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立意方法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文立意方法谈
作文的考查形式不同,审题立意的方法也不尽相同。

从2012年高考的情况来看,作文的主要考查形式是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

下面,笔者分别谈谈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
的审题立意,期望能对同学们有所启发。

一、命题作文
1. “眼”透纸背,探究题目背后的深层含义
有些题目有字面含义也有深层含义,有本义也有比喻义和引申义,需从字面中挖掘出其内在的含义。

如2011年高考山东卷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

从现实意义的角度来看,“这世界需要你”中的“这世界”三个字具有现实的指示性,需要我们认识到“这世界”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具有怎样的特点,对这种世界的现状我们应持什么态度。

从人文素养的角度考虑,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会使考生所写的内容彰显强烈的人文特色。

题中的“你”,应该是一个泛化的概念,它并不囿于人的范畴。

换言之,写作对象“你”,
可以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个性鲜明的人,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如引领自己到达成功彼岸的理想和信念,鼓舞自己跨越人生困境的勇气和信心,支撑自己战胜惰性的意志和毅
力等等。

2. 理清关系
有些题目是关系型的命题或话题,其关系可能是并列、条件和选择等,审题时需把关系辨析清楚。

如2012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忧与爱”。

“忧”是一种社会责任,历史使命,有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生活、家庭、社会就会充满爱。

“忧”中要有“爱”,“爱”中又要有“忧”,要写出“忧与爱”的逻辑关系。

先有“忧”后有“爱”,“爱”从“忧”中来,这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题,两者不可偏废。

如果只注意了其一或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谈理想,再谈实践,不花笔墨揭示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导致偏离题意。

3. 把握题目的关键词
每一个命题都有一个写作的重心,把握关键词才能“命中靶心”。

特别是短语或词组
形式的作文题,到底以哪个词作为写作重点,尤其要慎重。

如2011年高考江苏卷作文题“拒绝平庸”。

这个题目的关键词是“拒绝”,写作重心应在“拒绝”上。

如果忽视“拒绝”二字,只就“平庸”二字做文章,那么,无论文章如何情深意切,也会成为偏题离题之作而被打入冷宫。

二、材料作文
1. 关键词句法
为了降低材料作文的审题难度,命题人会在材料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点睛之笔”。

这些“点睛之笔”就是关键词句。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材料的主旨。

因此,可将其作为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评议性语句。

如2012年高考天津卷作文题中的材料“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考生在审题的时候,应抓住这句话,以此作为审题立意的突破口。

2. 主旨领悟法
毕竟,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给出“文眼”的情况较少。

所以,一定要仔细研读,准确领悟材料的主旨。

如2012年高考江西卷作文题中的材料:“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没有什么,要想到你拥有什么;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你拥有什么,要想到你没有什么。


这个题目指向两个重要的哲学范畴:“有”和“无”。

这也是人类存在的两种基本处境,它看似抽象,其实与现实有着多重契合。

因此可以将其拆分为多个子话题,如成与败、得与失、顺与逆等等。

题目中的“没有”和“拥有”是广义的,抽象的,构思时要把它们转化为狭义的,具体的。

例如,第一个分句中的“没有”可具化为金钱、权势、名利、优越的工作、富裕的生活等;“拥有”可具化为健康、亲情、友情、广博的学识、高雅的情操等;第二个分句的“拥有”和“没有”则与第一个分句中的“没有”和“拥有”刚好相反。

通过这样的解读,就
可以抓住材料的本质进行写作了。

3. 多向辐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较松散,常常会出现许多人和事,根本就没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这时候,就要对每个段落的内容逐一梳理,从不同角度进行多元立意。

如2012年
高考全国新课标卷的作文题。

面对考题,大多数考生选择关注修船工的品质,其实亦可从船主入手来思考。

当船主的儿子获救后,船主并没有隐瞒情况,而是以重金感谢修船工,体现了船主的知恩图报。

船主的这种精神也是难能可贵的,相较于当今社会中那些
得到别人帮助却反咬一口的行为,更加值得提倡。

所以,考生也可以写“知恩图报”“感恩”等话题。

另外,该题目体现了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如果修船工不去补船上的小洞,那么船主的儿子就会丢掉生命,船主就会伤悲。

所以,社会上的任何事都是有联系的,考生可以写“联系”这个话题。

另外,还有由果溯因法、寓意揭示法等等。

考生要根据材料的性质,灵活地运用以上方法,确定最佳立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