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三模化学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培优题较难)
1.如下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A.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
B.t1℃时把30g丙放入50g水中能得到80g丙的饱和溶液
C.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降温方法
D.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甲<乙<丙
【答案】D
【解析】A、t2℃时,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溶质的质量相等错误,因为没有指明是等质量的饱和溶液,错误;B、 t1℃时把30g丙放入50g水中能得到丙的饱和溶液的质量=20g+50g=70g,80g丙的饱和溶液错误,错误;C、将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用升温的方法,不是降温的方法,错误;D、t3℃时,用等质量的甲、乙、丙分别配制成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所需溶剂的质量为甲<乙<丙正确,因为在该温度下,它们的溶解度关系是甲>乙>丙,正确。
故选D。
2.某固体混合物由Mg和MgO组成,取该混合物与19. 6%的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反应后溶液中无晶体析出),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固体的质量为24g,则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A.16%
B.20%
C.25%
D.40%
【答案】C
【解析】
【详解】
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氢气,氧化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镁和水,所得溶液蒸发82. 2g水后得到的固体是硫酸镁, 24g硫酸镁中,镁元素的质量为:
24
24g100% 4.8g
120
⨯⨯=,硫酸根的质量=42g-4.8g-19.2g,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中硫酸的
质量=
96
19.2g100%19.6g
98
÷⨯=,参加反应的硫酸溶液的质量=19.6g19.6%=100g
÷;
反应生成的水的质量=82.2g –(100g-19.6g)=1.8g;生成的水中氧元素的质量
=
16
1.8g100% 1.6g
18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氧化镁中氧元素的质量=反应生成水
中氧元素质量=1.6g。
原混合物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
1.6g
100%25%
1.6g+4.8g
⨯=。
故选
C。
3.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表示某些化学知识直观、简明、易记.下列用数轴表示正确的是()
A.不同物质的着火点:
B.硫及其化合物与化合价的关系:
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
D.物质形成溶液的pH:
【答案】B
【解析】A、白磷的着火点比铁的低,B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所以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0。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4价,硫酸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价;C、50g19.6%的稀硫酸与足量的金属反应产生氢气的质量相同。
因为金属足量,酸反应完,氢气的质量由酸决定。
D、纯碱是碳酸钠,溶液呈碱性,pH大于7;氯化钠溶液呈中性,pH等于7;酸奶呈酸性,pH小于7。
选B
4.氧烛是一种便携式供氧设备(如下图)。
产氧药块由氯酸钠(分解时吸收热量为QkJ·g-1)、金属粉末(燃烧时提供氯酸钠分解所需的热量)和少量催化剂组成。
某兴趣小组拟自制氧烛,火帽为确定每100g氯酸钠需要添加金属粉末的质量[m(金属)],查得下表数据:
金属铁铝镁
燃烧放出热量/(KJ•g-1) 4.7331.0224.7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金属)只能采用不同比例的金属和氯酸钠在空气中实验获得
B.m(金属)只能通过氯酸钠分解吸收热量与金属燃烧放出热量进行理论药块计算确定C.m(金属)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将减小产氧量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小
【答案】C
【解析】
A、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B、m(金属)既可以通过实验获得也可以通过计算确定,错误;
C、该装置应是利用金属燃烧放出热量,供氯酸钠分解,分解产生的氧气又供给金属燃烧,所以金属的质量过小将使氧烛中反应无法持续进行,过大过度消耗氯酸钠分解产生的氧气,正确;
D、不用催化剂时,分别使用铁、铝、镁作燃料,m(Fe)最大。
故选C。
5.将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再向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12g B.14.25g C.17.25g D.27g
【答案】D
【解析】
【分析】
