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中学物理学案第七章2
高中物理: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第二节功学案人教版必

第二节功知识与技术1. 理解功的概念,明白功的两个要素。
2. 明白功的公式W=Fscosθ,会用那个公式计算恒力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明白在什么情形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 明白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明白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别离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5.了解求变力的功的一般思维方向。
进程与方式明白做机械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当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大于90°时,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那个力做了功。
教学重点重点是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机械功的计算公式。
学习难点: 功的概念、正、负功的意义。
探讨学习一、功一、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那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2、功的大小:①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形:W=FS②力和位移有夹角(α)的情形:W=FScosα若α=0,则cosα=1,②式就化成①式,因此②式是计算功的一般公式。
公式表明:力F对物体做的功只与F、s和a三者有关,与物体的运动状态等因素无关。
③应用公式注意:A.式中的F必然是恒力(大小、方向都不变),即此式是求恒力做功的公式。
若是变力,中学阶段一般不用此式求功。
B.式中的位移s一般是相对地面而言的。
在物体能够看做质点时,s是物体的位移;当物体不能够看做质点或力的作用点与物体有相对运动时,s是力的作用点的位移.scosa即为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C.力所做的功,只和有力作用的那一段位移有关,若力取消后物体仍在运动,则力对物体所做功与力取消后物体发生的位移无关(即力F与位移s具有同时性)。
3、功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是焦耳,简称焦,符号是J。
1 J等于1 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1 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
4、功是进程量,反映力对位移的积累效果。
五、功是标量,虽有正负之分,但却无方向,功的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七章第2节功教案

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2 追寻守恒量—能量功一、教材分析功和能量转化的关系不仅为解决力学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重要途径,同时它也是分析解决电磁学、热学等领域中问题的重要依据。
但是学生在能量概念的建立上没有概念基础,所以教材在第一节设立迫寻守恒量,旨在让学生对能量能够有清晰的认识。
教材从著名物理学家的理论出发,展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逐步引导能量的概念建立,继而利用生活中的实例,给出势能和动能的概念.教材具体说明了引入能量概念的必要性。
功是本章知识链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是为进一步提出“能”这个概念服务的,是初中学习的继续和提高。
学生对于F与L同向时功的求解掌握很好。
对于F与L有任意夹角的情况能接受但应用时对各量的物理含义理解不深,另外对功的概念和正负含义的理解存在困难。
教学重点1、理解动能、势能的含义,体会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2、功的概念(实际情况中如何理解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
二、教学难点1、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发现了能量转化、守恒的普遍存在性后,能意识到存在的巨大使用前景.2、功的概念(实际情况中如何理解力和力的方向上的位移)和正负号的物理意义。
三、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2、能独立分析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的能量转换和守恒关系。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两个因素。
4、正确理解、应用功的计算公式W=FLcosθ。
5、知道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实质,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二)过程与方法:1、体会伽利略分析问题的精妙,学习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2、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做功情况,通过比较和分析,理解外力做功的两不可缺少的因素。
3、通过实验、讨论与交流,展现学生思维过程,掌握比较、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经历实验、观察、分析和比较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形成科学探究习惯;感受到身边处处有物理。
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二节教案设计.doc

属于非接触集备共案 八年级物理学科第一周集备教案 周主备人马玉梅 集备成员 丁繁昌王希业马玉梅杨开和田发智 集备课题 第七章 第一节力 总课时数 1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理解力的概念和知道力的单位。
教学目标 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相关现象。
教学重点 1 -力的示意图画法。
教学难点 2•根据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解释相关现象。
教法学法 讨论法讲授法教学准备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个案师生行为、设计盖面 一、 演示P3实验后请同学回答下列问题: 1 •由图甲和图乙你看到小球的状态发生怎样的变化?答:图甲小球的速度由慢变快,图乙小球的运动方向改变了。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答:因为受到力的作用。
二、 1.用磁铁靠近一悬挂起来的小铁球(不要接触)。
观察到的现象:小球会(“会”或“不会”)被磁铁吸引。
说明: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直(“有”或“没有”)力的作用。
2•下面的两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吗?观察下图,能证明甲乙两 物体间一定有力的作用的是(BC ) 总结: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在什么情况下才会产生力的作用?【精讲点拨】 1 •力的作用效果是:①力能使物体发生形变,②力可以改变物体 的运动状态。
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包括速度大小的改变和运动方向的改变。
