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有效认知调查研究及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的“低碳生活”有效认知调查研究及对策
玉丽丽
【摘要】As a main group of practitioner of the future low-carbon economy development, the college stu-dents are playing an increasingly crucial role in energy-saving, emission reduction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The data from this paper are extracted from questionnaire and interview. With a theoretical lens of social constructivist theory, this paper creates an understanding on a basis of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literature. The result of survey and indepth interview shows that there is still lack of an effective awareness among the group of college students. Precisely, students are lacking of low-carbon related measures as well as experi-ence of practions. With a theoretical lens, this paper provides providing solutions on how to guide and culti-vate students with an effective environmental friendly awareness.%大学生作为未来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实践者,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结合社会建构理论视角,以及针对过去学者对于环保认知方面的研究回顾,通过开展问卷调查及群体访谈的方式发现:大学生存在对于环境保护缺乏有效认知的现象,具体表现在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知识的缺乏,以及缺乏“低碳生活”的有关实践。

提出引导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意识的具体对策。

【期刊名称】《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1
【总页数】6页(P34-39)
【关键词】环保认知;低碳意识;问卷调查;对策;节能环保
【作者】玉丽丽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化学与化学工程系,贵州六盘水55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2-1
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严峻的气候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低碳生活这种健康文明绿色的生活方式也逐渐引起人们广泛关注。

自1970年以来,环境教育一直被认为在学生认识理解环境问题、保护环境以及解决环境问题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Shobeiri等,2006)。

在高校环境中开展有效的环保教育一直以来都受到学者的关注(Palmberg&Kuru,2000;Shobeiri等,2006)。

学生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形成源于其对生存环境的认知,而如何真实地了解学生对于环境的认知状况,并且能够以此为基础提升学校对于环保教育的有效性,仍然缺乏以情境为依托的有效研究(Michael,2008),有学者指出,个体对于他人以及周围事物的态度和
感觉将成为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可见高校学生如何正确的树立环保认识,对于学生将来的行为习惯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Newhouse,1990)。

社会建构理论
主张学习与情境的相关性,强调环境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发挥着重要作用(Vygotsky,1978),从社会建构理论视角能够看出学生能够在其生活的环境中影响环境,同时环境对于学生的影响和作用将能够促进学生的反思和学习(Motiwalla,2007)。

所以,通过对大学生“低碳生活”有效认知的研究,如
何在高校环境中开展有效的环保教育,提升高校对于环保教育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研究对象
从六盘水师范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外国语言文学系、政治教育与法学系、数学系、环境与资源科学系五个系随机选取12个全日制本科班、专科班的70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228名,女生472名。

1.2 问卷设计及调查
在问卷的设计过程中,问题的挑选和设计参照了(Michael,2008)提出的自我
认知层面的认知定义,围绕该定义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调查问卷,主要围绕低碳生活、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认知问题,问卷共7道题,其中第1题为调查对象基本信息题,第5、6题为多选题,其他题项为单选题;在学生课余时间发放调查问卷和开展群体访谈,共发放问卷700份,实际收回685份;对685份问卷进行筛选,有效问卷646份,有效回收率92.28%。

开展群体访谈10次,累计受访学生人数60人,形成访谈纪要10份,合计8300字。

1.3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不同的项目进行差异分析比较,旨在了解大学生“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方面认知的现状,并寻找在“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方面认知现状中的问题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1.4 访谈
以社会建构理论为指导理论视角,在教学班级组织学生进行群体访谈10次,每次
6人参与,合计10次,60人。

围绕低碳生活的概念知识、学生实际生活过程中的低碳生活方式、实例分享以及问卷题目开展访谈及讨论,旨在了解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及了解程度,访谈以半结构化的方式进行,共准备30道题,内容主要涉及低碳生活方式和低碳生活习惯等方面的知识。

在访谈前,一是告知学生访谈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了解大家对低碳生活知识的认识,并促进学校开展低碳环保方面的教育质量,要求学生围绕访谈问题,各抒己见,尽可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并提出意见和建议。

二是告知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除表达自己的真实
想法外,也可在其他同学的观点基础上再做补充。

