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腕运动预防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旋腕运动预防PICC术后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观察
许建芬;陈正香;葛兆霞
【摘要】目的探讨旋腕运动预防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术后的240例患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旋腕运动,比较2组患者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旋腕运动能加快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速度,能显著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患者上肢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期刊名称】《护理学报》
【年(卷),期】2019(026)005
【总页数】3页(P66-68)
【关键词】PICC;静脉血栓;旋腕运动
【作者】许建芬;陈正香;葛兆霞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老年科,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脊柱外科,江苏南京210009;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老年科,江苏南京21000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471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1]包括管腔内血栓、纤维鞘、有症状和无症
状的血栓以及血栓性静脉炎。
调查显示[2],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静脉血
栓发生率为5%~20%,无症状性血栓的发生率为2%以上,而超过66%的导管相关性血栓是无症状的。
库洪安试验证明[3]:小腿肌群舒缩运动的频率直接影响股
静脉血流的动力学指标,增加股静脉血流速度,从而预防由于下肢血流缓慢、血液淤滞引发的血栓。
踝泵运动[4]就是利用其原理通过踝关节的主动运动,起到像泵
一样的作用,促进下肢的血液回流和淋巴回流。
本研究运用踝、腕关节相通的原理,于2017年7月—2018年6月对我院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后的120例患者,通过腕部最大程度的伸直、背屈运动和最大的内翻与外翻等主动的肌肉活动来增加血液回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的患者240例,其中男148例,女92例,年龄48~86(65.80±4.62)岁。
病
因中高血压病58例,糖尿病64例,冠心病27例,阿尔茨海默病52例,间质性肺炎17例,肺部感染8例,胰腺癌4例,胃癌10例。
纳入标准:(1)由本院
静疗组专科护士置管,并在本院接受治疗和维护者;(2)年龄≥40岁;(3)预
期留置导管时间超过4周;(4)自愿参加本次研究;(5)能耐受彩超检查。
排
除标准:(1)有血栓病史;(2)PICC置管次数>1次;(3)伴有血液病;(4)不在本院维护且得不到追踪的患者;(5)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
将2016年
7月—2017年6月在我院行PICC的1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17年7月—2018年6月在我院行PICC的12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
2组患者的年龄、置管位置、置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静疗组专科护士于患者置管后指导其或家属适量饮水,穿刺侧肢体避免提重物、避免过度屈肘,禁止剧烈运动,禁止游泳、盆浴等;向患者及家属介绍PICC相关并发症的临床表现及后果,让患者再出现问题时,第一时间求助医护人员,以得到较为妥善的处理,同时发放弹力球及导管维护手册,指导患者每日多次握球,以促进穿刺侧肢体的血液循环。
1.2.2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旋腕运动。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PICC术后
取平卧或坐位休息,手臂伸直,手中立位,在无痛感或轻微疼痛的情况下,腕关节向远端最大限度伸直0~45°保持3~5 s,手回中立位;腕关节向近端最大限度上勾0~20°,保持3~5 s,手回中立位;以腕关节为中心360°绕环旋转(1组顺时针+1组逆时针为1次),5 min重复1次,每天5~8次(患者尽量主动完成,
尽力保持动作幅度最大),2组动作交替进行。
患者第1周锻炼时手臂均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感,随着时间推移不适感逐渐减轻,后来自觉每次锻炼完手臂轻松后,再自发增加活动频率。
1.2.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比较2组PICC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
2组患者均行血
管彩超检查,诊断标准[5]:(1)管腔内为低回声或无回声;(2)静脉管腔不能
压闭;(3)脉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或频谱不随之变化;(4)血栓段静脉内完全
无血流号或探及少量血流信号。
静疗组专科护士于患者PICC置管前测量患者左右两侧臂围,以后每日早晚各测量1次并记录,以了解患者上肢有无肿胀,并观察
置管侧肢体肤色、皮温、浅静脉充盈情况,若有凹陷性水肿、皮肤颜色发亮或发绀、肱二头肌处有疼痛或压痛并伴有活动受限,立即行血管彩超探查,防止无症状静脉血栓的发生。
所有患者PICC术后2~3 d血管彩超确诊,无症状静脉血栓患者增
加每周1次血管彩超,直至第50天[6]。
每月由护士长及责任组长统计发生PICC
静脉血栓例数,每月统计静脉血栓报表;同时将各项指标制作成表格,不断提高全科护士对专科护理指标的敏感度和重视[7]。
1.2.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8.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计数资料以%
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对照组120例患者,有13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8%,其中左侧8例,右侧5例;观察组有4例发生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3%,其中左侧3例,右侧1例;2组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5.128,P=0.025)。
