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
原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资其士马以益兵势。
渊从之,自为手启,卑辞厚礼,遗始毕可汗云:“欲大举义兵,远迎主上,复与突厥和亲,如开皇之时。
若能与我俱南,愿勿侵暴百姓;若但和亲,坐受宝货,亦唯可汗所择。
”始毕得启,谓其大臣曰:“隋主为人,我所知也。
若迎以来,必害唐公而击我无疑矣。
苟唐公自为天子,我当不避盛暑,以兵马助之。
”即命以此意为复书。
使者七日而返,将佐皆喜,请从突厥之言,渊不可。
裴寂、刘文静等皆曰:“今义兵虽集而戎马殊乏,胡兵非所须,而马不可失;若复稽回,恐其有悔。
”渊曰:“诸君宜更思其次。
”寂等乃请尊天子为太上皇立代王为帝以安隋室移檄郡县改易旗帜杂用绛白以示突厥渊曰:“此可谓‘掩耳盗钟’,然逼于时事,不得不尔。
”乃许之,遣使以此议告突厥。
西河郡不从渊命,甲申,渊使建成、世民将兵击西河;命太原令温大有与之偕行,曰:“吾儿年少,以卿参谋军事:事之成败,当以此行卜之。
”时军士新集,咸未阅习,建成、世民与之同甘苦,遇敌则以身先之。
近道菜果,非买不食,军士有窃之者,辄求其主偿之,亦不诘窃者,军士及民皆感悦。
至西河城下,民有欲入城者,皆听其入。
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攻拔之。
执德儒至军门,世民数之曰:“汝指野鸟为鸾,以欺人主,取高官,吾兴义兵,正为诛佞人耳!”遂斩之。
自余不戮一人,秋毫无犯,各尉抚使复业,远近闻之大悦。
建成等引兵还晋阳,往返凡九日。
渊喜曰:“以此行兵,虽横行天下可也。
”遂定入关之计。
渊开仓以赈贫民,应募者日益多。
渊命为三军,分左右,通谓之义士。
突厥遣其柱国康鞘利等送马千匹诣李渊为互市,许发兵送渊入关,多少随所欲。
渊引见康鞘利等,受可汗书,礼容尽恭,赠遣康鞘利等甚厚。
择其马之善者,止市其半;义士请以私钱市其余,渊曰:“虏饶马而贪利,其来将不已,恐汝不能市也。
吾所以少取者,示贫,且不以为急故也。
当为汝贳之,不足为汝费。
”康鞘利北还。
渊命刘文静使于突厥以请兵,私谓文静曰:“胡骑入中国,生民之大蠹也。
吾所以欲得之者,恐刘武周引之共为边患;又,胡马行牧,不费刍粟,聊欲藉之以为声势耳。
数百人之外,无所用之。
”
(节选自《资治通鉴•隋纪》)
译文:
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人相结交,请突厥人资助兵马以壮大兵势,李渊听从了这个意见。
他亲笔写信,言辞卑屈,送给始毕可汗的礼物十分丰厚,信中说:“我想大举义兵,远迎隋主,重新与突厥和亲,就象开皇年间那样。
您要是能和我一起南下,希望不要侵扰强暴百姓。
假若您只想和亲,您就坐受财物吧。
这些方案请您自己选择。
”始毕可汗得到李渊的信,对他的大臣说:“隋朝皇帝的为人我是了解的,若是把他迎接回来,必定会加害唐公而且向我进攻,这是毫无疑问的。
如果唐公自称天子,我应当不避盛署,以兵马去帮助他。
”始毕立即命令将这个意思写成回信。
使者七天后返回,见信,李渊的将领僚佐们都很高兴,请李渊听从突厥人的话,李渊认为不可。
裴寂、刘文静都说:“如今义兵虽然召集来了,但是军马还极为缺乏,胡兵并不是所需的,但胡人的马匹不可失去,如果再拖延而不回信,恐怕对方反悔。
”李渊说:“大家最好再想想别的办法。
