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候的军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时候的军衔
宋代的军制太复杂了,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着里我们只谈中央军(禁军)。
禁军是中央军,分别隶属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
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
每都100人。
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正、副指挥命及都虞侯;军正、副指挥及都虞侯,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都头(马军称副兵马使),都以下有军头、十将、将、虞侯、承局、押官。
这些都是正真的军职不是表示官员等级、确定品位和俸禄而无实际职掌的虚衔,如太尉、通侍大夫、忠训郎等宋朝实行“以文制武”,枢密院使和枢密院副使多由文人担任,真宗以后,以文官任统兵官,督率武将,渐成惯例;安抚使、经略安抚使由文官担任,武将担任都部署(都总管)、副都部署、部署(总管)、副部署、钤辖、巡检、都监,号为将官,领兵马,受指挥。
宋朝的建国兵力部署“守内虚外”,但在熙宁年后首都驻军减少。
================================
北宋的官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复杂、最混乱、最让人难以琢磨的一套官制系统,难住了多少票英雄汉已不计其数。
其军官名目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
在下不才,仅凭一知半解小议一下,见笑诸君。
北宋开国,鉴于五代战乱相寻、武将夺权、藩镇割据蔚然成风。
那时侯,节度使就是半个皇帝,弄好了称帝,弄不好也能称王,实在弄得太糟了被人兼并了那是你没能耐。
宋朝开国后,决策层就致力于结束这种混乱局面。
于是,先通过一系列手段将节度使的权力化为乌有,再将禁军里有威望的大将派到地方当节度使。
将地方精锐收归中央,建立起一支强大精锐的禁军,直接由皇帝统辖。
地方只有老弱残兵供官府差使,称为厢军。
这么一来,节度使成了空壳子,厢军都是老弱病残,地方上闹不起来了。
禁军归皇帝统辖,轮流驻防京师,将领也要轮换,“山转水也转”,京城也闹不起来了。
这些其实大家都知道,我还是说正题吧-----北宋军官。
由于复杂到了一定程度了,我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说,只好随意说,说到哪算哪。
★节度使、观察使、防御使、团练使、刺史
这些从前的封疆大吏级的人物如今全是闲散人等,如果他没有其他官衔职务的话,那他就是不干事光拿钱的主了。
而且很多都是遥领,即不到所在的地方赴任。
如宋初崔彦进开始是果州团练使,果州在四川,而四川当时还不是宋朝的领土,因为他在禁军中有职务,所以就在禁军中工作。
后来崔彦进官做大了,宋辽满城之战得胜后,他因功升任河阳三称节度使,这个藩镇在孟州。
可他还有个实际职务“关南都部署”,任职地在河北高阳一带,所以他实际是在那里任职。
刺史本来是一州之长官,但到了宋朝,知州才是真正的州行政长官,刺史也只是个标示资望军功的虚衔。
后来,节度使也不仅限于武官。
宰相罢免之后一般给个节度使,如赵普两次被罢免后的都被授以节度使。
枢密使罢免后有时也给节度使,如吴廷祚罢枢密使,授雄武军节度使。
将宋朝藩镇军号大致列一下:
镇州成德军、潞州昭义军、云州大同军、晋州建雄军、沧州横海
