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北省承德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中试卷(含
解析)
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42题,共计63分)
1. “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
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
”关于这首古诗,下列表达最准确的是
A. 说明当时贫富悬殊、土地兼并严重
B. 揭示当时赋税徭役沉重的历史事实
C. 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农业和商业状况
D. 可以以诗证史,了解当时社会情况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古诗描写的是当时贫富悬殊,但是没涉及到土地兼并,所以排除A;由“苗疏税多不得食”可知,当时的赋税沉重,但是不能反映出徭役的沉重,所以排除B;C说法绝对,排除。
通过诗的描写,可以了解当时社会的情况,所以答案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发展情况
2.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往日本国”,随船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
该史料反映了宋代
A. 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 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 “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 “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D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市舶司”体现了官府对海外贸易的监管,故A选项错误;“泉州客商李充”并不代表官方,故无法体现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故B选项错误;“朝贡”
贸易,是指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材料未涉及这种贸易体制,且宋代之前就有“朝贡”贸易,故C选项错误;宋代“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其交往对象也包含日本,材料也能够体现这种贸易,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3. 徐光启《农政全书》载,“今北土之吉贝(棉花)贱而布贵,南方反是:吉贝则泛舟而鬻诸南,布则泛舟而鬻诸北”。
这说明当时
A. 商业是棉纺织发展的前提
B. 商人买贱卖贵伤害了农业
C. 北方农业生产比南方发达
D. 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手工业发展是商业发展的前提,A颠倒了因果关系;材料未体现农业发展受到伤害,棉花的种植是农业发展的表现,排除B;宋代以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农业比北方发达,排除C;从材料可以看出北方为南方手工业提供原材料,而南方是通过生产加工然后到北方销售成品,这体现了南方经济较北方更有优势,D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商品经济发展
4. 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
A. 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
B. 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
C. 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
D. 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题中材料表述了陕、甘、蒙等地的皮毛被贩运到天津制成了皮制品销售到内地。
这正是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表现。
本题选A。
B、C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D项表述错
误。
中国农村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而不是天津开埠后。
天津是在1860年《北京条约》中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
【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农村经济商品化。
5.下列图中五条曲线反映了1840—1956年间我国五种经济形态的
发展变化情况,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经济形态①在■中国近代虽然逐渐解体,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B. 经济形态③对近代中国起到了“破坏”和“建设”双重作用
C. 经济形态②③④⑤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D. 经济形态⑤反映近代中国发展的主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经济形态1在20世纪初期以前占据主导地位但后期逐渐解体,结束于1952年土地改革,是自然经济。
经济形态2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结束于民国建立,可判断为洋务经济。
经济形态3兴起于1840年,结束于1949年,且中间有曲折,可以判断为外国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形态4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20世纪20年代达到最高峰,以后逐渐萎缩,结束于1956年,可判断为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经济形态5兴起于1927年,40年代达到最高峰,结束于1952年,可判断为官僚资本主义经济。
判断出哪种经济形态,再对比选项,可
得出答案。
D项反映近代中国发展主流的应该是民族资本主义,而不是官僚资本主义。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形态
点评:本题考查形式同第8题,同样采用曲线图,考查近代中国五种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具有极高的概括性。
要求考生对近代中国各种经济形态的发展趋势有清晰的认识。
6.188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
这反映出张謇
A. 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B. 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C. 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D. 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答案】B
【解析】
【详解】“状元实业家”发出的“舍身喂虎”的感叹,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农抑商意识,体现了“实业救国”精神与“重农抑商”传统的冲突。
故答案为B项。
张謇的这种看法不是对工商业发展前景的悲观,排除A项;舍身喂虎并不是指民族工业之间的竞争,排除C项;民族实业家是以实业救国为己任,排除D项。
【点睛】近代民族危机严重,实业家们通过兴办实业报效国家。
但是在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下,兴办现代实业受到重重地阻力,包括自身观念的改变。
材料即体现了实业家排除一切困难,为民族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的精神。
7.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 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 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 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 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图表反映出在一五计划期间中国的工业指标增长率要远远高于美国和英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很薄弱,所以发展速度较快。
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考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一五计划
8. 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全部农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A. 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 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 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初期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记忆与理解能力。
1953年10月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已经恢复完成,所以A项错误。
B项为无关项,粮食的统购统销与政权建设无关。
D项也是无关项。
1953年至1956年是中国三大改造时期,材料中内容正是这个时期的现象反映,C项内容符合改造时期的内容,故答案选择C项。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农业的公有制的改造
