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金庸作品同文异教”一等奖课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岸四地金庸作品同文异教”一等奖课例
《射雕英雄传》第30回《一灯大师》(课堂实录)
李烜(东莞高级中学)
(放映幻灯片:课题《射雕英雄传》第30回《一灯大师》)
师:今天,我将和同学们一起走近一位大师,这位大师,凭借着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五十年来笑傲江湖,东方不败,有着最庞大的读者群体和持久的阅读热潮,获得了许许多多头衔和荣誉。
他是谁呢?
师生:他就是人称“金大侠”的金庸先生。
(放映幻灯片:金庸简介)
(放映幻灯片:“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师:这是他的十四部作品,取第一个字合成一副对联。
师:金庸的读者从中小学生到学者院士,从普通农民到蒋经国、邓小平这样的政治人物,其作品影响两岸四地,席卷整个华人世界,被称为全世界华人的共同语言,在宋代,人们用一句话形容大词人柳永的词在民间流行的盛况,“凡有井水处,皆唱柳词”,现在这句话被改造成“凡有华人处,皆读金庸”,可见其作品的巨大魅力。
师:那么,同学们读过金庸小说吗?(读过的学生举起了手)
师:喜欢吗?
生:喜欢——
师:有没有一卷在握废寝忘食的经验?甚至,因为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在上课的时候不听课偷偷拿出来读?
生:(交头接耳笑着讨论)
师:(笑)那我告诉大家,这些经验我都有。
生:更灿烂的笑。
师:那么,我们一起回忆一下,我们为什么那么喜欢金庸的小说呢?究竟是什么吸引了我们?
生: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师:(点头微笑,传递赞许和鼓励)
生:小说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很有魅力
师:(微笑点头)很好……
生:武功很神奇,令人向往
师:(点头微笑)很好,还有吗?
生:书中的侠义精神
师:非常好!还有吗?(巡视一周,发现学生们不再说话)
师:我问问女同学,读金庸小说的时候流过眼泪吗?
女生(微笑点头):流过泪。
师:还记得是为谁流泪?
生:为小龙女和杨过。
师:哦,那我知道了,金庸小说吸引我们的还有他笔下感人至深的爱情。
生:微笑点头。
师(小结):没有读过不要紧,可以现在开始抽空读。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我们可以怎样去品读金庸。
师:有一位学者这样评价金庸小说:“金庸小说可以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入门书来读。
”这位学者是北大教授陈平原先生。
放映幻灯片
师:这句话里有一个关键词,同学们找找看
生:入门
师(微笑):是吗?“入门”确实关键。
看看还有没有也非常关键的词?
生:中国传统文化
师(微笑):嗯,很准确,是“中国传统文化”
师(微笑):大家都是中国人,能不能把你们所知道的中国传统文化给老师列举一些?
生:相声
师:嗯,相声是传统曲艺。
还有吗?
生(七嘴八舌):杂技、书法、国画、京剧、功夫……
师(微笑点头):很好,很好。
师:总的来说,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琴棋书画、诗词歌赋、谜语对联、中医戏曲、儒道佛……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师:请大家读《射雕》第30回“一灯大师”找出那些极富中国文化色彩的情节。
学生讨论
生(七嘴八舌地):论语、谜语、对联……
生(概括):1、胡解论语2、猜字谜3、对对联4、讽刺孟子
师:都找到了,很准确。
让我们来欣赏欣赏这些文字。
放映幻灯片
学生朗读《论语》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
师:这段话出自《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曾点)说:“暮春时节,穿上已经做好的春服,(我和)五六位成年人,六七个青少年,到沂水河里洗澡,在舞雩台上吹风,(一路)唱着歌回来。
”————描绘礼乐治国的美丽图景。
师:《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是儒家的重要典籍。
包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有许多治学修身的经典名句。
放映幻灯片
学生朗读对联
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
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琴瑟琵琶,八大王一般头面
魑魅魍魉,四小鬼各自肚肠
师: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它最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的意蕴和汉语言文字的奥妙及魅力。
历来为各阶层人士、包括普通百姓所喜闻乐见。
放映幻灯片:《孟子》中的两则寓言
(师解释黄蓉讽刺孟子的四句诗)
师:请大家思考,这些文化因素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
生:有两个作用,塑造了很有趣的人物,告诉读者中国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
师(微笑):哦,金庸用这些情节是为了告诉读者中国有很丰富的传统文化,是吗?那么,他干脆开个传统文化的推广讲座,不是更好吗?
生(思考状):增加了小说的趣味。
师:你是说,有了这些文化因素,小说的情节更有趣,更有吸引力了,对吗?
生点头
师:很好。
这些文化因素确实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跌宕起伏,婉转曲折,引人入胜,趣味无穷。
刚才那位同学还说,塑造了很有趣的人物,也说得很好。
放映幻灯片
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小说中的文化因素使情节更好看了,使人物形象更有趣,更丰满了。
那么,这些情节主要刻画了哪个人物?