军、定州义武军、朔州振武军、大名府天雄军、滑州义成军、郓州天平军、兖州泰宁军、徐州武宁军、曹州彰信军、寿州忠正军、庐州保信军、陈州镇安军、杭州宁海军、夏州定难军、延州彰武军、秦州雄武军、邠州静难军、泾州彰化军、华州镇国军、同州定国军、河中府护国军、陕州保义军、邓州武胜军、许州忠武军、夔州宁江军、朗州武平军、福州威武军、桂州静江军、洪州镇南军、潭州武安军、京兆府永兴军、青州镇海军、相州彰德军、鄜州保大军、耀州感德军、凤翔府凤翔军、府州永安军、随州崇信军、金州昭化军、应天府归德军、遂州武信军、广州清海军、邕州建武军、邢州安国军、齐州兴德军、丰州天德军、新州威塞军、灵州朔方军、江陵府荆南(无军号)、襄州山南东道(同前)、兴元府山南西道(同前)、孟州河阳三城(同前)、成都府剑南西川(同前)、太原府河东(同前)、扬州淮南(同前)
★环卫官左右卫、骁卫、武卫、威卫、领军卫、金吾卫、监门卫、千牛卫上将军、大将军、将军唐朝的十六卫,到了宋朝也成了虚衔。
一般被授以环卫官的有这么几种人:
1、从藩镇退下来的节度使,一般授以环卫大将军、或上将军。
如武行德、杨廷璋等。
2、被贬的将官。
如曹彬,歧沟关败后就去天平节度使衔,绶环卫官。
3、统一战争俘虏来的小国国君。
如湖南周保权,入宋后封为右千牛卫大将军。
4、驸马、国舅一类的人。
如王承衍,王审琦的长子,封左卫大将军,又将公主下嫁与他,这也是杯酒释兵权时承诺的婚约。
★禁军三衙禁军为北宋时期的正规军队,包括皇帝亲兵。
集中于京师,有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号。
也曾屯驻,驻泊、就粮于各地,是人数最多、素质最好、武备精良的军种。
分别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步军司三衙统属。
捧日等军又以兵力情况分为厢、军、指挥、都四级编制。
后又特立粮禁兵,常戍地方。
殿前、侍卫亲军马军、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侯,各营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指挥使、副指挥使。
殿前、侍卫步军、侍卫马军都指挥使是禁军大将,品级从二品,俗称分别为“殿帅”、“步帅”、“马帅”。
大家应该都知道高俅吧?他就是“检校太尉兼殿前都指挥使”,被称为“高太尉”或“高殿帅”。
三衙武帅在平时分掌禁军,但无权调遣。
枢密院和三衙分掌“发兵之权”和“握兵之权”,互相牵制。
宋初杯酒释兵权就是针对这些禁军高官而来,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等人不但是禁军大将、大藩节度、翊戴功臣,而且在禁军中威望极高,这自然是一大隐患。
三衙的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一个是从四品,一个是正五品,为三衙长官的辅助。
另外还有分支编制序列:
各厢、各军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
各指挥的指挥使、副指挥使
各都的都校
★横班
皇城、客省、引进、四方馆,东西上阁门使(从五)、副使(正六)、宣赞舍人、祉侯。
皇城以下诸司使皇城
、洛苑、右骐骥、尚食、左骐骥、御厨、内藏库军器、左藏、仪鸾、南作坊、弓箭库、北作坊、衣库、庄宅、六宅、文思、东作坊、内苑、牛羊、如京、东绫锦香药、崇仪、榷易、西京左、右藏、毡毯这类武官名目最滥,好象什么东西加个“使”字就是官。
什么六宅使、尚食使……
不过宋朝有很多大将甚至名将就是作这类官时扬名立万的。
如六宅使李继隆,满城一战成名。
崇仪使尹继伦,徐河之战杀败了不可战胜的耶律休哥,还给他手臂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伤疤,从而赢得“黑面大王”这一绰号,辽兵闻之丧胆。
★武散官