铝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氯化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铝和氯化钠,氯化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和氯化钠。
【详解】
铝和镁组成的混合物 10g 加入到 200g 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得到溶液 209g,则生成氢气的质量为200g+10g-209g=1g
设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为x,生成氢气的质量为y
2
3H Al 2
273x
y
273=x y
x=9y 2
Mg
H 24210g-x 1g-y
242
=10g-x 1g-y
12y-x=2
由x=9y 和12y-x=2得,2
y=g 3,x=6g 生成氢氧化铝的质量为276g 17.3g 78÷≈,生成氢氧化镁的质量为()2410g-6g 9.7g 58
÷≈,最终生成沉淀的质量为17.3g+9.7g=27g
故选D 。
6.工业上利用生产钛白的副产品硫酸亚铁制备还原铁粉的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转化”时在溶液中生成了FeCO 3沉淀,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是复分解反应
B .“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只有(NH 4)2SO 4
C .“干燥”过程中有少量的FeCO 3转化为FeOOH 和CO 2,此时与FeCO 3反应的物质有O 2和H 2O
D .取14.06g 还原铁粉(仅含有Fe 和少量Fe x C )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得到0.22gCO 2,另取相同质量的还原铁粉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Fe x C 与稀硫酸不反应),得到0.48gH 2,则Fe x C 的化学式是Fe 2C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 、转化时,硫酸亚铁与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和硫酸铵,该反应符合“两种化合物互
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不符合题意;
B 、硫酸亚铁与碳酸铵反应生成碳酸亚铁和硫酸铵,碳酸铵过量,故“过滤”后得到的滤液中的溶质有硫酸铵和碳酸铵,符合题意;
C 、“干燥”过程中有少量的FeCO 3转化为FeOOH 和CO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生成物中含铁、氧、氢、碳元素,故反应物中也应含铁、氧、氢、碳元素,故有水参与了反应,反应后,铁元素化合价升高,故应该有氧化剂参与了反应,故有氧气参与了反应,不符合题意;
D 、14.06g 还原铁粉(仅含有Fe 和少量Fe x C )在氧气流中充分加热,得到0.22gCO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不变,故Fe x C 中的碳元素全部转化到了二氧化碳中,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
0.22g 100%=0.06g 12+162
⨯⨯⨯,设还原铁粉中铁
的质量为x
2442Fe +H SO =FeSO +H 5620.48g
x ↑ 56=20.48g
x x =13.44g 故还原铁粉中Fe x C 的质量为:14.06g-13.44g=0.62g ,故Fe x C 中铁元素的质量为:0.62g-0.06g=0.56g ,故56x :12=0.56g :0.06g ,x =2,故Fe x C 的化学式为:Fe 2C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
7.将10g 氧化铜粉末加入到100g 一定质量分数的稀硫酸中,微热到氧化铜全部溶解,再向溶液中加入ag 铁粉,使溶液中的溶质完全反应后,过滤,将滤渣在低温下烘干,得到干燥固体质量仍然为ag ,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 .稀硫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12.25% B .滤渣中一定含有铜,可能含有铁
C .加入铁粉后有红色固体产生,还有少量气泡产生
D .a 的取值范围:a≥8 【答案】A 【解析】 【分析】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烘干得到干燥固体物质仍是ag ,由于铁粉置换硫酸铜后所得固体质量增加,可判断有部分铁粉与稀硫酸反应才能出现反应前后固体质量不变,因此所加稀硫酸一部分与氧化铜反应一部分与铁粉反应,计算出与铁粉反应硫酸的质量则需要先求得反应所耗铁粉的质量,利用金属粉末变化前后质量相等,由生成铜的质量分析计算与硫酸反应的铁粉质量. 【详解】
设与氧化铜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x ,与铁反应的硫酸的质量为y ,生成的硫酸铜为z ,与硫酸铜反应的铁的质量为n ,与酸反应的铁的质量为b ,生成的铜的质量为h
由题意:氧化铜全部溶解,则
2442
CuO+H SO=CuSO+H O
8098160
10g x z
8098160
==
10g x z
x=12.25g z=20g
根据加入的铁粉与反应后所得固体质量相同,只有铁粉过量,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才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当铁粉恰好和硫酸完全反应时,进行如下计算
44
Fe+CuSO=Cu+FeSO
5616064
n20g h
5616064
==
n20g h
n=7g h=8g
由于固体质量增加了1g,所以和硫酸反应的铁的质量就是1g,这样就可以使固体质量前后不反应变化,即b=1g.
