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根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形势,讨论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和经济发展对与中国之间的相互影响。
关键词:世界经济与政治、经济全球化、中国经济、发展。
一、世界格局
(一)两极格局解体
1、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各国和国家集团在世界经济领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结构、规模和态势。
其核心内容是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的经济力量对比关系和支配世界经济的权力分配状况。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取决于各个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实力的消长。
2、世界政治格局
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舞台上充当主角的各种力量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规模和态势。
战后世界两极格局从形成到瓦解经历了半个世纪。
两极世界政治格局主要表现为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间的冷战。
冷战是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一种激烈对抗的形式,是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对峙的一种重要形式。
(1)两极格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依仗经济军事实力试图独霸世界。
美国改变了战时与苏联合作的政策,转而推行遏制苏联的冷战,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标志着冷战的正式开始。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标志着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的形成。
(2)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
①两极格局终结的标志
1989年东欧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1991年华约解散,同年12月苏联解体,导致雅尔塔体制的解体、两极格局的终结。
当前世界仍处于旧格局已经瓦解,新格局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
②新旧格局转换的原因
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根本的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打破了旧的力量的对比。
③新旧格局转换的特点
旧格局的解体没有经过大规模战争,它是在和平条件下进行的。
新旧格局转换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在一段时期内,多极化与“单极世界”之间存在着斗
争,有时甚至是激烈的斗争。
新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二)世界多极化
1.世界政治多极化是指一定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等基本政治力量相互作用而朝着形成多极格局发展的一种趋势,是对主要政治力量在全球实力分布状态的反映。
多极化发展并不是偶然的,它孕育于两极格局的演变之中,两极格局终结后,并没有出现单极格局,世界正在走向多极化,这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2.多极化趋势必然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各方力量都要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决不会牺牲或放弃自己的国家利益,屈服于别国利益。
3.世界多极化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多极化格局的形成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经济全球化
1.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现代科学技术进步加快、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加深的情况下,把世界的生产、贸易、金融等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依存、相互开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科技革命推动的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
然而,由于经济全球化具有明显的两重性,以及世界力量组合和利益分配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旧秩序仍在危害世界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促成各国之间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形成优势互补,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对各国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它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它们更多地获得资金尤其是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加快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它们更好地利用自身优势,开拓国际市场,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有利于它们更快地得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
但经济全球化也有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加剧了各国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尤其是使南北的发展差距、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使发展中国家更容易受到外部经济波动和金融危机的影响。
特别是当发达国家有意利用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干预时,问题就更严重。
发展
中国家既要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又要趋利避害。
当今世界需要的是各国共赢、平等、公平、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二、形势
(一)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判断
1.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国际形势的认识、判断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革命加速推进,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方向发展,国际形势总体稳定。
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南北差距拉大,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诸多难题和挑战。
当代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前途命运日益紧密地同世界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
2.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的补充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世界经济格局发生新变化,国际力量对比出现新态势,全球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呈现新特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仍占优势,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力量较量更趋激烈,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给我国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
1、科学内涵
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是:中国不争霸,永远不称霸,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和谐的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全面论述了我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其主要精神有以下几个方面:(1)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这一
重要论述精辟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基本目标,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
(2)以合作者、建设者的姿态积极参与国际事务。
(3)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这是坚持和平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实现和平发展的重要途径。
(4)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一以贯之的外交准则。
(5)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
(6)建设与中国国际地位、与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国防力量。
历史反复证明,武力不能维持一个国家的持久强盛,但民族复兴必须有巩固的国防作为可靠支撑,强大的军队始终是国家和平发展的有力保障。
2、科学依据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
”(1)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总结长期治国理政经验作出的理性选择。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内政外交相统一的高度提出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总结我们党长期治国理政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对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和平发展重要战略思想的继承发扬和与时俱进。
(2)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弘扬中华民族深厚优秀文化传统作出的自觉选择。
中华文明是从未中断、绵延发展五千多年的伟大文明。
热爱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中的优秀基因。
(3)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顺应当今世界合作共赢和谐发展大潮流作出的明智选择。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育和深化,使各国政治经济文化日益相互渗透交融,把各国人民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3、科学举措
(1)中国致力于国际关系民主平等,积极促进世界协调合作。
(2)中国致力于开展全方位外交,积极促进世界和谐稳定。
(3)中国致力于加强对外经济合作,积极促进世界共同发展。
(4)中国致力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积极促进世界文明对话。
(5)中国致力于在国际社会发挥建设性作用,积极促进世界公平公正。
(6)中国致力于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积极促进世界持久和平。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文摘.2010年
[2]任汝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热点分析.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