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吨的认识(二)》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量
吨的认识(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质量单位的换算,使学生牢固掌握。
2.通过学生参与丰富的教学活动使学生们充分体会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数学实践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4.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5.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教学重难点
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 质量单位换算。
8吨=()千克 3000千克=()吨
6吨-1吨=()千克 2吨-900千克=()千克
2. 判断对错。
(1)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
(2)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
()(3)一个篮球约重340千克。
()
3. 今天我们就要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二、探究新知
1. 明确问题,尝试解决。
(1)出示情景图,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有一堆煤重8吨,有两种不同的货车,货车1的载质量是2吨,货车2的载质量是3吨。
如果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问怎样安排能恰好运完8吨煤?
重点引导:怎样理解“每次运煤的车都装满”、“恰好运完”?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要求吗?
(2)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说说你的想法?
2.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出示表格,示范填写。
教师引导学生明确表格意义,然后共同完成一种方案。
(2
学生尝试用列表的方法解决问题,并在小组里交流各自的方案。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展示交流。
展示各组列出来的方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思考:图表给人看的时候,怎样才能更容易发现其中的规律呢?(要有序地进行罗列)师生一起按顺序罗Array
列出所有的方案。
从表格中你知道哪种方案能正好运完吗?(第①、④两种方案正好运完。
)
3. 回顾反思。
师:检验一下,这两种方案都正确吗?在小组里交流你的方法。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检验活动,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名汇报。
师:你能有条理地说一说刚才解决问题的过程吗?在列表的过程中,怎样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小结:列表不仅清楚、简洁,能看到题中的信息,还有利于我们理清思路,按一定顺序思考问题,并很快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教材第33页做一做。
学生读题后,提问:能用列表法解决这个问题吗?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2. 完成练习七第4题。
师:观察这些机器,算一算他们一共有多重?
学生独立练习,指名汇报,体会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3. 完成练习七第7题。
师引导学生审题:“每条船都要坐满”是什么意思?
学生独立完成,有序罗列出所有方案,检验结果是否符合题目要求。
然后计算出租船费用,通过比较得出最省钱的方案。
4. 完成练习七第8题。
师:“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学生讨论交流,指名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课后反思
我的课前困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但“吨”是一个较大的重量单位,我很难让学生得到真实的体验,我也无法把一吨的物体搬到教室里来让学生体验、感受。
那如何让学生培养学生空间观念?我在课堂的教学中又应从哪些方面去考虑呢?
经过我们组内的讨论,我的思路渐渐清晰起来:“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
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教学时我设计了很多与现实生活联系的题目。
如:一袋水泥50千克,20袋共重1吨;支援灾区的大米一袋重100千克,10袋就是一吨;我们班学生平均每人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就是1吨。
而且还可以借助书上的插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感知1吨物体的重量,加强对吨的认识,形成吨的概念,从实践中得出1吨等于1000千克的观念。
这样,我就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了一起,将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使小小的课堂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天地,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必须贴近生活,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味为有趣。
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同在的乐趣
教学反思二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因我班有42人,人多,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今天教学“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认识“1吨”有多重这个抽象的概念,我把“1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怎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 "吨"的概念: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在课前作了学习材料的准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1吨。
2.认识“1吨”有多重时透渗<<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ㅡ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一年要损失上亿吨的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吨作单位,会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
4.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小,计算能力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还比较困难。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总之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去学习.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