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郑州市第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届郑州市第十九中学高三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诸子之学,兴起于先秦,当时一大批富有创见的思想家喷涌而出,蔚为思想史之奇观。

在狭义上,诸子之学与先秦时代相联系;在广义上,诸子之学则不限于先秦而绵延于此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至今仍没有终结。

诸子之学的内在品格是历史的承继性以及思想的创造性和突破性。

“新子学”,即新时代的诸子之学,也应有同样的品格。

这可以从“照着讲”和“接着讲”两个方面来理解。

一般而言,“照着讲”主要是从历史角度对以往经典作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诸如训诂、校勘、文献编纂,等等。

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对以往思想的回顾、反思,既应把握历史上的思想家实际说了些什么,也应总结其中具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内容,从而为今天的思考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

与“照着讲”相关的是“接着讲”,从思想的发展与诸子之学的关联看,“接着讲”接近诸子之学所具有的思想突破性的内在品格,它意味着延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以近代以来中西思想的互动为背景,“接着讲”无法回避中西思想之间的关系。

在中西之学已相遇的背景下,“接着讲”同时展开为中西之学的交融,从更深的层次看,这种交融具体展开为世界文化的建构与发展过程。

中国思想传统与西方思想传统都构成了世界文化的重要资源,而世界文化的发展,则以二者的互动为其重要前提。

这一意义上的“新子学”,同时表现为世界文化发展过程中创造性的思想系统。

相对于传统的诸子之学,“新子学”无疑获得了新的内涵与新的形态。

“照着讲”和“接着讲”二者无法分离。

从逻辑上说,任何新思想的形成,都不能从“无”开始,它总是基于既有的思想演进过程,并需要对既有思想范围进行反思批判。

“照着讲”的意义,在于梳理以往的思想发展过程,打开前人思想的丰富内容,由此为后继的思想提供理论之源。

在此意义上,“照着讲”是“接着讲”的出发点。

然而,仅仅停留在“照着讲”,思想便容易止于过去。

难以继续前行,可能无助于思想的创新。

就此而言,在“照着讲”之后,需要继之以“接着讲”。

“接着讲”的基本精神,是突破以往思想或推进以往思想,而新的思想系统的形成,则是其逻辑结果。

进而言之,从现实的过程看,“照着讲”与“接着讲”总是相互渗入:“照着讲”包含对以往思想的逻辑重构与理论阐释,这种重构与阐释已内含“接着讲”;“接着讲”基于已有的思想发展,也相应地内含“照着讲”。

“新子学”应追求“照着讲”与“接着讲”的统一。

(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义上的诸子之学始于先秦,贯穿于此后中国思想史,也是当代思想的组成部分。

B.“照着讲”主要指对经典的整理和实证性研究,并发掘历史上思想家的思想内涵。

C.“接着讲”主要指接续诸子注重思想创造的传统,在新条件下形成创造性的思想。

D.不同于以往诸子之学,“新子学”受西方思想影响,脱离了既有思想演进的过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新子学”与历史上诸子之学的差异。

B.文章指出理解“新子学”的品格可从两方面入手,并就二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C.文章以中西思想交融互动为前提,论证“新子学”“接着讲”的必要和可能。

D.文章论证“照着讲”“接着讲”无法分离,是按从逻辑到现实的顺序推进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对经典进行文本校勘和文献编纂与进一步阐发之间,在历史上是互相隔膜的。

B.面对中西思想的交融与互动,“新子学”应该同时致力于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建构。

C.“照着讲”内含“接着讲”,虽然能发扬以往的思想,但无助于促进新思想生成。

D.“新子学”要参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就有必要从“照着讲”逐渐过渡到“接着讲”。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简称“AI”),是指用机器代替人类实现认知、识别、分析等功能的科技,其本质是对人的意识与思维过程的模拟,是一门综合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哲学等的交叉学科。

有观点认为,人工智能日益逼近人类的文学艺术水平,未来机器将代替人类进行文艺创作,甚至对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成果充满期待。

著名演员李仁堂曾说:“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储备必须从生活中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

