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概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研究和探索现代材料科学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材料研发、制备、加工和应用能力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主要涉及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材料工程、非金属材料工程等多个方向,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学生深厚的科学研究理论功底和较强的实践能力。

专业毕业生可以从事材料工程师、材料科学研究员等职业。

二、培养目标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知识,具备系统研究材料的能力;2.具备材料研发、制备、加工、应用的综合技能;3.具备基础科研和工程实践能力,能解决材料领域的实际问题;4.具备团队合作和创新意识,能在跨学科环境中进行协作;5.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三、培养方案1.课程设置:-基础课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导论、普通化学、普通物理、工程数学、电子电工基础等;-专业课程:材料学基础、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性能与测试、材料表面工程等;-选修课程:金属材料工程、非金属材料工程、高分子材料工程、纳米材料工程等;-实践课程:材料实验、材料工程实习、材料工程设计等。

2.实践教学:-实验实践:组织学生进行材料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习实训:安排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熟悉材料工程实际应用情况,提升实际工作能力;-项目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科研实践和团队协作能力。

3.专业实践活动:-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论坛、讲座等,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术交流能力;-实践竞赛: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手段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注重实验观察和实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引入案例教学,将学生置于真实的材料工程情境中,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3.建立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提供丰富的实验教学资源,支持学生开展科研实践。

粉体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草稿)

粉体材料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草稿)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计划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并具有较好的社会科学基础和一定的人文、艺术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工程技术专门人才。

毕业生具备粉体材料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系统掌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创新的研究方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本专业人才应具有以下知识、能力和素质:1、知识结构要求工具性知识: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哲学、思想道德、政治学、法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物理学、化学等方面的知识。

工程技术知识:工程图学、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学等方面的知识。

经济管理知识: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

专业知识:了解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一般原理和专业知识;掌握粉体材料合成制备、加工、结构与性能测定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熟悉国家关于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开发及相关的产业政策、国内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具有研究、改进粉体材料性能、开发、设计新材料的初步能力。

2、能力结构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计算机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应用知识能力:具有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实验能力、工程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创新实验能力、科技开发能力。

3、素质结构要求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热爱本专业、注重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精神。

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人际沟通修养和现代意识。

专业素质: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备求实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和效益意识。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金属材料及无机非金属)一、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1、培养目标适应国家建设需要,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从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实验技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培养的学生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具有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材料应用、教学以及技术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具备国际化竞争能力。

2、培养要求(1)知识结构要求:涵盖工具性知识、人文及管理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专业技术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工具性知识:具有公共外语和专业外语、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文献检索、中文和外文科技写作等方面的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文学、历史学、哲学和毛泽东思想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品德修养、法律基础、法制安全及公德教育、健康教育、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经济管理和环境保护知识: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管理概论、项目管理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自然科学知识:具有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工程化学、计算机等知识;●学科基础知识:工程图学、计算机绘图、工程力学、普通物理、电工电子技术、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础、材料性能、材料分析与测试方法等;●专业知识: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或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材料处理新技术、材料加工设备及自动控制、材料表面技术、冶金技术、材料腐蚀与防护、材料加工与制备、材料的失效分析等(学生可以根据今后的发展方向侧重某些方面)。

(2)能力结构要求: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知识要求●获取知识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根据工作性质变化和形势要求,不断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渠道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能将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工程实际,灵活地综合应用于工程实践中;同时,能够及时将工程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和对应手段进行系统归纳总结,上升到理论和规范的高度,具有研究和解决材料工程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了解科学技术最新发展动态及所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具有创造性思维和初步科技研究与开发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很强的团队意识,能够在各个不同专业人才组成的团队中摆正自己的位置,在团队中充分发挥作用。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1.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知识结构。

2.实践能力: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工作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实验室设备和工程工具进行实验研究和工程设计,具备实践问题解决和工程实施的能力。

3.创新能力:具备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能够独立进行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工程设计,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

4.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与不同背景的专家、技术人员和工程师合作,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和工程任务。

5.终身学习:具备自主学习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能够通过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和了解新理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适应新的工作和环境变化。

为了达到上述培养目标,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内容:1.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

2.专业课程:包括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成形、材料分析与测试、材料设计与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课程,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实验实践:包括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等,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实践能力。

4.科研实践:包括科研项目、科研实习和科研训练等,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科研能力。

5.工程实践:包括工程实习、工程项目和工程实训等,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和实践能力。

6.学术交流:包括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学术合作能力。

7.综合素质:包括人文素养、社会责任、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8.终身学习:包括继续教育、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等,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通过上述培养内容的综合实施和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培养出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技术创新和工程实施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一、专业简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研究粉体材料的性质、制备、加工及应用的学科。

