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1)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
27
未来走向 • 日本政党政治中保守势力增强 • 民主化衰落 • 日本以政党政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28
日本政党制度
29
1、日本政党基本概况 2、政党制度基本情况 3、政党与代议机构的关系
A、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地位及其确定方式 B、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组织及其活动方式 C、政党在议会机构立法程序中的作用 4、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A、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及组阁方式 B、执政党执掌行政权的方式 C、在野党、参政党对政府的影响和作用
3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 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 ,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 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 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 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 内涵。
4
日本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农耕社会确立和统一民族 国家成立的弥生时代至大化改新时期。随着统一 国家政权的建立,日本开始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因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在受外来文化影 响较少的情况下,自成一体地发生和成长起来的 ,相对于其他许多大陆国家而言,日本的早期传 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产文化”,具有相当 强的“原生性”。这既是日本文化发展的第一阶 段,也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和组成部分之一。
37
c、两院关系
绝大部分议案需要两院表决一致才能形成国会决 议。 众议院拥有一定的优越权,体现在: 1、众院通过但参院否决的法案,如果众院再以三 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发、法案即可成立。 2、在预算审议、条约批准、首相选举中,两院不 一致且协议会协商无果后,众议院的选举结果即 作为国会的表决结果; 3、内阁不信任决议只有众院可以行使。
•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张走中间路线的公明党出现后,形成了 自民党对垒社会党、共产党、民社党、公明党的"一强四弱"的 模式,争夺无党派阶层的"浮动票",逐渐成为各政党的"角力场"。
25
多党联立时期
• 1993年是日本战后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号称“万年执政党”的自民党 因“金权政治”和“派阀争斗”丢失了长达38年的政权,被以日本新 党为首的八党联合政权取代,“五五年体制”最终崩溃,进入了旷日 持久的所谓“平成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政局动荡、党 派分化组合频繁,多党竞争加剧。10年间,首相换了7个,内阁9次改 组,除了共产党以外,几乎所有的政党都以不同的名义和方式参与组 阁。1996年以来,经过多轮选举后,自民党确立了新的“一党优位 制”,即以自民党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先后历经了“自-社-先”、 “自-自”、“自-自-公”、“自-公-保”以及“自-公”等联合政权的 框架形式。但是,自民党已很难获得稳定的多数,“优势政党”的地 位被相对削弱。在2003年11月,日本第43届众议院选举和2004年7月举 行的20届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与自民党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两党 包揽了两院90%以上的席位,初步形成了两党主导日本国内政治的发展 与政策走向的格局,与之相对照的是,民、和日共等左境艰难,每况
议员参选资格:参选众议员须年满25岁,参选 参议员须年满30岁。
选举规则:小选区制、地方选区制度与比例代 表制并立制度
36
众议员选举方法:全国分300个小选区,产生 300个席位,计算方法实行简单多数当选制;全 国划11个比例选区,产生180个议席,按政党得 票比例和候选人名单顺序分配议席。
参议员选举方法:全国按照行政区划分47个地 方选区产生146议席,剩余96席不分选区按得票 比进行分配。
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 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 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特征。
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 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 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 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 基础性的
11
在二战以后的在民主改革中,日本的神道思想 和民族主义的被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天皇集权、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专政体制 被废除,政教分离,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民主、 和平思想的传播,议会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的建立, 普选制的实行,这一切都有助于民主和平的政治文 化在日本的形成。至少在国家政治外交的层面,神 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大为削弱,不再发挥 主导性的作用。
