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公开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爬山虎的脚
1、教学目标
2、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好词好句,并熟读。

2、能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一、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逐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爬山虎的叶子和脚的特点;通过理解动词,知道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爬山虎是如何爬的,是本课的难点。

2、教学过程
3、谈话导入
(1)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在哪儿见过?爬山虎是一种植物,一般植物是由什么组成的?
(由根、茎叶组成)可是今天我们学习的爬山虎,它还有脚,大家觉得奇怪吗?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写的《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4、品词析句,解决问题
(一)学习脚的特点
观察特点
(1)请同学拿出手中的爬山虎,观察手中爬山虎脚的位置,脚的形状和颜色。

(2)能把你观察到的说给大家听听吗?
(3)作者又是怎么描述的?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来。

你们觉得作者观察仔细吗?
(4)学生齐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点拨写法
(1)教师出示对比阅读的句子(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在叶柄的反面,是伸出的六七根细丝,颜色也是嫩红的。

)同学们看老师的这段描写再对比书上的句子,哪个好,好在哪里?
(2)学生说写法的好处:作者写出了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还写出了像蜗牛的触角,很具体,很生动。

教师点拨:是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叶圣陶爷爷非常善于细心观察,不仅如此,他还运用了具体生动的描写,为我们展示了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这些都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出示图片
同学们看图,你们认为爬山虎的脚怎么样?
(二)学习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你们说爬山虎的脚引人注意吗?不引人注意,叶圣陶爷爷说他以前没有注意,可是他现在注意了,所以他知道了爬山虎脚的特点。

他观察的可真仔细,他不仅发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特点,还知道他是怎么往上爬的。

请同学们继续学习课文。

(1)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一下是怎么往上爬的吗?
(2)你们想知道究竟是怎么往上爬的吗?请看屏幕演示。

(3)作者用了哪些十分贴切动词来描述爬山虎往上爬的过程?(触、巴、拉、贴)
(4)现在你能说一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吗?
出示:爬山虎的脚()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

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使它()。

(5)它是不是只往上爬的?你怎么知道?
它不只往上爬,还往左爬,往右爬,把整个墙都爬满。

所以才有叶圣陶爷爷在第二自然段中所描写的“一阵风吹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阵阵波纹,好看的很”。

触着墙的脚往上爬,没触着墙的脚呢?它又是这样爬的?
没触着墙的脚萎了,触着墙的脚牢固,脚与墙有密切关系。

5、课堂小结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启发?
你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什么?(留心细致的观察周围的事物)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忽视的东西,他们的美和奥妙要我们来发现。

那就让我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用心去观察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发现和创造更多的美。

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的特点{位置:茎上长叶柄的反面;样子:枝状的六七根细丝;颜色:嫩红。

爬:触-巴-拉-贴}
教学反思
课文按照从整体到部分再到细节的顺序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特点,以及怎样爬的,启发学生留心和细致的观察周围的事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