粉体材料是指颗粒尺寸在1微米到1毫米之间的物质。

作为一种新兴材料,粉体材料在能源、环境、电子、化工、冶金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设置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粉体材料的基本原理和工程技术,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二、专业课程设置1.材料科学基础:介绍材料科学的基本概念、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晶体学原理等。

2.粉体物理学:讲授粉体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包括颗粒的力学性质、表面现象、流变学、分散性等。

3.粉体化学:介绍粉体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包括反应动力学、反应机理、粉体表面化学等。

4.粉体工程原理:讲解粉体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工艺,包括制备方法、成型技术、表征方法等。

5.粉体材料性能测试:介绍粉体材料性能测试的原理和方法,包括粒度分析、物理性能测试、化学性能测试等。

6.粉体材料应用与开发:讲授粉体材料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和开发技术,包括能源储存材料、催化剂、涂料、金属粉末等。

三、实践教学环节1.实验课程:安排粉体材料相关的实验课程,让学生亲自操作并实践学到的知识。

2.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加粉体材料相关的实习和实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在粉体材料领域选择一个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并撰写毕业设计论文。

四、专业发展前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粉体材料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粉体材料广泛应用于能源、环境、电子、化工、冶金等领域,对于提高产品性能和降低能源消耗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良好的就业前景,能够在材料研发、制造、工艺优化等领域找到广泛的就业机会。

以上为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基础设置的1200字文档,介绍了该专业的简介、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以及专业发展前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要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1.知识与能力要求:(1)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基础知识,包括材料学、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材料性能测试与分析等;(2)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实践能力,能够进行材料加工、测试、设计等相关工作;(3)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创新能力,能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问题;(4)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能力;2.素质培养要求:(1)具有较强的科学素养,能够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的最新发展;(2)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能够参与科研和工程实践项目;(3)具备较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能够有效地与他人合作;(4)具备良好的自我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5)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工作环境;二、培养方案1.培养内容:(1)专业基础课程: 包括材料学导论、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力学、材料测试与分析等;(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材料表征与测试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设计等;(3)实践课程:包括材料加工实验、材料性能测试实验、材料设计与制备实验等;(4)科研与实践训练:学生可以参与科研项目、工程实践项目,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5)综合实习:学生在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现状和市场需求;2.培养方式:(1)课堂教学: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理论的讲授,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2)实践教学:通过实验室教学、工程实践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3)实践训练:通过科研项目、工程实践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4)综合实习:通过在校外企事业单位进行实习,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应用现状和市场需求;(5)论文写作:要求学生在毕业前完成一篇科研论文,提高学生的学术写作能力;三、培养评价与跟踪为了评价和跟踪学生的培养效果,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考试评估:学生每学期进行考试,检验其对课程的掌握程度;(2)实验实践评估:评估学生在实验实践中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3)论文评估:评估学生在科研项目中完成的论文,检验其科研能力;(4)企业实习评估:评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工作表现和职业素养;(5)毕业评估: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毕业论文答辩和综合评估,评价其综合素质和能力;总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高级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本科)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需要、适应行业科技进步、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能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工程项目,具有创新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视野,能够在材料、电子、能源等领域独立从事新材料研发、材料生产管理与工艺设计、材料分析等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目标1: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和工程师职业道德,熟悉所从事行业领域的国家法律法规,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理解并能正确评价所设计的工程项目对象和从事的工程实践活动对文化、健康、安全、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目标2:能够运用专业知识和现代工具,解决材料化学领域的实际复杂工程项目,具有从事本专业领域设计、开发、制造、运行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目标3:能够在专业实践和多学科背景下的团队中展现独立工作、团队协作和组织领导能力,能主动地适应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具有国际视野、良好的沟通交流和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目标4: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能通过继续教育或其它途径不断更新知识提升能力,持续跟踪和了解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规范,并将其应用于专业实践中。

二、毕业要求: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与能力: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用于解决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1.1能将数学、自然科学知识用于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表述、推演、计算及建模;1.2能将物理、化学知识用于分析和解决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1.3能够将工程图学、电工学、材料工程基础等工程基础知识用于解决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1.4能将材料化学专业知识用于研究和解决材料领域中的复杂工程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2.1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知识识别、表达、分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2.2能够运用材料科学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和分析材料领域复杂工程问题;2.3能够运用材料工程的基本原理,并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分析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并获得有效结论。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2.10.20-卓越版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12.10.20-卓越版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本计划按四年学制制定)一、学制与学位学制3-6年,工学学士学位。

二、培养目标与就业面向在超细粉体材料加工技术共性平台的基础上,以新型炭素材料加工及应用为切入点,兼顾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粉体材料的加工及应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并具有较强工程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学生可从事粉体材料加工及粉体设备研制、粉体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的研发、炭素材料制备及炭素设备研制、粉末冶金等工作。

三、专业特色与基本要求1.专业特色培养从事超细粉体及新型炭素材料的加工与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2.基本要求知识的基本要求:(1)具备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知识。