骠骑大将军(从一品)、辅国大将军(正二)、镇军大将军(从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品上阶)、壮武将军(正四下)、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下)、定远将军(正五上)、宁远将军(正五下)、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军(从五下)、是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下)、振威校尉(从六上)、振武副尉(从六下)、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下)、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下)、宣节校尉(正八上)、宣节副尉(正八下)、御侮校尉(从八上)、御侮副尉(从八下)、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下)、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尉(从九下)
这些是标示品级的阶官,无实际职掌。
★驻防禁军统帅
巡检、都部署(都总管)、部署、钤辖、经略安抚使。
宋初,有“巡检”之名,是边防军统帅。
如郭进以名州防御使(虚)充西山巡检(实),牵制北汉势力。
不过这个“巡检”,顾名思义,也并不是全权统帅,而只是掌握巡查边防之责。
后来,北方的辽兵成了重大隐患。
宋朝在河北、山西(当时称河东)的驻扎的禁军激增,但是经常因为没有统一的指挥而屡屡打败仗。
后来,宋太宗在河北、山西建立“行营”,置行营都部署统辖一个地域的驻军,又以部署、兵马钤辖为分权达到一定的牵制作用。
如潘美以忠武军节度使(遥领)任三交驻泊都部署,杨业以代州刺史任三交驻泊部署。
一个总权,一个分权。
三交行营在太原之北,是整个河东地区军队的总司令部。
都部署相当于军区司令,部署相当于军分区司令。
又如傅潜任镇、定、高阳关都部署(三个军区的总司令!),张昭允任都钤辖,有点军区参谋长一类的性质。
都部署在宋英宗即位后改为都总管,因为英宗讳“赵曙”,与部署的“署”同音,要避讳。
仁宗时,西夏李元昊(赵元昊)搅得宋朝西北鸡犬不宁。
于是宋廷将陕西路(“路”是宋的行政单位,相当于省)分成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后增熙河、兰会两路),各设经略安抚司,分别置于延州、庆州、泾州、秦州,并以当地知州兼任经略安抚使。
经略安抚司下面也有行营,设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都部署、副都部署,受经略安抚使节制。
不过,经略安抚使权力很大,自然不能让武
将来做,所以,四路经略全部是文臣,如范仲淹、韩琦、庞籍等。
武将一般都做行营正副职,如葛怀敏为泾原副都部署。
宋朝的地方大帅,全部用文臣来担任,用武将为其副。
★王安石改革军制,地方用置将法。
废除更戍法,使禁兵不再轮调,而于诸路设军区之固定编制,配以将领统领之。
全国总计九十二将,外加配属于京师附近的其馀独立的马步军指挥所,共有一百一十七个基本战术单位。
而在配置军区的同时,作战组织与部队建制随之进行调整,由上至下为军、将、部、队四级。
前述之将即属于于其中第二级,其指挥称将,地位相当于旧制的都监,所辖兵力在后方如东南地区约为三千人左右,一些重点或前线边境地区如宋夏、宋辽边境等地则可达六七千乃至万馀人之间,相当于二十世纪的旅级乃至于师级单位。
凡诸路将各置副一人,东南兵三千人以下唯置单将。
将副都佩有调兵的虎符。
另外,将以上等级指挥官有权举护明习兵法的人(即使是布衣)充任本部参谋。
在将之下,又置有部与队两级。
部者,营也,每部编制视兵种不同,约在三至五百人之间。
一般马军一营三百、步军一营四至五百,其指挥为部将。
部之下则为队,辖五十人,指挥为队将,队以下每十人为一火,指挥为押队使臣,但一般以队为最基本的战斗编制。
将以上的级别便称为军,长官为统制,所辖将领数随地区不等。
譬如全国九十二将中,泾原路有十一将,延路九将,环庆路八将,秦凤路五将,熙河路九将,以上五路便有四十二将,总计三十馀万人部属于西北宋夏边境军区,为对西夏战役的主力。
严格说来,统制亦非正式官名,此职于旧制中称都钤辖,为路级常设统兵机构,一般而言,每路设一钤辖司,长官为都钤辖。
于军区内实施职能时即称都钤辖,于领兵出战时则称为统制。
★枢密
这是宋朝最高的军事机构。