3 讨论
3.1 实施旋腕运动能减少PICC静脉血栓的发生研究发现[8],恶性肿瘤、糖尿病、静脉血栓栓塞史、化疗史等均是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Evans等[9]认为PICC相关血栓的发生率与导管直径成正比,且一次性置管成功的患者静脉血栓发生率,要明显低于多次置管成功的患者。
另有研究报道[10],输注高渗液体、血液制品等也是引起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
PICC术后患者穿刺侧肢体
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加上穿刺时创伤、麻醉药等作用,患者局部或全身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改变,增加了发生静脉血栓的概率[4]。
改善肢体静脉局部血液状态,加快
血流,减轻凝血因子聚结等成为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关键点[11]。
功能锻炼是加快血流,防止凝血因子聚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12]。
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第1周锻炼后手臂每天均有不同程度的酸胀感,随着时间推移不适感逐渐减轻,后来自觉每次锻炼完手臂非常轻松,由于旋腕运动对PICC术后患者神经末梢的刺激,患者主动运动时肌肉缩放的力量所产生的肌肉泵作用,从而加快了肱二头肌静脉血回流的速度。
观察组患者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通过旋腕运动的方式,长期、反复、定时、定量进行,充分保证了锻炼的时间、频率、强度和效果,且旋腕运动安全性高、易于操作、适用范围广、效果明显,
除腕关节病变、上肢外固定以及上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外,所有PICC术后患者和内科长期卧床的患者(指导家属配合操作)均可采用,且旋腕运动不需任何设备和仪器,无运行成本,经过培训和指导均可轻松掌握方法和步骤,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时进行,同时指导患者家属协助和监督执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3.2 研究局限性本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入选病例样本量少,仅在一所三级甲等医院的几个科室进行,患者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以及各静疗专科护士置管经验的深浅不同,并未得出PICC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最高危值。
因此,旋腕运动对PICC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还需要更加严格、全面的多中心、大样本研究。
[致谢]感谢南京师范大学许静老师对本研究统计学方法的指导!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Liu Y,Gao Y,Wei L,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ter Thrombosis Incidence and Risk Factors in Cancer Patients:A Double-center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J].Ther Clin Risk Manag,2015,29(11):153.
[2]Itkin M,Mondshein J I,Stavropoulos S W,et al.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Thrombosis-reverse Tapered Versus Nontapered Catheters: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J].J Vasc IntervRadiol,2014,25(1):85.
[3]库洪安,牛娜,赵婷.小腿肌群舒缩频率对预防下肢静脉血栓临床意义的探讨[J].护理研
究,2011,25(3C):777-778.
[4]陈敬芳,王晓燕,李旺.足踝部定量活动仪辅助踝泵运动对骨科患者术后疼痛及股静脉血液回流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8,25(4):1-4.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8.04.001.
[5]盛春梅.彩超对上肢静脉内血栓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25):24.
[6]李珍,叶志华.血栓前状态检测对PICC血栓形成的警示作用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7,15(24):150-151.
[7]刘晶晶,陈正香,曾雪梅,等.脊柱相关手术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护理管
理,2018,18(8):1081-1085.DOI:10.3969/j.issn.1672-1756.2018.08.016.
[8]倪婷婷,何倩颖.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的危险因素及预防研究进展[J].护理学
报,2017,24(15):44-47.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7.15.044.
[9]Evans R S,Sharp J H,Linford L H,et al.Risk of Symptomatic Dvt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J].Chest,2010,138(4):803.
[10]蒿若楠,胡芳,张杰,等.PICC相关性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模型的建立[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6,22(2):147-150.
[11]张芳,李惠,玉王玲,等.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J].上海护
理,2015,17(2):71-73.
[12]黄小琴,陈思妮,李习习.功能锻炼量化卡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早期床上功能锻炼中的应用[J].护理学报,2015,22(19):41-43.DOI:10.16460/j.issn.1008-9969.2015.19.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