(2)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3)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健全的体魄,文明的习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较高的文化修养。

(4)了解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掌握粉体材料合成制备、加工、结构与性能测定及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实验技能。

(5)了解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产业的发展状况。

(7)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能力的基本要求:(1)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和艺术欣赏能力;(2)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技术基础和应用基础知识和技能,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机、电基本知识和技能;掌握一门外语,能顺利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3)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正确选用材料、设备并进行工艺设计的能力;具有研究、改进粉体材料性能,开发、设计新材料的初步能力;具有成为卓越工程师的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 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1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课程:材料科学概论、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物理化学、材料力学、材料分析与测试等。

目的:为学生提供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使其对材料科学与工程有全面的了解。

1.2 材料加工与工程应用课程课程:材料加工工艺、材料工程设计、材料应用技术、材料防护与环境保护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其具备材料在工程领域中的应用能力。

1.3 材料创新与研发课程课程:材料创新方法、材料设计与仿真、材料新技术应用等。

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为其将来从事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践教学2.1 实验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增加实验教学环节,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掌握材料制备、性能测试、分析评价等技能,并培养学生的实验思维能力。

2.2 实习教学安排学生到企业、科研院所进行实习,让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2.3 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参与各类材料科学与工程课程设计,通过设计过程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三、科研培养3.1 科研导师制度为学生配备科研导师,建立学生与导师之间的科研指导关系,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与科研能力。

3.2 科研平台建设学校要建立健全的科研平台,为学生提供实验室、科研设备、学术资源等支持,为学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3.3 科研项目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培养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与科研课题分析能力。

四、创新能力培养4.1 创新教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模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4.2 创新实践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实践项目,如科技竞赛、创业比赛等,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

4.3 创新项目支持学校为学生提供创新项目申报支持,鼓励学生自主设计与实施创新项目,使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成长。

综上所述,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应该全面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注重学科交叉与创新能力培养,着力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能力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设有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本科质量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是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专业。

本专业涉及金属或化合物粉末的制备、并以此为原料制备先进材料,研究材料成分、制备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相互关系,以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汽车工业、国防军工等领域对关键新材料的迫切需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材料科学知识、较强的新材料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粉末冶金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秉承“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标准,培养政治思想正确、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良好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粉末冶金基础理论、粉末冶金材料(如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磁性材料、摩擦减磨材料、粉末高温合金、特种陶瓷材料、电工电子材料)等研究和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备、性能检测和生产经营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新材料与材料制备新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要求1、知识要求拥有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

①人文与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等知识,满足工程应用中管理和交流的需要。

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技术资料,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掌握一种以上计算机语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

③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的知识和工程制图、电子电工、过程开发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识图、绘图和工艺设计能力。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以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为专业进行培养,使学生成为具有扎实和系统专业基础知识结构、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良好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以满足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科学研究、科技创新、工程应用及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1.扎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现状和发展趋势。

2.具有分析、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正确分析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合理有效解决方案。

3.具有解决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设计和开发问题的能力,能够在设计、开发环节体现创新意识,并遵从职业伦理、健康、安全、环境以及法律、文化等规范与要求。

4.具有较强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实验与工程研究能力,能够基于材料科学基本原理设计、实施实验,分析、解释实验数据。

5.掌握材料领域相关模拟与计算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并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对复杂工程和实践问题进行预测与模拟。

6.具有创新意识,掌握创新基本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理论和技术手段,设计新材料体系的能力。

7.了解与材料专业相关的生产、设计、研究、开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能客观认识材料科学与工程对社会的影响。

8.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履行社会责任。

9.具有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10.具备终生学习的能力。

11.具有多学科交叉的自然科学知识、机械电子基础知识及经济与管理知识,理解并掌握其方法,并能够应用。

12.具有较强的沟通、交流以及外语应用能力,具有开阔的国际化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二、规范与要求A 知识构架A1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要求学生在基础教育所达到的知识水平上实现进一步的提升。

合肥工业大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

合肥工业大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性教学计划一、培养目的与培养目标培养目的:培养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良好职业道德、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具备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能在材料、机械、冶金、化学、航空航天等相关行业,特别是在粉体材料、粉末冶金、陶瓷材料、难熔材料、硬质合金及超硬材料等领域从事技术与产品开发、工程设计与经营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培养目标:根据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的,其培养目标是:LO1) 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运算、实验、测试等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技术文献的能力。

LO2) 掌握广泛的人文、法律和社会知识,具有较高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综合素质优良。

LO3) 掌握本专业必需的机械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计算机基础等知识和技能,掌握中外文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

LO4) 具有坚实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在粉体材料、粉末冶金、陶瓷材料、难熔材料、硬质合金及超硬材料等领域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相关产品选用、工艺及设备设计的能力;了解本专业国际前沿和发展趋势以及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状况。

