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经济信息
302
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问题研究
滑意祥 陕西秦农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经开支行
摘要:当前金融服务“三农”面临着金融供给“过度”与“不足”共存、农村金融抵押担保难、增值服务不足、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解决以上问题的政策建议如下:创新“三农”信贷政策制度和产品;为“三农”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利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现代农业金融服务;借助“大数据”等科技手段创新银行“三农”风险管理;推动改善“三农”金融生态环境。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三农;农村金融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6-0302-01
“三农”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也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三农”问题的解决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支撑。
当前金融服务“三农”面临着金融供给“过度”与“不足”共存、农村金融抵押担保难、增值服务不足、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征信体系建设滞后等问题。
适应“三农”工作的新要求,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打造新时代“三农”金融体系,形成强有力的金融支撑,是当前“三农”工作的重要环节。
农村商业银行一直是服务“三农”的市场“主力军”,在这一过程中首当其冲。
一、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探索实践
1.专业化服务探索
针对“三农”的实际特点,目前多家农商银行均已组建了专业团队开展专业化服务。
以农业银行为例,其组建了“三农”发展委员会,由副董事长和相关专家、学者组成,每年定期研讨服务“三农”金融发展前景、调整思路、配置原则等;执行层面,总、分行组建了“三农”管理中心,县域支行实行“一级经营”的事业部管理;运行机制层面,从金融产品、风险管控、资金支持等方面实行单独管理。
2.专业化信贷政策和产品体系
基于“三农”信贷业务的实际需求,多家农商银行都构建了相应的信贷政策和产品体系。
以农业银行为例,共有《“三农”信贷业务基本规程》等8项管理制度和上百种“三农”专属金融产品,“三农”信贷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精细化程度不断提高。
3.创新服务渠道和方式
渠道方面,在逐步增加物理网点的基础上,在县区乡镇大力布设ATM、开设自助银行等;同时,开发手机银行并在超市、农资店、卫生所等设置POS 机等电子机具,提供查询、转账、小额取现等基础金融服务。
服务方式方面,多家农村商业银行通过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龙头企业等合作,形成了“银行+产业链+农户”、“银行+专业市场+农户”等多种金融服务“三农”的有效模式。
二、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问题及挑战
鉴于新时期“三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加之农村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健全,当前金融服务“三农”领域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扰。
1.金融供给“过度”与“不足”并存。
农村商业银行数量众多,受商业利益的考量,多服务于中大型客户,但对于小型用户,特别是担保能力不足的农户而言,农村商业银行服务的热情和积极性均较低。
2.农村金融抵押担保问难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一是由于“三农”的特点,符合要求的担保客户较少;二是“三农”客户的抵押品并不符合农村商业银行的整体要求;三是农村相关产权抵押仍难以实质操作,或是存在法律障碍,或是权属不清、抵押登记难落实。
3.金融服务“三农”体系“水土不服”。
主要体现在金融服务措施难以适用客户需求方面,如评级不合理,产品与客户需求不适切等。
4.增值服务不足。
随时时代的进步,“三农”客户也在不断发展,金融服务的需求也在变化,现有金融服务主要包括了信贷、支付结算等传统领域,而对市场信息、行业分析、财务规范、风险防控等增强客户生存能力的增值服务不足。
5.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一是农业担保机制不健全,鲜有真正专注担保“三农”的专业机构,综合性担保公司不愿意为农业项目提供担保;二是农业巨灾险制度尚未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不足。
6.农村征信体系不健全。
主要表现在信息缺失、征信体系管理混乱、缺乏统一标准等方面。
三、农村商业银行服务“三农”的思考和建议
1.创新“三农”信贷政策制度和产品
一是针对农业农村发展中出现的新型主体、土地流转等新特点,创建农业产业链农户贷款、家庭农场、新型客户贷款等信贷产品。
二是创新抵押担保方式。
基于“三农”产业化的新要求,增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大型农机具抵质押、大宗农产品存货、仓单质押等抵押担保方式。
三是优化信贷政策及业务流程。
基于地方特色,适当调整政策及业务流程,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域客户的实际需求。
四是优化内部资源配置和考核激励。
根据不同地区“三农”的特点,差异化配置信贷规模。
2.打造“三农”客户增值服务体系
一是市场信息服务。
充分发挥农商银行所具有的宏观分析和市场判断的优势,有偿将相关内容提供给“三农”客户,扩大用户辐射面,推动客户合作和供应链优化对接。
二是管理培训服务。
针对不同客户的实际需求,提出相应的培训方案,开展市场形势、财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三是财务规范。
针对“三农”小企业、合作社等客户,从组织、运营、架构、系统等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
3.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新现代农业金融服务
一是开展线上“三农”融资服务。
创新网贷、线上小额信用贷款等线上融资产品。
二是积极开拓线上“三农”电商金融服务。
基于“三农”产业化的特点,围绕农产品等打造知名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三农”各个环节、不同客户的网络连通,切实推动生产、服务等环节一条龙服务。
围绕农产品流通体系,提供购销信息发布、价格发现、交易撮合、质量追溯、线上支付结算等电商综合金融服务。
4.借助“大数据”创新“三农”风险管理
一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农业行业风险和农产品市场风险。
通过科学的监测和历史数据分析,总结不同农产品的生长规律、自然灾害情况、市场价格波动情况等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贷款产品。
二是借助大数据分析客户风险。
通过对“三农”客户经营、销售及资金流情况的分析,了解客户能力及风险。
三是借助大数据做好贷后管理。
实时采集客户原料购进、设备开工、产品出厂以及用电、用水等信息,及时掌握客户生产经营情况,做好资金流分析和还贷计划。
作者简介:滑意祥(1973-),男,陕西长安人,本科,职称:经济师,主要从事农村商业银行研究。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