”裴寂等人就请李渊尊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以安定隋王室;传布檄文到各郡县;改换旗帜,用红、白掺杂的颜色,以此向突厥示意不完全与隋室相同。
李渊说:“这可以说是‘掩耳盗钟’,但这是形势所迫,不得不如此啊。
”于是就同意这样做,派使者将这个决定通知突厥。
西河郡不服从李渊的命令,甲申(初五),李渊派李建成、李世民率兵进攻西河郡。
命太原令太原人温大有与李建成等人同行。
李渊对温大有说:“我儿子年轻,请您参与谋划军事,事情的成败,在此行就
可预测出来了。
”当时军队的士兵都是新近招募的,没有经过训练检阅。
李建成、李世民与士卒同甘苦,遇到敌人身先士卒,附近道旁的蔬菜瓜果,不是买的不准吃,兵士有偷吃的,立刻找物主进行赔偿,也不责备偷窃者,士兵及百姓们都心悦诚服。
李建成等率军到达西河城下,百姓有想进城的人,都听任其进入。
西河郡丞高德儒闭城拒守,己丑(初十),李建成攻克西河城,将高德儒押到军营门口,李世民历数他的罪过说:“你指野鸟为鸾鸟来欺骗君主,骗取高官,我们兴义兵,正是要诛灭奸佞之人!”于是将高德儒处死。
其余官员一个不杀,秋毫无犯,分别抚慰吏民百姓,让他们各复其业,远近的百姓听到后非常高兴。
李建成等人率兵返回晋阳,往返共九日。
李渊高兴地说:“象这样用兵,就是横行天下也可以了!”于是就定下了入关计划。
李渊开仓赈济贫民,应募当兵的人日益增多。
李渊命令将招募来的人分为三军,分左、右军,通称为义士。
突厥派他们的柱国康鞘利等人押送一千匹马到李渊处进行交易,并答应发兵送李渊入关,人数的多少随李渊定。
丁酉(十八日),李渊会见了康鞘利等人,接受了可汗的书信,礼仪容止都极为恭敬,赠送给康鞘利等人的礼物也很丰厚。
李渊挑选马匹中的良马,只买了其中的一半。
义士们请求用自己的私钱买下其余的马匹。
李渊说:“胡人马匹多,但是贪利,他们会不断地来,恐怕你们就买不起了。
我所以少买的原因就是向他们表示贫穷,而且也不是那么急用。
我应当替你们付钱,不至于让你们破费。
”己巳(疑误),康鞘利返回北方。
李渊命令刘文静出使突厥请求发兵,他私下对刘文静说:“胡骑进入中国,是黎民百姓的大害。
我所以要突厥人发兵,是怕刘武周勾结突厥一起成为边境上的祸患。
另外,胡马是放牧饲养的,不用耗费草料,我只是要借突厥人的兵马以壮声势,几百人也就够了,没有别的用途。
”
《资治通鉴·隋纪·刘文静劝李渊与突厥相结》
2、《资治通鉴·后唐纪·安重诲》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后唐纪·安重诲》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
原文:
安重诲,应州人也。
重诲少事明宗,为人明敏谨恪。
初,帝义子从珂与安重诲饮酒争言,从珂欧重诲,重诲终衔之。
至是,重诲用事,时从珂为河中节度使,重诲屡短之于帝,帝不听。
重诲乃矫以帝命谕河东牙内指挥使杨彦温使逐之。
是日从珂出城阅马彦温勒兵闭门拒之从珂使人扣门诘之曰吾待汝厚何为如是对曰彦温非敢负恩受枢密院宣耳请公入朝。
从珂止于虞乡,遣使以状闻。
帝问重诲曰:“彦温安得此言?”对曰:“此奸人妄言耳,宜速讨之。
”帝疑之,欲诱致彦温讯其事。
重诲固请发兵击之,乃命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将兵讨之。
帝令彦稠必生致彦温,欲面讯之。
从珂知为重诲所构,驰入自明。
帝目不知书,四方奏事皆令安重诲读之,重诲亦不能尽通,乃奏称:“臣徒以忠实之心事陛下,得典枢机,今事粗能晓知,至于古事,非臣所及。
愿仿前朝侍讲、侍读、近代直崇政、枢密院,选文学之臣与之共事,以备应对。