9.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A. 作者极力推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B. 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C. 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
D. 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据材料“包产到户……被丢进了垃圾捅,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故B正确。
当时人民公社化运动还未开始,故A错误。
材料主旨不在于“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经济发展要求,故C排除。
当时农业合作化运动已经完成,故D 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农业合作化与包产到户【名师点睛】包产到户最早出现在1956年浙江省温州地区永嘉县。
1957年夏季,温州地区各县有1000个农业合作社实行了这种办法,但随后受到批判。
1978年春天,为了抗御旱灾,安徽省不少生产队也实行了包产到户,至1979年全省约有10%的生产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
同时,在贵州、四川、甘肃、内蒙古、河南等省、自治区的一些穷困生产队也实行了这种生产责任制。
最早恢复包产到户做法的是安徽凤阳县小岗生产大队(小岗村),这个村后来被高度评价为打响了改革开放的第一枪。
包产到户得到了邓小平和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支持。
10. 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来自各地的参观者普遍认为,人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潜力是无穷无尽的。
这
A. 显示出农业合作化运动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体现了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效率有一定作用
C. 反映了科学技术进步极大提高了粮食产量
D. 折射出人们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我们知道,1958年单位亩产量的惊人纪录是“浮夸风”的表现,并不符合当时的实际生产情况,农业合作化运动并不能正真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集体经营对提高生产率有作用,那作用也是有限的,并不可能出现“惊人”的结果。
在当时的中国关于农业科技方面并没有显著的科技成果和应用,故C项也是错误的;虽然数字虚假,含
水成分大,但反映出当时人民迫切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心态。
考点: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1.我国制订“二五计划”目标时,对粮、棉、钢铁产量的预定目标进行了反复修改,下表是从1955年夏到1956年夏的三次修改。
从中可以看出
A. 三个方案都是不可行的
B. 三个方案都是可行的
C. 第二个方案有冒进的倾向
D. 第三个方案过于保守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数据来看,第二个方案的预订目标增长率要求太高,具有冒进倾向,尤其是农业方面,基本不可能完成,第三个方案在一定程度上对第二个方案进行了纠正和调整。
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第一和第三方案有可行之处,排除;第二个方案目标太高,难以实现,排除B项;第三个方案是根据实际情况对第二个方案的纠正和调整,排除D项。
12.1962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 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指导思想
B. 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 “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D. 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
【答案】C
【解析】
【详解】1959年至1961年国民经济遭遇严重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至1965年底国民经济基本得以恢复,故答案为C项。
“左”倾错误并未彻底根除,排除A项;B 项发生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排除;农村生产关系没有发生根本变化,排除D项。
【点睛】中国共产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遭遇了50年代末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中央提出了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到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13.《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索》指出:“它将家庭经营引入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家庭经营只是其中一个层次,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断完善的关系。
它继承了合作化的结果,汲取了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的原则。
”这里“汲取中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又符合社会主义原则”分别指
A. 个体经营、集体经济
B. 精耕细作、平均主义
C. 协作经营、按劳分配
D. 小农经济、共同劳动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把握材料中的“集体经济”、“家庭经营”、“统和分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即可判断本题主要涉及农业的经营方式,分析选项,A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4.学者宋圭武在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说:“对中国发展而言,小岗村既是成功的,也是沉重的。
小岗村的成功主要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但小岗村的发展也是沉重的,也代表着一种‘小’和不足。
”该“不足”是指
A. 没有解决农村生产经营权
B. 没有形成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
C. 没有改变农村的生产关系
D. 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的面貌。
但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没有促进农村经济的规模发展。
故答案为D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排除A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公有制基础上进行的,排除B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部分和环节进行调整,排除C项。
【点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并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是发展乡镇企业、非农产业,个体经营的小生产方式也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
所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还在不断深化中,国家应当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不断发展和完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5.1981年底,经过调查研究,国家相关部门认为,扩大出口创汇存在三大问题:一是外贸垄断体制,二是产品质量低,三是出口亏损。
为解决这些问题,他们提出了若干建议,其中包括
A. 对国营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
B. 扩大外贸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C. 争取早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 在广东等省市设立经济特区
【答案】B
【解析】
材料中反映的外贸垄断体制,产品质量低,出口亏损等现象的出现,主要与当时中国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有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没有自主权,导致难以扩大出口创汇。
因此,对应的建议应是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故B项正确。
股份制改革是在1992年之后才实行
的,排除A项;中国1986年才提出“复关”,排除C项;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此时已经设立,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点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2)20世纪80年代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全面展开。
