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临床
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郭军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年(卷),期】2019(025)021
【总页数】2页(P126-127)
【关键词】儿童重症肺炎; 呼吸衰竭; 经鼻导管吸氧; 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
【作者】郭军
【作者单位】沈阳维康医院儿科辽宁沈阳 11002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H778
儿童重症肺炎临床发生率较高,是一种危重病症,具有起病急、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等特点,患儿多合并呼吸衰竭情况,诱发严重呼吸功能障碍或缺氧情况,威胁患儿生命安全[1]。
针对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临床治疗应以纠正缺氧
状态,改善通气功能和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为主,常规治疗采取经鼻导管吸氧治疗,效果欠佳,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创伤较小,辅助通气效果理想,易操作且安全性较高[2]。
鉴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选定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作为研
究样本,探究不同通气方式治疗效果,旨在为患儿提供科学治疗指导,做出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定2017年2月~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74
例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7例。
对照组男性患儿
21例,女性患儿16例,年龄1~8岁,平均(4.03±1.52)岁,呼吸衰竭分型:
Ⅰ型:20例,Ⅱ型17例;观察组男性患儿22例,女性患儿15例,年龄1~7岁,平均(3.82±1.44)岁,呼吸衰竭分型:Ⅰ型:19例,Ⅱ型18例。
两组患儿一般资料组间差异对结果影响较小,可比较。
1.2 方法
患儿入院后均给予对症处理,具体措施:支气管扩张、抗炎、营养支持、解痉平喘等,在上述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经鼻导管吸氧治疗,氧流量控制在6~8L/min,
FiO2设定为0.4~0.6;观察组给予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氧气流量同对照组,PIP设定为10~20cmH2O,FiO2设定为0.3~0.6,吸氧浓度为30%~60%。
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儿各项体征恢复情况,当患儿吸氧浓度低于30%,血氧饱
和度达到95%以上,且血气分析结果基本恢复正常,持续12~24h,结束经鼻持
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改为经鼻导管吸氧治疗,并根据患儿恢复情况逐渐停止吸氧。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评估比较,分显效、有效、无效三个等级。
①显效:通气48h后患儿症
状明显改善,呼吸频率恢复正常,血气指标达到正常状态;②有效:治疗48h后
症状改善,呼吸频率及血气指标缓解;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甚至出现死亡情况[3]。
不良事件发生率统计:包括插管、心功能不全、死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使用SPSS24.0软件,分析计数资料,表示形式为n、%,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统计学差异评估标准。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0.27%,数据差异具有统
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37,n/%)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
15/40.54 19/51.35 3/8.11 34/91.89对照组 11/29.73 15/40.54 11/29.73
26/70.27 χ2 ——— 5.638 P——0.018
2.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5.4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62%,组间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n=37,n/%)注:并发情况按1例统计。
组别插管
心功能不全死亡发生率观察组
1images/BZ_130_1563_874_1565_876.png/2.70 1/2.70 0/0.00 2/5.40对照组
3/8.11 3/8.11 2/5.40 8/21.62 χ2 ——— 4.163 P——0.041
3.讨论
小儿重症肺炎临床发病率较高,具有起病急和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发病后会对患儿造成急性肺部损伤,且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患儿多伴有呼吸衰竭情况,严重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重症肺炎病理变化以肺组织水肿、肺泡实变、炎症渗出等为主,使得患儿通气比例出现失调情况,诱发低氧血症,导致出现呼吸衰竭问题,因此临床治疗应以对症处理和低氧血症纠正为主,其中正压通气治疗应用价值较高[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1.89%)显著较对照组(70.27%)高,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5.40%)显著较对照组(21.62%)低,P<0.05。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临床研究指出,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儿存在二氧化碳、氧气交换功
能障碍情况,临床常规治疗以机械通气或人工气道治疗为主,可纠正患儿低氧血症和通气不畅情况,但治疗创伤较大,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加之患儿年龄较小,支气管管腔狭窄且肺泡数量较少,临床操作难度较大且安全性不理想,影响治疗效果[5]。
本次研究对照组采取经鼻导管吸氧方式,可为患儿提供充足氧气,但通气压
力不足,对肺氧合状态改善效果欠佳,也存在患儿病情进展情况,需配合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插管会损伤患儿气管,诱发肺部感染等问题,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是新型呼吸支持模式,在持续气压正压作用下产生气流,保证供氧充足的同时,增加了终末呼气肺容量,抑制生理死腔出现,改善肺泡部分陷闭或实变情况,抑制炎症渗出,达到终止病理损害过程。
同时,此方式可抵抗内源性PEEP,提升肺部顺应性,减少呼吸做功,进而平衡二氧化碳、氧气交换状态,改善患儿呼吸困难等症状,治疗效果理想,且操作简便,创伤较小,安全性理想,患儿依从性较高,家长接受度高,临床治疗工作开展顺利。
综上所述,在儿童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儿治疗中,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效果理想,且操作便捷安全。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 臧平,卢秀兰,唐亮,等.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儿童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急救
医学,2018,25(6):434.
[2] 李文联,郑和文,潘惠妮,等.经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小儿重症肺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J].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3):106-108.
[3] 罗刚群.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重型新生儿肺炎的临床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
志,2017,25(B12):39-41.
[4] 邓英,唐霞,张雪琼,等.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高原地区重症肺炎患儿效果及对血气指标的
影响[J].疑难病杂志,2017,16(11):1123-1126.
[5] 魏淑珍.无创机械通气治疗重症肺炎的临床观察[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18,24(1):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