”现实的体验带给人们的情感,是人工智能难以模仿的。

文艺并非技艺,人工智能可以在技术方面有所突破,不断模拟人类进行创作,但从目前来看,它无法拥有人类的创新能力与来自生活的情感体验,虽然能够在文艺领域有所助益,但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

真正需要我们警惕担心的,应该是人们对于文艺的审美与文艺创作趋向人工智能的模式化倾向。

文艺工作者只有扎根现实、积极创新,打造出引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精品,才能使文艺真正成为具有创造力的精神活动。

(摘编自李雨青《AI能取代作家吗》)材料二:
随着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的出现,我们能够借助新媒介表达出以前根本不可能表达的艺术形式,比如立体影像、立体电影或者极具参与性的电脑游戏。

而人工智能更是借助复杂计算和深度学习,深入到人的
创造性领域,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诗歌、绘画、音乐等艺术创作。

新媒介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并且这些艺术形式同时映照出以往那种文学艺术观念有一个隐而不彰的基础,即长时段上的媒介决定性。

只有首先承认这种媒介的决定作用,我们才能将不同媒介技术下的文学艺术进行定位。

这一视角当然是AI的新发展带给我们的,如果没有AI这一新技术的挑战,媒介的决定性依然是隐而不彰的。

从这一方面来说,如果没有媒介对艺术的这种决定性关联,我们就不能够去真正定位文学艺术的性质,以及接纳新的艺术观念,接纳新的艺术形式;并且我们也很难把握,在新的媒介引导下文学艺术会产生何种新的整体灵性。

(摘编自王峰《AI与“灵导”:激发文学艺术新活力》)材料三:
现有的AI艺术无法证明AI已获得由学习到创造的智慧。

目前已有一些AI艺术的实践,如抽象绘画、抒情短诗、微型小说等。

但这些实践一般来说都局限于“学习”的境地,即AI的编程者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通过近乎穷尽式地搜罗某一特定艺术类型的作品,总结了某些模式化创作的技巧。

所谓AI创作便是根据这些模式的规范,对既有素材进行概率性的组合排列(可能还有较优的拣选逻辑设定)。

但此种“创作”方式明显存在两个难以克服的障碍:其一,它有无可能生产长篇叙事作品?很难想象AI 能够通过“学习”的方式掌握一篇十万言小说的技巧,这十万言词汇的采撷、因果关系的组合,就概率计算而言,其开放的复杂性程度不知要超过19路围棋多少倍。

这一点似乎不是简单乞灵于AI计算能力的进步所能解决的。

其二,AI如何能够合逻辑地整合新兴的知识与人类感性判断?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不断随着外部世界的改变而改变,艺术家总是能够寻找到一些匪夷所思的途径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人类经验达成一种巧妙的平衡。

如20世纪初那些立体主义、形而上画派的作品。

在没有前人经验“学习”的情况下,AI有无可能通过大数据的信息资源的搜集,运用力迫式计算推导、整合产生“创造性”的作品?
(摘编自陈奇佳《“阿尔法狗”后的AI艺术问题》)材料四:
《米洛斯的维纳斯》无疑是世界雕塑史上的一件杰作。

但这件作品在出土时,缺失了两条手臂。

长期以来,许多雕塑家及艺术史家,都曾尝试以各种方案来复原这件作品。

不过遗憾的是,这些方案全都失败了。

是他们缺少先进的设备和工具吗?显然不是。

我们可以动用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来进行设计,但是,美的作品绝非数字计算可以得出来。

事实上,修复维纳斯像的这些努力,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荒谬性。

他们只是将其当成了之前那尊完整雕塑的残留物,却没有意识到,断臂之后的维纳斯已经成了一件新的作品,一件完美自足的艺术作品——它已不再残缺!不管这尊雕塑在历史上曾经遭遇过什么,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一个偶然的际遇成就了它的伟大。