(3)对外开放经历了创办经济特区、开辟沿海开放城市、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等步骤。
(4)20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起来。
16.1979年7月,中国通过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80年代相继颁布《涉外经济合同法》《外资企业法》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等。
这些文件的发布
A. 表明中国已经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B. 主要是为了发展市场经济
C. 增强了政府对外开放政策的可信度
D. 巩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我国的对外开放。
题干列举的各项法律为我国在对外开放过程中与外商合资、经营等活动提供了规范,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表明政府推进对外开放的决心。
当时的中国刚刚实行改革开放,外界对此态度不明,制定这些法律可以减少外界疑虑,增强政府的可信度,能够有效吸引外资。
颁布这些法律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并非表明我国已经融入。
发展市场经济是最终目的,但题干只是强调完善对外开放的相关法律。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对外开放
【名师点睛】本题可以参照政治学科知识,我国的外商企业分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三种类型。
我国的外资企业立法是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而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的,至今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外资企业立法体系。
17.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
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
这表明我国
A. 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增强
B. 总体上已经迖到小康水平
C. 确立了社会生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
【答案】A
【解析】
材料信息“1992年,我国公有制经济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增长较快,国家直接管理的农业、工业、外贸等出口产品计划指标减少1/3,其中指令性计划指标减少近一半”说明了市场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高,故A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我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故B错误;我国是在2008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故C错误;中国实现与世界经济的全面接轨是在2001年加入世贸,故D错误。
【考点定位】新中国经济建设••新时期的经济建设•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改革开放新时期经济建设的认识,考查考生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时空意识、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
时空意识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核心素养之一,准确的时空意识是考生的基本历史素养。
本题是时间信息是“1992年”,由此时间可排除BCD三项,准确定位答案为A项。
18.下表所列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哪一组最具有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特征
A. A
B. B
C. C
D. D
【答案】A
【解析】
【详解】当时中苏关系友好,流行服饰中列宁装和苏联小说在50年代受到欢迎;流行语中“最可爱的人”是受抗美援朝战争的影响;文娱形式中扭秧歌受新中国成立前解放区文艺的影响。
故答案为A项。
唐装是新时期的流行服饰,“时间就是金钱”是80年代改革开放后确立的口号,看电视剧应该是80年代以后,排除B项;1966年文革开始后将“破四旧”作为文革的重要目标,军装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十分普遍,排除C项;上网兴起于90年代,阅读时装杂志和跳交谊舞应在改革开放后,排除D项。
19. 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表2显示了四川学者吴虞1918年在成都和1923年在北京时的消费情况。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此表可以证明
表2
A.当时北京的城市化水平比成都高 B.近代中国东西部商业发展部不平衡
C.吴虞到北京后消费结构有所变化 D.当时成都的享受型消费场所过少
【答案】C
【解析】
本题是历史研究方法题。
史学家傅斯年的观点是强调论从史出,史论不能超越史料而人为地拓宽、转变、拔高,表2仅仅是四川学者吴虞在成都和北京两地消费结构的对比变化,即选C项。
ABD三项都超越了史料,都违背了傅斯年的观点。
20.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
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这反映出当时
A.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
B. 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
C. 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D. 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
【答案】B
【解析】
广告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号召“思想日新”“谋卫生”,追求国家进步,反映出当时追求新思想已成为社会时尚,故答案为B项。
1913年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从时间上可排除A项;C项结论不符合史实,“成为国民共识”说法绝对,排除;材料所述只是个案,不能说明广告已经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排除D项。
【考点定位】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动荡中变化的近代社会生活
【名师点睛】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原因包括:外来文化的影响和中西文化的交融,如鸦片战争后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的传入;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和民主思潮的推动,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社会经济的发展,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等;政府政策的影响,如民国政府的“剪辫易服”和迫令放足等。
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在广告宣传中的体现,广告的成功,说明抓住了当时社会大众的心理,“精神日旺,思想日新”也反映出1913年即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之后追求新思想、追求进步的社会潮流。
21.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
上海与京津放映中
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在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说明上海作为制作中心但国产的电影却远远低于京津地区,结合上海是半殖民地外国企业交的税远低于民族企业,不难推断C正确。
题目要求问的是原因,AB 说法是现象。
D说法说“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体现了的应该是上海的比例更高,这不符合题目的比例,所以D排除掉。
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发展•国产电影的区域性分布
22. 据《中国报学史》统计,武昌起义胜利后半年内,全国报纸由100多家迅速发展到500多家,总销量达到4200万份。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们关心社会变革,希望了解世界变化
B. 《临时约法》规定有言论、出版等自由
C. 大力提倡白话文使阅读报纸的人数激增
D. 人们普遍赞成民主共和,反对君主专制
【答案】A
【解析】
此题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辛亥革命时期社会
变化以及报刊事业发展的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从材料中可知,从1911年10月至1912年4月报刊事业
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这一时期人们日益关心社会变革,因此A项正确;《临时约法》在
1912年3月以后才颁布,此时距武昌起义已近半年,因此不可能是主要原因,故排除B项;大力提倡白话
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而新文化运动是在1915年以后才开始的,故排除C项;D项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