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上枢密韩太尉书》中考练习试卷(2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随州)
阅读《上枢密韩太尉书》一文,回答8~13题.(14分)
上枢密韩太尉书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
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
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
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
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文者气.()之所形也
②称.()其气之小大
③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
④恣.()观终南、嵩、华之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A.思之.至深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D.甚矣,汝之.不惠
10.结合文意翻译下面句子。
(2分)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译句:
11.这篇以议论为主的书信体文章谈论的中心话题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明的主要观点是。
(2分)
1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养气”的两条途径,其中一条途径是,另一条途径是,并强调自己特别重视通过的途径来“养气”“治文".(2分)
13.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联系全文看,你认为他的目的能达到吗?为什么?(2分)
答案:
8.①指人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
(意近即可)②相当,配合③显现,(表达)。
④无拘束。
9.B10.如不先养气,只是学作文,文章是写不好的,而气可以通过修养获得。
11.为文与养气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
12.加强内在修养丰富外在阅历丰富外在阅历13.示例:作者“求见”的目的能够达到。
因为文章能以恳切的言辞、真挚的感情打动人,以卓越的见识、非凡的才华吸引人,以正当的理由、严密的推论说服人。
(2004·昆明)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
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史事。
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
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节选自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
1.结合句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故愿得观贤人之光濯( ) B.闻一言以自壮()
C.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 D.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 )
2.请从文中摘出表明作者见解的一句:
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答:
4.读完这段文字,请联系全文说说,苏辙的这番慷慨陈词能否打动太尉,为什么?
1.A希望 B勉励 C景象 D从前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3.译:太尉(您)如果认为我可以教育就请(您)屈尊教导我,那就太幸运了。
4.能。
“书”中言辞恳切,感情真挚,表现出苏辙虽然年轻,但才华不凡,勇气超群,颇有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