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技巧优美古诗词鉴赏20首
在现代作品中,基本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
在古代诗歌中主要有描写、抒情两类。
(描写、抒情将在下文讲解)
1、渲染。
诗歌中的渲染就是加浓形象,即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渲染属于正面描写,往往是一两句
话可以了结的,诗人却偏偏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描叙。
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通过渲染,
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显示在人们面前。
2、烘托。
即烘云托月,在诗歌创作中,指从侧面着意描写,通过特
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实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通常
是以物(客观自然环境)烘托人的心理或事物特征。
李白有《听蜀僧睿弹琴》一诗:“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
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听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此诗末两句写由于专心听琴,不知不觉间,碧山已为暮色笼罩,秋
云也重重地暗下来。
它从一个侧面烘托出蜀僧睿琴声的美妙和琴艺的不
凡。
齐已有《早梅》一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此诗以“禽窥素艳来”一句便用烘托之法,表现出早梅之素艳。
3、
衬托。
侧面描写方法中,除了用旁观者的反应进行烘托之外,用彼物来衬
托此物(即通常所说的衬托)也是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时也被称为烘托。
衬托有两种:
①正衬:用相同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动,以静衬静,以乐衬乐,以哀衬哀,以美衬美,以丑衬丑之类。
②反衬:以相反的东西衬托,诸如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以苦衬乐,以乐衬苦,以丑衬美,以美衬丑等等。
王籍《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4、对比。
诗歌中的“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并列在一起,以共同表现某种意境或情感。
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日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
诗篇将昔日的繁盛和今日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
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对比”和“衬托”的区别在于:对比是相反或相似的两种事物互相比照,以共同表现某种思想或意境,对比双方不分主次;而衬托是以次要事物为陪衬突出一个主要事物,一方是工具,一方是目的,两者主次分明。
5、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情感。
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
象征了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6、动静结合。
指在诗中诗人、事、景的动静有机地结合起来描写的一种手法。
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若能将动态描写与静态描写结合起来,以静写动,以动衬静,动静相对,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如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10、托物言志、感物抒怀。
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
特点是,隐晦的表情达意,含蓄蕴藉;似在咏物,实为表志;物耶人耶,融为一体;一般兼用了“象征”手法。
如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安石《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着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两首,分别用“梅花”“杏花”象征着不随俗,出类拔萃、性格坚强的人,是诗人自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写照。
11、借古讽今。
借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方面的经验教训,作为现实社会某方面的借鉴。
借古是为了讽今,观今鉴古,两相对照,或颂古非今,或贬古刺今。
如李商隐的《隋宫》:“乘兴南游不戒严,九重谁省谏书函?春风举国裁宫锦,半作障泥半作帆。
”此诗讽咏隋炀帝奢侈嬉游之事。
首二句写炀帝任兴恣游,肆行无忌,且滥杀忠谏之士,遂伏下杀身之祸。
次二句取裁锦一事写其耗费之巨,将一人与举国、宫锦与障泥和船帆对比,突出炀帝之骄奢淫逸。
然而全诗无一议论之语,于风华流美的叙述之中,暗寓深沉之虑,令人鉴古事而思兴亡。
另外常见的表现手法:类比、悬念、设问、以小见大、点面结合、抑扬结合、画龙点睛、跌宕起伏、委婉含蓄、卒章显志、开门见山、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远近高低相结合等。
诗歌中常见常考的行文结构主要有开门见山、卒章显志、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以景结情、无理而妙、翻因为果等。
1、开门见山。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
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照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一二句表现“早行”的典型情景与“客行”的悲伤,统领全篇,概括性很强。
2、卒章显志。
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两句,写出梦慨叹:蔑视权贵。
揭示全诗主旨。
又如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
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3、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
又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采用先扬
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
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
出了“闺怨”的主题。
4、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
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如王勃的《山中》:“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最
后两句写山上望见实景,映衬一二句之情,以景寓情,用秋风萧瑟,黄叶
飘飞来衬托自己的悲苦。
又如张可久的《〔中吕〕卖花声怀古》:“阿房
舞殿翻罗袖,金谷名园起玉楼,隋堤古柳缆龙舟。
不堪回首,东风还又,
野花开暮春时候。
”诗人叙事时只写淫乐不写败亡,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
余味无穷,耐人寻味。
5、无理而妙。
“无理而妙”的说法是清代词论家贺裳在《皱水轩词筌》中对唐代诗人李益和宋代词人张先的诗词作评论时概括出来的。
其云:“唐李益诗曰:‘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子野《一丛花令》末句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
’此皆
无理而妙。
古诗中的“无理而妙”包括两种:一是事理上的“无理而
妙”。
指违反一般生活情况及思维逻辑,以“无理”的描写和叙述,更深刻地表现事物特征或个人感情。
二是语词上的“无理而妙”指描写事物时用词不合常意,却颇有意蕴。
李益的诗《江南曲》“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6、翻因为果。
翻因为果,简单地说,就是颠倒因果。
一般来说因果倒置是错误的,但古诗里的翻因为果,是为了增添一种意趣,所以有其合理性和艺术价值。
翻因为果的技巧,可使诗歌环环相扣,句句相承,极尽曲折之妙,增添了诗的意趣。
韩愈《春雪》:“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初春时节,雪花飞舞,本来是造成“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的原因,可是,诗人偏说白雪是因为嫌春色来得太迟,才“故穿庭树”纷飞而来。
这种翻因为果的写法,增加了诗的意趣。
诗歌中常见常考的修辞有比喻、比拟、对比、衬托、用典、对偶、反问、比兴、借代、双关、通感、互文、列锦。
(详情见语文基础手册)(一)抒情手法可分为两大类,即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叙事抒情。
1、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
直接对有关人物和事件表明爱憎态度的抒情方式。
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借景抒情又分为: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移情于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欲扬先抑)。
