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4月中旬刊见成效。

所谓活力课堂是一种全方位激发活力、全过程优化教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最大程度实现师生共同价值取向的教学理论体系。

简言之,活力课堂就是立体、互动、生态的课堂环境,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活力课堂的立足点在于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追求学生、教师的健康发展。

活力课堂要求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体验的过程。

活力课堂是追求健全人格塑造的高品位课堂,是原生态、生活化的真实课堂,是重思考、重能力的高效率课堂,是有预设、重生成的建构型课堂,也是勤动手、常实践的实践型课堂,更是善幽默、有情趣的和谐型课堂。

活力课堂通常具有以下特点:教学目标明确、多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有机融合,教学方法科学、高效,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师生懂得合作、分享,有效开发、整合课程资源,平衡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科学主义与人文精神相融合,充满激情、气氛活跃,课堂民主、自由、开放。

围绕“打造活力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这一课堂教学改革目标,我们采取了以下几项措施:第一,重视教师培训和学习,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重视专家引领,我校以教研组为单位先后多次派学科教学骨干到广州、上海、北京、沈阳、长春等地参观学习,回来后再让他们以做示范课或做专题讲座的形式将所学内容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从而促进全员提高。

其次,将教学校长、教研组长定期进行的专题讲座与教师自学有机结合,进行全员培训,对活力课堂的基本特征多维度了解。

第二,举行教学研讨,多层次探究活力课堂的最佳方略。

近两年,我校以“打造活力课堂,实施有效教学”为主题,开设各级各类公开课、研讨课100多节。

通过名师示范课、汇报课、展示课、常态课、同课异构研讨课、名师会课、校际交流等形式,组织教师探索、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第三,立足课堂,积极探索,大力推进活力课堂实践。

我校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拓宽视野,合理整合、开发课程资源。

一位高明的教师,往往也是善于整合、开发课程资源的教师。

合理的课程整合与开发,往
往能极大地拓展教学的视野,使课程呈现生动而宽广的面貌。


如:在上时事地理活动课时,教师将时事信息带入地理课堂,让学生用地理的视角对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阐释,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科知识的实用性,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是精心构思,善于引导,设置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

一堂优秀的课就如一座巍峨壮美的建筑离不开精心的构思与设计。

这种设计可以体现在问题的设置上。

比如,在语文课的教学中,我们主张实施质疑、解疑、展示、提升四个模块的训练。

质疑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学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且将在阅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疑惑,向全体同学提出;解疑就是让同学通过查找资
料、交流讨论、教师引导等方式帮助同学答疑解惑;展示就是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进行汇报,从而达到交流分享的目标;提升就是在对文本概括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实践仿写,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由学生提出问题,再由学生解决问题,既重知识学习,又关注生活,关注知识的拓展与运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命活力。

三是关注学生,创新学法,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气氛。

一堂
课到底有没有活力,评判的标准归根结底要看学生是否呈现了生命活力。

如我校推行的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为学生营造了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热情,改变了学生唯书是从、唯师是从、唯结论是从的封闭式思维定势,突出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合作探究能力、交流研讨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将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到第一位,教师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法的指导者和洋溢着生命活力课堂的创设者。

总之,打造活力课堂,实施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在关
注自身因素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因素。

只有教师有效的教和学生有效的学相互结合,才能让课堂充满活力,真正意义上实施课堂有效教学。

浅析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作用
周慧
(湖北文理学院湖北襄阳441053)
【摘要】随着国家增加了各高校的资助类型和名额后,高校资助工作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大。

尤其是到了每年评定的时候,学生之间互相恶意攻击,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非法交易等问问频频出现。

本文就分析高校资助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结合感恩教育的重大作用,试图在感恩教育下能切实解决资助工作中的某些问题。

【关键词】感恩教育资助工作作用【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26-02为了真正地体现教育平等性,目前我国高校普遍都设立了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社会性质资助,临时困难补助,学费减免等多种类型的高校资助体系。

该体系不但类型多,而且资助覆盖面广,能确保每个高校贫困生都能获得均等的教育机会。

一、感恩教育在各大高校思想教育中的现状1.感恩教育流于表面、囿于形式
目前各大高校的感恩教育采取的形式大部分是在一个会议室或者空旷的操场,指定哪些学生必须参加,或者以演讲形式再配点催人泪下的背景音乐,场面看似热闹;或者事先彩排好要表达感谢者在什么时候表达感恩,形式大都是下跪或者痛哭,这些就是大学里指定的所谓“中国式感恩教育”方式。