2442
Fe+H SO=FeSO+H
5698
1g y
5698
=
1g y
y=1.75g
↑
A.所加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5g+12.25g
100%=14%
100g
⨯,选项错误;
B.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一定置换出了铜,故滤渣中一定有铜,铁是否过量未知,滤渣中可能有铁,选项正确;
C.铁和硫酸铜反应有红色固体产生,铁和硫酸反应有气体产生,选项正确;
D. 只有铁粉恰好与硫酸也完全反应时,一部分铁与稀硫酸反应,能使铁粉与生成铜质量相同.同时当铁和硫酸反应后有剩余时,同样会质量保持不变.根据最后生成铜的质量为
8g,则加入铁粉质量a≥8g,选项正确。
故本题答案选A。
8.向用少量稀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中滴加由Na2CO3和Na2SO4组成的混合溶液,产生沉淀的量(m)与加入溶液的体积(V)之间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BaCl2溶液分别与Na2CO3、Na2SO4溶液常温反应生成BaCO3和BaSO4沉淀,因为BaCl2溶液是用稀盐酸酸化的,故含有少量的稀盐酸,生成的BaCO3沉淀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BaCl2,故开始沉淀质量较少,故选D。
9.将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且足量的稀盐酸的两只烧杯,放在托盘天平的左右两盘,天平平衡。
在左盘烧杯中加入10克碳酸钙,若要使天平重新平衡,则右盘烧杯中应加入的物质是
A.10克碳酸钾和碳酸钠
B.5.6克氧化钙和氧化锌
C.10克碳酸镁和碳酸氢钠
D.10克镁粉和铜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天平左侧的烧杯中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
3222 CaCO+2HCl=CaCl+H O+CO
10044
10g x
10010g
44x ↑
=
解得x=4.4g
此时左侧烧杯增加的质量为:10g-4.4g=5.6g。
所以为了保持平衡,右侧烧杯也需要增重5.6g。
由于碳酸钙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0,所以若想在加入10g碳酸盐的混合物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也是4.4g,必须是两种碳酸盐的相对分子质量一个大于100,一个小于100。
【详解】
A、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38,碳酸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106,两者都大于100。
A错误;
B、氧化钙和氧化锌会和盐酸反应,但是不会生成任何气体。
其反应方程式为:
CaO+2HCl=CaCl2+H2O、ZnO+2HCl=ZnCl2+H2O,所以加入的固体的质量就是天平右盘增加的质量,即5.6g。
B正确;
C 、通过分析可知,碳酸镁的相对分子质量是84,碳酸氢钠84,两者都小于100,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一定大于4.4g ,天平无法保持平衡。
C 错误;
D 、由于镁和盐酸能反应生成氢气,而铜不能。
假设该金属全部都是镁,设生成氢气的质量是x 。
22Mg +2HCl =MgCl +H 24210g
x
2410g 2x
↑=
解得x=0.83g 。
则不管镁、铜以何种比例混合,右盘增加的质量一定大于5.6g ,天平不能
保持平衡。
D 错误。
故选B 。
10.铁在高温条件下与氧化铜反应:2Fe+3CuO
Fe 2O 3+3Cu 铜在氯化铁溶液中发生反
应:Cu+2FeCl 3 = 2FeCl 2+CuCl 2。
一定质量的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粉末倒入盛有足量稀盐酸的烧杯中,振荡,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固体甲和滤液乙。
取适量滤液乙于试管中,加入一定质量的锌粉,充分反应。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 ,一定不含Fe
②滤液乙中一定含有FeCl 2、CuCl 2,一定不含FeCl 3
③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 2,则一定有FeCl 2 ④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 2,则可能有FeCl 2 ⑤若充分反应后Zn 有剩余,则溶液中有ZnCl 2,无CuCl 2,可能有FeCl 2 其中正确的个数有 A .2个 B .3个 C .4个 D .5个
【答案】C 【解析】 【分析】
铁与氧化铜的混合物在高温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2Fe+3CuO ===高温
Fe 2O 3+3Cu ,可以得到个数比Fe 2O 3:Cu=1:3,而且此反应进行完,只有这样两种固体。
加入足量的盐酸中FeCl 3和Cu 的个数比为2:3,完全反应2FeCl 3+Cu=2FeCl 2+CuCl 2,可得剩余FeCl 2:CuCl 2:Cu=2:1:2。
故固体甲和滤液乙分别为Cu 和FeCl 2、CuCl 2。
【详解】
①固体甲中一定含Cu ,一定不含Fe ,正确
②滤液乙中不含FeCl 3;溶液中存在FeCl 2和CuCl 2,正确;
③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有CuCl 2,则氯化亚铁没有参与反应,溶液中一定有FeCl 2 ,正确;
④若充分反应后Zn 无剩余,溶液中若无CuCl 2,但是剩余的锌不一定能将氯化亚铁完全反应,则可能有FeCl 2 ,正确;
⑤若充分反应后Zn 有剩余,则CuCl 2、FeCl 2都完全反应,溶液中只有氯化锌,错误。
故选
C 。
11.某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t℃时160g37.5%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欲将其溶质质量分数变为50%。
下列方法正确的是
A .蒸发40g 水,改变温度至t 1℃
B .蒸发50g 水,改变温度至t 2℃
C .加入20g 溶质,改变温度至t 2℃