枢密使(或知枢密院)、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签署(书)枢密院事、枢密都承旨。
这些都是文职。
枢密院总掌全国军务。
枢密使,从一品,是执政官,地位仅次于宰相。
宰相与枢密使分掌文武二柄,权位极重。
枢密使、枢密副使这样的高官一般来说是由文官来担任的,不过也有武将。
比较著名的有曹彬、王德用、狄青。
===========================
宋代的武官官衔:
武将,武阶官就相当于上校、上尉之类,而差遣则相当于军长、团长之类。
研究宋代官制,就必须分清楚什么是阶官,什么差遣。
宋朝的传统是“重阶不重品”,所以我们先介绍一下阶官。
太尉 1 正二品
通侍大夫 2 正五品
正侍大夫 3 正五品
宣正大夫 4 正五品
履正大夫 5 正五品
中侍大夫 7 正五品中亮大夫 8 从五品中卫大夫 9 从五品翊卫大夫 10 从五品亲卫大夫 11 从五品拱卫大夫 12 从六品左武大夫 13 从六品右武大夫 14 从六品以上为横行十三阶。
武功大夫 15 正七品武德大夫 16 正七品武显大夫 17 正七品武节大夫 18 正七品武略大夫 19 正七品
武义大夫 21 正七品
武翼大夫 22 正七品
从武翼大夫至武功大夫为诸司正使正侍郎 23 从七品
宣正郎 24 从七品
履正郎 25 从七品
协忠郎 26 从七品
中侍郎 27 从七品
中亮郎 28 从七品
中卫郎 29 从七品
翊卫郎 30 从七品
亲卫郎 31 从七品
拱卫郎 32 从七品
左武郎 33 从七品
从右武郎至中侍郎为横行副使,一般不作升迁之必经梯级。
武功郎 35 从七品
武德郎 36 从七品
武显郎 37 从七品
武节郎 38 从七品
武略郎 39 从七品
武经郎 40 从七品
武义郎 41 从七品
武翼郎 42 从七品
从武翼郎至武功郎为诸司副使,能双转
敦武郎 43 正八品
修武郎 44 正八品
从修武郎到敦武郎为大使臣
从义郎 45 从八品
忠训郎 47 正九品
忠翊郎 48 正九品
成忠郎 49 正九品
保义郎 50 正九品
承节郎 51 从九品
承信郎 52 正九品
骠骑大将军从一辅国大将军正二上镇国大将军正二冠军大将军正三上怀化大将军正三云麾将军从三上归德将军从三忠武将军正四上壮武将军正四
宣威将军从四上明威将军从四定远将军正五上
宁远将军正五游骑将军从五上游击将从五
昭武校尉正六上昭武副尉正六振威校尉从六上
振威副尉从六致果校尉正七上致果副尉正七
翊麾校尉从七上翊麾副尉从七宣节校尉正八上
宣节副尉正八御武校尉从八上御武副尉从八
仁勇校尉正九上仁勇副尉正九陪戎校尉从九上陪戎副卫从九
=====================
宋于出师作战时选拔一人为都统制,总辖诸将。
至南宋建炎初设置御营司都统制,始为职官名。
又有统制、同统制、副统制等。
见《宋史·职官志七》。
统制只是一个职官,不表示级别,没法对应具体军衔,只是在出师作战时才设置,相当于作战部队总司令。
相当于现在的师旅级军官,对照军衔为大校。
相当于现在的师长。
宋朝(960一1279)是在结束唐末五代割据纷争基础上重建的统一王朝,分北宋和南宋两个历史阶段。
其军制奠定于北宋初年,南宋相承,但又有差异。
北宋开国后,赵匡胤为矫治前代将帅拥兵自重、割据分裂之弊,即进行军制改革。
采取兵权集中于皇帝,臣僚分揽军政,中央萃集精兵,更番戍守边城要地.抑制将权,以文治武,内外相制,守内虚外等改革措施,对强化中央集权,开创宋代基业,起了积极作用。
但其后继者奉此为基本国策,遵从不变,则又导致了冗兵坐食,战力积弱,国势日衰,致使两末百万兵将,在与辽、西夏、金的抗衡中屡遭失败,最终为起于漠北的元朝所灭。
军事领导体制宋朝军队的建立、调动和指挥大权由皇帝直接掌握。
其下军权三分,“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宋史·职官二》)。
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关,掌管军政、军令,制定战略决策等事。
正副长官为枢密使、枢密副使,或称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
