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体艺术
279
2015年 第34期
并请学生从音乐的情绪上谈谈聆听音乐后的联想和想像,而后导入音乐。

这种导入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既简洁又不失主动;在音乐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了联想的翅膀,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了必要的准备;随着优美的琴声,波涛般涌动的音调、虔诚的情感,加上乐曲标题的提示,都足以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三、动人故事导入法
音乐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

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显得自然贴切,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

让学生学会在音乐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另外,引起注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

如在《音乐与影视》一课中,我课件展示了一幅漫画并引导学生通过漫画讲述这个小时候大家都听过的“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小和尚……”故事。

一下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他们欣赏音乐的欲望。

当然,故事不宜太长,应当恰到好处,不能喧宾夺主。

四、对比探究导入法
音乐课中通过对比探究的导入法,可以使对比事物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突出,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如我在讲授《华夏音乐之光》一课时,再欣赏《酒狂》一曲时,演奏乐器明明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古琴,可是,学生由于对古琴这种古老的乐器不熟悉,竟把它与古筝相混淆了。

所以在这里老师就可对两件乐器进行对比,先欣赏两件乐器的演奏片断,然后引导学生在乐器构造、演奏方法、声音特点等方面发现、对比、探究两者的不同,这样的新课导入既形象鲜明又印象深刻。

又如卓别林的喜剧电影,先去掉背景音乐让学生欣赏,再欣赏带背景音乐的片断,让学生进行对比、探究,促使他们自己来发现音乐在电影中的重要作用。

五、名言诗词导入法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与文学有着不解之缘。

从名言诗词导入音乐课属于一种常用手法,却常用常新,魅力无尽。

一句美妙的诗句可以让学生领略到复杂的语言所无法代替的意境。

如描
写琵琶声的古诗“大弦嘈嘈如急雨,细弦切切去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描写古琴的古诗“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等等。

可以轻松的把学生带入另一片天地。

又如,在欣赏中国古代音乐《阳关三叠》时,“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这首诗学生既能熟背,又理解它的含义,在背景音乐下,让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体会那种离别忧伤的情感便表露得淋漓尽致。

六、实物直观导入法
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

如再讲《梨园百花》一课前我就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各种相关图片和京剧音像资料。

主要是因为学生对中国的国粹了解甚少。

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教学,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好。

上课开始,我先出示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京剧脸谱,不同角色的服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然后我根据各个脸谱的色彩,不同的服装、头饰分别介绍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唱腔、演唱的音色等,并给学生播放他们比较熟悉的京戏歌《唱脸谱》,让学生再了解“京戏歌”的同时也恰如其分的过渡到欣赏京剧片断,学生的热情有了明显提高。

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关于音乐欣赏课的导入方法不胜枚举,如提问导入法、讨论导入法、课题导入法、成语导入法、趣味游戏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等都是很有效的方法。

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怎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让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要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就必须让他们进行互相交流和学习,在学习方式上进行整合。

通过音乐欣赏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进而养成终身学习音乐的习惯。

参考文献:
[1]《中国音乐教育》——《感知认知学习理解》2007年01期02期[2]《音乐研究》--2006年03期[3]《音乐鉴赏》、《音乐鉴赏教师参考书》湖南文艺出版社.
[4]《中国音乐词典》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词典》编辑部[5]《中小学音乐教育》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笔者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面对传统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构思以及教学理念存在着一定的困惑,认识不清。

因此,把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经验体会讲出来与广大同行进行探讨,以求抛砖引玉。

一、正确把握“淡化运动技能”
中学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是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健康的意识和体魄。

教学中,在保证学生健康的前提下,适当降低竞技运动技术的难度和强度,即“淡化运动技能”,这样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运动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部分体育教师进行一些运动项目教学时,过于注重运动参与,而对运动技术、技能只是简单的介绍、学习,学生根本不能完全掌握。

更有甚者,给学生一定的器材后,让学生在指定的场地内自由活动,自己则做起“牧羊人”。

如有些教师在进行篮球、足球和排球课教学时,发给学生球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既没有相关的技能练习,也不进行必要的规则学习;而学生就象进入大海的鱼儿、天空的鸟儿,欢快无比。

根据笔者的调查,在高中有60%的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同时堂而皇之的称这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无疑与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背道而弛。

二、体育教师需要转换角色
进入高中的学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明显加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物能力得到提高,在心理和行为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

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模式基本为:准备活动---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错-学生再练-放松下课。

教师指导整堂课的进行,学生围着教师的指挥棒转,整个过程由教师控制。

根据调查,高中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持认可的为32%左右。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则要求教师实现教学角色的转换,向着“为学而教,以学论教”的方向发展,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共同体,产生情感的共鸣,思维的共振,共享体育与健康课带来的快乐,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教学地有效结合。

同一个教材,有学生认真练习,积极性很高;而有学生则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精神。

如教师在进行篮球行进间传接球教学时,大部分同学能按要求进行练习,而部分篮球运动技术好的学生早已驾轻就熟,练习时心不在焉,不屑一顾;部分基础差的学生则连球也接不住,疲于奔波。

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在体现主导作用的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可以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能力,分组进行不同内容的练习,或者提高、降低练习的难度、强度;也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练习伙伴,进行练习;也可以进行“扶贫”政策,让技能掌握好的同学帮助相对弱的同学,让学生在练习中感受到自我成功的喜悦。

2、师生互动,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创设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教学
关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目标。

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3、评价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条件,创造了机会。

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主要是从学生掌握的运动技能、技术和学生出勤两方面来进行。

这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忽略了教学评价中督促与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的功能,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这种按分数考核的方法无疑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带来一定的负作用,容易使一部分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原有的兴趣和信心,产生失落感,甚至出现厌倦和恐惧心理。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评价体系以人为本,在传统评价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主动性、创造性,自我控制和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即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老师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这样的评价能全面的反映出学生的情况,更为合理。

采用新课程评价方法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的评价,学生从一开始的新奇到逐渐适应,发展到最后的认可和支持,一致认为新的评价方法更为客观全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爱好,个性塑造,发展内在浅能。

三、新课程下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正确理解、运用“淡化运动技能”教学新理念,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学有所成,掌握一定运动技能技术,为终身体育打下扎实的基础。

2、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放飞学生的运动激情,让学生享受运动成功和喜悦。

3、以人为本,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4、改革体育成绩的评价办法,建立以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态度为中心的成绩考核制度,注重将终结评价与过程评价紧密结合,在评价中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给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带来了一场革新,无论是教材内容选择,教学框架结构,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都将有利于实现体育功能,体现体育育人价值和终身体育习惯、意识的培养。

体育本是一个来自于游戏、发展于游戏的学科,体育课受到学生的喜爱本是一个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许多学生在接触了一段体育课后,就显示出对体育的厌学现象,而且这种现象越是在高年级就越明显,尤其对女学生。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他们不喜欢体育课呢?现在一些体育教师教学方法单一、简单、形式化、成人化,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中心。

形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因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间少、场地器材不足,指导思想陈旧所致。

有些因素我们很难改变,有些因素是值得我们研究的。

刍议新课程下的高中体育教学
■纪慧华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第一高级中学 628100)
【中图分类号】G63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34-0279-0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