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名著导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傲慢与偏见》
邹荣华
作者风采
简·奥斯汀(1775—1817),英国著名女小说家。

生于乡村小镇斯蒂文顿,父亲是当地教区牧师。

她从小喜欢写故事,41岁去世,终身未婚。

奥斯汀家道小康,没有上过正规学校,但受到较好的家庭教育。

她共发表了6部长篇小说,处女作《理智与情感》,1811年出版。

随后发表了《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和《爱玛》。

她去世后第二年发表《诺桑觉寺》和《劝导》。

《傲慢与偏见》动笔于1796年,开始取名为《最初的印象》,该书是奥斯汀最成功的,也是最受欢迎的作品。

故事梗概
小乡绅班纳特有五个女儿,均待字闺中。

班纳特太太为女儿婚事而整天操心不已。

新来的单身邻居宾利一年收入丰厚,让人羡慕。

在一次舞会上,宾利对班纳特大女儿简,一见钟情,二人相爱。

班纳特太太欣喜若狂。

参加舞会的还有宾利的好友达西。

他仪表堂堂,更为富有,但非常骄傲。

班纳特二女儿伊丽莎白没有简面容姣好,但内涵丰富,极具个性,自尊心也很强。

二人相遇,互不相容。

可是不久,达西对伊丽莎白产生了好感,请她同舞,伊丽莎白同意了。

宾利的妹妹卡罗琳一心想嫁给达西,达西对她却十分冷漠。

她发现达西对伊丽莎白有好感,从中阻挠。

达西担心简只是看上了宾利的
收入与家产,并非真的钟情于宾利,拆散了他们。

简对宾利的不辞而别十分伤心,但依旧一往情深。

班纳特先生没有儿子,根据当时法律,家产将由远亲柯林斯继承。

柯林斯追求伊丽莎白,遭拒绝后,马上与伊丽莎白的密友夏洛特结婚,这给伊丽莎白带来烦恼。

青年军官威克姆英俊潇洒,人人夸赞。

伊丽莎白对他产生好感。

威克姆与达西一同长大,在诱拐达西妹妹要挟财产不成后,做了一个军官。

伊丽莎白听信他对达西的诬蔑,对达西偏见更深。

伊丽莎白去拜访新婚的夏绿蒂,遇到达西的姨妈凯瑟琳。

不久,又见到了来此的达西。

达西对她吐露了爱慕之情,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傲慢拒绝了。

达西第一次认识到骄傲自负带来的恶果,十分痛苦。

临走留下一封长信进行解释:他承认他不满班纳特太太的轻浮和鄙俗,并且认为简并没有钟情于宾利,因而拆散简与宾利;对于威克姆,事实是威克姆把达西父亲给的遗产挥霍尽后,竟企图勾引达西的妹妹乔治娅娜与他私奔。

伊丽莎白读信后,为错怪达西感到内疚,也为母亲行为感到羞愧。

第二年夏天,伊丽莎白去舅父母家,参观了达西的庄园,并再次与达西相遇。

她发现达西对人彬彬有礼,在当地很受人尊敬,对妹妹更是爱护有加,于是消除了对达西的偏见。

正当此时,伊丽莎白接到家信,小妹丽底亚与身负赌债的威克姆私奔了。

家丑使伊丽莎白难堪至极。

达西得知后,不仅替威克姆还清赌债,还给了他一笔巨款,让他与丽
底亚完婚。

这完全出乎伊丽莎白的意料,从此以后,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全部化为爱情。

宾利和简也言归于好。

这时,凯瑟琳夫人赶来,说自己的女儿与达西自小就有婚约,蛮横地要伊丽莎白保证不与达西结婚。

伊丽莎白断然拒绝了这一无理要求。

此事传到达西耳中,他又一次向伊丽莎白求婚。

至此,一对因傲慢和偏见而几经误会的有情人终成眷属。

精彩语段
1.“目前这件事情谈不到什么天良、廉耻、恩义。

我跟达西先生结婚,并不触犯这些原则。

要是他跟我结了婚,他家里人就厌恶他,那我毫不在乎;至于说天下人都会生他的气,我认为世界上多的是知义明理的人,不见得个个都会耻笑他。


点评:只要不触犯天良、廉耻、恩义,我问心无愧!不明理义人的讥笑阻碍不了世人的眼睛,我知义明理。

2.“你要回忆过去,也只应当去回忆那些使你愉快的事情。


点评:任何时候都要选择美好的记忆,保持乐观的态度。

3.“这是慢慢儿发展起来的,我也说不出从什么时候开始,不过我觉得,应该从看到彭伯里他那美丽的花园算起。


点评:伊丽莎白说的是句玩笑话。

因为她深恶达西时,就已知道他拥有丰厚的田产,那么,为了一个花园而改变想法,就显得十分滑稽。

4.“我也说不准究竟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看见了你什么样的风姿,听到了你什么样的谈吐,便使我开始爱上了你。

那是好久以前的事。

等我发觉我自己开始爱上你的时候,我已经走了一半路了。


点评:达西说的是实话。

丘比特之箭悄无声息地射入,等到觉察时,早已难以自拔。

艺术特色
一、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奇巧精妙的艺术构思
《傲慢与偏见》描写了四桩婚事。