3 •力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如:常见的推、拉、提、压……属 于接触力'磁力、星体之间的引力甲4•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接触力产生的条件:两物体要接触且相互挤压。
5•不相互接触的物体也可以有力的作用。
学习内容二: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学习指导:阅读课本P4文字内容和插图,基本概念、定义用红笔做上记号,熟记力的三要素。
【合作探究】教师巡视指导如右图沿与水平面成45。
角的方向用力拉一辆玩具车,画出拉力示意图。
(提示:谁是受力物体?作用点画在什么地方?方向?大小?)【展示交流】请4位同学在黑板上作图,其余同学在草稿纸上作图,教师掌握情况。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七章2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注意作业书写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尤其是计算题的解答过程。
3.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无遗漏和错误。
作业评价:
1.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详细批改,给予评价和建议。
2.针对学生的创新实践作业,组织展示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电流磁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等,覆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
-结合生活实例,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电磁现象,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撰写一篇小论文,探讨电磁感应现象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4.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师应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电流产生磁场的原理,安培定律的理解与应用,右手螺旋法则的运用,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计算。
2.难点:磁场与电流相互作用的抽象理解,安培环路定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电磁感应现象中的能量转换。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本章节前,已经掌握了基础的电路知识,理解了电流的基本概念和电路元件的工作原理。然而,对于磁场的认识,学生可能还停留在简单的磁铁和磁性材料阶段,对于电流如何产生磁场以及磁场与电流的相互作用关系,可能存在一定的认知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在空间想象力方面的差异,部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抽象的磁场分布,教师应通过生动的比喻、模型演示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中考物理第七章教案人教版

中考物理第七章教案人教版教案标题:中考物理第七章教案人教版-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目标:1. 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 掌握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3. 运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1. 光的反射的规律及应用。
2. 光的折射的规律及应用。
教学难点:1. 光的折射的规律及应用。
2. 运用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1. 教材《人教版物理》第七章相关内容。
2. 实验器材:光箱、平面镜、凸透镜、三棱镜等。
3. 教学辅助工具:投影仪、电脑、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图片、视频或实物,引发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Step 2:知识讲解(15分钟)2.1 光的反射- 通过投影仪或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光的反射实验,并解释反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反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列举一些例子。
-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光的反射的规律及其应用。
2.2 光的折射- 展示光的折射实验,解释折射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 引导学生思考光的折射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列举一些例子。
- 结合教材内容,讲解光的折射的规律及其应用。
Step 3:实验演示(20分钟)3.1 光的反射实验演示- 利用光箱、平面镜等实验器材,进行光的反射实验演示。
-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反射规律。
3.2 光的折射实验演示- 利用光箱、凸透镜、三棱镜等实验器材,进行光的折射实验演示。
- 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总结光的折射规律。
Step 4:小组讨论与合作探究(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问题或情境,进行讨论和合作探究。
教师可以提供以下问题:- 为什么我们能看到镜子里的自己?- 为什么太阳在水面上的倒影是直立的?- 为什么眼镜片可以矫正近视?Step 5:知识巩固与拓展(15分钟)5.1 基础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小组竞赛等形式,检验学生对光的反射和折射的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教案:第七章第2节 功2

7.2功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功》这一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七章第二节,是《机械能守恒定律》这一章中的重要知识点和后续课程的基础,是高考常考的内容。
能量是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而功是能转化的量度,直观表现就是一个力对物体做正功(负功),使这个物体的能量增加(减少)。
功能关系方面的问题是高考必选的内容,所以本节课不仅仅是本章教学体系的重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教学内容的特点:本节课中功的定义比较抽象,学生在初中已经学习功的定义并能判断一个力是否做了功,这节课主要是对功概念的完善,以及对做功在一般情况下的计算,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正负,所以本节课内容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原有模糊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深入和细化。
