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新课改下《荷塘月色》教学重心的转移】荷塘月色(共4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新课改下《荷塘月色》教学重心的转移】
荷塘月色
[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篇经典散文,脍炙人口且影响深远。

可笔者教授了这篇文章之后,学生对它的魅力却难以言说。

究其原因,是本人仍采用了传统的讲授法,对文章进行了字词句段的肢解与剖析,对学生进行程式化、刻板化的纯技术培训,让学生脱离生活实际和自主训练,导致他们没有领悟到文章独到的妙处。

经典文章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来源于生活,并反映生活。

语文教学必须和学生的实际联系起来,因为“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

所以,对《荷塘月色》的教学不但要在方法技巧上有所创新,更要在教学重心上要有所转移。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有创新地做好预习工作
传统的预习任务,就是让学生识记掌握重点字词,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等。

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但重在布置这样一些任务,
比如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可让学生结合实际,在自己“心里颇不宁静的时候”,能否像朱自清先生一样,寻找一个宁静的去处或
一个心灵的寄托,既包括现实世界物质方面的,也可以是精神世界灵魂方面的,不拘一格,以日记或感悟的形式把它写下来等。

二、删减一些传统的教学环节
比如,字词的理解与识记,作者及写作的背景资料的查找与积累,都可以让学生在课外以做笔记的形式完成,这样不但为课堂教学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自学习惯。

因为在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方法技巧,所以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教师绝对不要插手。

三、由肢解剖析课文转向整体感悟
一篇优美的文章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犹如维纳斯的雕像,只有肢体协调完美的组合,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果把她的四肢或眼睛单独取下来欣赏,美又在哪里呢?比如,课文中的经典
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就是在那样一个宁静的夜晚,淡淡的月下,作者暂时寻得
一个宁静的去处的特殊之境中,才有了这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殊感觉。

而许多老师的教学中,甚至一些参考资料中,把这些经典句子或词挑选出来,大加评论和鉴赏。

须知,中学语文
学习是让学生更好地走进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真、善、美,而不是搞文学评论和研究。

因此,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让学生熟读或背诵整篇课文,积于胸中,随着阅历的丰富和岁月的成长,结合人生经验,在生活中感悟它的深意,就能受用终身。

就像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小学生有他的懵懂意识,到十八岁时会有重新的审视和评价,到了中年或老年,再去读它,完全又是另一种感觉。

所以,好的文章,要用一生去感悟,不是一两节课或一两天就能参透的。

四、把课文学习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我们不要过分地把文本和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

朱自清先生写这篇文章肯定和他处的时代背景或者心情有关,但到底是什么原因,也许只有作者自己知道。

我们不要让学生去做一个“索隐派”,这违背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

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立足现实,着眼当下,切合自身,就像前面布置的预习作业一样,把《荷塘月色》的美用在对生活的感悟上。

五、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要有进一步的延伸
传统的教学思路是:“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识记字词一朗读课文—分段赏析—讨论主题。

”这样按部就班的程式化教学虽
然思路清晰,却忽视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把课文学习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整体感知了这件艺术品之后,引导学生借鉴作者抒写性灵的方法,联系实际,假如自己在心浮气躁或其他情况下,如何向自然寻找宁静。

可写清风明月,高山流水,一草一木,也可写心灵微澜,天籁之声等等,并且要把这些要作为教学重点去解决。

因为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最终落实到写作上,让学生通过写作训练去感悟自然的奇妙,生活的真谛。

总之,通过对《荷塘月色》教学重心的转移,就是让语文学习亲近自然,走进生活,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感悟生活的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