”乃置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以孔循少侍宫禁,谓其谙练故事,知朝士行能,多听其言。
朝廷议置相,循荐太常卿崔协;任圜欲用御史大夫李琪。
循力沮之,谓重诲曰:“李琪非无文学,但不廉耳。
宰相但得端重有器度者,足以仪刑多士矣。
”他日议于上前,上问谁可相者,重诲以协对。
圜曰:“重诲未悉朝中人物,为人所卖。
协虽名家,识字甚少。
臣既以不学忝相位,奈何更益以协,为天下笑乎!”上曰:“宰相重任,卿辈更审议之。
吾在河东时见冯__多才博学,与物无竞,此可相矣。
”既退,孔循不揖,拂衣径去。
重诲私谓圜曰:“今方乏人,协且备员,可乎?”圜曰:“明公舍李琪而相崔协,是犹弃苏合之丸,取蜣之转也。
”循与重诲共事,日短琪而誉协,癸亥,竟以端明殿学士冯道及崔协并为中书侍郎。
(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有删改)
译文:
安重诲,是应州人。
安重诲年轻的时候侍奉明宗,为人聪明敏锐,谨慎恭敬。
以前,后唐明宗的养子李从珂与安重诲曾在饮酒时争吵,李从珂殴打安重诲,安重诲始终记恨他。
到此时,安重诲掌权用事,当时李
从珂任河中节度使,安重诲多次在明宗面前说他的坏话,明宗不听。
安重诲便假造明宗意旨,谕令河中牙内指挥使杨彦温驱逐他。
这一天,李从珂出城检阅战马,杨彦温领兵关了城门,拒绝让他进城。
李从珂命人扣门,质问他说:“我待你很厚重,你怎么能这样做?”杨彦温回答说:“我彦温不敢对您负恩,我是受枢密院的宣示,请您入朝。
”李从珂暂驻扎在虞乡,派使者把情况向朝廷报告。
明宗问安重诲说:“杨彦温怎么能这么说呢?”安重诲回答说:“这是坏人杨彦温的胡说,应该赶快派兵征讨他。
”明宗怀疑此事,想把杨彦温引诱来讯问情况。
安重诲坚持请求派兵攻打杨彦温,朝廷便命令步军都指挥使药彦稠统兵讨伐他。
明宗指令药彦稠:“务必把杨彦温活着抓回来,我要当面讯问他。
”李从珂知道是被安重诲所陷害,赶快入朝自己进行表白。
后唐帝不识字,四面八方的奏书都让安重诲读给他听,安重诲也不能全部通晓,于是上奏说:“臣只以忠诚的心来侍奉陛下,得以掌管朝内机密,现在的事情还粗粗能够知道一些,至于过去的事情,不是我能知道的。
希望效仿前朝的侍讲、侍读,近代的直崇政、枢密院,选择一些有文化的大臣来共同处理这些事情,以备应对。
”于是设置了端明殿学士。
安重诲认为孔循从小在宫廷里侍奉,明白熟习朝廷里过去的典章制度,也知道朝廷官员的品行才能,所以好多事情都听他的话。
朝廷商议设立宰相,孔循推荐太常卿崔协。
任圜想起用御史大夫李琪。
孔循极力阻止他,于是对安重诲说:“李琪不是没有文才,只是不廉洁。
宰相只能用端庄稳重有器度的人,这样才足以成为朝廷百官的典范。
”有一天在后唐帝面前议论这件事,后唐帝问谁可以任宰相,安重诲回答说是崔协。
任圜说:“安重诲不熟习朝中人员,被人所收买。
崔协虽然是名家,但认识的字很少。
我已经是因为没有学问而忝列相位,怎么可以再增加一个崔协而被天下人笑话呢?”后唐帝说:“宰相是个重要的职位,你们再重新商议一下。
我在河东时见__冯道多才博学,与世无争,这个人可以任宰相。
”退堂时,孔循没给后唐帝行礼,一甩衣服就走了。
安生诲私下对任圜说:“现在正缺人,崔协暂且作备选人员,可以吗?”任圜说:“您抛弃李琪而使崔协为宰相,这就好像
抛弃了苏合香丸,选取屎壳螂推的粪球。
”孔循和安重诲在一起处理政事,每天都说李琪的坏话而说崔协的好话。
癸亥(十一日),终于任命端明殿学士冯道和崔协一起为中书侍郎。
