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人的祖先,是从哪里来的?
贵州人的祖先来自哪里?要回答这个问题,恐怕得从贵州的民族和迁移情况说起,本文对贵州的民族及元明清时期贵州人口迁移情况作大致梳理,并回答了汉族人是怎么进入'西南夷'的。
背景
贵州古称'苗疆',一般认为,最早的土著居民是苗族、布依族、侗族、瑶族、仡佬族等民族。
汉族被称为'客家',即外迁来的人口。
明代以前,贵州主要是各少数民族相互交错,总的特点是'夷多汉少',汉移民多被夷化,13世纪以后,特别是自明清以来,汉族人口大规模迁入贵州,逐渐形成'汉多夷少'的状况,少数民族逐渐被汉化。
至清代中期贵州几乎所有地方都有汉民。
现在贵州全省共有民族成份56个,被认定的世居民族有18个,分别是汉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畲族、毛南族、满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
元代
贵州尚未单独设省,属于为云南、四川、湖广三省管辖,当时历史背景是: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执掌地方各级政权的官员、镇守
将领及军土主要是蒙古、色目和归附汉人。
贵州也基本如此,仅在某些地区参用了部分土官,另外屯军中还杂有一些组成爨僰军的云南彝族、白族人等。
外地进入者多带有幕僚、随从、家属,往往定居当地,子孙繁衍。
同时随着西南地区与内陆交流的频繁,还有一些汉人、色目人商贾和平民从外地进入,数量多寡不一。
如果你是蒙古族、回族、彝族与白族,可能就是元代迁来的蒙古族、回族、彝族与白族人口的后裔。
明代
你的祖籍也可追溯到明代。
明代向贵州的移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超过了元代,主要有以下几类:
1、明代洪武年间,实行异地任官,使得贵州各地流官府衙机构主要职位非外省人莫属。
这些省外籍官员居某一官位虽不会太久,往往在数年间一次、几次的考绩中或升黜,或调离,但官位常设,你去他来,流动周转,居于这些岗位的官员,自然也成为当时入籍本地的一批特殊移民。
2、军士留戍。
明兵在平定各地后,留下相应军士安定驻守,实行军籍制,就是丈夫当兵,妻儿随军,丈夫死后,又选一个儿子当兵,总之世代卫兵,不得更动;当时的军户家庭人口一般在4人左右。
3、仕官流放。
流放又称充军,被流放的人包括了所有不同阶层。
明代的贵州被称'瘴疠蛮荒'之地,中原人视为畏途,成为官府安置贬谪官吏和充军罪犯的地区之一。
明代的充军分'终身'、'永远'两种。
'终身'就是一个人到戍所充军直到自己死亡;'永远'则是'罚及子孙',要举家迁徙,世代不得返回故里。
4、自发流移。
民间百姓因各种原因而产生的自发流移,也是贵州外来人口的重要来源。
民间迁入者多系自发行为逃荒、流亡、经商之类。
这些人中又以四川、陕西、江西人比较多。
总结明代:进入贵州的移民以汉族为主,并有部分来自中原、江淮一带的回族将士;各地区中以四川、湖广、江西人居多,移民中还有部分工匠,多系随军而来,也有部分自发流入者,为谋生而各地奔走,一些外来移民在当地民族的影响下,形成了既保持着原本家乡习俗而又具有某些地方特点的群体。
如安顺府有明初来自安徽凤阳'征苗'入黔的'凤头苗','女子挽髻于顶,与各苗迥殊俗,以凤头苗目之,其习俗多与汉人同';贵阳、黔西、大定、清镇等地有来自于外省而流寓本末无考的'里民子',另外还有永宁州的'土人',安顺府的'屯田子'、'经家',黔西北威宁、大方一带的'农家子'等。
随着移民不断增多,外来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不少贵州人的祖籍往往追溯到省外。
清代
明末清初,贵州经多次战乱,贵州人口一度减少,后来通过各级机构的设置、安屯设卫、募民垦荒、谪迁流放及经济发展促成的经商流寓、矿业开采等,外地移民又大批进入。
清代职官制度,同明代一样,连同各地府、厅、州、县衙门,常年保持着大批外省籍流官亦即性质特殊的外来移民队伍。
军事性质的移民,在进入贵州的外地人口中仍占有相当比例。
清
代实行绿营兵制,设镇、协、营于各处驻防;清前中期统治者对湘黔少数民族地区不断用兵,贵州境内即设有不少军事据点,驻有大批屯军。
募民垦荒,为清代在西南地区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一重要政策。
康熙二十年(1681年),政策缘故吸引内陆移民纷至沓来,大量抛荒的原屯田及无主荒地在短时期内被垦种。
除官府外,一些地方土司也在募民垦田,土旷人稀的普安一带,即有土目大姓招佃耕种,通过应募垦荒渠道进入的移民,在外来者中数量不少。
商业兴盛及矿业的开发,明代已居住有不少汉族的交通沿线城镇,此时更成为外来移民的定居之所。
商业兴盛及矿业的开发,吸引着另外一些因谋生而进入的外地人口。
如省会贵阳,'五方杂处,江右、楚南之人为多';水陆便利的镇远府城,'居民皆江、楚流寓';普定县,'黔、滇、楚、蜀之货日接于道,故商贾多聚焉'。
不少偏远地区也多有外地移民,如铜仁府,多有来自江西的汉民,'抱布贸丝,游历苗寨';松桃厅,'城市乡场,蜀、楚、江西商民居多,年久便为土著';
威宁州,其地盛产铅、铜,外地客民汇集,'汉人多江南、湖广、江西、福建、陕西、云南、四川等处流寓';开州产朱砂、水银,'江右之民麇聚而收其利';与粤、楚交界的苗疆重地黎平府,'楚、粤奸民往
往混迹于工匠之内,恣为抢窃',距府治200里左右的茅坪、王寨、卦治三地,可通舟楫,'商旅几数十万';黔西北大定府,'关厢内外,多豫章、荆楚客民'。
相邻省区遇有天灾人祸,也往往导致流民入黔。
清代的罪人放逐,主要集中在东北、西北及北方三个区域,而西南的贵州作为传统的贬谪之所,仍在继续安置流犯。
这些人中有的携家带口同来,即便遇赦也不愿回乡,这些充军人犯也成为了外地移民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