5
6
7
8
9
10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作为复合型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 思潮,对日本民族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化、统一国家 的形成以及中央政权的建立,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不失为积 极的作用。但但日本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把“双刃剑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过分张扬和推崇,尤其是在国家 政治生活和政策理念的全面又使之自我异化,走向极端化、 沙文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扩张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 略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理念,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蒙蔽国 民,驱使国民为其侵略战争卖命的意识形态工具。由此可见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和政策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
一、日本的政治文化 二、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三、日本的政党制度
1
日本的政治文化
•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 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 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2
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 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 教文化。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 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30
5、政党与人事、司法及军队的关系 A、政党与国家人事制度的关系 B、政党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6、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A、政党与社会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的关系 B、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C、政党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31
1、日本政党基本概况
a. 革新政党和保守政党在1955年发生过一次突变。 b. 苏东解体以后呢,形成了一个政党泡沫化的一 个“井喷期” c. 自民党夺权三部曲 d. 009年大选,自民党彻底丢掉了政权 e. 日本向多党联合轮流执政方向发展已成为大势 所趋
12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思潮、民族心理 的深层,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仍然存在并有 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存在着 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多方面作用,不 应、也不可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不能不注意的是,冷战后在日本政治文化的 发展过程中,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似乎有了 新的发展和变化。
23
• 前日本首相西园寺(1849-1940)
• 裕仁天皇(1926-1989)
24
五五年体制时期
• 1955年10月,社会党左右两派实现政治统一,一个月后,保守 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成立自民党。在1958年5月众议院选举 中,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社会党成为最大的在野党。 以此为开端,进入了"保革对立"的"五五年体制"阶段,形成了具 有日本特色的"一党优位制"。它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多党制, 也不同于各种一党制,而是在多党制的条件下,自民党长期单 独掌握政权。自民党终能拥有超过半数的席位,社会党很难与 之抗衡。
21
• 大正天皇
22
战后60年来日本政党政治大体经历4个 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战后政党政治的恢复与重组
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颁布"人权指令",解除党禁 ,迎来了政党复兴的高潮。至1946年初,日本政治舞 台上出现了多党林立的纷繁局面。但是,战后初期政 党蜂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便开始消散。各种政 治势力经过分化、组合后开始向两极集聚,一个是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和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劳工 利益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社会党选择的是合法议会斗 争的道路,而共产党则与当局对抗,曾一度处于"非法 "地位。在战后首次选举中,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并联 合其他政党组阁,此时两大阵营间已经显露出"保革对 立"的态势。