《资治通鉴·后唐纪·安重诲》
3、《资治通鉴·史思明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史思明传》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
原文:
史思明,宁夷州突厥种,初名窣于,玄宗赐其名。
史思明猜忍好杀,群下小不如意,动至族诛,人不自保。
朝义,其长子也,常从思明将兵,颇谦谨,爱士卒,将士多附之;无宠于思明,思明爱少子朝清,使守范阳,常欲杀朝义,立朝清为太子,左右颇泄其谋。
思明既破李光弼,欲乘胜西入关,使朝义将兵为前锋,自北道袭陕城,思明自南道将大军继之。
三月,甲午,朝义兵至礓子岭,卫伯玉逆击,破之。
朝义数进兵,皆为陕兵所败。
思明退屯永宁,以朝义为怯,曰:“终不足成吾事!”欲按军法斩朝义及诸将。
戊戌命朝义筑三隅城欲贮军粮期一日毕朝义筑毕未泥思明至诟怒之令左右立马监泥斯须而毕。
思明又曰:“俟克陕州,终斩此贼。
”朝义忧惧,不知所为。
思明在鹿桥驿,令腹心曹将军将兵宿卫;朝义宿于逆旅,其部将骆悦、蔡文景说朝义曰:“悦等与王,死无日矣!自古有废立,请召曹将军谋之。
”朝义俯首不应。
悦等曰:“王苟不许,悦等今归李氏,王亦不全矣。
”朝义泣曰:“诸君善为之,勿惊圣人!”悦等乃令许叔冀之子季常召曹将军,至,则以其谋告之;曹将军知诸将尽怨,恐祸及己,不敢违。
是夕,悦等以朝义部兵三百被甲诣驿,宿卫兵怪之,畏曹将军,不敢动。
悦等引兵入至思明寝所,值思明如厕,问左右,未及对,已杀数人,左右指示之。
思明闻有变,逾垣至厩中,自备马乘之,悦傔人周子俊射之,中臂,坠马,遂擒之。
思明问:“乱者为谁?”悦曰:“奉怀王命。
”思明曰:“我朝来语失,宜其及此。
然杀我太早,何不待我克长安!今事不成矣。
”悦等送思明于柳泉驿,囚之,还报朝义曰:“事成矣”。
朝义曰:“不惊圣人乎?”悦曰:“无。
”时周挚、许叔冀将后军在福昌,悦等使许季常往告之,挚惊倒于地。
朝义引军
还,挚、叔冀来迎,悦等劝朝义执挚,杀之。
军至柳泉,悦等恐众心未壹,遂缢杀思明,以氈裹其尸,橐①驼负归洛阳。
朝义即皇帝位,改元显圣。
(节选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译文:
史思明,是宁夷州突厥族人,起初名为窣于,(后来)玄宗赐他名。
史思明生性多疑残忍,好杀无辜,部下稍微不合他的意,动不动就被诛杀九族,(因而)人人(都)不能保护自已。
史朝义是史思明的长子,经常跟随史思明带兵,(为人)非常恭谦谨慎,爱惜士兵,将士们大多都归心于他。
史朝义不被史思明宠爱,史思明偏爱小儿子史朝清,派他镇守范阳,时常想杀掉史朝义,立史朝清做太子,史思明的随从对他的打算略有泄露。
史思明击败李光弼后,想乘胜向西入关,便派遣史朝义率兵作为前锋,从北道袭击陕城,史思明率大军从南道紧随他进攻。
三月甲午,史朝义军到达礓子岭,卫伯玉迎击,打败朝义。
史朝义数次进攻,均被陕兵打败。
史思明退兵驻守永宁,认为史朝义临阵胆怯,史思明说:“史朝义终究不能成就我的大事!”想要按军法斩杀史朝义及诸位将领。
戊戌(十三日),史思明命令史朝义修筑三隅城,打算贮存军粮,限期一天修完。
史朝义修筑完毕,尚未抹泥,史思明来到,大肆怒骂史朝义,命令随从骑在站立不动的马上监督抹泥,片刻之间完成。
史思明又说:“等攻克陕州,终究要杀掉这个家伙。
”史朝义十分忧虑恐惧,不知如何是好。
史思明在鹿桥驿,命令心腹曹将军率军值夜守卫。
这时史朝义在旅馆住宿,他的部将骆悦、蔡文景劝史朝义说:“我们与您已经死到临头了!自古以来就有废立君王之事,请您召见曹将军,共商大事。
