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egg】Sherwood Anderso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舍伍德·安德森的短篇小说《鸡蛋》中父亲的顿悟
[摘要]舍伍德·安德森是当之无愧的美国现代主义之父,他以擅长于写短篇小说而出名。

他表达了美国社会底层人民的矛盾、迷惘、孤独、异化和绝望的现代意识主题。

他同时也揭示了美国梦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安德森开创了一种崭新的现代小说题材。

安德森成功地应用了现代小说创新手法,如象征、意识流、心理刻画等等。

文章主要通过一个鸡蛋来体现父亲美国梦的破灭,并最终达到了顿悟。

[关键词]顿悟;现代意识主题;美国梦;异化
1 《鸡蛋》中的现代意识主题
舍伍德·安德森能娴熟地运用象征、反讽、顿悟的写作手法来揭示美国梦破灭这一主题。

并且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表达着相似的主题:孤独、异化、追求、顿悟、欲望。

舍伍德·安德森是个浪漫的反叛者,他所反叛的是拜金主义和物质主义。

他的浪漫,体现在对现代工业社会的憎恨以及对逝去的农业文明的眷念。

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出“人的异化”这一20世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 。

舍伍德·安德森首先倡导并推进美国文学由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的转变。

毫无疑问他的作品中体现了现代主义的特征。

美国文学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高潮。

现代主义就文学创作总体趋势而言,尤其以表现手法的革新为标志。

现代主义大潮形成于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注重表现失落感、异化感和绝望心理,强调潜意识和自我表现,衷于文体实验,现代主义是对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反叛,它追求超越现阶段历史。

所以安德森被称为灵魂的歌手,他的作品被称为悲哀的吟唱。

做现代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大多是失去传统的文化贵族。

本文中的父亲在没成家之前本身并没有多少文化,过着一人吃饱全家的生活。

父亲成家之后,母亲是老师,受过良好的教育,由于“我”的即将降临使父亲感到生活的压力和强烈的责任感,以及母亲常常给父亲讲历史上好多出生贫穷却通过自我奋斗而成为伟大人物的故事,比如林肯、戈菲尔德等等。

使父亲听得热血沸腾,充满了雄心壮志,准备摩拳擦掌大干一番事业。

母亲的熏陶使父亲“名副其实”地变为文化贵族。

懂得了美国梦以及充满了要实现美国梦的决心和斗志。

最后父亲的美国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

父亲的理想生存模式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兑现,舍伍德·安德森在作品中创造的必然是一个现代悲剧。

查尔斯·瓦尔卡特在《美国文学的自然主义》一书中说,“现代悲剧表现为两方面的象征行
为:一方面表现人与命运,与他本性进行的斗争;另一方面表现他对非正义和冷漠的社会体制进行…攻击‟。

由于现代主义文学运动本身的先天不足,青年作家在抛弃传统之后,得到的往往是迷惘,就像海明威《太阳照样升起》中的一群游魂,对生活对信仰感到无所适从”。

詹姆斯·布隆姆在谈~1.120年代作家时说:“不管上演悲剧还是英雄剧,都需要一种神话构架,需要内含一种可接受的信仰模式,而缺少这种构架和模式,正是这些人的不幸之处。

他们处于真正的困境,象征地说是一种精神荒园的处境。

在对精神事物不屑一顾的世界里进行精神探索,这种痛苦构成了20年代不同寻常的感情经历”。

这种感情经历需要着陆,需要攀附,需要依托和充实,需要在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中获得表达的构架和模式。

现代主义把所表达的绝望和异化推到了一个极端,就是激进的理想追求[2]。

安德森在《鸡蛋》中把无能和痛苦都刻划得入木三分,他笔下的人物永远在追求,永远在彷徨。

他用鸡、鸡蛋来映射人无法逃脱的命运。

最后,主人公终于因为无法让鸡蛋听话而疯狂,暗示人最终扭不过命运的召唤。

2 《鸡蛋》赋予父亲的美国梦以及美国梦的破灭
《鸡蛋》在某种意义上是《怪诞篇》。

主题通过一个不懂事的孩子的眼光表现了一个人的既悲惨又滑稽的处境。

父亲本来是农场工人,后来结了婚,娶了一位女教师,“于是这两个人身上发生了一种变化”,他们有“野心”了,实现美国梦的欲望掌握了他们。

作者首先巧妙地通过父亲外型的可笑暗示了他与现实生活的不协调,而他做起生意来的情景就更可笑。

他想
靠养鸡发财,但他养的鸡好象特别多病,于是他把孵出的怪胎泡在酒精里。

他在火车站旁开了个小酒店,他满以为怪胎展览可以招揽顾客,但适得其反。

他的最后一招就是拿鸡蛋变戏法,这时想成功的欲望已经使他本人成为怪诞了。

他卖劲地耍鸡蛋,使人觉得他有点疯疯癫癫,他气得恨不得把鸡蛋摔个粉碎,最后又轻轻地放下,哭了。

他惨败了,在失败中是个既可怜又可笑的怪物。

安得森的小说世界中处处充满了反叛,他成功地运用现代小说语言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理意识。