。 愈下,对政策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6
"一党优位制"的重塑
• 2005年9月13日,日本举行43届众议院选举, 自民党赢得了296个席位,而执政联盟的席位 为327席,超过议席总数的2/3。这是自民党 时隔15年以后,重新赢得超过众议院半数的 席位,这将有助于自民党一系列的方针、政 策,预示着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两院均内设议长、副议长、常任委员长、秘书 长等领导职务;下设多个委员会分别负责特定 领域的事务; 另外设立两院协议会作为两院协调结构(各选 10名议员组成) 两院均设事务局和法制局作为辅助机构; 法官起诉委员会(两院各出10名议员组成) 法官弹劾法院(两院各出7名议员担任法官)
35
两院议员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任 期4年,到期全部重选,但首相有权提前解散 众院,议员任期随之结束,此规定被认为较能 忠实地反映民意,因而众院在国会中拥有较高 地位(众议院优越制);参议员任期6年,每3 年选一半议员;
19
米骚动
大正民主运动
20
• 第三阶段: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崩溃 阶段(1918—1932)
• 1918原敬内阁成立至1932年犬养毅内阁垮台是 日本进入所谓的”宪政之常道”的政党政治 阶段.随着1932年陆海军法西斯分子的枪声, 日本政党政治被轻而易举的取代,政党政治 的历史进程被法西斯专制政治所中断。
13
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4
• 日本是亚洲近代史上最早出现政党的国 家之一。现行政党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随着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 制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日本实行多党 制,但长期由一党执政。
15
近代日本政党政治的历史
•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875“爱国会”成立—1900藩阀与官僚 共同执政)
32
民主党党魁鸠山由纪夫站在显示民主党获 得席位的板前庆祝自己在大选中获得胜利
33
2、日本政党制度基本情况
a. 国会
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 。 具有提议修宪、选举首相、审议通过预决 算、批准条约、行使国政调查权;通过内 阁不信任案、罢免法官等权力。由众议院 和参议院构成,
34
b、两院制(众议院480席,参议院242席 )
16
• 1884年10月,自由党宣告解散。1890年 1月,大井宪太郎等重组 自由党,河野广中等组成大同俱乐部,板垣退助等组成爱国公 党。同年9月,三党联合组成立宪自由党,1891年改称自由党。 1896年,立宪改进党吸收几个小党改组成进步党。1898年6月,自 由党与进步党合并为宪政党,组成以大隈重信为首相、板垣退 助为内务大臣的“隈板内阁”,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 阁。宪政党执政约4个月,即因旧自由党系和旧进步党系争夺内阁 官位而发生分裂。旧自由党系继续使用宪政党的名称;旧进步 党系则改称宪政本党,后来又改组为宪政会。经过多次改组, 这两个政党分别嬗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两大资产阶级 保守党──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 随着隈板内阁的倒台, 日本政党政治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17
板 垣 退 助
后腾象二郎
18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1900的“桂圆时代”— 1918年一战结束)
这一时期是日本从官僚专制体制向政党内阁体制过渡 的时期。1901年6月至1913年2月伊藤派的西园寺公望 与山县派的桂太郎轮流执政,对此人们称之为“桂圆 时代”。大正民主运动是战前日本政党政治形成的主 要推动力,大正时期连续出现三次民主运动高潮,每 一次都把日本政治发展推到新高度,也把“桂圆时代 ”推向坟墓。1918年爆发的“米骚动”事件推动了日 本近代政党内阁制的建立
• 日本政党最早出现于明治维新后的自由民权运动时期。1874年1 月,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顺应新兴中小资产阶级反对藩阀专 政、要求政府设立民选议院的潮流,发起组织了爱国公党,但不久 解散。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成立立志社。1875年 2月又以 该社为基础成立爱国社(1880年 3月改称国会期成同盟)。19世纪 80年代初,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衰落,中小资产阶级从宣传请 愿活动转入组党活动,以准备在开设国会后参政。1881年10月, 国会期成同盟等组织改组成为自由党,板垣退助任总理(即主 席)。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为总理的立宪改进党宣告成立。这 两个政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正式出现了组织形态较完备的政党。
27
未来走向 • 日本政党政治中保守势力增强 • 民主化衰落 • 日本以政党政治来维护政治稳定
28
日本政党制度
29
1、日本政党基本概况 2、政党制度基本情况 3、政党与代议机构的关系
A、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地位及其确定方式 B、政党在代议机构中的组织及其活动方式 C、政党在议会机构立法程序中的作用 4、政党与政府的关系 A、执政党地位的确立及组阁方式 B、执政党执掌行政权的方式 C、在野党、参政党对政府的影响和作用
3