”史朝义低着头,没有回答。
骆悦等人又说:“您假如不允许的话,我们现在就归附李氏,(那么)您也不能保全了。
”史朝义哭着说:“诸位好好处理这件事,不要惊吓我父亲!”骆悦等人就命令许叔冀的儿子许季常去召见曹将军,他来到后,就将他们的计划告诉了他。
曹将军知道诸位将领都心怀怨恨,害怕殃及自已,不敢违抗。
当晚,骆悦等人率领史朝义的士兵三百人,全付武装来到驿站,值宿的卫兵觉得奇怪,
(但)他们惧怕曹将军,不敢动手。
骆悦等人带兵闯入史思明的卧室,正好史思明上厕所了,于是问他身边的人,没等他们回答,骆悦已经杀掉了好几个人,史思明身边的人指出了他的去向。
史思明听到情况有变,跳墙来到马厩里,自己准备骑马逃跑,骆悦的侍从周子俊发箭射史思明,射中手臂,史思明坠落马下,于是他们抓住了他。
史思明问道:“作乱的是谁?”骆悦回答说:“奉怀王史朝义的命令。
”史思明说:“早晨我说话失口,应该得到这样的下场。
但是这样杀我太早了,为什么不等到我攻克长安呢!如今大业不能完成了。
”骆悦等人将史思明押送到柳泉驿,囚禁他,然后回去报告史朝义说:“大事已经完成。
”史朝义说:“没有惊吓我父亲吧?”骆悦回答说:“没有。
”当时周挚、许叔冀率领后军驻扎在福昌,骆悦等人派许季常前去通告此事,周挚惊倒在地。
史朝义率领军队回来,周挚,许叔冀出来迎接,骆悦等人劝史朝义拿下周挚,将他杀掉。
军队到达柳泉,骆悦等人害怕众心不一,于是勒杀史思明,用毡毯裹尸,用骆驼运回洛阳。
朝义即皇帝位,改年号显圣。
《资治通鉴·史思明传》
4、《资治通鉴·唐纪九》原文及翻译译文
《资治通鉴·唐纪九》原文及翻译资治通鉴
原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寿以贪得罪,上以瀛州刺史卢祖尚才兼文武,廉平公直,征入朝,谕以“交趾久不得人,须卿镇抚。
”祖尚拜谢而出,既而悔之,辞以旧疾。
上遣杜如晦等谕旨曰:“匹夫犹敦然诺,奈何既许朕而复悔之!”祖尚固辞。
戊子,上复引见,谕之,祖尚固执不可。
上大怒曰:“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命斩于朝堂,寻悔之。
它日,与侍臣论“齐文宣帝何如人?”魏徵对曰:“文宣狂暴,然人与之争,事理屈则从之。
有前青州长史魏恺使于梁还,除光州长史,不肯行,杨遵彦奏之。
文宣怒,召而责之。
恺曰:‘臣先任大州长史,使还,有劳无过,更得小州,此臣所以不行也。
’文宣顾谓遵彦曰:‘其言有理,卿赦之。
’此其所长也。
”上曰:“然。
向者卢祖尚虽失人臣之义,朕杀之亦为太暴,由此言之,不如文宣矣!”命复其官荫。
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甚,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谒告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固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
初,上令群臣议封建,魏徵议以为:“若封建诸侯,则卿大夫咸资俸禄,必致厚敛。
又,京畿赋税不多,所资畿外,若尽以封国邑,经费顿阙。
又,燕、秦、赵、代俱带外夷,若有警急,追兵内地,难以奔赴。
”礼部侍郎李百药以为:“运祚修短,定命自天,尧、舜大圣,守之而不能固;汉、魏微贱,拒之而不能却。
今使勋戚子孙皆有民有社,易世之后,将骄淫自恣,攻战相残,害民尤深,不若守令之迭居也。