安德森的成功之处在于他扎根于传统,却又密切关注现代社会。

他通过对自身的内省来透视现代人的内心世界,然后将他所感悟到的现代人的梦想、孤独、懦弱和胆怯和盘托出,形成他对整个世界的理解。

安德森的姿态是低调的,但他毕竟向世界发出了属于他自己的声音,避免了陷入“畸人们”所深陷其中的隔绝失语的状态,从而安德森以旁观者的身份清醒审视“畸人们”的世界。

安德森笔下的人物很少与命运抗争,即使有,也总是因为方式不当而落败,其徒劳无谓的抗争同样让人觉得荒唐可笑,在《鸡蛋》这篇小说中。

母亲用“美国精神”规劝安分守己的父亲,使他“变得雄心勃勃起来”,寻思着发财致富。

然而父亲致富的美梦被小小的鸡蛋粉碎了。

他颓然地跪在床边,“孩子似地嚎啕大哭”,任凭母亲用手在他已谢顶的头上往来摩挲安慰他。

“我”那时已开始读书并且有了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在“我”看来,他秃了的头顶就像一条宽广的大路,就像那条凯撒率领军队离开罗马去未知世界探寻奇迹时所经过的路。

而长在他耳朵上面的两撮头发,“我”觉得,就像两片森林。

然而这样的风趣和幽默丝毫不能改变安德森小说的灰暗声调,相反因为他们被用在了嘲讽“畸人们”对命运的抗争上,更让人惊心[3]。

安德森通过“精神顿悟”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小说的结尾处,文中的主人公不禁豁然开朗,顿时看清了自已的窘境,并从中悟出了人生的本质。

小说的前半部分是一个农村家庭苦难的奋斗史,后半部则是写父亲企图用一个鸡蛋取悦他的客人,但是遭到失败。

在这里,那只鸡蛋实际上象征着命运和人生。

父亲企图改变命运,就像他企图征服那只鸡蛋那样。

但是最终还是要失败,遭到他人的耻笑和命运无情的打击。

舍伍德·安德生在其短篇小说《鸡蛋》中,通过“鸡蛋”这一中心意象的运用,用象征主义的手法,揭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些人所追寻的“美国梦”的幻灭。

3 父亲的顿悟
父亲在屡遭失败后终于有所感悟。

顿悟,可称为佛教上的“灵感”。

然而,基督教所谓启示,往往与主的显灵、显示联系在一起,epiphany(显灵)的另一涵义即是“对事物真义的顿悟”;换句话说,在基督教中顿悟或启示的原义即是神谕、神的启示。

而佛教从最早的佛陀证悟传说开始,从“佛者觉也”的最基本定义开始,便强调自我觉悟心理学中的顿悟是指一下子明白、突然出现认识层次的飞跃。

“顿悟”一词源于西腊语,意为“显灵”(manifestation)。

在基督教中,它通常指1月6日(即第“十二夜”)耶稣显灵的日子。

在古西腊戏剧中,它往往指上帝在关键时刻突然出现并主宰一切的场面。

在《鸡蛋》中安德森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技巧加以运用,旨在揭示主公对人生与社会现实瞬间的感悟。

父亲明白了按照清教传统编织而成的“美国梦”,其实就是在这样一个金钱至上、尔虞我诈、相互隔绝的社会里,幻想凭着辛勤的劳动,外加一点愉悦他人的技巧和努力就想平步青云,从社会底层攀升上来,这无异于痴人说梦,早晚都将幻灭。

实际上,任何精神上的顿悟都不是一种突然的,出乎意料的感悟,而是与事件的情节和人物的经历有非常密切的联系。

在获得突然的“顿悟”之前,人物已经有意无意地经历过一个心理上的准备过程。

父亲在听母亲讲名人从社会底层爬到社会顶层时激动不已,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要尽快实现“美国梦”,进入上流社会。