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区分高中知识和初中知识的不同。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已初步学了功的有关知识,对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功的定义、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功的计算。
此阶段的学生理解和思考能力很强,但主要以抽象思维为主,所以对正、负功比较难以理解。
本节课授课内容并不是将初中已学知识的重复,而是在现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深化、细化。
所以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方面,我将侧重于通过演示实验和分组探讨的方式对初中知识的概念修正以及对功的正负等知识点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含义,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正确理解并应用公式W=FLcosα计算力的功。
(4)明确功是标量,正确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学习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功的概念理解和求解功的过程中,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遇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对功概念的理解,并会用功的公式计算难点:正负功的物理意义,以及对功标量型的理解。
岑巩县中学物理学案第七章1

第七章 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1课 追寻守恒量【学习目标】1.、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2、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守恒关系是自然界中十分重要的关系。
3、通过具体的事例使同学们对守恒观念有初步的认识.课前预习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理解动能、势能及能量的概念与意义。
了解守恒思想的重要性。
2、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习中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预习自测题目。
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自主预习归纳请同学们自已阅读课本P55--156页内容,独立思考后完成下列问题:1、伽利略在斜面实验中(如图所示),发现一个启发性的事实:无论斜面陡些或缓些,小球最后总会在斜面上的某点速度变为0,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与它出发时的高度 相同 。
在物理学中,我们把这一事实说成是“某个量是 守恒 的”,并且把这个量叫做 能量 或 能 。
2、 势能:相互作用的物体凭借其 位置 而具有的能力叫做势能。
3、 动能:物体由于 运动 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4、 在小球沿斜面滚下的过程中,高度减小了,相应的 势能 减少,而小球的速度变大, 动能 增加;当小球沿斜面升高时,会变慢,因而 动能 减少,但它的高度在增加, 势能增加,当小球的速度变为0时,其全部 势能 都转化为 动能 。
动能可以转化为势能,势能也可以转化为动能,二者的转化可以 守恒 。
5、如图所示的漫画,其中也有着一定的物理规律:人在荡秋千时,是 动能 能和 势能 能之间相互转化,这两种能又统称为 机械 能.(不计空气阻力) 预习自测1.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费恩曼曾说:有一个事实,如果你愿意也可以说是一条定律,支配者至今所知的一切现象……这条定律就是 ( )A .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二定律 C.牛顿第三定律 D.能量守恒定律2.在伽利略实验中,小球从斜面A 上离斜面底端h 高处滚下斜面,通过最低点后继续滚上另一个斜面B ,小球最终会在斜面B 上某点停下来而后又下滑,这点距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仍为h ,在小球运动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小球在A 斜面上运动时,离斜面底端的竖直高度越来越小,小球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
【优】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七章第2节功 教案1

1.初步认识做功与能量变化的关系;
2.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是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
3.明确功是标量,掌握公式W=Fl cosα的适用范围,并能进行有关计算;
4.理解正功和负功的物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功的公式的推导,使学生知道其中的推理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温故而知新”的学习习惯;
2.理性而全面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功的一般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
理解正功和负功
教学资源
图片
教法设计
讲授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课题
功的计算
回忆初中的知识: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对应着不同的能量,能量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也可以由一种形式转化成另一种形式。那么如何实现能量的转化呢?
回忆知识
学生回答
两个要素:
力和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
W=Fl
分解力
分解位移
学生归纳
充分利用学生已学知识
通过图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推导公式,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加深对功的理解
增强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提升难度,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尖子生做准备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功
一、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第二节功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通过接近生活的简单事例,回顾初中相关功的知识,降低高中阶段功的相关知识的起点难度,便于学生理解与接受,为以后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对生活事例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功的概念,通过简单例题加深对功的概念及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物理第七章第二节功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1、 知识与能力(1) 知道功的定义,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 掌握功的公式:,明确公式中各个字母所代表的物理量,知道功的单位。
(3) 知道功是标量,理解正功和负功的含义,能正确判断正功和负功。
