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8词七首(备课资料) 纲人教版第三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
1.词牌常识
(1)词牌的由来
词和诗一样,是我国史学家族中重要的一员,词的起源和音乐,与民歌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牌,就是始兴于唐宋时代的一些流行的曲调。
当时歌舞的人,都按照这些曲调配上歌词,这就是“词〞。
后来,文人墨客在写词的时候,都按照唐宋时的曲调来填写,所以后人便把它叫作“填词〞。
这些留下来的曲调有《忆江南》《清平乐》《念奴娇》等。
每个词牌句子的长短,字的平灭,以及押韵等都不一样,一般有小令、中调和慢词之分。
词牌的数目,按清人所作的词谱统计,共有80O多调,而常用的只有l00调。
(2)“沁园春〞词牌的由来
相传,沁园是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一座园林,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由此得“沁园春〞词牌。
2.《雨霖铃》赏析
这是一首抒写别情的词。
上片描绘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场面,下片抒写离别时的依恋、痛苦的心情。
全词通过对情人离别场面的描绘和别后凄苦寂寞生活的设想,淋漓尽致地抒发悲凉感伤,缠绵悱恻的离愁别绪。
同时,也隐然有对平生不幸遭遇的感慨和深感前途黯然的消沉情绪。
铺叙和白描手法的结合,是这首词的一个突出特点。
写别情,主要是写分别时的情景。
这首词中,冷落的清秋景色和人物的各种表现,共同构成了清秋节傍晚长亭送别的特定场面。
作者极善于用铺叙的方法,层层展开,细致地描写景物和人物。
“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是帐饮时的景;“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是离别时的景;“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揣测别后之景。
“帐饮无绪〞“方留恋处〞,是帐饮时人物的表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离别时人物的表现;“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是想象中别后人物的表现。
这样层层铺叙,把景物和人物都写得相当充分,让读者充分感受这对情人离别时的情景,确如一篇小小的《别赋》。
在铺叙景物和人物时,作者不用夸X和比兴手法,
不靠涂抹色彩来制造气氛,而是主要采用白描手法,准确地抓住景物和人物的特点,用简洁的笔墨勾画出景物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铺叙和白描手法的结合,使作品既详尽周密、层次清楚,又简洁、明快。
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这首词的又一突出特点。
开头三句写景,点明了季节、时间、地点、天气和主题,同时也为男女双方即将离别时的感情作了巧妙的衬托。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写景,但主人公暗淡迷惘的心情给水色天光都蒙上了阴影;“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写人物的动作,但人物那种千言万语难以出口的神情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情态,自然而然地溢于言表。
下片中,伤离别的“多情〞和“冷落清秋节〞的惨景,水乳交融地汇在一起,使人“黯然销魂〞;“杨柳岸晓风残月〞的悬念,更是凄清的景色与主人公漂泊江湖的孤寂感受的高度融合;而别后那种有景无人共赏、有情无处倾诉的滋味,更使人不堪设想。
全词上片侧重写景,景中有情;下片侧重抒情,情中有景,反复抒发,步步加深,在一种浓富诗意的悲凉境界中,淋漓尽致地表达了缠绵悱恻、痛苦难耐的离别之情。
语言通俗简洁,不避俚俗,是这首词的又一特点。
“执手相看泪眼〞“更与何人说〞等语,明白如话,但却俗不伤雅;“暮霭沉沉楚天阔〞“杨柳岸晓风残月〞等语,工巧清丽,但典丽而不艰涩,雅俗共赏,语浅味浓。
《雨霖铃》情词哀婉缠绵,抒情性极强,是柳词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是历来广为传诵的作品。
(选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邓魁英主编) 3.《声声慢》的艺术特色
这首词,作苦运用铺叙的手法,巧妙地将日常生活和常见事物进行艺术概括,使客观环境与作者的内在情绪融合交织,将作者难以言传的感情层层加以渲凝和烘托,展现出词人细微而复杂的心理状态和极度愁苦的心情。