虽然父亲每天起早贪黑,辛勤的照料他的养鸡场,可是他的鸡要不就得瘟疫大量死亡,要不一孵化出来就是畸型的怪胎。

而且还傻乎乎的一个个。

开养鸡场的失败并没有挫败父亲,他仍然充满着幻想和希望。

决定卷土重来,他在火车站附近开了一个饭馆,本想通过展览畸形小鸡来招揽顾客,没料到反而使顾客倒胃口。

父亲又一次失败了,但他还是不气馁。

父亲还有秘密武器:表演鸡蛋魔术。

他使出了浑身解术想要引起顾客的兴趣,不知道是火候还是技术的问题,父亲表演鸡蛋时,不但没成功,
鸡蛋还在关键时刻突然炸开了,里面的蛋黄蛋清喷了父亲一脸,顾客们哄堂大笑,父亲无地自容,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鸡蛋把父亲的希望和自尊心击得粉碎。

鸡蛋的破裂也就是父亲美国梦的破灭。

父亲的确已经黔驴技穷,江郎才尽。

父亲一直对美国梦充满了幻想和期待,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鸡蛋让父亲出尽了洋相,狼狈不堪。

美国梦的欺骗性和虚伪性暴露无遗。

美国梦所宣扬的自由、平等、公平竞争对处
于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说简直就是水中月、镜中花。

《鸡蛋》的叙述者“我”说过:“我在那里长成少年并获得了生活给我的最初印象。

从一开始起那就是一些灾难性的印象,或许,我这个人生性忧郁,容易看到生活的阴暗面”。

“我”的这段话预示了父亲的悲剧。

父亲的理想在现实面前被碰得头破血流时,他的心情一下子从希望的顶峰跌至绝望的谷底。

父亲受了沉重的打击,从而突然领略到了自己的处境。

所以在父亲获得“顿悟”之前,他已有意无意作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

“顿悟”通常发生在人物心理变化的关键时刻,同时也代表了小说真正的高潮。

这是由作者精心设计、刻意安排的意在抓住读者注意力的一幅心理画面。

小说的结尾用“顿悟”的形式体现不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父亲的“顿悟”被安排在小说的最后一段,在他感受到人生真谛的同时,故事也嘎然而止,这
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留给了我们无限遐想的空间——·父亲将怎么办?父亲以后的生活会如何?父亲以后的道路将怎样走下去?这一切都发人深思。

父亲的“顿悟”就其社会影响而言,具有非群众化、非政治化的倾向。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顿悟”具有阶级性,这个阶级性是由人们所受的教育程度而划分的。

它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排除了社会最底层没受过教育的群众。

没有一定的文化层次不可能达到“顿悟”。

文中父亲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意识形态,从而父亲也算得上是“文化贵族”。

父亲代表了一部分社会底层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叫做“寒士”,他们具有在社会体制变革中感到被异化、被隔离而急切想要寻找失去的个体生命意义的思想情绪。

“顿悟”从宗教中起源,它具有哲学意义,也有其历史内涵,主要满足了一部分“文化贵族”自我理解的心理。

“顿悟”常常是比较悲观的,是幻想破灭的产物,比较符合各个时代知识分子个人在现实社会中被挤压、难以自我主宰的感受。

当然,这种感受的产生也有一个前提,即这些知识分子的个人意识已相当发展,而本时代的主导思想、夸张意识为此作好了准备。

我们知道l9、20世纪的美国,主导思为:自我奋斗,美国梦。

只有这种被制度挤压而又高度敏感的个人,才能真正达到“顿悟”。

父亲意识到了在美国社会自由、平等口号下特殊的不自由、不平等。

对不自由、不平等的清醒意识当然也就是对自由和平等的强烈向往,这种向往也通过禅宗的核心概念“悟”而得以正面揭示,人的自由不是不重要的,只要实现“悟”的主观向上转化,就可去除佛障,达至身心自由。

然而,这种主观上的转化方式的局限也就在此:它决心不去触动现存秩序和外在客观环境的任何方面,当然只能适合与现存秩序利益根本一致的贵族阶级知识分子的精神需要而对只有变革现存秩序才能获得真正自由的民众来说,“悟”的说教无异于痴人说梦。

安德森也从未正面指出该怎么与生活抗争。

安德森只是借“父亲”破碎的“鸡蛋梦”来告诫人们:“追求物质的富足并不能带来精神的自由,莫把…美国梦‟当成…真理‟,否则梦成虚妄,平添一场从…怪蛋‟到…怪诞‟的悲喜剧”。

[参考文献]
[1]李公昭.二十世纪美国文学导论[M].西安:西安外国语大
学出版社,2000.32—38.
[2]虞建华.英美文学研究论丛(第1辑)[M].上海:上海外语
教育出版社,1999、262—276.
[3]张强.鸡蛋,玫瑰与推销员之死[A].胡允恒.英美文学研究
论丛[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62—27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