3、托物言志。
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志向或
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如,虞世南《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
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诗
人的高度自信。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这种方式将悲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
生活场景中,借此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
而含蓄的抒情方式,例如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景之中包含着对春雨的喜悦之情,“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则借景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5、用典抒情。
借用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讽刺时事,或感时伤世、忧国忧民、壮志难酬、报国无门,或知音难觅、孤独寂寞、前途渺茫,或
感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或向往大自然、渴望归隐田园,等等。
抒情含
蓄而自然,又充分表达情感。
6、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
喻当朝。
例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
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与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
成了鲜明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
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二)情与景
在古典诗歌中,情和景的交融有以下几种形式:
1、情随景生,也叫触景生情,古人也称“无我之境”,诗人写作之前没有什么情思意念,只是偶然遇到某种景物,忽有所悟。
于是某种情思油然而生,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诗人孤身远客在这明月如霜的秋夜,产生了思乡之情,可以说这愁思是因窗外的月色而引起,并与月下景色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意境,这正是情随景生。
2、缘情写景,也称移情入景,古人称之为“有我之境”,指的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景物,并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用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说就是“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杜甫《春望》中有:“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首诗中的花、鸟就带着诗人鲜明的主观情感。
5、情景分列。
在一首诗中,情与景的界线有时分得很清楚,先情后景或先景后情。
表面上看来情与景的结合似乎不够缜密融洽。
实际上,情与景互相衬托,情中有景,景中有情,形似分开实则一致,如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难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词上阕写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充满诗的情趣,春的生机,爽人耳目,沁人心脾。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诗人灵感顿发,于是下阕中迸发出诗人感奋的议论:自强不息的精神往往能焕发出青春的光彩,在这里,“情”“景”相为表里,融为一体。
4、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
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反衬。
常见的反衬有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
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这首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
诗的前
两句写景,简直是一幅令人目迷神驰的风景画。
以乐景衬哀情,极写春景
之美,更能反衬出归心的殷切和乡思之深。
5、烘托烘托是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上渲染衬托,使物象
明显突出。
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
侧面描写即间接描写,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
用于诗歌创作,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需要的事物鲜明突出。
也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其他事物,达到突出本意的目的。
6、对比对比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诗人某一方面的思想情感。
7、渲染渲染本是一种国画技法,一般是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
重彩,使画面形象的某一方面更为突出。
用于艺术创作,就是指正面着意
描写。
诗歌中则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8、动静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
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独
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
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
方式(这里的“动”含动与声: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喧”为声,“动”为动),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
手法,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9、正侧结合描写,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别。
对描写对象进
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
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侧面描写的方式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余地。
如汉乐
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
紫绮为上襦。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
耕者
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
八句是侧面描写,用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给人留下无限的想
象空间。
10、虚实结合在诗歌欣赏中,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
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
未知为虚等等。
如柳永的《雨霖铃》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
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像中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眼前断人肠的离愁。
11、细节描写细节,就是文学作品中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
能引起人们想象的片刻;或写人物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颦一笑;或写
平常生活场景中的一瞬。
成功的细节描写,对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
抒发感情,充实作品内容,表现主题,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如张籍的
《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
临发又开封。
”
后两句就把诗人复杂的心理形象的表现了出来。
12、色彩的渲染诗歌中诗人有时为了表现某一情感,特地选择一
些色彩性的词语或暗含色彩的词语,从而表达特定的情感。
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
万里船。
”
13、视角、感觉的变化诗人写景往往有一定的顺序,或先上后下,或由下及上,或先远后近,或由近及远,或视觉、听觉、嗅觉、触觉
等的交换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