D .加入65g 溶质,改变温度至t 3℃ 【答案】B
【解析】饱和溶液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物质的溶液叫该物质的饱和溶液,反之为不饱和溶液。
=
100% 溶质的质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
,t℃时
160g37.5%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160g ×37.5%=60g ,则溶剂的质量为100g ,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溶解度+100g )×100%。
A.温度为t 1℃时,其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75g ÷175g ×100%≈43%,不可能得到溶质质量分数为50%的溶液; B. t 2℃该物质饱和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100g÷200g×100%=50%;将160g37.5%的溶液蒸发50g 水后,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60g÷110g×100%≈54.5%.即有溶质析出得t 2℃时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为50% C. t 2℃,该物质的溶解度为100g,所以加入20g 溶质后能完全溶解,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g÷110g×100% ≠50% D. 加入65g 溶质,改变温度至t 3℃所得溶液为t 3℃时的饱和溶液,质量分数大于50%。
选B
点睛:①被溶解的那部分物质才是溶质。
②某温度下浓度最大的溶液为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12.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 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B .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
C.分别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液降温至t1℃,一定都有晶体析出
D.t1℃时,50g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解了10g的甲物质
【答案】B
【解析】A、不知道溶液的状态,故t2℃时,甲乙两物质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确定是
否相等,错误;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明显,故要使接近饱和的乙溶液成为
饱和溶液,可蒸发溶剂,正确;C、将t2℃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降温至t1℃,一
定都有晶体析出,错误;D、t1℃时,甲的溶解度是20g,表明在该温度下50g水中溶解了
10g的甲物质,错误;故选B。
点睛: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
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
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
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13.下图中“—”表示相连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表示一种物质转化成另一种物质,部
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未标出。
则不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和氧气;汞与氧气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氧化汞。
B、碳和氧气不
完全燃烧生成一氧化碳;碳不能通过反应转化成氧气;C碳酸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
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D氯化钡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氯化钡和硫酸反应生
成硫酸钡和盐酸。
选B
点睛:熟练掌握常见化学方程式,掌握物质间的转化方法。
14.下列有关量的变化图象与其对应叙述相符的是()
A B C D
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t℃时,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
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所得溶液质
量最小的是丙
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
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
锰
向等质量的铁
别加入足量的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常温下,向一定量的饱和石灰水中加入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溶液中溶剂——水的量减少,且反应中溶液的温度升高,溶质析出,使溶质的质量减少,所以溶液的质量会减少,加入的氧化钙的质量达到一定数值,可以将溶液中的水完全反应,最终溶液的质量为零,错误;
B、t℃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所以向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中分别加水配成饱和溶液,需要水的量最多的是丙,最少的是甲,所得溶液质量最小的是甲,错误;
C、向一定质量的过氧化氢的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过氧化氢溶液本来就有水,所以开始水的量大于零,反应过程中因生成水,所以水的量逐渐增多,反应结束,水的量不变,正确;
