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庆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庆阳市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级语文试题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
吴智勇
翻开中国两千余年文明史册,历代文人墨客多如星云,唯司马迁这颗亮星最为璀璨、最为耀目,是他奠定了中国文学与史学的基础,一部《史记》千秋留芳,一代文豪万世钦仰!司马迁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他的巨著《史记》,以及他的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都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司马迁将自己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激情都浇铸在了《史记》之中,在二十五史里,这样的作品,唯此一部。

《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它既是历史的“实录”,同时也具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司马迁在艺术上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古代广阔的生活画面。

如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起义军领袖陈涉;叱咤风云、有古之勇士气概的项羽;不畏强暴、机智谦逊的蔺相如;爱国仗义、礼贤下士的信陵君……其气势之磅礴,场面之壮阔,人物形象之丰富,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凭借一部《史记》足以傲世,他那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

《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是多方面的。

以立德、立功、立言为宗旨以求青史留名的积极入世精神,忍辱含垢、历尽艰辛而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舍生取义、赴汤蹈火勇于牺牲的精神,批判暴政酷刑、呼唤世间真情的人道主义精神,立志高远、义不受辱的自尊精神……
而《史记》这部经典之作中一系列血肉丰满的历史人物,也从不同侧面成为这些高尚人格的再现,许多人物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一直予人以鼓舞和启迪。

司马迁已远去两千年了,却以一部《史记》而永久。

两千年来,万千读者与长眠的司马迁“相看两不厌”,交合注入着一股股历史血脉。

司马迁的《史记》是古代第一部由个人独力完成,具有完整体系的史学著作。

不但在中国史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开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为中国古代文化建立了不朽的丰碑。

近人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称赞这部巨著是“千古之绝作”。

1.下列关于司马迁和他的《史记》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司马迁凭借他的渊博学识、深邃思想、不朽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让后世文人仰慕不已。

B.《史记》开我国纪传体文学的先河,既“实录”历史,又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

C.《史记》对后世的传记文学、小说、戏剧创作有深远影响与它所写的磅礴气势、壮阔场面和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关。

D.《史记》是司马迁一人的著作,因为它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所以后世认为它是纯文学作品
2.下列理解,不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司马迁仅凭《史记》,就足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成为历代文学家和史学家的典范。

B.《史记》融入了司马迁的心血、灵魂和全部的生命,在二十五史里,《史记》是唯一的一部。

C.《史记》在艺术上的特点是精心构思,巧于安排,运用多种手法,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人物形象。

D.司马迁尽管远去了两千年,但《史记》至今还依然存在,所以梁启超称赞其为“千古之绝作”。

3.根据选文内容,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

作为史学著作,具有完整体系;作为文学著作,其影响深远。

B.司马迁凭借其正直品格与不屈精神,创作了《史记》,这部书中蕴涵了他渊博的学识、深邃的思想、不朽的人格,以及挥洒自如的神来之笔。

C.司马迁是汉代成就最高的散文家,他令后代文人仰慕不已,千载之下依然可见其雄风,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给人以鼓舞启迪。

D.《史记》渗透着积极入世、自强不息、舍生取义、呼唤真情、义不受辱等人文精神。

这些精神熔铸在作品刻画的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之中。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相如奉璧奏秦王。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

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

’议不欲予秦璧。

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赵王恐,不敢不献。

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


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间接
B.大王必欲急臣急:着急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谢:谢罪,道歉
D.固请,召有司案图案:案牍
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璧有瑕,请指示王”中的“指示”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
A.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秦王恐其破璧,及辞谢。

C.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6.下列对选段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选段叙事一波三折,秦王得璧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相如持璧怒斥秦王,为一折;秦王诈许斋戒、割城,相如使从者怀璧归赵,为二折;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相如毕礼而归,为三折。

B.归璧于赵后,蔺相如首先斥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接着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再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然后表示自己知道有罪,最后提出希望,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

C.选段运用了直接描写的手段,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表现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特征;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

D.蔺相如运用“诈术”,以诈还诈,痛击秦王,这充分表明蔺相如镇定自如、智勇双全的性格及非凡的外交才能。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王授璧。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

