垦利县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探索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垦利县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探索
王春萌
【摘要】伴随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土地需求逐步增加,土地供应日趋紧张,规范土地整理开发行为,科学指导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意义重大。

以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根据其土地利用特点,分析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探索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为今后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Accompanying with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land demand has been increasing gradually. Thus, it is very important to standardize management of land consalidation, and guide land management scientifically. Setting Kenli county, which located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area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its land use characteristics, analyzing effects and problems occurred in land 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 relative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s for land consolidation in the future.
【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
【年(卷),期】2011(027)008
【总页数】3页(P52-54)
【关键词】土地整理;后期管护;垦利县
【作者】王春萌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01.2
近年来,伴随着土地整理工作的深入进行,众多专家和学者广泛开展了对土地整理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讨论。

从土地整理的内涵[1]、土地整理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2]、土地整理的实践和模式、乡村土地整理中的技术思路及乡村土地整理规划的技术途径、土地整理生态评价、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等多角度进行了阐述探讨,土地整理理论技术体系正日趋成熟,但目前对黄河三角洲盐渍土地区土地开发整理研究的还很少。

该文选择位于黄河三角洲的垦利县为例,根据其土地利用特点,分析开发整理工作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探索土地整理开发工作要点,为今后开发整理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1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基本情况
垦利县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入海口处,县境处于经济发达的山东半岛和京津塘地区的中间地带,是环渤海经济区与沿黄经济带的结合部,县域呈西南、东北走向[3]。

行政区域土地总面积2 204 km2,耕地面积42 419 hm2,耕地后备资源33 350 hm2,人均占有土地面积位居全省之首,此外,黄河每年挟沙造陆0.2万hm2,是中国沿海土地后备资源最多、农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垦利县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出发,积极开展土地整理开发工作,有效增加了耕地面积和农用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土地环境,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

截至目前,垦利县先后组织实施省级以上项目11个、市级项目17个、耕地占补平衡项目44个,总建设规模1.40万hm2,实现新增耕地0.57万hm2,总投入资金2.18亿元,自土地整理开发工作实施以
来,全县共有220多个行政村10万余人受益。

1.1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成效
(1)补充耕地数量,实现全县耕地占补平衡目标。

截至目前,垦利县共实施44个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已全部纳入耕地储备库,其中因建设占用耕地减少1 097.09
hm2,剩余耕地储备量为160.14 hm2,实现了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平衡的目标。

(2)提高了耕地质量,增加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

经调查,通过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对现有农田的田、林、路、沟、渠进行统一规划,将其建成土地平整、四周林网、路渠规整、生态环境良好的适于机械操作、具备规模经营条件的农田,为作物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作物的单产水平有不同幅度的增长。

在项目区,通过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按照传统的农业种植模式,棉花(籽棉)产量由原来的200 kg/亩增加到现在的250 kg/亩,小麦、玉米由原来的400 kg/亩增加到现在的500 kg/亩,经济效益显著。

(3)改善了生态环境,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

通过项目区内土地整理,项目区农
田建设为高标准农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和团粒结构,提高了土壤肥力,大大改善了项目区农田生态环境;通过对坑塘水面的整理,增加了水域面积和空气湿度,改善了项目区局部小气候,同时水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每年都可以节约大量的水资源;通过绿化林带、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使林带、林网的配置方向、林带防护
间距等均符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及林业行政管理部门颁布的相关标准,项目区内林木覆盖率提高了4.03%,同时也有利于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

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不可能
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尤其是部分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全面,导致部分农户不支持、不理解、不配合,甚至阻挠施工,势必影响到土地开发整理的质量。

(2)土地境界、权属界复杂。

黄河三角洲地区插花地、飞地多,有碍土地利用。

由于人少地多,大量国有土地长期无人管理使用,后因行政区划多变,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胜利油田的开发建设,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历史遗留问题,县区之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单位之间土地边界和土地权属纠纷时有发生[4]。

而进行土地整理开发时要把小田归并为大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调整,权属界的复杂给土地整理开发时权属调整带来一定困难。

(3)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设施后期管护有待加强。

土地整理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保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5]。

为使土地整理的各项工程设施长期有效,稳定地发挥效益,必须对工程设施进行有效的后期管护。

但目前部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续管理跟不上,存在管护责任不明确,管护资金无法落实等问题,影响了项目使用功能的发挥。

2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要点
2.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参与项目热情
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目的是为了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最终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

因此,要以人为本,以农民的利益为核心,坚持农民满意为标准,充分发扬民主,尊重农民意愿,让农民参与决策,参与利益分配,公平操作,阳光推进。

(1)项目选址重点考虑当地群众的支持度、积极性。

在开展土地整理开发进行项目选址时,要摸清村干部和村民的思想状况,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愿。

