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说“木叶”导学案1必修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预习导学】
一、背景知识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二、文学常识
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006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三、字音字形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琅盅
枭朗蛊
燥迢褐
噪诏竭
躁苕羯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
4.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灼热歧路箫瑟
B.聒噪纱锭漂零沼泽
C.传诵涔涔饱满关键
D.钟爱潜藏捣衣干躁
5.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遏止艰苦
B.消失遏止坚苦
C.消失遏制艰苦
D.消逝遏制坚苦
答案:
1.yùn zhuózhēn xī sūquán {rǎn piān shù
2.袅袅/枭雄疏朗/琳琅蛊惑/酒盅干燥/噪音/急躁迢迢/下诏/红苕褐色/竭尽/羯羊
3.D 解析:“砧”应读“zhēn”。
4.C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5.A 解析:消逝:用于抽象事物消失至无,如声音、时间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看不见,一般用来指具体事物。
遏止: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
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坚苦:坚忍刻苦,常用来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四、整体感知
1.“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答案提示:
“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
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
其次它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
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
“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前三段“引子”中说,古代诗人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第7段说,“木”与“树”在艺术形象上一字千里;而4、5、6这三段是解说原因的。
那么,你认为解说清楚了吗?用自己的话解说。
答案提示:
“木”与“树”,一字千里。
古代诗人之所以多用“木叶”而不用“树叶”,是因为:“木”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而且“木叶”能让人感受到落叶的微黄与干燥,这样,读者在读到“木叶”
的诗句时,就能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空阔、疏朗、冷清、萧瑟的秋天气息,它有衰败飘零之感,有离人的叹息,有游子的漂泊之意……“自古文人多悲秋”也。
——这就是作者所说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理论”!
五、问题呈现
【合作探究】
一、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内涵丰富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如月、梅、柳、杜鹃等。
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的艺术特点。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雪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
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番滋味在心。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的《苏幕遮》
江南月,如镜复如钩。
似镜不侵红粉面,似钩不挂画帘头,长是照离愁。
——欧阳修《望江南》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欧阳修《生查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吕本中《采桑子》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外头?——南宋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
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据此,有些同学觉得分析诗歌很容易了,以为只要记住常见意象的基本寓意,那么就可以游刃有余地鉴赏诗歌了。
的确,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文化内蕴,但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或语境中所表达的情感是不同的。
同学们在具体的诗歌的分析中还是要考虑具体的语境的。
有时候,同一意象在不同的诗人笔下,会表现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
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诗:“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
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
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
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
”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再如毛泽东和陆游的两首《卜算子•咏梅》和王安石《梅花》,境界就迥异。
试分析三首诗词的各自境界。
卜算子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陆游《卜算子•咏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
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
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