LO5) 具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从事本专业及相近专业业务工作的能力。

LO6) 具有较强的开拓创新能力,有效地进行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研发,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行政决策能力,能够胜任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技术合作等工作。

二、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与专业特色培养人才的适应范围: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可从事:粉体材料、粉末冶金、陶瓷材料、硬质合金及超硬材料等领域的生产、技术开发、工艺和设备设计、经营管理及科学研究等工作。

人才培养的专业特色:1)秉承办学传统,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厚基础、宽口径且突出粉体材料、粉末冶金、高性能结构及功能陶瓷、硬质合金及超硬材料等特色方向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2)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构建多层次(公共基础实践、学科专业实践以及研究创新实践)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3)开展各类具有专业特色的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强化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培养;4)面向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培养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培养工程技术人才。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1.基础课程:
该专业的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力学、热力学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材
料科学与工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专业核心课程:
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包括材料力学、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与
制备、材料表面与界面等方面的课程。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基
本性质、结构和性能有深入的理解,并对不同材料的制备和加工技术有一
定的了解。

3.选修课程:
该专业的选修课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提供了多样化的课程
选择。

学生可以选择材料的特殊性能与应用、材料的电子性质与器件应用、材料的生物性质与医学应用等方向的课程,以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

4.实验实践:
5.实习实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材料的应用领域,该专业设置了实习实训环节。

学生将有机会到相关企业或研究机构进行实习,全面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
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6.科研与创新: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和创新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参加科研项目,进行独立研究,发表学术论文等。

这有助于学生培养科研思维和创新
意识,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综合能力。

7.学科竞赛:
该专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

学生可以参加针对材料科学与工程的竞赛,如材料设计大赛、创新设计大
赛等,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概述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指培养从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本科人才的学科专业。

该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和工程技术知识,熟悉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原理和技术,具备粉体材料的开发、制备、应用与控制的能力。

课程设置1.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与解析几何–大学物理–大学化学–高等英语2.专业基础课程–粉体科学与工程导论–粉末冶金学–粉末复合材料制备与应用–粒度学与颗粒表面化学–粉体流变学–粉体技术实验3.专业核心课程–粉状金属材料–粉末陶瓷制备与应用–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粉末冶金工程设计与实践–粉体材料表征与分析4.专业选修课程–粉末冶金材料与工艺–粉末冶金成型技术–粉体涂敷技术–粉末冶金模具设计与制造–粉末冶金材料的性能与应用实践环节1.实验教学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设置多样,旨在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其中包括粉末制备与加工实验、粉末颗粒表面化学实验、粉末流变学实验、粉体材料性能测试与表征实验等。

2.实习实训学生需要参加规定的实习实训活动,以提升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经验。

实习实训地点可以设在企事业单位的科研实验室、生产车间等。

3.毕业设计毕业设计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需要结合所学课程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完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研究课题。

就业方向与前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可在粉体冶金、高性能陶瓷、纳米材料、材料表面工程、粉末涂层等领域从事产品研发、工艺设计、生产制造、技术支持等工作。

随着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将会有更广泛的发展前景,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以上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简要介绍,通过系统的学习与实践,学生将具备掌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相关领域的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基础。

学生应该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方法,了解材料的性质、结构和制备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2.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生应该具备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

3.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能够熟练运用实验仪器和设备进行实验研究,并能够与团队成员合作完成科研项目。

4.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

学生应该具备科学素养和职业道德,具备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和职业操守,能够遵守学术规范和职业道德准则。

二、培养内容1.课程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设置一系列的课程,包括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

基础课程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材料科学基础、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加工等,选修课程包括材料制备技术、材料表征与分析方法等。

2.实践环节。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设置一定的实践环节,包括实验实践、实习实践和科研实践。

实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方法的运用能力,实习实践旨在让学生了解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工程实践,科研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运用能力。

3.专业实训。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设置专业实训环节,包括材料制备实训、材料表征实训和材料加工实训等。

这些实训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三、培养方法1.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相结合,通过授课、实验、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

2.教师导向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导师制、研讨会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科研项目。

3.团队合作与个人能力相结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个人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团队项目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协作中提高个人能力。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一、专业简介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定位于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特色专业,培养粉末冶金、军工新材料和高新技术专门人才。

该专业已建成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重点学科;具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教学科研平台;专业师资力量雄厚,其中包括两个国家级创新团队及杰出粉末冶金专家——黄伯云院士、刘锦川院士等。

二、培养目标总体培养目标:本学科大类从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前沿专业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实验操作技能、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使学生成为具备坚实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综合基础知识和高新材料研究开发能力的高素质科技人才。

