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刘伟;初晶学
【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功能检测在脑出血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脑出血患者120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凝血功能检测。

根据其与正常值比较的结果分组,有≥3个指标较正常值降低或升高30%以上的患者入研究组,其余入对照组。

观察组68例,对照组52例。

检测两组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分析检测结果与预后的关系。

结果观察组的病残率和病死率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观察组的五项凝血指标变化情况相比对照组更加明显。

D-Dimer、ET-1、TM、PAI-1四项指标在入院后48 h 即显著升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AT-Ⅲ在入院后48 h 则异常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凝血功能检验在脑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上有应用价值。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value of coagulation function in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Methods One hundred and twenty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rom our hos-pital,according to the laboratory indexes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compared with normal range,patients were classified in-to 2 groups:observation group 68 cases,control group 52 cases.We detected the coagulant function indexes of two groups patients,including:D-Dimer,endothelin-1 (ET-1 ),thrombomodulin (TM),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1 (PAI-1)and antithrombin Ⅲ (AT-Ⅲ).Results Compared with control,the observation group had higher disability rate and mortality
rate,the differences were significant (P <0.05).The variation of five coagulation indexes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more obviou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o compare with control,the plesma D-Dimer,ET-1,TM and PAI-1 increased and AT-Ⅲ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48 h after attack,the difference were significant (P <0.05). Conclusion The coagulation function test have some value in the disease assessment and prognosis estimation for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期刊名称】《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年(卷),期】2016(019)001
【总页数】3页(P61-63)
【关键词】脑出血;疾病严重程度指数;预后
【作者】刘伟;初晶学
【作者单位】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济南 250011;山东济南市中心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4
·论著·
心脑血管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超重、高血压、凝血因子等。

凝血因子在血栓的形成、发展及预后均有重要意义[1]。

近年来,人们对于止血和血栓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凝血功能检测对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临床价值越来越显著[2-4]。

本研究通过分析五项凝血因子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的变化,探讨
凝血功能检验在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8月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
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120例。

男74例,女46例;年龄46~72岁,平均年龄为(60.7±4.7)岁。

出血原因:高血压性脑出血102例,动脉瘤性9例,动静脉畸形
9例。

120例患者入院时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入选对象排除合并严重其他脏器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等。

将120例患者根据入院后的五项凝
血功能检测结果与正常值[5]进行比较,≥3个指标较正常值降低或者升高30%以
上的患者入研究组,共68例;其他为对照组,共52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
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指标检测与方法采取患者入院时,入院后24 h、48 h、72 h空腹静脉血,所有标本均于2 h内送检。

采用STAGO COMPACT全自动血凝仪(法国STAGO
公司)检测凝血功能,收集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血栓调节蛋白(TM)、内皮素-1(ET-1)、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的检测结果。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病情转归情况研究组的68例患者中有26例出院时状态好转,病残28例,死亡14例。

对照组无死亡例数,26例患者均出院时状态好转,7例病残。

研究组
患者死亡率为13.2%,与对照组比较,出院时症状好转率、病残率、死亡率均差
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入院24 h的五项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入院48 h,研究组D-Dimer水平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72 h,两组D-Dimer水平又有升高。

入院48 h,研究组ET-1水平明显上升,入院72 h继续升高,但对照组ET-1水平在入院48 h就逐渐降低,入院72 h更低。

两组同时间段比较,差异有
统计学意义(P<0.05)。

入院48 h,两组患者TM水平都有所持续上升,研究组上升速度更快,同时间段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在入院48 h的PAI-1水平呈现翻倍上升,此后上升趋势减缓,而对照组上升趋势较慢,但稳定,同时间段研究组与对照组PAI-1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AT-Ⅲ水平在入院48 h和72 h均持续下降,研究组下降幅度更大,同时间段研究组与对照组PAI-1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D-Dimer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化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D-Dimer就会升高[5]。

蔡吕成等[6]研究表明,D-Dimer 的存在与脑出血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相关性。

ET-1为内皮源性血管活性因子,是目前已知最强烈的收缩血管物质,具有强烈收缩血管作用的因子,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其参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继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生理机制。

已有研究表明[7-10],ET可作为临床评估脑出血预后的一种指标。

TM血栓调节蛋白作为内皮细胞表面一种具有抗凝活性的糖蛋白,不仅是重要的凝辅助因子,也是反应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分子标志。

TM在调节血栓形成过程中作用是极其复杂的,它在不同水平通过不同机制调节机体凝血与抗凝血的平衡[11]。

PAI-1是一种急相反应蛋白,血浆PAI-1活性的增高可见于一些疾病的急性期,作为纤溶抑制物,抑制了血液内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激活作用,无法发挥促纤溶活性[12]。

AT-Ⅲ是一种防止血栓的重要生理物质。

血中凝血活性升高时,ATⅢ消耗性降低。

AT-Ⅲ是脑出血发生时血液中被最早消耗的因子,正是因为其过度耗竭才导致患者血液呈现高凝状态[13]。

本研究显示,两组患者的五个凝血功能指标逐项对比,研究组患者的每项指标变化都更为显著,致残率和死亡率较对照组高,预后较差。

从而得出,凝血功能指标变
化显著者预后较差,凝血功能检验对于脑出血患者预后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关文献】
[1] 李元斌,邓发斌,陈淳,等.凝血功能检测对脑出血患者的预后判断价值[J].西南国防医
药,2012,22(6):631-633.
[2] 张灼锦,翁梅超.凝血功能变化情况对心脑血管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J].国际检验医学杂
志,2013,34(11):1470-1472.
[3] 许文荣,王建中.临床血液学检验[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444-447.
[4]
Sansing LH,Kaznatdheeva EA,Perkins CI,et al. Edema after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correl ation with coagulation parameters and treatment[J].Neurosurgery,2003,98(5):985-992. [5] 罗亚丽.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早期凝血功能与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关系[J].中国医疗前
沿,2010,15(5):7-8.
[6] 蔡吕成,丁毅鹏,林莉.凝血功能异常在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07,7(8):1360-1361.
[7] 季颖林,倪海滨,张彦亮,等.脑出血患者血浆及脑脊液内皮素变化及临床意义[J].南通医学院学
报,2002,22(2):171-173.
[8] 卢昌均,黄小军,陈宝田.危重型脑出血血肿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研究[J].临床军医杂
志,2002,30(1):7.
[9] 黄世敬,黄启福,孙塑伦,等.救脑宁注射液对实验性脑出血大鼠脑组织内皮素含量及一氧化氮合
酶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8):16-18.
[10] 张微微,黄勇华,赵瑞娟,等.鼠脑出血后部分脑区内皮素-1表达与脑水含量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
血管病杂志,2001,3(4):264-267.
[11] 刘建仁,章昀,张敏,等.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和脑出血患者血浆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水平的研
究[J].科技通报,2003,19(2):158-161.
[12] 赵晶,戚基萍,王德生.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和脑血栓[J].黑龙江医学,2002,26,(2):95-96.
[13] 李红梅,李小刚.抗凝血酶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
147-14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