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演示和事例,并同时通过启发式探究,使学生明白“功”的来历并掌握做功的 两个因素。
(2) 在推导过程中,通过猜想、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的理论论证等方法培养 学生科学论证能力和推理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分析日常现象,培养学生探究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培育学生发表见解的意识和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教学重点】在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两个要素的基础上掌握功的概念及功的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1) 正功和负功的含义及如何判定各个力做功的正负。
(2) 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与物体运动的位移容易混淆。
【教学过程】 (一)、、探究做功因素1、 现象分析:铅球在“举力”的作用下,重力势能增加。
拉力器在拉力作用下,弹性势能增加 。
“汽车”在拉力作用下,动能增加。
根据能与功的关系,这些力一定对物体做了功。
2、 初中知识: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力就对物体做了功。
3、 以举铅球为例分析4、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功的计算:1、 (初中知识)力和位移方向一致的情况:2、 力和位移有夹角()的情况:(2)、举着铅球在水平方向移动, 是否做功?在力的方向上位移,“举力”(3)、举着铅球在竖直方向移动,在力的方向上位移,“举力”是否做功?(1)、举着铅球不动,位移为 ______________ ,“举力”是否做功?=Fcos:即:(三)、功的定义:1、内容: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高中物理第七章7.2功教案必修2

7.2 功导入: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位移,这时,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在初中学习功的概念时,强调物体运动方向和力的方向的一致性,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不一致呢?相反呢?力对物体做不做功?若做了功,又做了多少功?怎样计算这些功呢?本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有关功的知识,在初中的基础上进行扩展。
(二)教学过程设计1 1、推导功的表达式(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s,如图1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在问题一中,力和位移方向一致,这时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W = F s(2)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成某一角度,该怎样计算功呢?物体m在与水平方向成α角的力F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向前行驶的距离为s,如图2所示,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
分析并得出这一位移为s cos α。
至此按功的前一公式即可得到如下:计算公式: W = F s cosα按此公式考虑(再根据公式W=Fs做启发式提问),只要F与s在同一直线上,乘起来就可以求得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在图2中,我们是将位移分解到F的方向上,如果我们将力F分解到物体位移s的方向上,看看能得到什么结果?由于物体所受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成一夹角α,可根据力F的作用效果把F沿两个方向分解:即跟位移方向一致的分力F1,跟位移方向垂直的分力F2,如图所示:αcos 1F F = αsin 2F F =据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可知:分力F 1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F 1s 。
而分力F 2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物体在F 2的方向上没有发生位移,所以分力F 2所做的功等于零。
所以,力F 所做的功W=W 1+W 2=W 1=F 1s=Fscos α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和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即:W = F s cos αW 表示力对物体所做的功,F 表示物体所受到的力,s 物体所发生的位移,α力F 和位移之间的夹角。
高中物理 第七章 二 功学案 新人教必修2

高中物理第七章二功学案新人教必修2二、功1、学习交流(结合初中所学的知识)重点:做功的要素;功的大小;功的正负;2、典例分析例一:(恒力的功)1、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F=10N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10m,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
变式1、粗糙水平桌面上,一个物体在水平拉力F=10N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运动了10m,求力F对物体所做的功W。
变式2、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一块长1m的木板上,木板上表面粗糙,一物块A在木板上受到F=10N的水平外力作用与木板一起相对静止地运动了10m,求F对物体所做的功W。
变式3、粗糙水平桌面上,一块长1m的木板上,木板上表面粗糙,一物块A在木板上受到F=10N的水平外力作用,当物块运动到了木板的另一端时,木板恰好运动了10m,求F对物体所做的功W。
例二:2、匀速上升的电梯中,用细线悬挂一个重为10N的物体,电梯上升10m后,求细线对物体所做的功与物体重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平衡力的功,合力的功)变式1、如图所示,A、B两物块叠放在一起,B放在A物块上, B受到一个水平向右的力F2=10N作用下在A上匀速运动了1m,而A静止不动,求A对B的摩擦力所做的功W1及B对A的摩擦力所做的功W 2?(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功,摩擦力的功)3、课堂展示见教材问题与练习1、2、3、44、课后提高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1、如图所示,木块A放在木块B的左上端,用恒力F将A拉至B的右端。
第一次将B固定在地面上,F做的功为;第二次让B 可以在光滑的地面上自由滑动,F做的功为。
比较两次做功,应有()A、B、C、D、无法比较2、如图所示,两物体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它们的质量相等,在甲图用力F1推物体,在乙图用力F2拉物体,两种情况下,物体都做匀速运动,经相同的位移,则F1和F2对物体做功W1和W2关系为:()甲乙θθA、W1 = W2B、W1 > W2C、W1 < W2D、无法判断3、质量为4kg的物体由静止开始向上被提升0、25m后,速度达1m/s,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拉力对物体做功为12JB、合外力对物体做功为2JC、物体克服重力做功为10JD、拉力对物体做功等于物体克服重力所做的功mF1F2图44、如图4所示,两个互相垂直的力F1与F2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使物体发生一段位移, F1对物体做功4J, F2对物体做功3J,则力F1与F2的合力对物体做功为A、7JB、1JC、5JD、3、5J预习:第七章二、功率(1)学习目标1、理解功率的概念,知道功率的定义式、单位。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学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第二节弹力学案学习目的:1、知道罕见的形变,了解物体的弹性。