表面而言,这只是一个意外的结果,细究起来则会发现:这一事件恰好说明了,具有高度个性特征的审美对象,往往不是理性设计和科学计算所能达到的。

它具有绝对的偶然性,但这一偶然性一旦成为既成事实,就成了唯一的审美高度——它的标准绝不在于之前那个尚未断臂的维纳斯!在审美领域中,它与后者已没有任何附属关系。

(摘编自陈海静《AI时代,如何理解艺术与审美》)
4.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前者认为人工智能很难完全取代人类进行艺术创作,后者承认人工智能带来了艺术形式的革新。

B.前者认为人工智能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景值得期待,后者认为媒介对艺术创作具有长时间的作用。

C.前者认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人的情感体验,后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给文学艺术性质定位提供了新视角。

D.前者担心文艺审美和创作会走向模式化的歧途,后者认为承认媒介的决定作用是定位艺术性质的前提。

5.下列对材料三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的AI艺术实践还只是利用数据对创作技巧的总结,还难以达到“创造”的境地。

B.AI通过概率性组合排列进行“创作”的局限性是明显的,很难完成更为复杂的工作。

C.要完成十万言的小说创作,眼下的AI技术还做不到,只能寄希望于将来科技的发展。

D.AI无法像艺术家一样将新知识、新感觉化入艺术创作中,并与以往的经验达成平衡。

6.下列说法,可以作为事例论据来支撑材料四观点的一项是()
A.“正如罗丹的一件躯干雕像一样,删截的雕像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反而充分地、辉煌地、完美无缺地显现出艺术审美的高度。


B.“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C.“美是不可预测、不可计量的。

伟大的艺术,亦因此才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


D.“美国一位名为戴维·柯普的音乐教授写了一套计算机程序,用其谱出协奏曲、合唱曲、交响乐和歌剧,并给人带来了感动与共鸣。


7.上面四则材料用了哪几种论证方式,请通过原文简要概括。

8.据统计,宋词中最常用的意象有“明月”“杨柳”“夕阳”“东风”“江南”等。

如果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用这些意象创作一首词,你认为它能否写出超过专业词人的作品?请依据文本,简述自己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漠里的旗帜
刘建超
她来看他,是为了离开他,
他不知道,兴奋紧张搓着一双皲裂粗壮的手,这么远,天啊,你怎么来了?
她看着他,看着相恋10年、那个曾经帅气、充满诗意的小哥,如今粗犷得像工地上的装卸工。

她还是没有忍住泪水,晶莹的泪珠在白嫩的脸颊冰冷地滑落。

她下了火车乘汽车,走了三天三夜,又搭乘过往的大货车颠簸了一天,才在一望无际的荒漠中看到了他居住的那个小屋,西部边陲的一个养路站,只有一个人的养路站,养护着近百公里的国道。

她和他在大学相识,他们都是学校野草诗社的。

他俩相恋了,就因为都喜欢泰戈尔的诗,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在校园的雁鸣湖边,他轻轻地牵着她,说过不了几年,我将成为中国诗坛的一面旗帜。

浪漫似乎只在校园里才蓬勃疯狂地蔓延。

当毕业走上社会,才知道校园的美好都被现实的无情的铁锤砸得粉碎。

为了寻找工作,他和她早把诗意冲进了马桶。

他的父亲是养路工,在西北,父亲生病期间,他去了父亲生活的城市照顾父亲,父亲去世后,他竟然接过了父亲手中的工具成为了一名养路工。

大漠荒烟,千里戈壁,他给她写信,描绘着他眼前的风景,天空虽不曾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真的感受到泰戈尔这句话的含义了。

她感受不到那些诗意,没有他在身边的日子寂寞无聊。

家里人给她介绍男朋友,她都拒绝了。

可是,她也不确定自己究竟能等到个什么样的结果。

一年一年的春花秋月,把他们推向了大龄的边缘。

经不住妈妈的哭闹哀求,她妥协了,去见了妈妈公司领导的儿子,小伙子很精干,谈吐也很睿智。

她就模棱两可地处着,心中还是牵挂着远方的他。

她要了断同他的情缘,这样下去对谁都不公平。

她给他带了大包的物品。

他笑着说,我这啥都不缺,啥都不缺。

她环顾四周,煤气炉,木板床,米面油,咸菜。

他笑了,似乎恢复了校园里的神气,笑着说,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些我都具备了,就等着天降大任了。

