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地热特征 及其动力学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平均热流值、浅部地温和热-流变学特征参数
盆地
准噶尔 吐哈 塔里木 海拉尔 松辽 柴达木 鄂尔多斯 汾渭地堑 华北 南华北 南阳 苏北 四川 江汉及其周边 扬子地台中部 藏北 兰坪-思茅 楚雄

Qc燉Qm
52
1.26
45
1.96
44
1.95
61
1.08
70
0.52
54
2.18
189
5.0
584
195
4.7
508
152
6.2
441
218
4.4
649
262
3.7
8284.3
638
253
3.8
810
295
3.1
857
172
5.5
494
199
4.8
550
266
3.7
837
191
5.0
525
206
4.6
609
152
6.4
433
154
6.5
522
238
4.0
根据实测热流值、地下流体氦同位素比值、区域 地球 化 学和人工地震 测深 剖面 等资 料,作 者 计 算 了 各 盆 地 的 壳 幔 热 结 构 和 地 温 结 构 。东 部 伸 展 盆 地 为 “冷 壳 热 幔 ”型 ,西 北 部 的 盆 地 和 江 汉 盆地 属于 “热壳冷幔”型;而中部地区、青 藏高原 东 南 部 和 扬 子 地 台 中 部、藏 北 残 留 盆 地 的 热结构介于以上两类之间。东部盆地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盆地的 5km 深度地温高于 120℃, 10km 处地温高于 230℃;而西北部盆地和残留盆地 5km 深度地温一般低于 100℃,10km 处 低于 2003;中部地区盆地 5km 地温在 100~120℃之间,10km 地温在 200~220℃。同样地, 40km 处地温也显示出此种横向和特征。因此,中国大陆东部和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盆地为“热 盆”,中部地区的盆地多属于“温盆”,西北部的盆地多为 “冷盆”,而扬子地台中部和臧北地区 的残留盆地也属于“冷盆”。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深部地温特征表明,“热盆”在 5km 深度以 下 的 温 度 已 超 过 有 机 质 的 生 油 门 限 ,因 此 不 利 于 这 些 盆 地 的 深 部 找 油 ,但 是 存 在 烃 源 层 二 次 生 烃的可能性;而“冷盆”达到 100℃地温的深度多在 5~6km,尤其是藏 北地 区和 扬子 地台 中部 残 留 盆 地 深 部 地 温 低 ,这 对 早 期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保 存 和 深 埋 的 烃 源 岩 层 的 后 期 生 烃 等 均 有 利 。
根据地温线求取的各盆地热岩石圈厚度 为:塔 里木、四川盆 地和扬子 地台 中部、藏北 地区 等 具 有 大 于 等 于 170km 厚 的 岩 石 圈 根;而 中 部 的 江 汉、鄂 尔 多 斯 盆 地 的 热 岩 石 圈 厚 度 介 于 120~ 170km;东部 盆地的热 岩石圈 厚度 则在 80km 以内。“热盆”的 岩石 圈有 效弹 性层 厚度 (EET)小于 25km,岩石圈力学强度包络线剖面显示,其承担外来应力的主要层位是易于发生 脆 破 裂 的 上 地 壳 。 这 暗 示 这 些 盆 地 易 于 遭 受 新 生 代 构 造 变 形 的 影 响 ,形 成 新 的 含 油 气 系 统 ,但 是 同时易于导致盆地内部构造形式的复杂化和对前新生 代油气 系统的破 坏。与“热 盆”相 反, “冷 盆”和 部 分 “温 盆”(热 流 值 低 于 55mW燉m2)的 EET 值 大 于 40km,而 且 多 大 于 其 地 壳 厚 度 。 这 些 盆 地 的 岩 石 圈 力 学 剖 面 显 示 ,其 承 担 应 力 的 主 要 层 位 是 上 地 幔 。 因 此 ,这 些 盆 地 较 少 受 到 新 生 代 变 形 的 改 造 ,从 而 有 利 于 早 期 含 油 气 系 统 的 保 存 。 同 时 ,刚 性 盆 地 的 边 缘 (如 :塔 里 木 盆 地 南 北 缘 )在 接 受 来 自 邻 近 造 山 带 的 沉 积 负 载 后 ,易 于 整 体 发 生 弹 性 挠 曲 而 形 成 大 型 前 陆 坳陷。 致谢: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9733110,49772155),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 查 项 目 (K1.4- 1- 2,K1.4- 2- 2)和 “中 国 花 岗 岩 与 大 陆 地 壳 生 长 ”重 点 项 目 ,国 土 资 源 部 科 技 发 展 计 划 “华 北 地 区 岩 石 圈 三 维 结 构 及 其 演 化 ”(20001010202)和 “华 南 地 区 岩 石 圈 三 维 结 构 及其演化”(20001010206),中 国 博 士 后 科 学 基 金,国 家 攀 登 专 项 (SSER-III- 2)和 人 事 部 博 士后经费的联合资助.