从这几个角度入手,也许还不能准确而全面 地把握日本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和丰富内涵 ,但至少揭示了日本政治文化最主要的构成 要素和基本特征,多少可以提供一个分析平 台,用于解读日本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为 特征、日本政府政治运营的核心理念及其对 外政策的决策思想等政治行为的文化背景和 内涵。
4
日本的传统文化形成于农耕社会确立和统一民族 国家成立的弥生时代至大化改新时期。随着统一 国家政权的建立,日本开始形成自己的民族文化 。因为日本的传统文化基本上是在受外来文化影 响较少的情况下,自成一体地发生和成长起来的 ,相对于其他许多大陆国家而言,日本的早期传 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国产文化”,具有相当 强的“原生性”。这既是日本文化发展的第一阶 段,也是日本文化的源流和组成部分之一。
37
c、两院关系
绝大部分议案需要两院表决一致才能形成国会决 议。 众议院拥有一定的优越权,体现在: 1、众院通过但参院否决的法案,如果众院再以三 分之二以上的票数通过,发、法案即可成立。 2、在预算审议、条约批准、首相选举中,两院不 一致且协议会协商无果后,众议院的选举结果即 作为国会的表决结果; 3、内阁不信任决议只有众院可以行使。
•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主张走中间路线的公明党出现后,形成了 自民党对垒社会党、共产党、民社党、公明党的"一强四弱"的 模式,争夺无党派阶层的"浮动票",逐渐成为各政党的"角力场"。
25
多党联立时期
• 1993年是日本战后政治发展的转折点。号称“万年执政党”的自民党 因“金权政治”和“派阀争斗”丢失了长达38年的政权,被以日本新 党为首的八党联合政权取代,“五五年体制”最终崩溃,进入了旷日 持久的所谓“平成战国时代”。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政局动荡、党 派分化组合频繁,多党竞争加剧。10年间,首相换了7个,内阁9次改 组,除了共产党以外,几乎所有的政党都以不同的名义和方式参与组 阁。1996年以来,经过多轮选举后,自民党确立了新的“一党优位 制”,即以自民党为核心的多党联合执政。先后历经了“自-社-先”、 “自-自”、“自-自-公”、“自-公-保”以及“自-公”等联合政权的 框架形式。但是,自民党已很难获得稳定的多数,“优势政党”的地 位被相对削弱。在2003年11月,日本第43届众议院选举和2004年7月举 行的20届参议院选举中,民主党与自民党的差距不断缩小,同时两党 包揽了两院90%以上的席位,初步形成了两党主导日本国内政治的发展 与政策走向的格局,与之相对照的是,民、和日共等左境艰难,每况
议员参选资格:参选众议员须年满25岁,参选 参议员须年满30岁。
选举规则:小选区制、地方选区制度与比例代 表制并立制度
36
众议员选举方法:全国分300个小选区,产生 300个席位,计算方法实行简单多数当选制;全 国划11个比例选区,产生180个议席,按政党得 票比例和候选人名单顺序分配议席。
参议员选举方法:全国按照行政区划分47个地 方选区产生146议席,剩余96席不分选区按得票 比进行分配。
从文化发展演变的阶段看,上述三个文化源 流在日本文化发展史上又先后占据主导性地位, 使日本文化的发展演变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特征。
从内容构成上看,日本政治文化有以下几大 要素:神国思想与民族主义、民主主义与和平主 义。这几大要素虽然不足以涵盖日本政治文化的 全部内容,但却构成了日本政治文化最具特色和 基础性的
11
在二战以后的在民主改革中,日本的神道思想 和民族主义的被进行了根本性的改造,也发生了很 大的变化。天皇集权、军部擅权的法西斯专政体制 被废除,政教分离,神道与国家政治分离,民主、 和平思想的传播,议会内阁制的政权体制的建立, 普选制的实行,这一切都有助于民主和平的政治文 化在日本的形成。至少在国家政治外交的层面,神 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影响已经大为削弱,不再发挥 主导性的作用。
5
6
7
8
9
10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作为复合型的传统政治文化和社会 思潮,对日本民族的发展和国家和民族的近代化、统一国家 的形成以及中央政权的建立,无疑产生了巨大的、不失为积 极的作用。但但日本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作为一把“双刃剑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的过分张扬和推崇,尤其是在国家 政治生活和政策理念的全面又使之自我异化,走向极端化、 沙文化,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实行扩张主义政策、对外发动侵 略战争的理论基础和政治理念,成为法西斯军国主义蒙蔽国 民,驱使国民为其侵略战争卖命的意识形态工具。由此可见 ,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与日本对外扩张的力量和政策有着密 不可分的联系
一、日本的政治文化 二、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三、日本的政党制度
1
日本的政治文化
• 日本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 东亚国家,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构成多样、内 容丰富的政治文化。
2
从文化源流的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有三大方面:一、本土生成的传统文化;二、源 自中国的儒家文化;三、吸收从西方传来的基督 教文化。这种文化源流的多源性导致了日本文化 结构的多重性与复合性。
30
5、政党与人事、司法及军队的关系 A、政党与国家人事制度的关系 B、政党与司法机构的关系 C、政党与军队的关系
6、政党与社会的关系 A、政党与社会利益集团或利益群体的关系 B、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 C、政党与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
31
1、日本政党基本概况
a. 革新政党和保守政党在1955年发生过一次突变。 b. 苏东解体以后呢,形成了一个政党泡沫化的一 个“井喷期” c. 自民党夺权三部曲 d. 009年大选,自民党彻底丢掉了政权 e. 日本向多党联合轮流执政方向发展已成为大势 所趋
12