动离忧,泪难收。

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

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①不为少年留。

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②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

②便做:纵使。

8.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5分)
9.词中“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一句是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化用而来,请比较两者的异同。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
“,”
⑵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
⑶李煜《虞美人》一词中将愁丝形象化的两句是,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郁达夫:一个人的旅程
卞流光
①郁达夫少年即负文名。

他对自己的期待很高。

从他的诗中,可以感觉到他认为自己早晚会成名。

扬名海内的《沉沦》发表时,郁达夫不到26岁。

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

②郁达夫属于早慧的人,因为三岁丧父,他的童年生活是孤寂的。

记忆中,母亲经常奔波在外,祖母每天念经礼佛。

这在一个小孩的心中播下了孤寂的种子。

接下来的学习生活,从私塾到新式小学到中学,郁达夫的成绩一直优异,性格却越来越孤僻,这两者好像相辅相成,形成了他既自负又自卑的矛盾性格。

1913年17岁的郁达夫东渡日本,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留学生涯,除了积极广泛的学习本领外,孤寂和落寞再次强烈地包裹了他。

他曾给一个叫隆儿的女孩做过这样的诗句:几年沦落滞西京,千古文章未立名。

感情上的不顺,志向的难酬,这是他一生焦虑的开始。

③1922年回国后,接触到中国现实后,郁达夫跟许多海外回来的知识分子一样,有一种幻灭感。

《还乡记》这样写道:我一边走一边想起了留学时代在异国的首都里每晚每晚的夜行,把当时的情状和现在在中国的死灭的都会里的流离的状态一对照,觉得我的青春,我的希望,我的生活,都成了过去的云烟。

《沉沦》的风行海内并没有给郁达夫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经济上照样无法立足,还引来无数的误解和谩骂。

回国后一直到1927年僻居上海,郁达夫挣扎在大学教职和作家、杂志编辑两种身份之间。

回国伊始,郁达夫一边在安庆教书,一边写作、编杂志,然后又因为生计无着,再去教书。

这样来来回回有三四次,“为饥寒的驱使,乞食四方,车无停辙。


④这个时候郁达夫写过一系列文章,如《还乡记》、《还乡后记》、《南行杂记》和《感伤的行旅》,给读者一个飘零的旅行者的背影。

1926年春,时在广州的郁达夫接到远在北京的儿子龙儿病危的电
报,仓惶北归,却还是没来得及见儿子一面。

多年来的奔波漂泊的苦楚,一下子汩汩而出。

他在散文《一个人在途上》的结尾这样写道:现在去北京远了,去龙儿远了。

自家一个人,只是孤零丁的一个人,在这里继续此生大约是完不了的漂泊。

如此凄凉的自况,孰料却成为他一生的谶言。

⑤感情上的连连受挫,加重了他的流离感。

1927年与王映霞相遇之前,郁达夫放浪形迹.流连酒楼歌馆。

“检点青衫旧泪痕,歌场到处有名存。

”然而其背后的孤苦和辛酸,恐怕十倍于他的放纵吧。

与王映霞的结合,让他第一次有了家的感觉。

“朝来风色暗高楼,偕隐名山誓白头。

好事只愁天妒我,为君先买五湖舟。

”郁达夫拒绝了鲁迅的劝阻,从上海移家杭州。

过起来了半名士半隐士的家居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与国事一样,家庭同样遭遇风雨?飘摇。

备受打击的郁达夫此时应该是很绝望的,从他的选择可以看出:只身去国,自我放逐。

“投荒大似屈原游,不是逍遥范蠡舟。

忍泪报君君莫笑,新营生圹(坟墓)在星洲。

”见过郁达夫临难前的最后一张照片。

那沧桑的面容,蜷曲凌乱的发须,几乎让人难以辨识。

⑥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

不管是选择还是命定,郁达夫没有回头。

郁达夫的性格中有一种自我毁灭的气质。

他的沉沦、颓废、软弱、自卑、自我暴露,掩盖不了其率真赤诚对这个社会强大的冲击力。

郁达夫有许多缺点,这些缺点让人恨,也让人爱,因为这就是他。

终其一生,他没有屈服改变过,哪怕这漫漫旅程,他必须一个人走。

(1)下列选项对文章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一段中“可是他等这一天仿佛等了好久”在文章中承上启下,引起下文对郁迭夫孤寂一生的叙述。

