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冰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冰心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冰心
今天站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最喜爱的一句名言,冰心所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痛苦的根源是什么,人们往往会说是对“未获得”渴求和对“已失去”追悔。
换个角度来想,其实痛苦的根源是不懂得珍惜“已获得”和“未失去”。
这句话中的“知足”并不是指没有追求,没有梦想地满足于当下;不是指为自己的退却和软弱找的借口;这里“知足”二字,是一种懂得珍惜“已获得”和“未失去”的人生观。
知足是一种态度,是一种以感恩之心去珍惜一切的态度。
很多人抱怨学习,抱怨生活,抱怨早上来时堵车,抱怨中午饭菜不合口味,抱怨自己的失败和别人的成功……其实坐下来仔细想想,我们已经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之一了。
如果你因上学堵车抱怨,你想想那些每天天还不亮就出门,步行十几里山路去上学的孩子们;如果你因作业繁重而抱怨,请你想想那些渴望读书的眼光;如果你因父母的唠叨而抱怨,请你想想那些不曾感受过关爱的孩子们……在美国,已故的西尔斯公司董事长裘利亚斯·罗山在世时,有人问他是如何取得成功与快乐,他的回答却是:“我常想如果我只是一个柠檬的话,我就只想着如何做柠檬水。
” 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报以感恩,并珍惜。
不去抱怨你没有得到的东西,尽力追求却不苛求。
知足常乐。
那天做测试,30个人这一辈子最希望得到的品质中,面对勇敢、可靠、自信、稳重等等美德,我思来想去,最后留下的那一个是快乐。
人生苦短,若一辈子为名利金钱而奋斗,走到路的尽头时回首望,其实这些不过是苍白。
但若一辈子为快乐而活,努力于梦想与梦想间,心中永远都怀有希望。
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常常怀着一颗感恩之心,记得停下匆匆的步履来嗅那一缕芬芳,在老去时回首这一生,会有许多美好的片段。
知足,是不执着于那些得不到的而忽视了身边你所拥有的;知足,是感恩,是豁达,是快乐,是一种懂得享
受人生的智慧。
何为知不足?孔老二说过:“虽有嘉肴.弗食不如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是啊,不攀高山,不知天之高;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不读书,不知自身之浅薄。
学,而知不足,而自省也。
姨妈是医生,她告诉我,阅历越丰富的老医生胆子越小,因为经验告诉他看起来简单的病症,实际上内里也有着千种变化。
有句话很有意思,“知道的越多才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
人贵有自知之明。
只有眼睛里看得到自己的缺点,才能知道在大错酿成之前反省、补救、奋起直追;才能不断地修正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学。
“知不足”供予你前进的动力,“知不足”不断修正、提示着你对于人生目标与方向的追求路线,它在你前行的路上告诫你、鞭策你、指引你。
“有为有不为”这句话涵盖了人这一生很重要的一个品质——气节。
“为”,就是“做”。
应该做的事情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
不应该做的事情绝对不能去做,这就是“有不为”。
对于此话的理解,重点在“应该”二字的定义上,而每个人心中都对于此界限有着不同的思量。
它是人这一生行为指导的原则,是支撑人站立行走的脊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朝闻道,夕死可矣”,这一个个流传于千年时光中从未消逝的语句,更是支持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灵魂。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这简单的几个字,背后却蕴含着深沉的人生哲理。
或许对于我的人生阅历还不足以参透其中的道理,但我在这里分享这句话就是希望大家能够跟我一起,在日后的岁月中慢慢品咂其中的深意。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高强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是我最喜爱的一句话。
我以为这句话萃集了中国哲人的智慧,浓缩了中国文化的精华。
“知足”语出《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知道满足就不会蒙受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遭遇危险,这样才能够保持长久。
老子还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大意是最大的祸患莫过于欲壑难填,最大的过错莫过于贪得无厌,所以知道满足的人才会永远的满足。
道家的另一位大师庄子也说:“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
”意思是知道满足的人不会为了功名利禄而累害自己。
这些话后来被浓缩为一个尽人皆知的成语:“知足常乐”。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这是老庄消极避世的思想,其实不尽然。
“知足常乐”虽有安于现状的意思,但也有奉劝世人抑制贪欲、打消非分之想的合理内核。
“知不足”语出《礼记·学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意思是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才能自我反省、努力学习。
是谁第一个把“知足”与“知不足”连缀起来使用,已很难知晓。
我只知道天津杨柳青石家大院的花厅里悬挂着清朝名相刘墉 (刘罗锅 )题写的一块匾额 ,上书“知足知不足斋”。
“有为有不为”语出《孟子·离娄下》:“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意思是人只有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文学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作自勉联:“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并作为教育后代的家训。
何谓“知足知不足,有为有弗为”?冰心的理解是:对有些事要知足,如生活上;对有些事则永远不能知足,如学习上、事业上;有些事一定要做,而有些事则坚决不能做。