作者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事,与另外三桩紧密相连,浑然一体。

柯林斯与夏洛蒂之间是讲实惠、找归宿的婚姻;威廉姆与丽底亚是追求美貌情欲,不讲道德情操的婚姻;简与宾利是相互爱慕,情投意合的婚姻。

三桩婚事从不同角度衬托主线,构成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这四桩婚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误会”百出,疑窦丛生。

结构编排的曲折、巧妙,让人开卷时爱不释手,闭卷时回味悠长。

二、机智幽默的人物对话,含意丰富的语言层次
人物对话,是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最基本的材料和手段。

奥斯汀在创作时,善于利用说话人、听话人、读者在动机和理解上的差异,制造多层次语调,使作品中人物的对话既机智幽默,又含意丰富。

例如第一卷“初识”一节中,达西趁宾利小姐弹起一支苏格兰小曲的当儿,邀请伊丽莎白跳舞的那段对话可以作出多层解释:伊丽莎白仅仅是认为对方在献殷勤,而宾利小姐则理解为达西想与伊丽莎白喜结“良缘”。

在读者角度,只要多读几段便会发现,达西想的是:这位小姐着实厉害,我这次只得认输,以后可得谨慎从事。

微妙的对话描写,深层次的心理刻画在小说里比比皆是。

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独具特色的性格刻画
小说中塑造了有二十几人,每个人都各具特色。

伊丽莎白是女主角,她聪颖机灵有主见,善良乐观又活泼。

如拒绝科林斯先生的求婚,充分体现了她聪颖机灵有主见、善于想办法解决问题的个性。

再如不嫉妒他人,对姐姐的幸福感同身受,充分体现了她内心的高尚纯洁。

又如将舅父、舅母介绍给达西时,狡黠地观察达西的感受,充分体现了她的活泼可爱。

另外她尊敬父亲,但又认为父亲当面揭妻子短的行为应当受到指责,体现了有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男主角达西家财万贯、英俊潇洒,但寡言少语,缺乏与人沟通,让人误解他傲慢。

但他正直善良、为人和蔼、乐于助人的品质让人钦佩,如他对威廉姆所犯种种错误的宽恕和原谅。

书中简温柔多情,善良和蔼;宾利温顺随和,举棋不定;班纳特先生刁钻古怪,不露声色;柯林斯自大谦卑;丽底亚轻佻无知。

各个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四、诙谐幽默的反讽手法,寓教于乐的主题思想
这部著作无论从结构上讲还是措辞来说都是反讽的典范。

小说开场白“凡是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作者用了一个反讽的暗示奠定了整个小说的基调。

即在她所描写的社会中,家长们总是为他们的女儿寻找有钱的丈夫。

“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个句子的正式陈述方式与其最终的意义之间的反差构成了反讽。

这里所说的真理即是一个拥有财富的
男人一定需要一位妻子。

而句子实际隐含的意思是一个没有财富的女子需要一位富裕的男子做丈夫。

从人物性格、众多情节的喜剧性处理上来嘲讽,是整部小说的特色。

故事开头,班纳特太太的愚蠢和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嘲笑是反讽的开始。

此后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相互的厌恶变成了彼此的吸引,言辞的争吵变成了各自的自责;有意的摆脱变成了不期而至而又求之不得的相聚;傲慢变成了谦恭,被误解的变成了悔改的。

作者让现实对人们的主观猜想进行了有力的嘲讽,制造了强烈的喜剧效果,寓教于乐,突出了主题思想。

名家评论
简·奥斯汀被誉为真正伟大的英国小说家,因为她使英国小说更臻完美。

爱尔兰文学家、著名作家和文学评论家弗兰克·奥康瑙尔说:“我认为简·奥斯汀是最伟大的小说家。

绝对是最伟大的!”他认为奥斯汀在文学方面炉火纯青就像莫扎特在音乐方面完美无缺一样。

他还说,奥斯汀是位“最杰出的道德家,她总是通过小说来教育读者,而且她教导的方式是谨慎而周到的”。

英国著名文学家和评论家基布尔说,“简·奥斯汀是一位喜剧艺术家”,并认为她“在纯粹喜剧艺术方面仅次于莎士比亚”。

英国19世纪著名史学家、诗人和政论家托马斯·马科莱称她为“写散文的莎士比亚”。

毛姆说:“我相信,广大的读者已经认定《傲慢与偏见》是奥斯汀的杰作,我认为他们的评价是很中肯的。

使一部作品成为经典名著的,不是评论家们的交口赞誉、教授们的阐述研究、用作学校里的教科书,而是使一代又一代的众多读者在阅读这部作品中得到的愉悦,受到启迪,深受教益。

我个人认为,《傲慢与偏见》总体来说,是所有小说中最令人满意的一部作品。

”毛姆的这一看法不仅代表了学者专家们的权威评价,同时也是世界各国广大读者的一致心声。

写作背景
奥斯汀被认为是“小幅画家”和“家庭小说”家。

她的小说继承和发展了英国18世纪优秀的现实主义传统,为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的高潮做了准备。

她的小说展现的是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

她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到的是中小地主及牧师这样的人物,并熟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环境。

因此她的作品里,人们看不到重大的社会矛盾,只是她日常的琐碎的生活,更多的是绅士淑女间的爱情婚姻风波。

她的作品往往通过诙谐的语言,喜剧性的场面嘲讽人们的愚蠢、自私、势利和盲目自信。

虽然其作品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从一个小窗口中窥视到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和人情世故,成为反映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