访谈结束后,将学生的谈话录音进行了整理,形成访谈纪要8300字。

2.1 问卷结果分析
2.1.1 学生对低碳生活知识的了解情况
通过对“请从个人角度描述你对低碳生活知识的了解程度”和“你认为低碳是关于哪个方面的?”两个问题对学生进行低碳的认知及低碳生活内涵的考察,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学生对“低碳生活”概念十分了解的占13.7%,了解一点的占84.5%,不了解的占1.7%;在对“你认为低碳是关于哪个方面的?”的问题中了解到,有46.9%的学生选择了降低CO2排放选项,有50.8%的学生选择了节约能源消耗选项,有19.8%的学生选择了发展新能源选项。

结果表明学生对低碳这种新的生活方式缺乏有效认知和了解,对低碳生活的内涵比较模糊,大部分学生对于低碳知识存在认知,但部分学生不够自信,也有部分学生是对于低碳知识及概念存在模糊理解现象。

尤其对发展新能源如何改善环境问题的具体影响路径理解不明确,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可减少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从而减少CO2排放,达到保护环境、实现低碳生活的目的。

通过访谈了解到,其主要原因:一是学生对于低碳生活及新能源对于低碳环保方面的作用认识较弱,学生虽然接触的信息渠道较多,如: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但未主动地去获取或者关注这一方面的知识。

二是学生在生活中未能形成“低碳生活意识”,对于低碳生活的认识和理解较为模糊,甚至认为“低碳生活”是可有可无的事,离现实生活比较遥远,个人的生活方式对环境的影响不大。

三是由于课程设置的缘故,涉及低碳教育的课程较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结合真实情境,系统地获取更多关于低碳生活及新能源的相关知识(丁晓楠,2013)。

该结论支持丁晓楠的观点。

2.1.2 学生对全球变暖和学校周边环境关注情况
通过对“你对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和学校周边环境变化的关注程度如何?”的问题进行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及学校周边环境的变化学生关注情况的考察,结果见表2。

结果显示:学生选“随时关注”或“经常关注”选项的占28.5%,选“有时关注,但不经常关注”的占42.1%,选“偶尔关注”的占28.2%,选“从不关注”的占1.24%。

结果表明学生对全球环境及学校环境的问题重视程度不足,还未能将全球变暖的环境问题与学校周边环境变化相联系。

通过群体访谈了解到,其潜在原因在于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未能从公共的角度思考,个人利益的影响较大,当环境问题直接影响到自身利益时,才会考虑对环境保护付诸行动。

2.1.3 学生对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态度
通过对“你认为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有必要吗?”的问题进行关于“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学生所持态度的考察,结果见表3。

结果显示:学生选“有必要”选项的占95.7%,选“没必要”选项的占3.4%,选“不清楚”选项的占0.93%。

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
生活”是赞同和支持的,结合深度访谈了解到,其原因一方面是觉得学校做到节能、低碳了,对自己有利。

而另一方面是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对改善学校环境、节约资源十分有益。

但仍有极少部分学生对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表示不赞同和不支持,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理念未能深入传播至学生群体中,环保低碳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信息较少。

二是部分学生考虑到学校倡导“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后,可能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约束。

三是学生认为学校的部分教学设施及学生的生活场所,还未达到低碳生活的标准和要求,不能较好体现低碳理念(佟有才和李新,2013)。

2.1.4 学生容易做到的低碳行为
通过对“你认为哪些低碳行为容易做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容易做到的低碳
行为”的考察,结果见表4。

结果显示:除选“用手绢代替纸巾,少用一次性餐具”选项人数未过半外,其余选
项人数均超过被调查的学生人数的50%。

通过对数据分析及结合实地访谈了解到,被调查的学生多为80、90后,大多数从未使用过手绢,对手绢这种物品缺乏认识。

其次,部分学生对用手绢代替纸巾能节约木材资源不理解,未能从纸巾的使用会消耗木材资源方面进行联想和关联;与纸巾相比,手绢用完后,要进行清洗晾晒,消毒杀菌,学生对手绢的使用感觉很不方便。

对一次性餐具的使用,仍有部分学生认为一次性餐具使用起来很方便,自带饭盒和筷子,饭后还要进行清洗、消毒,很麻烦,此外,对于泡沫饭盒在使用后难以降解从而危害环境的信息也缺乏认识和了解。

