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实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音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
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实验,是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丁义诚、李楠、包全恩等同志于1982年提出来的。
实验目的是,用三年时间完成五年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任务,识字和写字到达同年级(五年级)的实际程度。
实验的根本方法:
〔1〕一开场用三周时间进展拼音教学,让学生纯熟掌握汉语拼音;
〔2〕在学生不识字或识字不多的情况下,先阅读拼音课文,进而阅读汉字全部注音课文,再阅读汉字〔难字注音〕课文;〔3〕利用汉语拼音写话和作文,先用纯拼音写话,进而用拼音夹汉字和汉字夹拼音作文;
〔4〕从一年级开场,先打下能识能写350个汉字的根底,进而通过大量阅读来增识汉字,通过大量作文练习写字;〔5〕在大量的听、读、说、写的训练中,打好说普通话的根底。
这个实验获得了令人难以相信的效果。
学生在三周时间内做到了直呼音节,把传统的“呼必有三〞冲破了;学生两年识字超过两千的速度,把传统教学所规定的识字量打破了。
两年中每个学生平均读100多万字的书,把小学五年的阅读量打破了;他们的作文程度把一年级不能写话、二年级不能作
文的老框框打破了,一年级下学期能写150字左右的短文,二年级开场能写命题作文200字左右,最多的写到400多字。
这个实验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是它解决了小学语文教学一个老大难问题:阅读和写作的教学不能及时上马,受识字牵制,识字本身也因之受牵制,耽误了儿童的珍贵的开展时间。
60年代兴起的“集中识字〞实验,曾缓和了矛盾,前进了一大步,但是,读写仍未能提早;识字教学也比拟单一、枯燥,后遗症不小。
至于语文教学和普通话的推广的关系仍旧脱节。
如今,“注音识字,提早读写〞的实验,比拟好地解决了这个矛盾。
这个实验获得成功或解决矛盾的机制,就是改变了原有的教学构造,建立了一个新的教学构造:变识字、阅读、写作五相牵制的纵向单线构造为三者同步互相促进的构造。
用语文教育界的一些老学者(吕叔湘、张志公、蒋仲仁)的话说,就是“两条腿走路〞、“分进合击〞、“各走各的道,殊途同归〞。
这个实验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借助于汉语拼音这种特殊手段,带来教学过程一系列变化。
汉语拼音类似文字而又非正式文字,类似拼音文字而又不全一样。
它非常简单,没有特殊的字法、语法,与口语直接同一,很容易学会。
口语和汉字之间通过汉语拼音联络起来,使阅读的发生过程,由一次转换变成两次转换,外表看来多了一道手脚,实际上据研究乃是“1+1<1〞。
再由于儿童阅读拼音读物时,双行(一
行汉字,一行拼音)扫视,与音乐视唱原理相通,也与无意识暗示原理相通,因此“得来全不费工夫〞。
通常的教学并非不利用汉语拼音工具,但认为要尽早“甩掉拐棍〞,只把利用汉语拼音作为权宜之计,没有充分估计识字中读音对认形、会义的积极作用,也未充分估计拼音工具对阅读和写作的积极作用;而这是党的语言政策、国家宪法规定的要求,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这个实验的成功说明,教改的深度和广度是无限的。
原来以为“集中识字〞已经很好地解决了语文教学中的识字矛盾,如今看来又有了新的方法,还可以预言:这一方法也不是唯一的,在改革道路上也非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