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答题技巧(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一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答题技巧(1)
一、现代文阅读
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

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

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

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

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

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

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

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

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

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漫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

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

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

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

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

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

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

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

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

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

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

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

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
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

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

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

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

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

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

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简要概括文中“父亲”的形象特点,并举例分析。

(2)“鱼”在文章结构和表现主题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3)结合上下文品析语言。

①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

(这句话在用词、修辞上都很有特点,请简要赏析。


②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成就”的含义是什么?)
(4)“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什么?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答案】(1)父亲的形象:清贫、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慈爱(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2)结构作用:“鱼”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主旨的作用。

示例1:文章写了作者儿时,全家人在家境清贫的情况下享受一次烹鱼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2: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冬夜”象征清贫和苦难,而“鱼”象征温暖和幸福。

(3)①咕噜咕噜“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写出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

“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等待鱼儿被煮熟时的幸福喜悦之情。

②成就指父亲买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4)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在困境中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种温暖和幸福因传递给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得以扩大。

感悟与思考:示例1:幸福不一定要富有,幸福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靠近。

示例2:幸福往往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付出。

示例3:家的温暖在于亲情的凝聚。

【解析】【分析】(1)“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

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体现了父亲清贫、不苟言笑的形象特点;“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体现了父亲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的形象特点。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2)“鱼”贯穿全文,在结构上起到了线索作用,文章描写了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过程,把这些材料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把整个故事串联起来。

在表达文章主旨上,通过叙述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一系列故事,表达了在清贫和苦难中,亲人之间的浓浓的深情,以及在寒冷严冬中,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幸福。

综合上述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3)①“咕噜咕噜”是拟声词,把水沸腾的声音描写的生动欢快,表现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

“鱼开始在水中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把鱼人格化,“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把水声比作声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在等待鱼被煮熟时的欢乐的气氛和幸福的心情。

②“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出现在文中第④自然段,“眼前的景象”指的是父亲买鱼回来这件事带给全家的幸福和喜悦,正是这份幸福和喜悦让父亲感到很有成就。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4)原文中说“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而这门课程是指那样的冬夜发生的事情,在寒冷的冬夜,父亲买鱼回来让全家在清贫和苦难中感受到了家的凝聚力和家人间深切的感情,也感受到了由此带来的幸福
和喜悦,母亲把鱼送给瞎老爷爷,将这份温暖也传递给了这位孤单的老人,因此作者结尾说“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在清贫中体会浓浓亲情的珍贵,在严寒中对他人伸出温暖的援助之手,就是“这门课程”教会作者的道理。

从此人生哲理出发,结合自身体会和对社会的观察,从“亲情”“乐于助人”等角度阐述个人感悟。

综合上述分析,言之成理即可。

故答案为:(1)父亲的形象:清贫、沉默寡言(不苟言笑)、慈爱(疼爱子女)、有家庭责任感
(2)结构作用:“鱼”是文章的结构线索,把等鱼、剖鱼、煮鱼、吃鱼、送鱼等材料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表现主旨的作用:
示例1:文章写了作者儿时,全家人在家道清贫的境况下享受一次烹鱼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父母的深情怀念和对幸福的理解。

示例2:文章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冬夜”象征清贫和苦难,而“鱼”象征温暖和幸福。

(3)①“咕噜咕噜”拟声词,使读者如闻其声,同时写出了孩子的期待、喜悦之情。

“歌唱”使用了拟人手法,“声部”使用了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等待鱼儿被煮熟时的幸福喜悦之情。

②成就”指父亲买鱼后,给全家带来的欢乐和幸福。

(4)“这门课程”教会了作者:在困境中更能感受到温暖和幸福,这种温暖与幸福因传递给其他处于困境中的人们而得以扩大。

感悟与思考:
示例1:幸福不一定要富有,幸福在于人与人之间心灵的靠近。

示例2:幸福往往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付出。

示例3:家的温暖在于亲情的凝聚。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找到与人物相关的文章原句,从语言、动作及神态等描写中把握人物,分析人物形象要客观全面,并且要言之有据。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和架构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注意从两个方面出发去分析“鱼”这个文章的关键事物在全文的作用: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和主旨上与文章的关系。