但也不可否认的是,在社会思潮、民族心理 的深层,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仍然存在并有 着相当程度的影响,当然这种影响也存在着 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多方面作用,不 应、也不可能简单地一概而论、以偏概全。 不能不注意的是,冷战后在日本政治文化的 发展过程中,神道思想和民族主义似乎有了 新的发展和变化。
23
• 前日本首相西园寺(1849-1940)
• 裕仁天皇(1926-1989)
24
五五年体制时期
• 1955年10月,社会党左右两派实现政治统一,一个月后,保守 的自由党和民主党合并,成立自民党。在1958年5月众议院选举 中,自民党成为国会第一大党,而社会党成为最大的在野党。 以此为开端,进入了"保革对立"的"五五年体制"阶段,形成了具 有日本特色的"一党优位制"。它既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多党制, 也不同于各种一党制,而是在多党制的条件下,自民党长期单 独掌握政权。自民党终能拥有超过半数的席位,社会党很难与 之抗衡。
21
• 大正天皇
22
战后60年来日本政党政治大体经历4个 各具特色的发展阶段
战后政党政治的恢复与重组
1945年10月,美国占领当局颁布"人权指令",解除党禁 ,迎来了政党复兴的高潮。至1946年初,日本政治舞 台上出现了多党林立的纷繁局面。但是,战后初期政 党蜂起的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便开始消散。各种政 治势力经过分化、组合后开始向两极集聚,一个是维 护资产阶级利益的民主党和自由党,一个是代表劳工 利益的共产党和社会党。社会党选择的是合法议会斗 争的道路,而共产党则与当局对抗,曾一度处于"非法 "地位。在战后首次选举中,社会党成为第一大党并联 合其他政党组阁,此时两大阵营间已经显露出"保革对 立"的态势。
。 愈下,对政策的影响力日渐式微
26
"一党优位制"的重塑
• 2005年9月13日,日本举行43届众议院选举, 自民党赢得了296个席位,而执政联盟的席位 为327席,超过议席总数的2/3。这是自民党 时隔15年以后,重新赢得超过众议院半数的 席位,这将有助于自民党一系列的方针、政 策,预示着日本政党政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
两院均内设议长、副议长、常任委员长、秘书 长等领导职务;下设多个委员会分别负责特定 领域的事务; 另外设立两院协议会作为两院协调结构(各选 10名议员组成) 两院均设事务局和法制局作为辅助机构; 法官起诉委员会(两院各出10名议员组成) 法官弹劾法院(两院各出7名议员担任法官)
35
两院议员均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众议员任 期4年,到期全部重选,但首相有权提前解散 众院,议员任期随之结束,此规定被认为较能 忠实地反映民意,因而众院在国会中拥有较高 地位(众议院优越制);参议员任期6年,每3 年选一半议员;
19
米骚动
大正民主运动
20
• 第三阶段:日本政党政治的发展和崩溃 阶段(1918—1932)
• 1918原敬内阁成立至1932年犬养毅内阁垮台是 日本进入所谓的”宪政之常道”的政党政治 阶段.随着1932年陆海军法西斯分子的枪声, 日本政党政治被轻而易举的取代,政党政治 的历史进程被法西斯专制政治所中断。
13
日本政党制度的起源和发展
14
• 日本是亚洲近代史上最早出现政党的国 家之一。现行政党体制是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随着以天皇为象征的资产阶级议会 制国家的建立而形成的。日本实行多党 制,但长期由一党执政。
15
近代日本政党政治的历史
•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1875“爱国会”成立—1900藩阀与官僚 共同执政)
32
民主党党魁鸠山由纪夫站在显示民主党获 得席位的板前庆祝自己在大选中获得胜利
33
2、日本政党制度基本情况
a. 国会
国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唯一立法机关 。 具有提议修宪、选举首相、审议通过预决 算、批准条约、行使国政调查权;通过内 阁不信任案、罢免法官等权力。由众议院 和参议院构成,
34
b、两院制(众议院480席,参议院242席 )
16
• 1884年10月,自由党宣告解散。1890年 1月,大井宪太郎等重组 自由党,河野广中等组成大同俱乐部,板垣退助等组成爱国公 党。同年9月,三党联合组成立宪自由党,1891年改称自由党。 1896年,立宪改进党吸收几个小党改组成进步党。1898年6月,自 由党与进步党合并为宪政党,组成以大隈重信为首相、板垣退 助为内务大臣的“隈板内阁”,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政党内 阁。宪政党执政约4个月,即因旧自由党系和旧进步党系争夺内阁 官位而发生分裂。旧自由党系继续使用宪政党的名称;旧进步 党系则改称宪政本党,后来又改组为宪政会。经过多次改组, 这两个政党分别嬗变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的两大资产阶级 保守党──立宪政友会和立宪民政党。 随着隈板内阁的倒台, 日本政党政治进入第二个发展阶段。
17
板 垣 退 助
后腾象二郎
18
第二阶段:形成阶段(1900的“桂圆时代”— 1918年一战结束)
这一时期是日本从官僚专制体制向政党内阁体制过渡 的时期。1901年6月至1913年2月伊藤派的西园寺公望 与山县派的桂太郎轮流执政,对此人们称之为“桂圆 时代”。大正民主运动是战前日本政党政治形成的主 要推动力,大正时期连续出现三次民主运动高潮,每 一次都把日本政治发展推到新高度,也把“桂圆时代 ”推向坟墓。1918年爆发的“米骚动”事件推动了日 本近代政党内阁制的建立
• 日本政党最早出现于明治维新后的自由民权运动时期。1874年1 月,板垣退助、后藤象二郎等顺应新兴中小资产阶级反对藩阀专 政、要求政府设立民选议院的潮流,发起组织了爱国公党,但不久 解散。同年4月,板垣、片冈健吉等成立立志社。1875年 2月又以 该社为基础成立爱国社(1880年 3月改称国会期成同盟)。19世纪 80年代初,随着自由民权运动的衰落,中小资产阶级从宣传请 愿活动转入组党活动,以准备在开设国会后参政。1881年10月, 国会期成同盟等组织改组成为自由党,板垣退助任总理(即主 席)。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为总理的立宪改进党宣告成立。这 两个政党的成立标志着日本正式出现了组织形态较完备的政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