697
270
3.5
864
H(km)
136 225 264 108 71 190 124 76 71 147 154 71 182 166 199 193 108 79
EET(km)
39 56 73 26 18 47 28 15 14 88 64 16 55 48 105 49 22 10
Q-平均热流值(mW燉m2);Qc燉Qm-壳幔热流比值;T5km-代 表 5km 处 温 度;T10km-10km 深 度 温 度;T40km-40km 深 度 温度;D100℃ (km)-100℃地温对应的深度;H-热岩石圈厚度;EET-岩石圈有效弹性层厚度
世 纪 活 化 构 造 与 成 矿 学 发 展 创 新 国 际 学 术 研 讨 会 论 文 专 辑 瀿灘灋灉灑灇灔灑灛灛灝灋灍灗灚灀灐灋灛灜瀭灋灖灜.瀳灖灜灋灚灖.瀿灢灕灘.灗灖瀫灉灜灑灟.灀灋灉灜灗灖.灇灖灊瀸灋灜灇灔灔.
年 月
中国大陆主要沉积盆地地热特征 及其动力学意义
汪 洋 1,汪 集 日易 2,邓 晋 福 1,熊 亮 萍 2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岩石教研室,北京 100083;2.中国科学院地质 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 100029)
323
中 国 大 陆 的 热 流 分 布 呈 现 东 西 分 块 的 总 体 格 局 。 西 部 (105°E以 西 )总 体 上 表 现 出 南 高 北 低 的 变 化 趋 势 ,而 沿 东 西 走 向 变 化 并 不 显 著 。东 部 则 表 现 出 东 高 西 低 的 趋 势 ,南 北 向 变 化 小 ;而 且在 105°E到 115°E之间的中国大陆中部热流分布表现出北部(鄂尔多斯)总体略高,南部(四 川 和 扬 子 地 台 中 部 )整 体 较 低 的 特 征 。 统 计 结 果 显 示 ,中 国 大 陆 主 要 沉 积 盆 地 平 均 热 流 值 的 高 低与其经历的最后一次构造-热事件的年龄有较好的相关性。新生代以来经历构造活化的各 地区,如东部的华北、松辽、苏北盆地、汾渭 地堑和 西南地 区的兰坪—思茅、楚雄 盆地 等的 热流 值较高,平均在 65~80mW燉m2之间。在燕山运动之后构造-岩浆活动均趋于稳定的各盆地, 如 江汉、四川、鄂尔多斯、海拉尔盆地等,其平均热流值在 50~65mW燉m2之间。西北部地区的 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吐哈盆地等在印支期以后未遭受强 烈构造岩 浆活 动的 构造 单元 的热 流 值最低,平均在 40~55mW燉m2之间。值得注意的是,藏北地区和扬子地台中部地区的热流 值也很低,平均值在 50mW燉m2以下。
324
地温特征是沉积盆地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因为有 机质 热成熟等 与 盆地 内的 地温 分布 密切 相 关 。由 于 岩 石 圈 流 变 学 性 质 受 地 温 的 强 烈 制 约 ,所 以 盆 地 地 热 和 热 - 流 变 学 特 征 是 研 究 盆 地 动力学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大陆已有实测热流数据 822个,估测值 400余个,其中大部分集 中 在沉积盆地中。作者在系统收集、整理这些数据以及 中 国周边国家 的实 测热 流数 据的 基础 上,编 制完 成 了中国 大地热流图(1∶400万)和 东 亚 大 地 热 流 图,其 精 度 为 1°× 1°。 以 此 为 基 础 ,在 不 计 入 明 显 受 浅 部 热 对 流 影 响 的 数 据 的 条 件 下 ,统 计 中 国 大 陆 主 要 沉 积 盆 地 和 部 分 残 留 盆 地 的 大 地 热 流 平 均 值 ,进 而 计 算 出 各 盆 地 的 深 、浅 部 地 温 值 和 热 - 流 变 学 特 征 参 数 - 岩 石 圈 有效弹性层厚度(EET)(表 1)。
60
1.45
68
0.65
67
0.54
49
1.02
55
1.55
72
0.60
53
1.87
57
2.06
49
1.58
45
1.73
66
1.40
75
1.22
T5km(℃ )
99 106 82 114 134 97 114 128 161 93 105 137 101 109 79 76 125 143
T10km(℃ ) D100℃ (km) T40km(℃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