一般由文官担任,依次宰相,却与宰相对持文武二柄。
南宋中期,规定宰相兼抠密位为定制。
三衙,即殿前都指挥使司(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
军都指挥使司(侍卫步军司),为中央军事指挥机关。
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等武帅,分统全国禁军和厢军,其地位低于枢密院长官。
率(帅)臣是禁军出师征战或戊时临时委任的统军大帅,官名为都部署(后改名都总管)、钤辖、都监等,统领当地分屑三衙禁军,事毕则罢*后又子路或州、府设经略安抚使、经略快、安抚使等职为率臣,兼管较大地区军民内政,由文臣任正职,武将任副职。
军事行动一般须奉命于皇帝、宰相和枢密院。
枢密院、三衙、率臣,职权分割,上下相维,使军权高度集中于皇帝。
此外,尚书省还没有兵部,主要掌管仪仗、武举、兵器、马政、地图等军务事宜,兼学厢军、乡兵、土军、蔷兵、边境少数民族首领的官封与承袭等。
兵役制度宋朝主要实行募兵制。
招募对象多为灾荒饥民,并实行灾年招募饥民为兵的养兵制度。
此外,还鼓励营伍子弟接替父兄当兵,或以罪犯充军,兵源缺乏时,也抓民为军。
一经应募,终身为伍。
北宋规定,诸路募兵由长吏或都监施行,以“兵样”或“木挺”为标准,选壮健者充禁军,其短弱者充厢军。
新兵入伍,即在脸部或手臂刺字,以标明军号,故招募又称招刺。
其家属可随住军营。
宋军实行拣选制度,每年春秋按上、中、下3等标准进行训练考核,壮健有武技者,可由厢军升禁军,武技出众者,优给赏物,可补阙阶官。
武技不及下等者,马军降为步军,又不及降为厢军。
老弱者或陈低级别,或削除军籍,或降充“剩员”和供军中杂役。
禁军、厢军以及土军,一般60岁退役,其衣粮供给减半。
阵亡军士家眷有抚恤,伤残也有安置的规定。
武官制度宋朝武官有阶官和军职之别。
武阶官是表示官员等级、确定品位和俸禄而无实际职掌的虚衔,如大尉、通侍大夫、忠训郎等,其升迁称“转官”或“转资”。
军职为官员治卑的实职,如侍卫马军都指挥使、都虞候、副兵马使、统制、统领、正将、部将等,其升迁称“转阶级”。
禁军、厢军的军官称渭:三衙长官至厢都指挥使称都校,军都指挥使全都头称将校,军头币押官称节级。
都校升迁无定序,将校和节级升迁,通常3年一次。
军职升迁的同时.阶官也随之升理
相应品位。
节级内的升迁,多以军功、武技或分绩为条件。
宋朝初级武官的来源,大部从有战功的军士巾提升;少数通过武学培养和武举选任。
武学学员来自末授职的使臣、荫补子弟、京官保荐的平民。
学习诸家兵法、历代战例及骑射等武艺。
武学、武举3年一试,合格者按等第授官,武学不合格者,续学次年再试,三试不合格者除其籍。
宋朝还在中央设十六卫官衔,如左右金吾卫的上将军、大将军、将军等,称“环卫官”。
无职权,无定额,多为武臣赠典,用以安置升了官又被撤去实职的部校和将校。
通常都校授上将军或大将军,将校授将军,中郎将、即将。
遇有战事,往往从环卫宵中选任都统制、统制等主将。
军官的军俸,包括俸禄、职钱及各种名目的赠给、赏赐和补助。
其俸禄按阶官等级领取料钱、月粮、春冬衣,职钱按差遣的实职每月领取钱、粮;赠给、赏赐相补助,有的固定不变,有的不定时、不定量,但均按阶官或军职等第发给。
宋朝建有武官致仕制度。
都校、将校一股年满70为致仕(退休)期,或授环卫官致仕,或授宫观致仕,或带职致仕,皆升转一官。
俸禄多为半结,部分有战功的可领全俸。
十将至押官,年65减充剩员,70退役,其衣粮亦各得原来之半。
通信及后勤供应制度宋朝军事通信,主要由设于全国要道的急脚递或马递铺担任。
凡有军令公文,递铺兵乘马接力传送,规定日行四五百里,昼夜兼程,不得误期。
传令的凭信有银牌、铜牌,木契,传信牌等。
通常银牌为皇帝的凭信,铜牌为枢密院发兵凭倍,木契、传信牌为诸路主将发兵凭信。
凭信须与传输的文件相符才能发兵。
为保守秘密,还有“字验”规定,即战前制定常规事若干条,每条配一字作暗号,置于传信牌中,即使传信牌落入敌手,也不致泄密。
宋军后勤供应,主要是粮食、兵器及战马。
粮食实行定仓供应制度,统一实施。
兵器以冷兵器为主,火药兵器为辅,由首都及重要州府设置的兵器工厂,按照军器监设计因式、规格、用料标准等统一制作。
造好的