2.感恩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中缺乏完整体系
校园文化是学校从建立开始经过长期发展而形成的一种内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物,是大学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

校园文化有三个具体形态:深层次的校园文化、中间层次的校园制度文化和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

也是所有校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载体。

目前感恩教育在高校中只存在于表层,只在特殊的日子进行感恩教育,比如说雷锋纪念日,父亲节,母亲节等等才做宣传,没有形成一种成套的精神文明文化氛围。

二、感恩教育的作用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有目的、有
步骤、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相关的道德观念,促使受教育者不断发展升华的人文关怀的教育,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感教育,是一种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是一种自爱与他爱相结合的生命教育,是一种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

感恩教育不仅仅是教授感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受教育者体验人与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施恩、感恩、报恩息息相关的循环统一状态。

感恩教育包含生命观,和谐观,爱与责任教育,这些教育有助于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有助于高校先进文化的创建,有助于家庭和谐关系的构建,有助于个人优良品质的养成。

三、如何将感恩教育较好融入高校资助工作中1.在校园文化深厚土壤中孕育感恩教育
要想感恩教育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起到作用,必须有深厚的土壤栽培感恩教育,将感恩教育确切落实到每个学生心中,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作为一种文化传承下来。

各大高校不应该仅仅只进行思想教育而应该开展一些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活动去真正感知、感恩情怀。

必须在校园内固定开展感恩课程,也必须开展必要的社会实践活动,而且必须坚持做下去。

各大高校应该利用媒体,广播,宣传板,海报,微信,微博等等力量传承感恩教育。

先在校园里边营造一个良好的感恩氛围,这才能为后面高校资助工作服务。

而不是只在快评定资助工作期间进行思想教育。

综述·
专著课程教育研究
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
26··
. All Rights Reserved.
2015年4月中旬刊
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之目的解读
邵恩君
(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摘要】媒介素养教育起源于西方,随着媒介技术的更新,这一理念开始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新兴媒介带来了新的信息体验,这种体验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期,面对复杂的媒介环境会获得如何的成长,对于教育者而言就是对媒介素养教育目的的解读。

【关键词】青少年新兴媒介教育目的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4-0027-02
暨南大学谭天教授在《新媒介新论》中对现代的媒介进行了分类,他提到目前的媒介虽然都与互联网取了联系,但是依然可以分为传统媒介和新兴媒介。

新兴媒介是指以计算机为技术支持,以互联网为传播载体的媒介,例如我们常用的QQ、微信、微博,手机APP等,基于这样媒介形成的各类组织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和虚拟性等特性,以及碎片化、聚合化和智能化等特征。

目前,有调查显示,新兴媒介已经被青少年广泛接触和使用,并且对青少年的认知、审美等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中数据显示2012年青少年群体中使用过手机上网的比例达78.4%。

《中国未成年人新媒体运用报告》蓝皮书中一项对北京市小学生使用媒体状况的调查显示:46.8%小学生拥有平板电脑;44%小学生拥有自己的专属手机,拥有率随年纪的升高明显提升,该校六年级学生手机拥有率高达74.6%。

其中56.5%的手机拥有上网功能。

有学者指出高普及率的新兴媒介的使用会影响人对时空的感知,造成时空紧张感,高速的信息传递和频繁的线下线上转换给人造成持续的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心理压力。

这种紧张感对青少年来说也是一种好奇和刺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就同历史上出现过的瘾品如烟、酒、毒品等一样让青少年很容易就沉溺其中成为其消费的生力军。

青少年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是完全适应新兴媒介技术的,自然就比成年人更想要通过这些技术和信息寻求刺激感,更容易瞻前不顾后和无所顾忌的模仿,这些心理特性都易于促成瘾品的滥用,在凸显个人风格、及时行乐、性解放的意识大行其道的时代,这些心理因素促进着各类新兴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快速发展。

不能否认,新兴媒介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积极的影响。

因为新兴媒介传播内容涉及所有方面,他们有了更多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视野要远远宽于成长在传统媒介的一代,同时更具备质疑的精神和主动性,愿意花时间通过各类媒介技术去验证所谓的权威,反应速度也更快,在不断地信息即时反馈中增强了交流能力。

青少年这个阶段是一个人各项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在各种派别的发展心理学的理论中都对这样一个阶段十分重视。

置身于复杂的媒介环境中,青少年的各项品质都被影响、改变和塑造着。

目前社会中存在的所有问题都会在教育领域有着真切的反映,同时教育也被视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必由之路。