她把此联挂在书斋内,并常常题送给友人。
季羡林先生曾专门撰文称赞其“言简意赅,寻味无穷”。
人为什么要知足?因为“知足者常乐”,因为“人心不足蛇吞
象”。
人只有知足才不会有非分之想,才不会欲壑难填、贪得无厌,才能避免在无止境的欲望中备受煎熬。
淡泊名利并不容易,因为贪婪是人的本性。
人自身是一个矛盾体,是两个“我”之间的冲突,通俗地讲就是善与恶的冲突,也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人的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二者经常会打架。
人自身的矛盾轻则会使人心理失衡、焦虑不安,重则会导致人格分裂、精神失常、杀人、自杀等。
西方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办法一是宗教慰藉,二是心理治疗,主要借助的是外部力量。
中国人解决这一问题主要靠的是自身的力量,即“修身克己”。
“修身克己”就是“向善改过”、“清心寡欲”,就是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克服自身弱点、抑制自身贪欲,就是要知足。
人为什么要知不足?因为“人贵有自知之明”,因为“知不足者常新”。
只有知不足才能保持继续进步的动力,才不会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中国科学院院士裘法祖的座右铭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他始终坚持“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原则 , 作为中国外科医学的奠基人,他却始终住在 50平方米的小房里,过着非常俭朴的生活。
人为什么要有为?因为人生在世总要干点事情,不能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成为行尸走肉。
人为什么又要有不为呢?因为人生在世不应该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这个道理大多数人都可以接受,但问题是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
答案是:应该做那些积德行善、利国利民的事,不应该做那些损人利己、有违法律和道德的事。
“知足”与“知不足”、“有为”与“有不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我们只有努力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它们真正统一起来,才能超越自我、达到平衡和谐,才能做到关学大师张载在《西铭》中所说的那句话:“存,吾顺世;没,吾宁也。
”在世的时候尽职尽责、随遇而安;离开人世的时候心安理得、问心无愧。
知足知不足
季羡林
①中国有一句老话“知足常乐”为大家所遵奉。
什么叫“知足”呢?还是先查一下字典吧。
《现代汉语词典》说:“知足,满足于已经得到的(指生活、愿望等)。
”如果每个人都能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则社会必能安定,天下必能太平。
这个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可是社会上总会有一些人不安分守己,心存妄想,这样的人往往要栽大跟头的。
对他们来说,“知足常乐”这句话就成了灵丹妙药。
②但是,知足或者不知足也要分场合。
在旧社会,穷人吃草根树皮,阔人吃燕窝鱼翅。
在这样的场合下,你劝穷人知足,能劝得动吗?正相反,应当鼓励他们不能知足,要起来斗争。
这样的不知足是正当的,是有重大意义的,它能伸张社会正义,能推动人类社会前进。
③除了场合以外,知足还有一个分(fèn)的问题。
什么叫分?笼统言之,就是适当的限度。
人们常说的“安分”“非分”的“分”,指的就是限度。
这个限度也是极难掌握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的。
勉强找一个标准的话,那就是“约定俗成”。
曾见冰心老人为别人题座右铭:“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言简意赅,回味无穷。
我想,冰心老人之所以写这一句话,其意不过是劝人少存非分之想而已。
④至于知不足,在汉文中虽然字面上相同,其涵义则有差别。
这里所谓“不足”,指的是“不足之处”,“不够完美的地方”。
这句话同“自知之明”有联系。
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一句老话:“人贵有自知之明。
”这一句话启示我们,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否则这一句话就用不着说了。
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就拿现在来说,我所见到的人,大都自我感觉良好。
专以学界而论,有的人并没有读几本书,却不知天高地厚,以天才自居,靠自己一点小聪明——这能算得上聪明吗?——狂傲恣睢,骂尽天下一切文人,大有用一管毛锥①横扫六合②之概,令明眼人感到既可笑,又可怜。
这种人往往没有什么出息。
因为,又有一句中国老话:“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还有一句中国老话:“学海无涯。
”说的都是真理。
但在这些人眼中,他们已经穷了学海之源,往前再没有路了,进步是没有必要的。
他们除了自我欣赏之外,还能有什么出
息呢?
⑥古代希腊人也认为自知之明是可贵的,所以语重心长地说出了:“”中国同希腊相距万里,可竟说了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话,可见这些话是普遍的真理。
中外几千年的思想史和科学史也都证明了: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作出贡献。
【注】①毛笔。
②指上下和东西南北四方,泛指天下或宇宙。
21.结合全文,说说“知足”和“知不足”这两个词语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4分)
22.根据文意,选择恰当的一项填入第⑥段横线处。
(只填序号)(2分)
①要相信你自己!②要了解你自己!③要欣赏你自己!
23.简析第⑤段的论证过程。
(3分)
参考答案:
21.示例:“知足”指满足于已经得到的东西,懂得分场合,能掌握“分”;“知不足”指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为人类做出贡献。
(共4分。
“知足”2分,“知不足”2分)
22.②(共2分)
23.示例:首先引用中国老话说明人有自知之明并不容易;其次列举了学界有些知识分子没有自知之明的表现并指出这种人往往没什么出息;最后再次引用中国老话论述无自知之明者没有出息的原因。
(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