D、向等质量的铁和镁中分别加入足量的稀盐酸,镁和铁最终都能完全反应,等质量的镁比铁反应生成的氢气多,错误。
故选C。
15.通过一步化学反应实现如图所示的X、Y、Z三种物质间转化,表格中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的是()
X Y Z
A CO2Na2CO3CaCO3
B NaNO3Na2CO3NaCl
C HCl BaCl2NaCl
D Mg MgO MgCl2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 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B、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但硝酸钠不能转化为碳酸钠,故X、Y、Z对应的物质不能实现这种转化;C、HCl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氯化钡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盐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故
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D、Mg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氧化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故X、Y、Z对应的物质能实现这种转化。
故选B。
16.下列除杂所用试剂和主要实验操作均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
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B、Na2CO3能与适量稀盐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又不引入了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正确;
C、CaO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碳酸钙难溶于水,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D、硫酸镁能和氢氧化钾反应生成硫酸钾和氢氧化镁白色沉淀,但会引入新的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错误。
故选B。
点睛: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
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17.A、B、C、为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下图所示(反应条件,部分反物和生成物已略去,“→”表示直接转化关系)。
某同学推断正确的是
A.若A为碳酸钙,B为氧化钙,则C一定为水
B.若C为H2O,B为CO2,则A可以为酸、盐、氧化物
C.若A为氧化铁,B为铁,则C可以为FeSO4
D.若A为FeSO4,B为CuSO4,B→C一定发生的是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若A为碳酸钙,碳酸钙可以在高温煅烧条件下生成氧化钙,B可为氧化钙,氧化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钙可以与酸反应生成水,但是C不一定为水,可以是盐,如氯化钙,硝酸钙等,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若C为H2O,CO2与碱反应可以生成H2O,则A可以为酸,如碳酸可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为盐,如碳酸盐可以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可以为氧化物,如氧化铁可以与碳单质或酸直接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
推断正确,故符合题意;
C、若A为氧化铁,氧化铁可以被碳、一氧化碳、氢气等置换得到铁单质,B可为铁,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C可以为FeSO4,氧化铁不能直接与酸或其他物质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若A为FeSO4,B为CuSO4, FeSO4无法直接转化为CuSO4;B→C可能发生的是置换反应生成盐,如加入锌置换生成硫酸锌。
推断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已知A、B、C、D、E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五种物质,均含有同一种元素。
其中,A为单质, 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
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的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B.D和E的物质类别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若D是一种白色固体,则B→D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D.若C为单质, 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其他条件不变。
则D→B的反应一定是分解反应
【解析】
【详解】
A、A为单质, B和C含有相同的元素,A能生成B和C,故A→B的反应可能是化合反应,也可能是置换反应,如A是碳,B是二氧化碳,C是一氧化碳,故A选项错误;
B、当A为碳,B为二氧化碳、C为一氧化碳时,D、E分别可以是碳酸钠和碳酸钙,都属于盐;D、E分别也可以是碳酸钙和碳酸,属于不同类物质,故B选项正确;
C、当D为碳酸钙,B为二氧化碳时,B→D的反应不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错误;