⑶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的鉴赏能力。

解答时,联系上下文,结合关键词语分析句子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⑷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主旨的理解和拓展能力。

解答时,立足于对文意的理解,结合题干找到原文相关语句并给出自己的感悟即可。

2.现代文阅读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神圣的遗物
(土耳其)阿齐兹·内辛
①很早很早以前,有一个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这个国家的统治者苏丹却有一个宝库。

宝库里珍藏着全国独一无二的,最最宝贵的遗产。

举国上下,人人都用吹嘘祖先留给自己的这份遗产聊以自慰:“尽管我们一贫如洗,起码祖先留下的这份遗产是属于我们自己
的。

”就这样,他们用自我安慰来填补贫困生活带来的精神空虚。

②为了保护好这个属于整个国家的圣物,它一直被密藏在苏丹的宝库里。

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③时间年复一年地过去了,有一天,苏丹突然想弄清楚,大家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的这个圣物,究竟是什么?他通过了40个房门,然后走进第41个房间,揭开了第41个盒盖,一看:啊!原来是一颗光辉灿烂、光芒四射的稀世珠宝!这么珍贵的宝物,苏丹以前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没见过!苏丹越看越高兴,边看边思索:“如果我把祖先留给大家的这件圣物拿走,归我所有,别人会不会知道呢?”
④于是,苏丹把那神圣的遗物从宝盒里拿出来,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他把圣物装好以后,突然心里害怕得发抖:“要是有人知道我偷走了圣物,那怎么办呢?”他又想:“如果我把这圣物拿走,在宝盒里放上一块白金,再用红宝石、珍珠母、绿宝石、珍珠、金刚石什么的装饰起来,即使以后别人打开宝盒,也不会知道圣物被人偷走,因为以前谁也没见过真正的圣物嘛!”他就按他的想法做了。

然后把41个宝盒按原样一个套一个地放好,把41个房门一个一个地锁了,最后才离开了宝库。

然而,他唯恐自己的诡计被人识破,便把一年一次保卫遗物的宣誓仪式,改为每半年举行一次,以为这样做,别人就会认为他更忠实,从而不会怀疑他偷盗了祖先留下的神圣遗物。

从此,每年人们在广场上聚集两次,苏丹带领着臣民举行宣誓仪式,要他们用鲜血和生命保卫祖先留下的圣物。

⑤……
⑥时间过了一年又一年。

最后从公众之中站出一个人来,他说:“让我们见见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吧,这样我们每个人就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地珍惜它了!”这些话,像爆炸了一枚重型炸弹。

苏丹和他的大臣们愤怒地指责这个人是可耻的叛徒、卖国贼。

然后,经过一个特殊法庭的审判,他们处死了这个多嘴而又可怜的人!
⑦可是,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因为死者的话已经从一个人的嘴里传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他的想法像雪崩似的扩散开来。

一天,一个老百姓潜入宝库,拿了宝物,走出来时,被哨兵抓住了。

那人手里拿着一个生了锈的罐头盒,那是最后一个盗窃犯留下的国宝代替物。

当警卫官看见那个人手里的罐头盒时,大声地喊道:
⑧“这不是我们的圣物!”
⑨“这不是真的!”宫廷侍从异口同声地说。

⑩“这不是我……大臣们也说。

⑪“不是!不是!”苏丹看见以后简直发了疯,“不是它!”
⑫那个人高高举起生了锈的罐头盒,一字一顿地问:“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
⑬这时候,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他的问题。

因为他们都知道,在自己偷走遗物、换上赝品以后,又有别的人进行了偷换。

他们把那个人逮捕起来,当场绞死以后,又把生锈的烂罐头盒放进宝盒里,盖好41个宝盒,锁好41间房门。

但是他们还放心不下,又通过了另一个保卫神圣遗物的法律。

根据这个法律的规定,一日三餐,全国公民每顿饭以前,都要举行保卫神圣遗物的宣誓仪式。

那些虔诚地宣誓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们发誓要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的圣物被人反复偷盗,最后已经变成了分文不值的烂罐头盒子!
(1)【情节推测】根据上下文推测,继国王之后,第⑤段中又依次写了哪四个人的“掉包”之计?()
A. 首相大臣宫廷侍从警卫官
B. 大臣警卫官宫廷侍从首相
C. 百姓首相宫廷侍从警卫官
D. 宫廷侍从百姓大臣首相
(2)【语言品析】文中⑧至⑪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