项目规划设计方案、项目实施方案和各项补偿方案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事项,要通过召开村民公决大会等方式广泛征询乡镇干部、群众代表意见,充分考虑民意,吸纳群众建议。

(2)做通村干部思想工作。

让村干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政策宣传等工作。

(3)加强对项目所在区群众的宣传教育。

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当地干部、群众积极性,使之充分认识到土地整理开发的重要性和长远效益,树立起“舍眼前顾长远,舍小利顾大局“的思想观念,主动配合项目工程建设。

(4)项目实施时接受群众监督。

在项目实施时,将项目的范围,组织、实施和施工
单位,建设规模,主要工程内容,总投资,工程进度,计划完工时间等主要内容进行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

2.2 化解权属纠纷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过去,为避免权属调整产生纠纷,经过整理的农田多重新分配到户,由各家分散经营。

为实现“整地兴农”,突出土地整理与农业产业发展的结合,工作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化解土地权属纠纷,打破原有土地界、组界,实现有序流转,让群众真正感受到土地开发整理所带来的方便与实惠。

(1)做好土地确权登记工作。

项目实施前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现场测量,并由
在场人员签字确认,对存在权属争议的土地记录在册,据档案资料予以核实,由专人负责答复解决,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保护农民土地合法权益。

项目竣工后,依据制定的土地权属调整方案,按新增耕地面积比例折算,组织各权属单位代表现场核实面积,组织土地变更登记,确保权属明晰。

(2)根据农民意愿,将整理后的土地按照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推进
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和流转形式,以村土地流转合作社名义,采取租赁、入股等形式统一对外招商,大规模推动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土地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2.3 细化管护事项加强项目后期管护工作
为管理和维护好项目所在地的工程设施,发挥其长远效益,垦利县结合当地实际和后期管护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制定具体措施,把好后期管护关。

(1)明确管护主体。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完成后,由县土地开发整理中心与各项
目所属乡镇政府签订项目工程设施移交协议,将项目资产以及管护职责一同移交给乡镇政府。

同时,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把管护责任和管护者利益有机结合起来,乡镇政府同受益村干部签订管理责任状,逐项办理资产移交确定管护主体,建立严格的管护责任,落实管护措施,明确管护内容,建立长效责任机制。

(2)落实管护经费。

对部分开发整理项目采取以工程养工程,运用市场化手段,对
泵站、水库、衬砌渠道等实行有偿服务,拿出部分资金用于后续使用管理。

同时,乡镇政府适当从财政收入中列支部分资金作为管护经费,主要用于损毁工程的维修、补植林木及使用管理人员的报酬及奖励等,确保项目长期发挥效益。

再者,结合群众意愿,创造性开展项目后期管护。

如在土地整理项目竣工后,对林网建设实行承包经营,即在统一整地、统一购置苗木、统一栽植、统一浇灌后,根据各村权属界线由村集体对外将林木交给承包经营户管理和受益,并签订5年的管护协议,在
协议时间范围内,成活率必须达到90%以上。

5年期满,凡成活林木胸径达到15 cm以上的,镇政府以每株50元的价格统一回收,如果市场价格高于镇政府回收
价格,经营户可在办理好采伐证的情况下自主出售。

(3)建立奖惩机制。

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工作与乡(镇)长国土资源目标责任书考核以及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相挂钩,乡(镇)政府一把手作为直接责任人,对各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及效益评价负责,并不断加大已竣工项目的巡回检查力度,严惩恶意损坏工程设施、破坏苗木等违法行为。

年终考核时,对项目后期管护落实到位,群众反映好,耕地质量不断提高的乡镇加大扶持力度,为其编报更多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对后期管护不到位的,将不再予以上报各级土地开发整理
项目,形成有效的奖惩机制。

3 结语
垦利县土地开发整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政策性强、影响广、敏感问题多,存在的具体问题亦是不容忽视的,今后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各项工作流程,针对存在问题有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并贯彻落实到位,使此项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使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真正成为群众满意、可持续发展的精品工程,进而为现代农业发展搭建良好的平台,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壮大支农补农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严金明,钟金发,池国仁.土地整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8. [2]王万茂.土地整理的产生、内容和效益[J].中国土地科学,1997,(10):59
-61.
[3]垦利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4]张士征,田素锋.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J].山东国土资源,2005,21(3):23-25.
[5]关伟,马春晓.点土成金的传奇——黑龙江垦区开展土地整理工作的经验[J].国土资源通讯,2010,(6):42-46.
[6]纪玉广,王可文.东营市东营区实施土地开发管理的措施与思考[J].山东国
土资源,2009,25(7):14-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