对媒介素养的诉求,在教育领域带来的就是媒介素养教育。

白传之博士在《媒介教育论》中对媒介素养的定义,既:媒介素养是指人们批判性的解读和欣赏多种媒介讯息与作品以及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的能力。

那么对青少年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就是让他们获得这种能力的教育。

这样一种定义中明确了媒介素养教育的目的,就是三方面能力培养:
第一,批判性的解读媒介讯息和作品。

当代社会人所传播的一切内容我们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我们通过获得、识别自然界和社会的不同信息来区别不同事物,得以认识和改造世界。

按照符号学的理论,以各种媒介为载体、以文字、图片、声音等形式传播的信息反映出的并不是完全真实的世界,尤其是现代的新媒介技术,它在建构一个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新世界,这其中包含有商业的利益、政治的意图和一些个人的目的,很多信息就其表面意义可能是有误导性和恶劣影响的。

就如《1984》和《美丽新世界》中营造的社会,不管是对“权利”的追求和恐惧,还是对机械带来的“幸福”的满足,对于社会传递的信息一味的适应和随波逐流会大大消解了人们理性训练的效果,尤其是从出生就被信息爆炸时代包围的现代青少年学生,最终只会变成信息的“俘虏”。

因此,只有教会学生批判性的解读媒介讯息和作品,从而透过现象认清楚事物的本质,才能有助于学生认识和学会行使自己的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二,欣赏媒介讯息和作品。

很多人利用媒介的初衷无非一个“玩”字,就是利用媒介信息愉悦自己的身心、打发空闲的时间。

媒介提供的信息是具有多种构成形式的,其中就包含了审美的信息能够起到丰富精神生活的作用。

媒介信息因为编码方式、传播方式、受众等要素的不同导致审美特征的各异,能够利用其满足需求又不至玩物丧志,这就要求媒介素养中包含处理媒介讯息中审美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对审美能力的要求与我国教育历来重视美育的特点是贴合的,比如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到美育应当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

简而言之,学会欣赏媒介讯息和作品就是利用媒介提供的信息一方面愉悦自身,另一方面完善自身。

第三,利用媒介获得自身和谐发展。

发展自身需要利用环境,利用环境需要动用我们个人的感官和外在的工具,我们希望能够获得一种最好的发展又能与周围和谐相处,达到善的境界,实现“天人合一”。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一书的副题目中就阐明了他的媒介观:人的延伸,媒介成为了人的感官的延伸,帮助我们认识更大范围的环境,为发展自身提供更多的可能和
2.抓住高校资助工作评定契机大力宣扬感恩教育
有了校园文化强大后盾后,再在高校资助工作评定期间抓住有利时机从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二次感恩教育。

第一,提升获奖学生的感恩意识,在资助工作实施过程中抓住提交资助申请表的时候,引导学生在评定前期就知恩图报,并告知学生必须树立自立自强的信念并资助后回报社会;第二,培育获奖学生的感恩情怀,在资助工作中教育学生家庭贫困并不是唯一获得资助的条件,还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学生成绩优秀,综合素质能力强才有资格获得。

不劳而获者不能参加评比的。

获得资助后,高校资助工作人员应该及时回访关切这些学生,对他们进行生活和学习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让学生感受到必须感恩才能报答国家和学校;第三,增强获奖学生的感恩行动。

获得资助的学生不应该是获得资助后就没有事情做,学校应该安排一些感恩教育实践活动,让他们真正体会到这些钱来之不易,才会去珍惜自己的机会而不去挥霍。

在实践活动中才能真正体会到大家的帮助给自己带来的温暖。

而且在高校资助工作中要求每位获奖者有责任和义务将感恩的心传承下去,实现知行意的结合。

四、结束语
各大高校应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核心的感恩长效机制。

在开设专业课的学习中,也应有意识无意识地鼓励和引导学生学会感恩,摆脱“等、靠、要”的思想。

学校在资助育人过程中必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不能只关注资助而忽略了德育。

如果大家都秉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高校资助工作,就不会出现那些“伪贫困生”和“假贵族”了。

参考文献:
[1]张长辉.高校如何开展受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感恩教育[J].高校科技,2014.6
[2]夏震然.陈友洋.关于新时期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大学教育,2014.2
[3]李碧虹.新时期大学生感恩教育工作探讨[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
周慧(1984-),女,湖北黄冈人,湖北文理学院教师,助教,外国语言学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

课程教育研究Course Education Research综述·专著
27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