晚饭,稀饭,馒头,她带来的熟制品。

他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

在这一抹黄的沙丘,见到鲜绿的青菜,她都舍不得动筷子。

你一个人不寂寞吗?她说。

不寂寞,白天养路,晚上看书,看你的信,我能背下来泰戈尔诗集,也能背下来你写的每一封信。

夜晚,她躺在床上,他躺在地上,沙漠的风像狼一样嚎。

第二天风和日丽,天蓝如洗。

她搭上了一辆过路的货车。

司机是个很健谈的小伙子,踩上油门也打开了话匣子。

小伙子说,这个养路站就像是他们跑长途车的
司机的驿站,加油加水,填饱肚子。

养路站就他一个人,他还学会了修车补胎。

几千公里的路段,就他养护的这路最好。

在一个大拐弯处,司机停下车,提着一只袋子下了车。

她伸头望去,路基的远处是一个低洼带,竟然有一片十几平方米的小莱地。

菜地里的绿色格外养眼。

怕菜苗被飞鸟或小动物侵害,菜地的四周插满了树干,树干上挂着五颜六色的布条,像是挂满了万国旗。

司机把袋子里的土倒在菜地边,回到车上说,经常走这里的司机都知道给这块菜地带点土。

这地方风沙大,就这一块是个避风的港湾。

他每天都要骑车几十里来这里种菜浇水,我们司机每次经过这里都要鸣笛致意,我们把它称为大漠里的旗帜。

那些布条上都写着一些字,有人说是诗,我也不懂。

反正我记得其中一个上面写着,生如夏花。

她的眼泪夺而出,她的名字就叫夏花。

她回到家,眼前总是飘舞着大漠里那五颜六色的旗帜。

她又准备动身去看他,她带了一挎包土。

她要告诉他,大漠里的旗帜下不该少了家乡的泥土。

(有删改)
9.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四段详细叙述“她”的行程与“他”的住地,是为了表现“他”所处之地遥远、在大漠戈壁生活艰苦。

B. “他”引用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话,说明了身处戈壁的“他”的吃苦耐劳、乐观、不怕艰辛。

C. “居然端出了一盘鲜绿的青菜”,“居然”说明青菜在戈壁出现是奇迹,这也为后面写“菜地”作铺垫。

D. 作者通过对“夏花”语言、动作、心理等进行描写,塑造了她向往爱情、无比坚贞、压力巨大的形象。

10. 小说中的“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11. 小说多次提到泰戈尔的诗,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韩弘,滑州匡城人。

少孤,依其舅刘玄佐。

举明经不中,从外家学骑射。

由诸曹试大理评事,为宋州南城将。

事刘全谅,署都知兵马使。

贞元十五年,全谅死,军中思玄佐,以弘才武,共立为留后,请监军表诸朝,诏检校工部尚书,充宣武节度副大使,知节度事。

先是,曲环死,吴少诚与全谅谋袭陈许,使数辈仍在馆。

弘始得帅,欲以忠自表于众,即驱出少诚使斩之,选卒三千,会诸军击少诚,败之。

汴自刘士宁以来,军益骄,及杀陆长源,主帅势轻,不可制。

弘察军中素恣横者刘锷等三百人,一日,数其罪斩之牙门。

流血丹道,弘言笑自如。

自是讫弘去,无一敢肆者。

李师古屯曹州,以谋郑、滑,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

”弘曰:“师来不除道也。

”师古情得,乃引去。

累授检校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弘以官与太原王锷等,诒书宰相,耻为锷下。

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严绶以王师败,乃拜弘淮西诸军行营都统,使捍两河,而今李光颜、乌重胤击贼。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帝崩,摄冢宰。

