• 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象征。
“疲倦的母亲”,它们与“皱 了的美丽的脸”有何关系?
• 母亲赋予生命,母亲是劳动者,母亲 肩负生命的艰辛和希望,母亲因此而 疲倦;
• “皱”是因为疲倦、时光流逝。这
是一种赞颂。
第一个“静默”有什么意味?
• 稻束静静立在田里,有如雕像, 本身是静默的;
• 另外,它们静默,是因为这种母 亲的疲倦、美丽和坚忍已超越 了一切言说。
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
“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
人。
每一个画面都仿佛是一幅静物写 生,而在雕塑般的意象中凝结着 诗人澄明的智慧与静默的哲思,
建国前写的《金黄的稻束》就是这样 的作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朗读、感知:
1.作者借稻束来赞美什 么? 2.本诗在语言表达上有 什么特点?(修辞)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 的田里” “金黄”修饰“稻束”,可读出 什么意味?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 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 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
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
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D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 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 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 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B项 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 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 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 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 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 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 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的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 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
金黄的稻束
郑敏
拾穗者 米勒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会诗歌的丰富含 义。 (3)了解诗人托物寄情的 表达手法。
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 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 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 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 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 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8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
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D
A项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 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 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含的 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 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 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正 确。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 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 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 束”,所以, C项也正确。而 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 内容则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一、整首诗所出现的 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 想、眼中所见,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 “稻束”沉思的内容。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 思的内容勉强可通,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 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 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 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 “肩荷”了 这种“疲倦”的主体,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
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