2、知道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发生的条件。
3、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能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
学习重点:1.弹力有无的判别和弹力方向的判别。
2.自主设计实验探求弹簧的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及实验操作。
学习难点:弹力有无的判别及弹力方向的判别。
学习进程:一、弹性形变和弹力〔一〕先生看书〝弹性形变和弹力〞局部,做以下实验:a、用手捏橡皮泥,观察橡皮泥外形的变化,变化的缘由是什么?b、用手拉伸和紧缩弹簧,观察弹簧外形的变化,变化的缘由是什么?构成以下概念:1、形变2、弹性形变3、弹性限制回答1:形变和弹性形变的关系是什么?回答2:日常生活中罕见的形变有哪几种?、、、。
继续实验:用手拉伸弹簧,体会手与弹簧之间相互作用,思索这种相互作用是怎样发生的?构成〝弹力〞的概念,并探求出弹力发生的条件:4、弹力5、弹力发生的条件回答3:手拉弹簧时,弹簧的弹力,是谁发作了形变,对谁施加了力的作用,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区分是什么?二、三种罕见的弹力〔二〕先生看书〝几种弹力〞局部,做实验:思索:从发作弹性形变物体的形变方向,恢复形变的方向和弹力方向的关系,用一句话概括弹力的方向:或许拓展:演示轻杆与小球之间的作用,总结轻杆对物体的弹力方向〔先生总结〕【要点导学】1.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所发作的或的改动叫形变,在外力中止作用后,可以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发作形变的物体,由于要回恢复状,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会发生,这种力叫做弹力.3.弹力发生的条件:〔1〕两物体必需;〔2〕两物体接触处〔相互挤压〕.弹力是接触力.相互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有弹力,要看接触处能否发作形变.有些形变不容易看出,可用判定.4.弹力的方向是从施力物体指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详细地说:〔1〕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而指向绳的方向.〔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支持力的方向垂直于支持面而指向.5.胡克定律F=kx〔1〕上式适用于发作〔在弹性限制内〕时,弹簧形变所发生的弹力的大小计算.〔2〕式中的k为,是弹簧自身的一种物理性质,与外力有关,其大小只与弹簧的长短、粗细及资料有关.〔3〕x为弹簧的。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学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弹力学案学习目的1.了解什么是弹力。
2.知道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会正确运用弹簧测力计。
自主探求学点一:弹力活动1:用手压弹簧活动2:用力弯曲细竹棒活动3:用手挤压吹起来的气球活动4:同时在同一高度释放弹力球和橡皮泥小球用手对弹簧、细竹棒、气球、弹力球、橡皮泥小球施加力的作用,观察物体有什么变化,体会一下手有什么觉得。
外形极端相似的弹力球和橡皮泥小球外形的改动有何不同?拓展实验:如下图,用手挤压扁平瓶子同一横截面的不同部位,以细线标志处为基准点,发现细管中的液面在上升或下降,经过观察液面的升降可以判别瓶子发作了形变。
归结总结:1.弹性:物体在受力时发作,不受力时的性质叫弹性。
2.塑性:物体在受力时发作,形变后的性质叫做塑性。
3.弹力:物体由于发作而发生的力叫做弹力。
4.弹力发生的条件:(1);(2)。
5.弹性限制:物体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制,超越这个限制就不能,这个限制叫做弹性限制。
学点二: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自学要求:(1)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结构;(2)观察弹簧测力计的量程和分度值;(3)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刻度线的特点;(4)阅读弹簧测力计的运用方法。
归结总结:1.弹簧测力计的结构:由刻度盘、、、、吊环构成。
2.单位:单位标识在弹簧测力计刻度盘的上方是。
3.量程: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的。
4.最小刻度:从0到1N之间有个小格,每一小格代表。
学点三:弹簧测力计的运用方法分组实验:(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看指针能否指在零刻度线上,否那么要调零。
(2)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使指针指到1N、5 N、10 N,观察弹簧测力计长度的变化,感受1 N、5 N、10 N的力。
本卷须知:(1)所测的力不能大于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以免损坏弹簧测力计。
(2)假设运用前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在零刻度线上,那么应该调理指针的位置使其指在零刻度线上。
(3)了解弹簧测力计的刻度每一大格表示多少牛,每一小格表示多少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功
【学习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要素。
2. 知道功的公式W=F l cosθ,会用这个公式计算恒力做功。
3. 理解正功和负功的概念,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力做正功或负功。
4. 知道什么是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知道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这几个力的合力
对物体所做的功,也等于各个力分别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课前预习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1、本课主要从功的概念和功的计算公式以及正、负功的意义出发。
2、
依据预习案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将预
习中的不能解决的问题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以备课上集体讨论、突破。
3、预习自测
题目。
4、限时20分钟独立完成。
自主预习归纳
木头在起重机的拉力作用列车在机车牵引力的作用握力器在手的压力作用
下增加下增加下增加
1.功和能是两个密切联系的物理量,即如果物体在力的作用下_____ 发生了变化,这个力一定
对物体做了功,功在能的转化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
2、功的概念: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且,这个力就对物体
做了功。
3、做功的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4、纤夫拉船的力的方向与船前进的方向有一定的夹角,不在同一方向上,拉力对船做不做功?