本词在语言方面的特点是:作者充分利用汉语双声、迭字等语言特点,使它们在声音、节奏和情调气氛等方面与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密切配合,达到真切地反映特定思想感情的要求。
如词的开头,连下十四个迭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八个迭字,抒写词人如有所思,假设有所待,而又恍有所失的心情;“凄凄惨惨戚戚〞六个迭
字,又属齿音,吟诵时给人以凄冷的感觉;十四个迭字由浅人深地将诗人南渡以后国破、家败、夫亡的无限愁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下片的“点点滴滴〞四个迭字,写尽了词人在黄昏雨滴梧桐声中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悲。
在词中,作者还巧妙地使用了五十七个舌音字和齿音字。
如“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是连续下来的九个齿音字;“点点滴滴〞是四个舌音字。
作者将这些舌音字和齿音字交错使用,极力渲染其悲愁惝恍的心情,真是一字一泪,像咬着牙根咽下似的。
由于双声、迭字等的极大作用,所以使这首词受到历代词论家的格外赞赏。
X端义在《贵耳集》中,把李清照创造性使用迭字的惊人手腕,称之为“公孙大娘舞剑手〞。
彭孙通在《金粟词话》中评价说:“李易安……‘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皆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词意并工,闺情绝调。
〞
3. 《某某慢》的造情艺术
李之亮
一是在字句斟酌上点出兴亡盛衰的两个层面。
前阕首句“名都〞扣末句“空城〞,又以“春风〞对“清角〞,那么其城由盛转衰便不待言。
这种写法在感慨兴亡、抚今追昔的词作中间或有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采桑子》:“少年不识愁滋味……而今识尽愁滋味。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
〞尽以今昔并提而加重全词的感情色彩。
不过辛词直抒胸臆,如壮怀豪士疾声呼喊,而姜词那么在平缓中娓娓流露,其浓烈虽不及辛词,而隽永那么实过之。
二是化用前人成句。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姜夔是颇费一番心思的:他既不想把前人诗句硬套进自己的作品里,又精心剪裁,使之故露痕迹;为了避掠美之嫌,还特地在词中直截了当地点出“杜郎〞其人。
词中多次化用杜牧不同的诗句,这一方面表现出作者对同为名士风流的杜牧其人其诗的崇拜,另一方面又以某某昔日的繁华反衬今日某某的残破,可谓用心良苦。
杜牧《题某某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某某。
〞《赠别》:“春风十里某某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同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遣怀》:“十年一觉某某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又《寄某某韩绰判官》:“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如许之多的佳句,被一曲《某某慢》网罗殆尽。
剔除杜牧的旧句,真正出自姜夔之手的词句,
不过参半而已。
这种“化〞法在其他作家的笔下是很少见到的。
恰恰是这种大胆的“化〞,才更使此词与众不同,其魅力不仅没有因多用杜诗被减损,反而越发显得深沉凝重。
因为杜牧的旧句皆在言某某的风流繁盛,而姜夔“填补〞的,那么全是“废池乔木〞“清角吹寒〞“空城〞“冷月〞一类令人断肠的词语。
当然,这种写法可一而不二,假设是再有人摹仿,只能被看作是东施效颦了。
三是所造之情给读者的感受。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2对此词有一个简短的评语。
他说:“白石《某某慢》云:‘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数语写兵燹后情景逼真。
‘犹厌言兵’四字,包括无限伤乱语。
他人累千百言,亦无此韵味。
〞其实这个评语后半部分所要强调的,正是X炎《词源》所谓的“清空〞。
X炎是南宋末年人,比姜夔生活的时代晚一些。
他对姜夔词的评价甚高,高就高在“清空〞二字上。
他说:“词要清空,不要质实。
清空那么古雅峭拔,质实那么凝涩晦昧。
姜白石词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
吴梦窗词如七宝楼台,眩人眼目,折碎下来,不成片段。
此清空质实之说。
〞又说:“白石词如《疏影》《暗香》《某某慢》《一萼红》《琵琶仙》《探春》《八归》《淡黄柳》等曲,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使人神观飞越。