2.1.5 学生对“低碳生活习惯”所持态度
通过“若你还没有低碳生活习惯,你是否愿意从现在开始?”的问题对学生的低碳生活习惯所持态度的考察,结果见表5。

结果显示:有99%的学生表示愿意从即日起培养自身低碳意识,将自身已有的低
碳生活相关的生活习惯坚持下去;通过访谈的方式了解到其原因是学生都能通过访谈交流认可低碳生活是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降低能源消耗、降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坚持低碳生活习惯对国家、对学校、对自己都有利,大多数学生在问卷调查过程中存在对低碳概念模糊认知的现象,而在深度访谈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够强化对低碳生活的认识,部分错误的观念得到了纠正。

但在被调查的学生中仍有1%的学生表示没有养成且不愿意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认为养成低碳的生活习惯会改变自己以往的生活方式,会对自己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产生限制和约束,而这一部分学生,由于受到一些个人个性及固有的生活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访谈交流的过程中也在强烈的维持自己的观点,不太愿意接触新的生活方式。

2.2 访谈结果分析
除围绕问卷题项深入开展访谈了解学生的观点和看法外,访谈过程中还引入了四个低碳环保方面的讨论话题,旨在更为全面地了解学生对于低碳环保的认知现状,对问卷调查未能覆盖到的方面进行补充。

通过学生回答访谈问题的情况看,学生对低碳生活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有所不同,在回答同一问题时,存在差异。

2.2.1 互联网应用对低碳环保的影响
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对低碳环保产生帮助”来考察学生对互联网的应用于低碳环保方面的认识,结果回答不一,有的学生认为互联网的应用与低碳没有关联。

这部分学生很难将互联网的应用与环境保护联系到一块,较多地认为互联网的应用是属于互联网本身的发展问题,而非环境保护问题。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互联网的应用对于低碳环保有帮助,这部分学生能够将互联网的应用与潜在的环境问题相联系,并能够从环境保护的角度探讨互联网的应用如何有效改善环境问题。

具体说来,一方面是通过互联网办理业务。

如使用“网上银行”可减少银行凭证等纸张的使用,促进了无纸化办公。

二是借助“在线支付”等网上业务,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乘坐公交车或自驾车等交通工具前往银行网点办理业务,可节约交通出行的能耗,起到节能减排的作用。

三是网上购物既节能又环保,过程中节省了购买物品过程中可能产生的交通能耗,此外还能从网上买到经济适用的商品。

2.2.2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
在讨论此问题时发现,学生主要持两种不同观点,有的学生认为当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发生矛盾时,应优先考虑发展经济。

认为经济效益能给人们带来更大利益,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带来较好的物质享受,而发展产生的经济效益又能够反过来帮助生态效益的改善,其认为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路线比较符合当前形势。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优先考虑经济效益是不对的,对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应该在考虑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注意平衡好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注意对环境的保护,尽量做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但这部分同学也表明,这样一种观点较为理想,也是很多国家在发展过程中的美好愿景,但通过国民环保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民环保意识及认知能力的增强,发展与生态保护共同兼顾的做法并不是没有可能实现。

2.2.3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的阻碍
通过对于访谈结果的分析和整理,该问题学生主要有四种答案,一是认为低碳环保过程中缺乏有效引导。

其具体表现在学校在倡导低碳生活中,未能将学校的低碳环保理念有效的传达到学生群体中,同时,学生也较少机会接触到低碳环保方面的实践活动中,部分学生对低碳环保的倡导和提议感到茫然,不知所措。

二是缺乏全员配合和参与。

根据社会建构理论视角(Vygotsky,1978)可以看出,环境保护认知的形成也与学生所在环境密切相关,而在此环境中开展的实践活动,能够有效提升和改善学生对于环保低碳的认知能力,低碳生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院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来实现,单靠哪一方面都难以实现。

三是生活方式难以转变。

通过对社会建构理论的了解和认识,能够发现学生的生长及生存环境对于学生的意识形成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和关键的影响,因而较多学生由于先期较少接触到环保低碳方面系统化的教育,并且未能得到有效的引导,对于低碳生活方式了解不足,因而对养成低碳环保的行为习惯缺乏信心。