兵器送交兵部各库,遵枢密院命令发放。
战马主要从西北及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购买,其次内监牧饲养。
南宋时,因陕西丧失,军马缺编较其。
后勤运输主要是水运及陆路车运,战时则大量征调民夫和畜力运输。
武装力量体制和军队编制宋朝武装力量主要由禁军、厢军、乡兵、蕃兵构成,此外,还有土军和弓手。
禁军是中央军。
包括皇帝宿卫军和征战戊守部队,分别隶属三衙。
其任务是卫皇宫、守京师、备征战和屯戍边郡、要地。
有步军印马军两个兵种,水军和炮军附属于步军。
其编制为厢、军、营(指挥)、都4级。
厢辖10军,军辖5营,营辖5都。
每都100人。
各级统兵官分别为:厢都指挥使;军都指挥使、军都虞候,指挥使、副指挥使;都头(马军称军使)、副部头(马军称副兵马使)。
指挥(营)是禁军基本的建制单位,调动、屯戍和作战,常以此计算兵力。
为防止武将叛乱,禁军在兵力部署上,大致一半守京畿,一半戊诸郡,京城与畿辅兵力亦大致平衡,以便内外相制。
同时实行“更戊法”,畿辅与诸州禁军定期更换驻地,以使兵不识将,将无专兵。
厢军属地方军。
名为常备军,实是各州府和某些中央机构的杂役兵。
受州府和某些中央机关统管,总隶于侍卫马罕司、侍卫步车司。
主要任务是筑城、制作兵器、修路建桥、运粮垦荒以及官员的侍卫、迎送等.一般无训练、作战任务。
有步军和马军两个兵种,编制分军、指挥、都3级,统兵官与禁军同。
乡兵也称民兵。
是按户籍丁壮比例抽选或募集土人组成的地方民众武装。
平时不脱离生产,农闲集结训练。
担负修城、运粮、捕盗或协同禁军守边等任务。
各地乡兵名目很多,编制亦不统一,或按指挥、都,或按甲、队,或按都保、大保、保的序列编成,最多之时,陕西、河北、河东谙路总数达42万余人。
蕃兵是北宋西北部边防军。
由陕西、河东与西夏接壤地区的羌人熟户部族军组成。
诸部族首领被封军职.率部族军戍守边境。
其编制因族而异,或按部族、性、族,或按族、标、队,至神宗时才统一采
用指挥、都的编制。
土军和弓手属地方治安部队。
由巡检相县尉统辖。
土军为神宗时所设,隶属各地巡检司;原为吏役,轮差民丁充当,后改为雇募民丁,隶属于各地县尉司。
土军和弓手人数不多,通常采用都一级编制。
宋神宗时,为增强国防力量,曾推行王安石改革军制的新法,主要有省兵法、将兵法、保甲法和保马法。
省兵法,即简编并营,裁汰老弱、冗兵。
将兵法,即改变更戊制造成的兵将分离,使武将对所部有统御川随和指挥作战之权。
于全国诸路(四川除外)设置100 多个将,每将统兵数干,以禁军若干指挥为主,与蕃兵、乡兵等混合编组而成;统兵官称正将、副将,置将统领的禁军称系将禁军;各地不隶于将的称不系将禁军,地位次之。
驻守京城的禁军又称在京禁军。
不系将禁军与在京禁军均保留原有编制;系将禁军在京禁将、部:队3级编记,一队50人。
后又在将之上设军,以统制、统领为正副长官。
保甲法,是对乡兵制度的改革,即在全国按户2丁取1充当保甲,5户为1小保,25户为1大保,定期习学武艺,夜间轮流巡警。
其中,凡是经严格训练的乡兵,成为禁军的辅助力量,少数还被升为禁军。
保甲法,即在推行保甲法的基础上,改牧监养马为保甲养马,以扩大军马来源,增强军队战斗力。
南宋军队变化较大。
初期,北方禁军主力大部溃散,重新编组的中央军;称屯驻大兵,南方各地的系将和不系将禁军虽保留原番号和建制,但已不是主力,而降为与厢军相类的杂役兵。
南方厢军沿北宋旧制,专供杂役.不事征战。
乡兵名目繁多,在与金、元抗伤中发挥过一定作用。
善兵因陕西的陷落,事实上已不存在。
屯驻大兵的番号几经更易,初为御营军、东京留守司军、陕西军3支大军,后统改为行营护军,分前、后、左、右、中5支大军。
绍兴十一年(1141)又改为御前诸军,以示直属皇帝,并受枢密院管辖,不隶三衙。
至中期,先后在长江和川陕交界设置10支彻前诸军,其统兵官为都统制和副都统制。
三衙长官职权降低,与10都统制大致平级,各统率1支大军,负责守卫首都临安(今杭州)和建康府(今南京),事实上也是屯驻大兵。
这13支屯驻大兵,均按军、将、部、队序列编成,其统兵官分别为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