”中书侍郎颜师古以为:“不若分王宗子,勿令过大,间以州县,杂错而居,互相维持,使各守其境,协力同心,足扶京室;为置官寮,皆省司选用,法令之外,不得擅作威刑,朝贡礼仪,具为条式。
一定此制,万世无虞。
”十一月,丙辰,诏:“皇家宗室及勋贤之臣宜令作镇藩部贻厥子孙非有大故无或黜免所司明为条列定等级以闻。
”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九》)
译文:
交州都督、遂安公李寿因贪污犯罪。
太宗因瀛州刺史卢祖尚文武全才,廉洁平易而公正,便征召他入朝,谕告他:“交趾郡很久不得贤人去治理,需要你前去镇守安抚。
”卢祖尚拜谢出朝,不久又后悔,以旧病复发相辞。
太宗让杜如晦对他传旨道:“一般的人尚能够重视诺言,你为什么已答允了朕而又后悔呢!”卢祖尚执意辞退。
戊子日(十五日),太宗再次召见他,晓以道理,卢祖尚仍固执己见,拒不从命。
太宗大怒道:“我派人不行,又如何治理国家呢?”下令将卢祖尚斩于朝堂之上,不久又后悔。
过了几日,与大臣议论“齐文宣帝是怎么样一个人?”答道:“齐文宣帝狷狂暴躁,然而人与他争论时,遇到理屈词穷时能够听从对方的意见。
当时前青州长史魏恺出使梁朝还朝,拜为光州长史,他不肯赴任,丞相杨遵彦奏与文宣帝。
文宣帝大怒,召
入宫中来责备。
魏恺说:‘我先前任大州的长史,出使归来,有功劳没有过失,反而改任小州的长史,所以我不愿意成行。
’齐文宣帝回头对杨遵彦说:‘他讲得有道理,你就宽赦他吧。
’这是齐文宣帝的长处。
”太宗说:“有道理。
先前卢祖尚虽然有失做大臣的道义,朕杀了他也过于粗暴,如此说来,还不如齐文宣帝!”下令恢复卢祖尚的官位以荫庇其子孙。
魏徵相貌平平(或:不超过普通人),但是很有胆量谋略,善于回转皇帝的主意,常常触犯皇帝脸色苦苦谏诤(或:竭力上谏)。
有时碰上太宗非常恼怒,他面不改色,太宗的神威也为之消褪。
他曾经告假去祭扫祖墓,回来后,对太宗说:“人们都说陛下要临幸南山,外面都已严阵以待、整装完毕,而您最后又没去,不知为什么?”太宗笑着说:“起初确实有这个打算,害怕你又来嗔怪,所以中途取消了。
”太宗曾得到一只好鹞鹰,将它置于臂膀上,远远望见魏徵走过来,便藏在怀里;魏徵站在那里上奏朝政大事,故意很久不停下来,鹞鹰最后死在太宗的怀里。
起初,太宗令大臣们议论分封诸王的事,魏徵认为:“如果分封诸王建诸侯国,则卿大夫们都资赖俸禄生活,必然导致大量征赋(来供给他们)。
另外,京城一带征收的赋税不多,要依靠京都以外的州县,如果拿国邑尽封给王公,则国家经费顿时短缺,再加上燕、秦、赵、代诸国均管辖有夷族,如有出现紧急情况,到内地调兵,路途遥遥,难以及时奔赴所在地。
”礼部侍郎李百药认为:“朝廷运祚的长短,命在上天,尧、舜都是大圣人,守定国祚却不能长久;汉、魏出身低贱,恣纵却国运长久,推却不掉。
如今让皇亲国戚子子孙孙均有自己封国的百姓与土地,几代之后,将骄奢淫逸,相互攻伐残杀,对老百姓危害尤大,不如保住现状,令他们更迭居位来得好!”中书侍郎颜师古认为“不如分封亲王宗子,不使他们过于强大,以州县相间隔,交错为界,互相维持牵制,让他们各守境土,同心协力,足以扶助京城皇室。
设置官吏,均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皇朝法令外,不许他们擅自施行刑罚,朝贡礼仪,都定有条例格式。
这种制度一旦确定,千秋万代可保平安。
”十一月,丙辰日(初一),太宗下诏:“皇室宗亲以及功勋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