2.2.4 对低碳生活的态度
对此问题学生各持己见,有的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回答,表示支持低碳生活并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响应低碳生活方式,也有部分学生表示过去对低碳生活的知识了解不足,而如今了解之后,会加入到低碳环保的群体中。

有的学生则表示,只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支不支持无所谓,这部分学生普遍认为低碳生活对环境的改善作用甚微,等周围大部分人都开始实现低碳生活的时候,才会考虑转变个人的生活方式。

有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响应低碳生活,不想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而这一部分学生群体体现出了对于低碳生活能够改善环境问题的不信任,对于低碳环保所带来的
效果表示怀疑,同时,对于低碳生活的方式也较为排斥。

3.1 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对前期问卷调查以及随后开展的群体访谈数据信息分析,发现高校
大学生群体仍然存在缺乏对“低碳生活”的有效认知的现象,具体体现在缺乏结合具体情境下的实践及有效认知。

从社会建构理论视角得到的启示是环境与个体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个体在受到环境影响的同时,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作为社会环境中的个体,当学生自身养成低碳生活的有效认知之后,又能够进一步改变学生的生活行为,生活行为、习惯的改变又能促进对环境问题的改善,对社会环境中的其他个体带来正向的影响,从而逐步提升整个社会群体对低碳生活的认知,形成人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3.2 对策
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低碳生活”现状,为提升高校学生的认知水平,一方面需要强化学生对低碳环保知识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形成认知基础。

而另外一方面则需考虑进一步改善学生所处的环境,进一步改善学生的行为习惯,从而形成学生群体的低碳生活环境,进而形成对更多学生环保认知的良性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方面建议:3.2.1 构建学生低碳生活认知基础。

要多形式、多渠道大力宣传和普及低碳生活知识,营造校园低碳氛围,为学生创设出低碳校园环境。

完善教学设备设施条件,使教学公共设施和学生生活场所体现出低碳理念,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低碳生活带来的益处。

3.2.2 优化课程设置,设置环境教育方面的课程,提高大学生对低碳生活认知,强化低碳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与结合,完善学生低碳生活认知体系,将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观等与低碳教育相关的知识融入教学中,传播低碳教育理念,培养既懂低碳知识又懂专业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3 与情境相结合,提升大学生低碳生活认知有效性。

要采取开放式教学,鼓励
高校与地方企业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深入企业,了解企业在低碳环保方面的举措,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环境,去思考如何更加有效地提升环境质量。

同时,开展与学习环境相关的低碳环保主题实践,直观地感受环保教育,进一步深化大学生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3.2.4 完善低碳环保监督、治理体系,确保大学生的低碳认知与环境环保形成可持续良性互动。

要建立健全“低碳生活、节能环保”方面的评价、监督和激励机制,建立监管队伍,督促大学生改正不良行为习惯。

加强大学生自律教育,引导大学生从生活细节做起,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身边的人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对于保护学校环境,并带动他人一起参与环保有突出表现的学生进行奖励。

对于影响学校环境的不良行为要及时予以制止,并及时进行帮助和教育。

定期组织学生参与和讨论低碳环保的心得,逐步形成低碳环保的校园氛围。

“力行节能减排,倡导低碳生活”不是单纯的口号。

我们要努力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组织上给予保障,行动上积极参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做“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倡导者、宣传者、实践者,当“节能减排,低碳生活”成为全校师生的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时,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人与自然和谐型”生态校园的目标将会实现。

丁晓楠.2013.国内外低碳教育现状比较[J].合作经济与科技,473(9):98-99.
佟有才,李新.2013.大学生低碳教育思考[J].理论观察,87(9):122-123. Michael Littledyke.2008.Science education for environmental awareness:approaches to integrating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domains[J].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14(1):1-17.
Motiwalla,L.F.2007.Mobile learning:Aframework and
evaluation[J].Computers&Education,49(3):581–596.
Newhouse,N.1990.Implications of attitudes and behavior research for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22(1):26–32.
Palmberg,I.E.,&Kuru,J.2000.Outdoor activities as a basis for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J].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31(4):32–36. Shobeiri,S.M.,Omidvar,B.,&Prahallada,N.N.2006.Influence of gender and type of school on environmental attitude of teachers in Iran and
India[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3(4):351–357.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mental process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