本学科大类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从事本学科及其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新材料开发、高校教学以及技术管理和企业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以及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领导才能,具备较强国际化竞争能力。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掌握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计算机基础和外语能力,具有较宽厚系统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理论与基础技能,受到较强工程技术和研究技能训练,以及受到各种先进材料的合成、加工、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掌握材料设计和制备工艺设计、材料性能优化和产品质量控制、新材料和新工艺开发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毕业的学生,具备材料科学与工程人才的基本素质和继续深造的潜力,适合冶金材料、汽车工业、机械制造、新能源、军事工程、新材料研发等行业领域的教学、科研、生产及经七、各类课程学分学时分配表课程模块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合计占总学分比例(%) 学分学时(周)学分学时(周)学分学时(周)通识教育理论教学39 616 10 160 47 776 25.1 实践环节 4.58.5周4.5 8.5周 2.4学科教育理论教学 51.5 77051.5770 27.5 实践环节9160学时+5周9160学时+5周4.8专业教育理论教学专业核心类30.5 43230.5432 16.3专业类12 224 12 224 6.4实践环节25 25周25 25周13.3个性培养课外研学8 8 4.3总计159.197828 384 192362100.0课程模块类别必修课选修课合计占总学分比例(%) 学分学时(周)学分学时(周)学分学时(周)5 学时+38.5周3 学时+38.5周其中:实践环节 38.5 160学时+38.5周846.5160学时+38.5周24.8八、课程设置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学时(周)其中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41000 1T1 军训必修1.53周1 MilitaryTraining41000 2T1 军事理论课必修1 36 4 1 Military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Theory Course07000 1T1 材料研究方法论必修1 16 1 Approach toMaterialsScience21010 1T1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必修3 48 1 MoralEducation andFoundation ofLaw39000 1T1 体育(一)必修1 32 1 PhysicalEducation(Ⅰ)18050 2T1 英语读写译(一)必修2 32 1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EnglishReading,Writing andTranslating(I)18050 1T1 英语视听说(一)必修2 32 1 EnglishViewing,Listening andSpeaking(I)13070 1X1 高等数学A(一)必修5 80 1 AdvancedMathematicsA(I)15020 1X1 工科大学化学-无机结构基础必修3.556 1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AcademicChemistry—StructuralChemistry ofMolecular andCrystal15021 3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基本数据测定方法必修0.516 16 ExperimentalAcademic Chemistry—Basic ChemicalExperimentMethods09120大学计算机基必2.40 16 1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1T1 础修 5 TheFundamental ofComputers08020 2X1 工程图学(一)必修3 484 1 EngineeringGraphics(Ⅰ)09121 5T1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必修11周1 ComputerPractice21050 1T1 形势与政策必修1 161-4第4学期计成绩Situation andPolicy第一学期必修28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8.0学分21010大学生心理健必 2 32 16 2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2T1 康教育修Mental HealthEducation39000 1T2 体育(二)必修1 32 2 PhysicalEducation(Ⅱ)18050 2T2 英语读写译(二)必修2 32 2 EnglishReading,Writing andTranslating(II)18050 1T2 英语视听说(二)必修2 32 2 EnglishViewing,Listening and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Speaking(II)13070 1X2 高等数学A(二)必修5 80 2 AdvancedMathematicsA(II)13070 3X1 线性代数A必修2 32 2 Linear AlgebraA14030 2X1 大学物理B(一)必修4 64 2 UniversityPhysics B(I)09120 2T1 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C++)必修3 48 16 2 TheFundamental ofComputer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Programming(C++)09121 6T1 计算机程序设计实践(C++)必修22周2 Practice ofComputerProgramming(C++)15020 7X1 工科大学化学——有机物及有机反应必修2 32 2 AcademicChemistry—Fundamental ofOrganicChemistry15021工科大学化学必0.16 16 2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5X1 实验——有机物合成A修 5ExperimentalAcademicChemistry—Synthesis ofOrganicCompound A08020 2X2 工程图学(二)必修2 32 6 2 EngineeringGraphics(Ⅱ)第二学期必修27.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7.5学分39000 1T3 体育(三)必修1 323 PhysicalEducation(Ⅲ)18050英语视听说必 2 32 3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1T3 (三)修EnglishViewing,Listening andSpeaking(III)14030 2X2 大学物理B(二)必修3.556 3 UniversityPhysics B(II)14040 2X1 物理实验B必修1.548 48 3 PhysicsExperiment B13070 4X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A 必修3.556 3 Probability andStatistics A15020 3X1 工科大学化学——物理化学必修3 48 3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一)AcademicChemistry—PhysicalChemistry(I)09111 0X1 电工学A必修4 64 12 3 ElectricalEngineering A21020 1T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必修2 323 ModernChineseHistory08040 2X1 制造工程训练B必修22周3 ManufactureEngineeringTraining B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第三学期必修22.