请分析这些重复话语的作用。

(3)【人物评述】结合上下文,从塑造人物形象角度对文中两处划线句进行赏析。

(4)【标题解读】小说以“神圣的遗物”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内容分析。

【答案】(1)A
(2)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语气。

强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恼羞成怒的感情。

而他们极力的否定,也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3)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

面对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人;即使面对镇压,还是有很多人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

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4)“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因为遗物神圣,所以大家才奉为至宝。

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

于是各类人马争相上场,宝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词修饰遗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

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解析】【分析】(1)根据“苏丹、首相、大臣,以及宫内所有的文武官员,每年都有一天要用自己的名誉宣誓:一定要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个珍贵而又神圣的遗物。

”可知此次是首相、大臣、宫廷侍从、警卫官,故选A。

(2)警卫官、宫廷侍从、大臣们、苏丹,他们将东西掉包了,他们心里很清楚,他们不想让掉包的真相让别人知道,不想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反复强调,突出他们各自心里的愤怒,想极力否定他们曾做过的无耻行径。

(3)两处都是人物的语言描写,那人的话是想看看圣物,是对国王他们的质疑,表现那个人的反抗精神,敢于挑战统治者;“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如果这个不是,那真正的圣物到哪儿去了呢?”两个质问,说明那人敢于反抗,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

(4)首先,全文内容的展开都紧紧围绕着“神圣的遗物”,“遗物”用“神圣”来修饰,突出“遗物”的特殊,可是这些人却将遗物掉包,揭露人性的丑恶与人们的可悲。

映出了骗人的人的卑鄙与被骗而仍不知道还在为之努力的人的可悲。

以此为题加强文章的讽刺性;同时,“神圣的遗物”又是本文行文的线索,文章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对小说叙写,线索分明,内容集中,易于表现主题。

故答案为:⑴A;
⑵这些重复,表达了说话者强烈的语气。

强化了下到警卫官,上到国王,当他们看到圣物被公之于众,自己的掉包之计也有可能被揭穿时恼羞成怒的感情。

而他们极力的否定,也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⑶这两处都是采用语言描写,写出了文中的老百姓富有质疑精神、反抗精神。

面对以国王为代表的统治阶级强权的统治,敢于质疑,发出自己的声音,比如第一个要求见圣物的人;即使面对镇压,还是有很多人倾听内心声音,勇于反抗。

比如文中从宝库拿走生锈罐头盒,并且反问这些人“你们怎么知道这不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圣物?”
⑷“神圣的遗物”是贯穿全文的线索,这个故事围绕“神圣的遗物”展开,因为遗物神圣,所以大家才奉为至宝。

由此引发了大家对于宝物的觊觎之心。

于是各类人马争相上场,宝物被一而再再而三的掉包,最后成为了一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用“神圣”一词修饰遗物,也强化了本文的讽刺特色。

一只“不值一文的生锈的铁罐子”最终却被强权者奉为“宝物”,将统治集团至上而下的狡诈、贪婪、残暴暴露得一览无遗。

【点评】⑴本题考查推测情节和概括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答时,阅读全文,依据作者的行文思路去分析,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将相关内容逐步概括出来。

⑵本题考查分析写法的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⑧至⑪段,不同人口中却出现了类似的话语,不是简单的重复,间接证明了他们都曾经为一己私利而做出过无耻行径。

⑶本题考查赏析语言描写。

答题时应注意,赏析语言描写从表现人物的个性特点、表现中心思想、符合当时的情景、符合人物的性格、身份、性别、年龄和文化修养等方面分析作答。

⑷本题考查分析题目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分析在全文中的作用,从新颖、线索、刻画人物、概括中心、总领全文等角度结合内容分析。

3.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角梅
刘成章
那年春天,我们陆续给小院栽了一些花木,其中包括一棵三角梅。

我们知道三角梅可以开出很繁盛很灿烂的花,所以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希望无论是谁来到我家门前,一眼就能看见。