生(齐答):黄蓉。
师:好。
这些情节对刻画主要人物黄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那么,读了这些情节,大家的眼里出现了一个怎样的黄蓉呢?
生:饱读诗书,聪明绝顶
师:嗯,很好。
那么大家看看,辛未状元公出的三道考题,黄蓉独自完成了几道题?
生:两道,最后一副对联是她父亲黄药师对出来的。
师:好,黄蓉猜出了谜语。
我们来看看她对的第一副对联
风摆棕榈,千手佛摇折叠扇
霜凋荷叶,独脚鬼戴逍遥巾
请大家阅读相关的文字(黄蓉的心理活动)黄蓉对的下联不仅景物对得工整,而且语带双关,包含了对书生的讥讽挖苦。
再看她对第二副对联时的心理活动,她承认这副对联是她父亲对的吗?如果换成郭靖,他会怎样?
生:他会把真实情况说出来。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老实。
师(笑):那么,黄蓉没有说出实话,因为她很不老实。
生:不是,是因为她很调皮。
生:因为她很有心机。
师:很好。
小说中的黄蓉是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很活泼很调皮。
同学们再回顾一下“胡解经书”这个情节,黄蓉除了表现出了她的博学和聪明,还表现出了什么性格?
生(七嘴八舌地):活泼、调皮、很有心机。
(还有学生小声说“刁蛮”)
放映幻灯片
黄蓉的性格:聪明机智,调皮刁蛮、富有心机
师:老师发现了一个问题——既然要表现黄蓉的绝顶聪明,那金大侠为什么只让她独立完成了两道题,而不干脆三道题都让她做出来呢?
生(思考):引出了一个人物——黄药师
生(思考):这样写比较真实可信
师(微笑):为什么呢?
生:因为黄蓉毕竟只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小“超女”。
师:非常好。
其实,这就是金庸小说的魅力——叙事真,故事圆,人物真实可信
生微笑,表示领悟。
师:老师再问一个问题,金庸先生花了这么多笔墨,只为了塑造一个黄蓉吗?
生(七嘴八舌地):书生、郭靖……
师(微笑不语)
生(继续思考)
师:其实这时候我们脑子里有一个大大的问号……你们想知道一个人,想知道他究竟是谁,对吗?
生(齐声):一灯大师——
师(微笑):是啊,一灯大师。
没有出场,但是千呼万唤,呼之欲出。
增加求医的难度侧面表现其侠义精神、人格魅力和崇高而特殊的地位。
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我们称之为烘托、铺垫。
(放映幻灯片)
师:看完了这些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情节,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我们会佩服主人公黄蓉,佩服作者金庸。
但是,这些情节其实都不是金大侠的原创。
放映幻灯片
出自明人冯梦龙的《古今笑》《谈资部第二十九》
《巧言部第二十八》
《文戏部第二十七》
师:这些零散的材料经过金大侠妙笔组合,人物就活灵活现,情节便妙趣横生。
这也启发我们,要想文章写得好,平时要——
生(齐声):多读书
放映幻灯片
小结
金庸这位新武侠小说大家对诸子百家、佛经道藏和诗词曲赋有研究,因此他笔下时时变化使用这些文化瑰宝,写来得心应手、文采斐然。
他的武侠小说之所以使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不仅是因为故事情节奇诡曲折,人物性格鲜明奇特,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更是因为书中经常闪耀这些文化瑰宝的光辉。
龙应台说:“人本是散落的子,随地乱滚,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强韧的细丝,将珠子串起来成为社会。
”
有了民族文化的滋养,我们无论漂泊多远都能找到回家的路,都能留住自己的根。
希望大家多多努力。
作业:
阅读《射雕英雄传》第十二回《亢龙有悔》,领悟其中包含的文化因素,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我的教学故事
澳门“射雕”记
一
在澳门的那几天,一直饶有兴味地听课、观光、上课、聆听专家点评和听课老师的反馈,无论后来质疑的声音、争议的声音多么大,这种饶有兴味的心态居然没有改变。
二
这次澳门行,本以为自己只是一名看客,只需带上好奇的眼睛、聆听的耳朵和休闲的心情,轻松地去就行了。
没想到,老马一个电话,把我从一个悠闲的看客变成了一个竞技场上的表演者。
心态的落差多么大呀!