B.文章多处引用郁达夫的原作中的文字,目的是为了语言的华丽多彩。

C.郁达夫因《沉沦》成名,虽然在经济上没有得到实惠,但在当时得到了整个社会的赞誉。

D.文章题目中:一个人的旅程,在文中有几出有呼应,突出在漫漫旅程中郁达夫的孤寂。

E.文章中提到郁达夫的生活放荡、颓废,因此其作品消极因素过多,不值得当代读者去阅读研究。

(2)作者说“他的一生,仿佛是一次一个人的旅程”,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6分)
(3)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6分)
(4)郁达夫的作品风格独特,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我们学过的《故都的秋》,就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

结合文中提到的他的其他作品,谈谈对你的写作有怎样的启示。

(8分)
第Ⅱ卷
四、语言运用(20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3分)
A.直径约2米的圆桌上,一男一女两位演员丰.姿绰约
...,接连做出高难度的花样滑冰动作,赢
得了台下阵阵喝彩声。

B.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的舞台上,那些来自乡村的选手个个都是锦心绣口
....,演唱的歌曲优美动听,展示的才艺令人惊叹。

C.经过紧锣密鼓
....的筹备,业内人士翘首以盼的全国美术作品展终于在多方协调运作下成功地拉开了帷幕。

D.阆中山西会馆天花板上的描金彩画形成时间为清朝乾隆元年,绘画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蔚为大观。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科学研究的成果显示,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的基因组中包含一种原自伯尔纳病毒插入的DNA,这种伯尔纳病毒是一种RNA病毒,能够在细胞内复制和转录。

B.从人们在把土豆皮转化成太阳镜、或把蔗糖转化成汽车保险杠的过程中,以前所遇到的技术难题目前已经得到解决。

C.据报道,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今年3月22日第十八个世界水日发布一份报告称,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与污水大量产生有关,每年致病致死数以百万人计。

D.日前,冯三镇客运站和永温乡客运站的43名农民工脸上洋溢着笑容,因为他们在县劳动保障监察大队的帮助下,终于拿到了被拖欠已久的六万余元工资。

1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尽管古印度人的历史观念极为淡薄,没能留下多少料,。

,,
如《太子瑞应本起经》、《修行本起经》、《过去现在因果经》、《佛本行经》等。

,但源出佛世的传述,其中叙述的佛陀事迹尽管不无出入,而大体轮廓基本一致。

①在众多佛经和记述佛教戒律制定原委的“律藏”中,有多处关于佛陀身世的自述和佛陀言行的记录
②这些文字写成于佛陀逝世后几百年间,难免经过后人润饰
③但佛陀的生平,还是有不少文字记载,可以说是他同时代的世界伟人中生平事迹记载最为详悉者
④(英)查尔斯·埃利奥特《印度教与佛教史纲》第一卷说,佛陀“有力的人格在印度文学中留下了比任何其他导师或君王更鲜明的形象”
⑤佛典中有一类专门记述佛陀生平事迹、被称为“佛传文学”的经典
A.③④①②⑤B.⑤①③④② C. ③④①⑤②D.⑤①④③②
15.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将下面这段文字重组为三个句子,每句均以“静”字开头(5分)
中国古典园林不论依傍何种建筑流派,都要以“静”为自己的独特韵律。

有了“静”,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而失去了“静”,它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正文,语言上有不得体之处,请按要求修改。

(6分)
从报纸上拜读了贵公司招聘人才的广告,惠顾了贵公司的网站,得知了招聘工程人员的消息,决定应聘。

我是知名大学机械制造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学习成绩优秀,身体健康,表达能力强。

现惠赠上我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尽快与我洽谈。

用词不当的是:
①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②将__________改为____ ______;
③将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
六、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条路每个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轻时候的弯路。