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22.5学分39000 1T4 体育(四)必修1 32 4 PhysicalEducation(Ⅳ)15021 9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C必修2 64 64 4 ExperimentalAcademicChemistry—Physical ChemicalExperiment C15021 4X1 工科大学化学实验-无机物制备 A必修0.516 16 4 Experimental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AcademicChemistry-Synthesis ofInorganicCompounds A21030 1T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修3 484 Basic Theory ofMarxism09111 5X1 电工电子实践B必修11周1周4 Practice inElectrics andElectronics B15020 3X2 工科大学化学——物理化学(二)必修2 32 4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AcademicChemistry—PhysicalChemistry(II)12070 4X1 材料力学B必修4 64 8 4 Mechanics ofMaterials B07010 1Z1 材料科学基础必修3 48 84 专业核心课Fundamental ofMaterialsScience07015 1Z1 认识实习必修22周2周4 CognitionPractice第四学期必修18.5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18.5学分39000体育课外测试必0. 5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2T1 (一)修 5 Physical-Fitness Test(Ⅰ)08030 1X1 机械设计基础A必修4 64 85 Fundamentalsof MechanicalDesign A08035 1X1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必修22周2周5 Course Projectfor MechanicalDesign07010 1Z2 材料科学基础必修3 48 8 5 专业核心课Fundamental ofMaterialsScience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07010 2Z1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必修3 48 8 专业核心课MetalsMaterial andHeat Treatment07010 6Z1 材料性能及测试必修2.540 8 专业核心课MaterialPerformancesand Tests18020 1T1 第二外语(日语)选修4 645 Second ForeignLanguage(Japanese)07012 1Z1 材料化学选修2 32 Materials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Chemistry07012 2Z1 固体物理选修2.540 Solid StatePhysics07012 3Z1 材料热力学选修2 32 MaterialThermodynamics10010 0Z1 热工仪表与自动控制选修2 32 5 建议优先选修ThermodynamicInstrumentation andAutomaticControl System07010有色金属熔炼必 2 32 4 5 专业核心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7Z1 与铸锭修Smelting andCasting ofNonferrousMetals第五学期必修17学分,最低选修2学分,合计19学分39000 2T2 体育课外测试(二)必修0.56 Physical-Fitness Test(Ⅱ)41000 3T1 创新创业导论选修2 32 6 建议优先选修Innovation andEntrepreneurship Introduction07010 3Z1 现代材料分析测试技术必修4.64 8 6 专业核心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Analysis andTestingTechnology ofModernMsterials07012 4Z1 高分子材料导论选修2 32 6 Introduction ofMacromoleculeMaterials07010 5Z1 金属塑性加工原理与技术必修3 484 6 专业核心课Principles andTechnology ofMetalsFormingProcess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07010 4Z1 粉末冶金原理必修3 48 8 6 专业核心课PowderMetallurgy07012 5Z1 无机非金属材料选修2.540 6 InorganicNon-metallicMaterials07012 6Z1 现代功能材料选修2 32 6 ModernFunctionalMaterials07012 7Z1 金属腐蚀与防护选修1.524 4 6 建议优先选修Corrosion andProtection ofMetal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07012 8Z1 表面科学与工程选修2 32 6 Surface ScienceandEngineering07012 9Z1 摩擦与润滑选修2 32 6 Friction andLubrication07013 0Z1 生物材料学选修2 32 6 建议优先选修BiomaterialsScience07015 2Z1 生产实习必修44周4周6 ProductionPractice第六学期必修14.5学分,最低选修6学分,合计20.5学分39000体育课外测试必0.7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2T3 (三)修 5 Physical-Fitness Test(Ⅲ)07010 4Z2 粉末冶金原理必修3 48 8 7 专业核心课PowderMetallurgyPrinciple07010 8Z1 粉末冶金工艺与设备设计选修2 32 7 建议优先选修PowderMetallurgicalProcess andEquipment07013 1Z1 纳米材料学选修2 32 7 Nano-MateialsScience07010粉末冶金模具必2.40 7 专业核心课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9Z1 设计修 5 PowderMetallurgyMold andDesign07013 2Z1 复合材料选修3.48 7 建议优先选修Composite07013 3Z1 超硬材料与硬质合金选修2 32 7 建议优先选修SuperhardMaterials andCementedCarbide07015 3Z1 粉末冶金模具课程设计必修11周1周7 CourseExercise of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PowderMetallurgyMold07015 4Z1 专业综合实验ProfessionalComprehensiveExperiments必修22周2周707013 4Z1 粉末冶金材料学选修2 7 PowderMetallurgyMaterials07013 5Z1 注射成形技术选修1.524 7 Metal PowderInjectionMolding07011科技英语必1.24 7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时(周)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0Z1 English forScience andTechnology修 521040 1T1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必修5 80 167 Introduction toMao ZedongThought andthe TheoreticalSystem ofSocialism withChineseCharacteristics第七学期必修15.5学分,最低选修7学分,合计22.5学分课程编号课程名称课程性质学分学时(周)其中开课学期备注实验上机习题课外41000 4T1 毕业教育必修1周8 GraduationEducation07015 5Z1 毕业设计与毕业论文必修1616周8 GraduateDesign andGraduationThesis第八学期必修16学分,最低选修0学分,合计16学分九、课外研学项目编号项目名称学分时间备注990001G1 社会实践990002G1 竞技竞赛990003G1 技能考试990004G1 科研训练990005G1 创业实践990006G1 论文成果990007G1 素质修养070136Z1材料科学与讲座 2 Materials ScienceandLecture十、其他要求1.全校性选修课程至少修读8学分,分散在全学程中完成。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一、系科专业介绍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以材料学、化学、物理学等为基础,系统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材料的合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等方面研究的学科。