俄出为河中节度使。

以病请还,复拜司徒、中书令。

卒,年五十八,赠太尉,谥曰隐。

始,弘自汴来朝,献马三千、绢五十万、它锦彩三万。

而汴之库厩钱尚百万缗,绢亦百余万,马七千,粮三百万斛,兵械不可数。

弘为人庄重寡言,罪杀人,问法何如,不自为轻重,沉谋勇断,故少诚、师道等皆惮之。

1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B.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C.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D. 元济平/以功加兼侍中/封许国公/李师道诛/弘大惧/因请入朝/册拜司徒/中书令/以足疾/命中人掖拜/固愿留京师/
13.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外家,泛指母亲和妻子的娘家。

文中韩弘丧父后,投靠舅舅,学习了骑马射箭。

B. 宰相,是君主之下总揽政务的人,各朝代多另有正式官名,职权范围也有不同。

C. 摄与兼、领、行、署、权、判、补、假等词意思较为相近,都表示兼职、代理官职。

D. 斛,是古代量器、容量单位。

唐朝之前,一斛是十斗;宋朝开始,一斛是五斗。

1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弘身世悲惨,弃文从武。

他在幼年丧父,只能依靠舅舅生活;他参加了明经科的考试,但是没有考中,转面学习骑马射箭,后来担任了宋州南城守将。

B. 韩弘颇具魄力,忠于朝廷。

韩弘出任宣武节度副大使时,当众表示对朝廷的忠义,从驿馆中赶出吴少诚与刘全谅的使者并立即斩杀,袭击并打败吴少诚。

C. 韩弘重典治军,威震汴州。

汴州军队骄横,主师权势很轻,无法控制,韩弘斩杀了军中一贯横行的刘锷等三百人,鲜血染红逍路,之后再无法放肆。

D. 韩弘判罪依法,沉谋勇断。

韩弘为人庄重少言,判人死罪的时候,不擅自决定,而是先询问法律,深沉勇敢善于决断,吴少诚、李师道等都害怕他。

15. 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或告:“师古治道矣,兵且至,请备之。


(2)宪宗方用兵淮西,藉其重,更授检校司徒,班锷上。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各题。

题老学庵壁①
陆游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②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①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南宋朝廷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②苫茆:用茅苹遮盖。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用“架竹”“苫茆”“数椽”描述了老学庵简陋的概况,简洁明了。

B.虽然老学庵很简陋,诗人却可以整日在其中饱读诗书,俨然将其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

C.颈联写到自己年老体衰,但是看到百姓的日子过得太平安乐,也就忘记了愁苦哀叹。

D.尾联描写诗人的日常生活境况,照应了首联的“萧然”,同时也充满了生活气息。

17.诗人“少睡眠”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描写仰望与俯瞰之景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引起诗人对往昔生活回忆的过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能展现青年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劈波斩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9.下面是鲁迅《祝福》中的情节。

请用三段论的形式写出四叔是如何认定祥林嫂是谬种的。

傍晚,我竟听到有些人聚在内室里谈话,仿佛议论什么事似的,但不一会,说话声也就止了,只有四叔且走而且高声的说: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①大前提:
②小前提:
③结论: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

三段论推理是演绎推理中的--种简单推理。

例如:所有的偶蹄目动物都是脊椎动物,(大前提)
牛是偶蹄目动物;(小前提)
所以牛是脊椎动物。

(结论)
但在具体的语言表述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写文章,常常把三段论中的某些部分省去不说。

省去不说的部分或是大前提,或是小前提,或是结论。

阅读下面的句子,请在句子后的横线上补写上相应的语句。

女子应该与男子一样可以加入作战部队,因为不让女子参战是性别偏见的表现。

大前提是:①
小前提是:②
结论是:③
四、写作(60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前世界充满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通常情况下,确定性作为一种稳定状态,能够给人们带来走向远方的希望、自信、力量和坚毅。

当然,也会带来惰性、安逸、不思进取、抱残守缺。

不确定性作为一种多变状态,带来的是无处不在的风险、危机以及无所适从的不安甚至畏惧。

当然,也有稍纵即逝的机遇和柳暗花明的惊喜。

如何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茁壮成长呢?
请综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下社会生活,以“在充满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成长”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