D、若C为单质, A和B含有相同的元素,则C可能是氧气,A可能是过氧化氢,B可能是水,则D可能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生成水的反应不一定是分解反应,故D选项错误。
故选B。
19.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杂质,选用的试剂和方法正确的是()
A.A B.B C.C D.D
【答案】C
【解析】
A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氯化钾易溶,加水溶解、过滤、蒸发后得到的是氯化钾,不是主要成分二氧化锰;B硝酸银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钡,引入新的杂质;C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D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于碳酸钠过量,所以会引入杂质。
选C
点睛:除杂的原则:只除杂,不引杂。
即所加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想要的主要成分反应,同时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20.密闭容器中盛有CH4和O2的混合气体,点燃使其充分反应,CH4全部转化为CO、CO2和H2O,待容器恢复至室温,测得容器内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则反应前CH4和O2的质量比为( )
A.4:13 B.3:10 C.2:7 D.1:4
【答案】B
【解析】
【详解】
假设反应后该混合气体的质量为100g .则混合气体中含碳元素100g 36%=36g ⨯,其中氧元素的质量为100g-36g=64g ,根据元素的守恒,可知甲烷中碳元素的质量为36g ,则甲烷的质量为1236g 100%=48g 16⎛⎫
÷⨯
⎪⎝⎭
,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448g 100%=12g 16⨯⨯,甲
烷燃烧时,其中的氢元素转化为水中的氢元素.则反应后生成水的质量为
212g 100%=108g 18⎛⎫
÷⨯ ⎪⎝⎭
,反应后生成水中的氧元素的质量为108g-12g=96g ,根据质
量守恒定律,则氧气的质量为64g+96g=160g 。
则反应前CH 4和O 2的质量比为
48g:160g 3:10=,故选B 。
二、实验题(培优题较难)
21.央视报道,全国多地相继出现了假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的主要成分是NaHCO 3,而假干粉灭火器是用面粉作灭火剂。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想了解学校干粉灭火器中灭火剂是否为“假干粉”,设计了以下实验进行探究。
探究一:甲、乙两同学分别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探究二:小组同学利用该灭火器进行灭火实验后,发现可燃物表面有白色粉末残留。
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②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问题)残留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作出猜想)猜想①碳酸钠;猜想② 。
(设计方案)小组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方案,错误的是 (填字母)。
A .加热残留物,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猜想②正确
B .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猜想①正确
C .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若产生气泡,则猜
(反思评价)用化学知识解释上述错误方案存在的主要问题:。
【答案】【探究一】水粉末溶解,产生气泡 NaHCO3+HCl=NaCl+H2O+CO2↑;
【探究二】【作出猜想】②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计方案】B
【反思评价】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混合物溶于水也可能有放热现象
【解析】
探究一:用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设计方案,进行如下实验。
乙同学设计方案中发生的化学方程式为∶NaHCO3+HCl=NaCl+H2O+CO2↑。
探究二:为了解白色粉末的主要成分,继续以下探究:【查阅资料】(1)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碳酸钠受热不分解。
(1)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
【提出猜想】猜想1:残留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钠;猜想2:残留物主要成分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
【设计方案】A.加热残留物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若观察到澄清石灰
水变浑浊,则猜想2正确,故A正确;B.将残留物溶于水,若有放热现象,则不一定能
确定猜想1正确,碳酸氢钠溶解吸收热量;碳酸钠溶解放出热量,但二者质量多少不确定,最终仅根据放热来确定是碳酸钠是片面的,故B错误;C.将残留物溶于水,加过量氯化钙溶液静置,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取上层清液加稀盐酸,如产生气泡,则猜想2正确,故C正确。
点睛∶这是一道实验探究题,实验探究可以使用化学方法,也可以使用物理方法。
面粉是不溶于水的,碳酸氢钠是能溶于水并与盐酸反应产生气体。
22.康康进行如下图所示实验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中物质充分反应,在反应中用托盘和量筒准确测量出表中m1、m2、m3、m4和V(实验操作正确,实验条件下氧气的密度为ρ g/c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