不料遇到了令人非常沮丧的事情。

栽的时候,都一样认真,一样施足了底肥浇足了水,栽好之后,管理也没有偏三向四,天天都给它们浇水,可是别的花木都长得欢欢势势,到抽条时抽条,到开花时开花,一年下来,都长得很像个样子了,唯独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

第二年,那棵三角梅仍然毫无变化。

第三年,满院子的花木都长得青春勃发,高大喜人,那棵三角梅的叶片却比初栽下时还少了好多,病恹恹的,一派要死不活的样子。

我和老伴对它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感伤地
想,它总有一天会死去的。

去年是栽下它的第四个年头了。

春天,当别的花木都在泛绿、发芽时,那三角梅依然毫无生机,一点要拥抱春天的意思都没有,于是我和老伴多次站在它的面前叹喟,皱眉,甚至责骂。

我们说,干脆把它拔了吧,省得它还占着一块地方,还要天天浪费几勺水。

我的女
儿和女婿,也是这样的观点。

至此,全家的意见都一致了,欲除之而后快。

然而,就在我们说这话后的不长时间,却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惊喜地看见,三角梅的可怜兮兮的枝叶间,第一次抽出了一枝表皮有着细致纹路的新条,而且长得很快,不久就长到二尺长了,而且在那新条上旁逸斜出,又生出了好几条侧枝。

我们高兴极了。

但为什么会突然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也许是我们关于要挖掉它的议论被它听懂了吧!如果是,对它来说,那可是个性命攸关的大事啊,于是它就做出拼命的一搏,终于把生命的力量给搏出来了。

它好像每天太阳一出来,就死盯着周围的花木,与它们比赛着成长。

它身上透露出来的生机和生气,非常生动地展示在蓝天之下,是那么醒目耐看。

它像憋屈了好几年的毛毛虫,终于要开始向着花蝴蝶的方向嬗变了。

又过了一个多月,我出门要干什么去,忽见山墙边露出个妙龄女子的脸,静静地望着我,她的身子还隐在墙后,恍恍惚惚似真似假,是邻家的客人吗?我终于从迷惑中清醒过来,看清那是三角梅开了一嘟噜火红的花。

我急忙叫来老伴,让她也高兴高兴。

老伴的眼中闪
耀出多年来少见的美丽光彩。

又是一个春天来临了,此时的三角梅已长成一棵枝茂花繁的大树,比房檐都高,它的红色花瓣就像红金子捶成的薄片,只要轻轻撞击就能发出动人的声音。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生命,真是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奥秘和潜能的。

(1)写出作者对三角梅情感态度变化的过程。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本文的②~⑤节写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请从描写的角度和修辞手法两方面赏析下面的句子。

太阳照射的时候,它的每朵花都泛溢着红色的光晕;而风儿一吹,它的每朵花都像一只火红的蝴蝶张开了翅膀,扇动着,奋争着,仿佛亟欲挣脱枝头,翩翩飞去。

(4)结合全文,说一说你对文尾句中“奥秘和潜能”的理解。

【答案】(1)憧憬;沮丧;痛恨(憎恶、厌恶、厌弃);惊喜
(2)写了三角梅在栽下的三年里毫无变化、毫无生机。

为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做铺垫,与下文写三角梅的盛开形成对比,突出了三角梅盛开的美丽,欲扬先抑,收到了出人意料的
表达效果。

(3)描写的角度:花的颜色和形态,写出了三角梅花色的美丽和花朵形状的动态之美;修辞手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花朵比作张开翅膀扇动、奋争、翩飞的蝴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三角梅的花形、动态和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三角梅的喜爱之情。

(4)“奥秘”指高深神秘不易了解的事理,“潜能”指潜在的还没有发挥出来的能力或能量。

文中三角梅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生命的成长有自身的规律,有时并不被我们察觉,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静静地等待;只有在不断地坚持、不断地积蓄、不断地拼搏中,才能
够绽放出生命的美丽。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和情感的变化过程。

按照时间顺序,从文中找出“对它怀着极为美好的憧憬,特意把它栽在房屋山墙边极为显眼的地方”,“那棵三角梅老是婴儿似的趴在那儿,停滞在那儿,好像完全忘了自己应该长长了”,“第二年,那棵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