不摔跟头,不碰壁,不碰个头破血流,怎能锻炼出钢筋铁骨,怎能长大呢?一个家庭、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请以“非走不可的弯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得少于800字。

高一语文参考答案
1.答案:D
思路解析:D项,分析错误,《史记》所写的历史人物形象尽管血肉丰满,但它不是纯文学作品。

2.答案:D
思路解析:D项,理解错误,不是因为这部书的存在,才赢得“千古之绝作”的称赞,而是因为其在史学和文学上的价值。

3.答案:C
思路解析:C项,分析错误,“成为后代作家仰慕和思索的对象”的不是司马迁,而是其作品中的人物。

4.答案:C。

解析:A项,间,名词作状语,从小路;B项,急:使动用法,使……急,可译为“逼迫”;D 项,案:通“按”,审察、察看。

5.答案:C。

解析:C项“戏弄”古今用法意义相同,例句与其他三项加点词都属于古今异义词。

6.答案:C,
解析:C项,“写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主要是用来表现秦王的威仪和强横”不当,应为“反衬蔺相如的智勇双全”。

7. (1)就上前说:“璧上有斑点,请允许我指给大王看。

”秦王把和氏璧交给相如。

(2)就让他的随从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宝玉,从小路逃走了,把和氏璧送回赵国。

(3)我确实担心被大王欺骗而有负于赵国。

8.[答案] (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表初春季节,暗寓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

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9、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

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现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

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10(1)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2)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1、(1).A、D
(B、引用原作中的文字主要为了真实具有说服力,更好体现郁达夫的真实情感。

C、还引来了一
些人的误解和谩骂。

E、不值得读者研究阅读错。


(2).(1)童年和学生时代是在孤寂中度过的,形成了他孤僻的性格。

(2)回国后,中国的黑暗现实使郁达夫产生了一种幻灭感。

(3)经济上无法立足,居无定所,没有固定职业,四处漂泊。

(4)早年丧子,孤苦零丁,境况凄凉。

(5)感情生活连连受挫,只身离开祖国,自我放逐。

(答出4条可得4分,5条6分)(3).全面概括、评价郁达夫的性格和一生。

他有沉沦、颓废、自卑的一面,又有率真的一面;
让人爱,也让人恨。

他的一生是一个人的旅程。

(3分)总结全文,呼应文章题目。

“仿佛是一个人的旅程”“必须一个人走”是对文章题目的呼应。

(3分)
(4).(1)文章与作者的思想性格、密切相关。

(2)经历、生活体验是写作的源泉。

(3)文章要率真赤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4)文章要自己的风格。

(每条2分,言之成理即可)
12【答案】 C(3分)
【解析】“紧锣密鼓”比喻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A项,对象不当,“丰姿绰约”形容女子姿态柔美的样子;B项,锦心绣口:形容文辞优美,辞藻华丽。

D项,不合语境,“淋漓尽致”是形容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能充分表达事情,十分畅快。

13.【答案】A(3分)
【解析】 B.成分残缺。

介词“从”的滥用造成“人们……所遇到的”这样一个主谓结构式的定语中的主语“人们”缺位,去掉“从”后,“人们”就成了“遇到”的主语。

C.成分残缺,“全球半数以上住院患者”后应有“的病因”,“致病致死”的主语应是“污水”。

D表意不明,是两个客运站共有“43名农民工”,还是各有“43名农民工”?同理,“六万余元工资”也存在表意不明的问题。

14.C.
15.“静”是不依傍何种建筑流派的中国古典园林独特的韵律;
“静”能使全部构建会组合成一种古筝独奏般的淡雅清丽;
“静”一旦失去,园林内在的整体风致也就不可寻了。

16.参考答案:①“惠顾”改为“浏览”。

②“惠赠”改为“寄”。

③“洽谈”改为“联系”。

思路解析:用语不得体的常见问题是谦辞、敬辞使用不当,找出这段文字中的谦辞、敬辞,逐一分析可以发现问题。

17、作文:(参考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