该学科是多学科交叉与结合的结晶,是一门与工程技术密不可分的应用科学。

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20世纪70年代,人们把信息、材料和能源作为社会文明的支柱。

80年代,随着高技术群的兴起,又把新材料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并列作为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标志。

现代社会中,材料已成为国民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理论知识,掌握前沿材料研发和表征技术,同时具备运用英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从事高新材料研究开发和跨学科的复合型高素质科技人才。

培养的学生不仅具有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新材料设计与开发、教学及管理的综合能力,同时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思、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本学科领域内从事传统材料工业生产,开展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设计与研发,也适宜继续攻读材料科学与工程及高新技术学科、交叉学科等相关领域的研究生,可到各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及事业单位从事科研、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

三、学制、授予学位及毕业学分要求1、学制:四年。

按照学分制管理机制,实行弹性学习年限。

2、学位:对完成并符合本科培养方案主修要求的学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3、学分要求:本届本科专业毕业最低学分要求为145.5学分。

四、主干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五、专业主要(干)课程材料科学基础、物理化学、材料化学、材料物理、材料力学、晶体学、金属材料基础、陶瓷材料及应用、高分子导论、半导体材料、材料制备与加工、有机电子材料与器件、能源材料学、生物材料、纳米材料学等。

六、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实践性教学主要包括:实验课、工业实习(大三暑假),工厂参观实习,本科生创新实验(大二开始,成绩优异的本科生可跟随教授从事科研工作,包括暑假期间),以及各类国内外本科生学术竞赛,如ASM International Metallographic Contest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依托“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设有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国家特色专业和国家本科质量工程重点建设专业,是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专业。

本专业涉及金属或化合物粉末的制备、并以此为原料制备先进材料,研究材料成分、制备工艺、组织结构和性能之间相互关系,以满足航空航天、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微电子、汽车工业、国防军工等领域对关键新材料的迫切需求。

本专业培养具有坚实的专业理论基础以及材料科学知识、较强的新材料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粉末冶金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秉承“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人才标准,培养政治思想正确、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优良的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坚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工程实践和工程创新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良好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

能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特别是在粉末冶金基础理论、粉末冶金材料(如难熔金属与硬质合金、磁性材料、摩擦减磨材料、粉末高温合金、特种陶瓷材料、电工电子材料)等研究和制造领域从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工艺设计、材料加工制备、性能检测和生产经营管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学生毕业后可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等从事教学、科研、生产、新材料与材料制备新技术开发以及相关管理方面的工作。

三、培养要求
1、知识要求
拥有良好的人文与社会知识、学科基础知识、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

①人文与社会知识:掌握一定的哲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知识。

掌握一定的经济、管理等知识,满足工程应用中管理和交流的需要。

②外语及计算机知识:掌握一门外国语,能顺利地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技术资料,有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了解计算机基本原理,掌握一种以上计算机语言,能熟练应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问题。

③学科基础知识:掌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所需的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基础的知识
和工程制图、电子电工、过程开发等工程科学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一定的识图、绘图和工艺设计能力。

④专业基础与专业知识:系统掌握以材料料科学基础、粉末冶金原理等为主的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掌握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方法和本专业领域必需的工程技术基础,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⑤组织及工程管理知识: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培养一定的行政决策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能够开展管理协调、技术洽谈和国际交往等工作。

……
2、能力要求
①具有应用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等学科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强的外语综合运用能力,具有宽广的国际化视野和社会交往能力;
③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
④具有一定的应用本专业的理论、技术、工艺等相关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本专业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的能力。

⑤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要的制图、设计、计算、测试、调研、实验与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⑥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工程管理、行政决策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3、素质要求
具有良好的科学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精神素质和专业素质。

①科学素质
能够理解并掌握科学原理、方法等科学本质,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

②人文素质
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了解一般的社交规范,遵守社会公德,诚实守信,具有良好的是非分辨能力,善于理解人,热心帮助他人,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③职业素质
具有很强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精神,爱岗敬业,严谨认真。