5、在国际单位制单位中,功的单位是,用符号来表示.1N的力使物体在力
的方向上发生1m的位移时所做的功为 J.
6、你认为功是矢量还是标量?5J的功与-8J的功哪个多?
预习自测
1、关于功的概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力是矢量,位移是矢量,所以功也是矢量;
B.功有正、负之分,所以功也有方向性;
C.若某一个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该物体一定没有位移;
D.一个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这个力的大小、物体位移大小及力和位移间夹角的余弦三者的乘积。
2、关于功的正负,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正功表示功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同,负功为相反
B.正功表示功大于零,负功表示功小于零
C.正功表示力和位移两者之间夹角小于90°,负功表示力和位移两者之间夹角大于90°
D.正功表示做功的力为动力,负功表示做功的力为阻力
3、质量为m的物体,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在粗糙的水平面上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如果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
B、如果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负功
C、如果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F可能对物体做正功
D、如果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F一定对物体做正功
课内探究
说明:意在突破重难点——自主探究,合作展示。
(不超过三大点,每点含知识小结)
探究一:力做功的必要因素
物体静止,力F是否做功?
物体匀速运动,力F是否做功?
力与位移方向垂直,力F是否做功?
结论1:力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1) (2) 。
功的概念: 如果一个物体 , 并且在 , 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探究二:推导功的表达式
1、当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一致 ?
物体在水平力F 的作用下水平向前行驶的位移为L , 如图所示,则力F 对物体所做的功为:
2、当如果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 当力的方向跟位移方向垂直时,力对物体 做功为:
3、当力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某一角度时? 当力F 的方向与位移方向成一角度α时, 请你推导出力F 所做功的表达式。
结论2:力对物体所做的功,等于 、 、 这三者的乘积。
1. 公式:
2. 单位: 国际单位: 单位符号: 探究三:正功和负功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完成下面的表格。
正功和负功什么意义呢?
正功的意义:力对物体做正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 物体的运动,是动力做功。
负功的意义:力对物体做负功,表明此力的效果是 物体运动,是阻力做功。
一个力对物体做负功,也可说成物体 这个力做了功(取正值)
探究四:如何求几个力做功?
例题:一个质量m =150kg 的物体,受到水平方向的拉力F =500N ,在水平地面上由静止开始移动了l =5m 。
物体与地面间的滑动摩擦力F 阻=100N 。
求:
(1)各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2)各个力对物体做功的代数和 (3)物体所受的合力 (4)合力对物体做的功
思考:求解几个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有哪些方法? 课堂强化训练
1、一同学在操场上踢球,飞起一脚用50N 的力将球踢出,球在操场上滚了20m,关于脚对球做功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0J B.1000J C.无法求出
2、关于功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 .力对物体做功多,说明物体的位移一定大 B .力对物体做功少,说明物体的受力一定小 C .力对物体不做功,说明物体一定无位移
D .功的多少是由力的大小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位移的大小确定的
3.将一个质量为M 的物体竖直上抛,运动到最高点后又落回原抛出点,在此运动过程中存在空气阻力,则整个运动过程中
A .重力做功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为零
B .重力做功不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为零
C .重力做功不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
D .重力做功为零,空气阻力做功不为零
课后练习
1、水平路面上有一个重500 N 的小车,在100 N 的水平拉力作用下,匀速向前移动了5 m ,则
在这一过程中( )
A.车受到的阻力为600 N
B.车受到的阻力为500 N
C.拉力对车做功是500 J
D.重力对车做功为2500 J
2、以一定的初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一个小球,小球上升的最大高度为h ,空气阻力大小恒为f ,则从抛出至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中,空气阻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
A 、零
B 、-f h
C 、-2f h
D 、-4f h
3、用起重机把重量为2.0×104
N 的物体匀速提高了5m ,钢绳的拉力做了多少功?重力做了多少功?物体克服重力做了多少功?这些力所做的总功是多少?
F
匀速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