老马只给了我八天时间,布置任务的第二天他就出差了,坐镇重庆,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好在对于《射雕》,我熟得不能再熟。
我听从了自己作为金庸小说资深读者的一种直觉,决定以小说的文化魅力作为讲课的切入点。
接下来进行资料的“海选”,从陈墨到孔庆东,凡能搜索到的著作、视频都被我以如饥似渴、夜以继日的状态“消化”了一遍。
晚上,我挑灯夜战制作课件。
给十二张PPT做背景、配音乐、找插图、定效果……我在心里祈祷,但愿自己的“表演”能配得上课件的精致完美,但愿我能有精彩的表现。
三
没想到,我的课居然引来如此多的反响和争议。
平心而论,我对自己的表现基本满意。
我认为这次讲课是对自己的一次成功突破。
得先交代一下我的心理背景。
这次活动的全称是“第二届中学两岸四地金庸作品同文异教活动”,和我同场竞技的是来自两岸四地的中学名师,参加点评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教授、专家学者、特级教师,掂量一下,自己竟是分量最轻的那一个,这不免让人底气不足;活动地点在澳门濠江中学,客场作战的劣势暂且不说,最害怕的是把人丢到澳门去;台下听课的教师和媒体记者也是来自全国各地,总有一二百之多,在观众面前表演一向是我的“软肋”啊……诸多因素使我心中忐忑,难以平静。
可是我居然很成功地让自己摆脱了忐忑不安的心境,调整出一种略带兴奋的“表现欲”。
课堂上,我声情并茂,用言简意丰的语言、机智技巧的提问激活了学生思维,成功地实现了师生互动,展示了一定的文化功力和灵活驾驭课堂的能力。
从这两天听课的情形看来,我能很欣慰地这样评价自己:我不是课上得最好的那一个,但我一定是比较讲究课堂语言艺术、比较追求教学境界而且把自己整个地投入了课堂的那一个。
在观众面前从容镇定展现自己,这种突破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它将填补我在某一方面缺失了许久的信心!
当然也留下了遗憾。
对联那个环节,我讲的时间过长,以致后面分析文本时间不足,略显仓促,使整堂课比重有失衡之感。
我想,如果有下次,我不会再犯如此的错误。
说说听课者的反应吧。
先说专家的点评。
点评我的三位专家在活动之初都声称对金庸作品知之甚少,来自北京的中学教学研究专家张鹏举先生幽默地说“来之前恶补了一下”。
三位中的前两位都对我的课质疑颇多,主要意见概括起来有两条,第一是上课基本离题,既然回目是“一灯大师”,怎么能丢开一灯大师去讲所谓文化,即便是分析了人物形象,分析的却是黄蓉而不是一灯大师;第二是让金庸作品来承载传承民族文化的使命,妥当吗?两位的点评让我觉得他们对我误会重重,可惜这个环节不是双向的互动,我没有解释的机会。
张先生对我以文化作为切入点给了八个字的评价:“别出心裁,另辟蹊径。
”但他也指出了我自己都觉得遗憾的问题——对联讲的时间过长,文本分析因时间不足而略显仓促。
至于分析黄蓉这个人物形象,他说作为第一课时这样处理完全可以。
“李老师的课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他说。
专家的看法,差距那是相当的大。
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呢?(我的笔开始凝重了,回忆从这里开始居然轻松不起来,呵呵,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只能听之任之。
)
珠海某校的黄老师,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她说很喜欢我的课并且拷贝了我的课件。
我非常感谢她的肯定和支持。
得到同行的认可,我非常高兴!
广西教育学会的于钟明老师在专家与听课老师互动的环节向专家提了两个问题:一、金庸小说作为武侠小说和一般小说有什么不同?在教学中应该怎样体现?二、金庸作品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这一点在教学中能不能回避,上午东莞李老师的课很独到,为什么批评的声音最多?他的提问,算是对我最直接最有力的“声援”了。
散场后我去表达谢意,让我感动的是他一再给我鼓励,让我“不要灰心”。
——不会的,于老师,相信我,我会真诚地、努力地探索下去!
很可惜,其他老师的意见无法收集。
四
在澳门的最后一天,节目是文化观光旅游。
在妈祖庙,本次活动专家之一、上海特级教师陈钟梁老师突然找到我,说点评我的课的那位专家已经开始反思我的课和她的点评,有一些和以前不一样的看法,托他向我转达。
呵,这才叫“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呢。
尽管我一直很平静甚至饶有兴味地聆听各种声音,但此刻我很难保持内心的平静了。
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我最想听到的声音。
从妈祖庙出来回到大巴上,车已经发动了。
那位年迈的专家不顾颠簸向我走来,拉着我的手,向一个年轻而无名的后辈,坦诚说了她的反思甚至歉意,也指出了我那堂课的许多不足。
很感动很感动,不知道说什么好。
我一再表示自己是来学习和锻炼的,感谢王教授中肯的批评,也感谢她的这番心意。
说着这些的时候,我微笑着悄悄抹去了涌出眼眶的眼泪。
五
请让我带着敬意说出她的名字——王小莘教授,她让我看到了真正的学者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