〞X炎把“清空〞当作词作的最高境界,认为只有达到了清空的境界,才能使词传其神趣。
我们再把《白雨斋词话》的评语对照一下,陈廷焯正是在强调“犹厌言兵〞为神来之笔。
《某某慢》是“清空〞的代表作,而它的胜人之处仅在于用语自然,“化〞语自然,非常之处用非常之笔。
“池水乔木〞且厌言兵,人何以堪?“清角吹寒〞,寒在空城,城何以堪?“杜郎俊赏〞,重到须惊,我何以堪?“冷月无声〞,国何以堪?如此而赏词,那么黍离之悲便跃出了字里行间。
〔节选自《读姜夔〈某某慢〉——兼说“清空〞》,见《文史知识》2001年1期〕
二、诗文荐读
1.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①寄
梅花,鱼传尺素②,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驿:驿站。
驿寄梅花:南朝陆凯自江南寄梅花给X晔,并赠诗云:“折梅逢驿使,
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此处指远方朋友寄来了礼品与书信。
②鱼传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
阅读提示:这首词一题“某某旅舍〞,是秦观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由于“元祐党人〞的牵连,被贬某某(在今某某省)时的作品。
作品用比兴手法,抒发了他在这一特定境遇中的怅惘、失望和寂寞、愁苦的心情。
词旨凄婉,音调低沉,反映出封建士大夫遭贬失意时的脆弱性格。
2.蝶恋花
晏几道
庭院碧苔红叶遍。
金菊开时,已近登高宴。
日日露荷凋绿扇,粉塘烟水澄如练。
试倚凉风醒酒面。
雁字来时,恰向层楼见。
几点护霜云影转,谁家芦管吹愁怨?
注:晏几道:(约1048~1113)宋代词人。
字叔原,号小山。
抚州某某(今属某某)人。
是诗人晏殊的第七子。
他出身宦门,但不肯攀附权贵,趋从时俗,一生落拓不羁,生活贫困,且饱谙世态的炎凉。
他的诗词主要写男女的悲欢离合和人生聚散无常的慨叹,感情真挚深沉,很多篇章融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著有《小山词》。
阅读提示:这首词写的是重阳节前的怀思。
这个主题可写凝重凄婉的秋气,亦可写重阳佳节思乡念亲。
这首词的妙处却不在于这两方面淋漓尽致的发挥,而是在色彩的浓重渲染和情绪的层层烘托上下功夫。
3.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
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
试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祖籍江阴(今某某某某),生于卫州(今某某汲县)。
初任武职,元祐六年(1091)以苏轼等荐,改人文资。
为人豪侠尚气,不阿权贵,因而一生屈居下僚。
致仕后退居某某,郁郁以终。
其词内容与辞藻并重,兼有婉约、豪放二派之长,风格多有变化。
有《庆湖遗老诗集》九卷、《东山词》二卷、《贺方回词》二卷。
阅读提示:此词问世后即被誉为“绝唱〞,作者且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
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
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
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
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
“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偶之意。
“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但旋即点明只有春神才知其去处。
这就益增扑朔迷离之感。
过片“碧云〞句描写眼前景色,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进其中。
“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X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4.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阅读提示:作者以浪漫主义的手法表现了她豪迈的抱负和对于自由、美好理想的追求。
全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那黎明时刻,广阔无垠的天际、白色银河波涛翻滚、千帆竞发的壮丽景象;那大鹏高举、直冲云霄的博大的形象,真是使人振奋神往。
这首词在李清照婉约词风中透露了豪放的气派,显示了作者柔中有刚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