具有良好的质量、安全、服务和环保意识和公民意识。

④精神素质
具有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

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积极向上的工作作风。

富有进取精神,能够经受挫折与失败。

能够发现并解决实际工程应用问题。

⑤专业素质
具备良好的科学思维方法,较强的沟通表达与写作能力,及竞争与合作能力。

四、毕业学分要求
达到学校对本科毕业生提出的德、智、体、美等方面的要求,完成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中各教学环节的学习,最低修满 180 学分,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合格,方可准予毕业。

五、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4年,学习年限3-6年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六、专业核心课程
材料科学基础、材料分析测试技术、粉末冶金原理、粉末冶金模具设计
七、课程体系
备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文化素质类选修不少于6学分,其中4学分须修读其他许可门类课程。

个性培养(课外研学)模块课程选修不少于4学分,其中须修读《实验室技术安全与环境保护知识学习培训与考核》课程(不计学分),创新创业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科研训练、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比赛、创新创业实践调研、创新创业国际研习、论文成果、专利和著作权、自主创业等)2学分,其他课外研学(开放性实验、社会实践、技能考试、素质修养等)不少于2学分。

八、教学进程安排
九、学校与行业联合培养阶段实施方案
1.联合培养的目标与要求
目标:为了实现“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素质、创业精神、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国际视野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素质人才。

粉末冶金专业企业学习阶段是本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不可缺少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学习方法,企业学习阶段由企业现场教学和专业工程实践分成两个阶段,安排在学生已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的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进行进行。

企业现场教学通过学校与企业组织优秀教学人员联合讲学完成,讲学内容应完全符合粉末冶金本科专业培养方案,教学应具备完整的教学文挡,相应教案、讲稿、教学时间进度安排,配备必要的多媒体讲学设备。

最重要的是联合讲学的内容应尽可能的结合公司的产业、产品实践,将理论知识灵活融于工程实践中,学生通过案例讲学,促进专业知识的沉淀。

专业工程实践的主要目的是:(1)在生产实践中了解专业、熟悉专业、热爱专业,在提高和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习生产技术、实验技术、企业管理知识,训练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劳动观点,培养与工人阶级的深厚感情;(2)为以后从事粉末冶金工程项目教学打下基础;(3)为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和收集资料做好准备,(4)完成撰写毕业论文所必须参加的产业设计、科学研究、产品开发等。

(5)通过专业工程实践提高动手实践工作能力和实现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牢固所学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6)通过专业工程实践训练科学研究方法和论文转写知识,并深入掌握粉末冶金新材料、新技术;强化粉末冶金材料过程-材料微观结构-材料性能之间科学与工程关系的理解。

学生还应该了解工厂的企业管理和经营状况,建议对厂里现有的生产状况包括人才的使用、车间布置、设备运转、现行工艺、产品销售、生产效率等提出自己的看法。

要求:专业工程实践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基础理论课程、技术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课程以后进行,通过到国内知名粉末冶金企业和粉末冶金国家重点实验室进行生产现场、科研课题参与与实习,了解粉末冶金产品和材料生产及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粉末还原制备、粉末普通成形、特殊成形和加工、高温烧结致密化过程技术;学习粉末合成制备、各种力学压制成形和高温烧结及烧结后热处理等生产工艺及其性能、组织结构检验方法;了解主要粉末冶金过程设备的结构类型、主要技术性能和工具的组成;了解生产操作,学习生产、检验及管理和经济效益方面的有关知识。

掌握1-2个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工艺、设备、产品数量与质量、成品率、生产率、经济效益等),收
集在线生产具体数据。

认真上好实习期间的每一节课,分阶段进行实习小结,独立完成实习报告,实习结束时,按时提交一份完整的工程实践报告。

工程实践报告的基本内容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实习单位的基本情况概述。

•每个车间的主要产品、车间布置、1-2个主导产品的完整工艺流程、1-2台主要生产设备技术参数。

•对制粉、成形和烧结车间常见的产品缺陷各选取2-3种进行分析,包括缺陷形成机理和防止措施分析。

•对实践进行总结;对实习单位企业管理和经营状况提出自己的观点。

•完成报告后,以答辩的形式进行考核。

2、联合培养的教学内容
具体内容见下表:
在企业开展的教学内容
校企联合课程
3、联合培养的考核方式
校企联合培养阶段的成绩由指导老师根据实践期间的具体表现(占30%)、实习报告(占40%)以及实习结束前的答辩(占30%)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成绩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5等。

4、实施企业
见下表:
实施企业名录
十、课程体系与培养要求的对应关系矩阵
十一、辅修专业与辅修专业学士学位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
辅修学分要求:辅修专业修读总学分不低于20学分,辅修专业学士学位修读总学分不低于50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